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02-21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得性无助”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心理学家对动物的实验。塞利格曼等动物学习研究者(1967)第一次研究并系统地描述了“习得性无助”现象。他们曾用狗做过下述实验:将狗关在一个笼子中,给狗施加许多使之痛苦而又无法逃避的电击,然后将这些狗关在放有隔板隔开的双间笼子里,电击时,只要跳过隔板到另一间便可逃避电击。可是这些狗身处容易逃避的环境,却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宁愿坐着不动,忍受电击。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先前不可逃避的电击经历导致了它们后来行为的无能,使它们只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会凭自己的力量逃脱受损伤的环境。因此,早期的研究者把“习得性无助”解释为人和动物的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是指个体经历某种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心理被广泛地泛化到新情境之中。

    但是后来的研究者认为,人类的“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现象。不能简单地认为,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反应与结果相互独立的期望干扰了客观上可能的学习;在人类无助的研究中,动机缺失也并不总是存在的,有时对不可控事件的体验并没有妨碍学习,反而促进了学习成绩。根据对人的“习得性无助”研究的一些新资料,阿布拉姆森等人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归因修订理论。他们认为,“习得性无助”的性质和类型不是由于可控事件本身,而是由对事物的因果归因决定的。

    因果归因影响了对未来的期望,期望又决定了无助的性质。阿布拉姆森认为归因有三种因素: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全面——专门,当人们把不可控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和全面的因素时,概括性的无助便产生了。

    韦纳的观点与阿布拉姆森有类似之处。他通过对成败归因的研究,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所进行的因果归因对随后的情感和认知都有重要的影响。但他认为全面——专门这一维度在解释“习得性无助”中不够确切,他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在内在的维度中,能力是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是不稳定的、个体可以控制的。韦纳认为,可控———不可控维度更能有效地解释“习得性无助”现象。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这一内部、稳定和不可控因素而不是归因于努力这一内部、可控的因素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

    后来的一些动机研究中又发现,“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也比较低。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对失败的结果更加敏感,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期望,学习一旦遇到困难便很快放弃。在一些对学业无助学生的自我知觉的研究中还发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也很消极。无论在一般自我概念方面,还是在学业自我概念方面均较一般学生低,他们很自卑,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比较低,经常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并因此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焦虑感;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在执行某项任务之前,不是去力争成功,而是将心理资源投注在任务可能出现的失败上。

    材料二:

    当你的球队彻底打败对手后,你是否曾听到来自对手的这样的称赞:“嘿,你们运气不错,不是吗?”可是话外之音却是这次他们运气不好,场地条件很差,他们明年一定会打败你们。另一方面,当你们被击败时,对手自鸣得意的表情和假意承让的“你们只是运气不好”特别刺耳,因为你知道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坏运气,他们认为自己更棒。将成功归功于自身而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叫做自利性归因偏差(米勒·罗斯,1975)。支持自利性归因偏差的证据很多,但是存在一些限定条件。

    总体而言,人们居功的证据多于为失败负责。人们有时候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特别是如果他们能将失败归于他们个人能够控制的因素,例如努力程度。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保持将来不会失败的信念。尽管自利性归因偏差常常与事实不符,但它实际上可能具有适应性。将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特别是自己稳定的特征,让人们在未来更有可能尝试相关的任务(泰勒·布朗,1988)。例如,在一个研究中,比起将被解雇归因于个人特征的工人,将被解雇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失业工人更努力地寻找工作,并且实际上更有可能找到工作(沙乌费利,1988)。

    材料三:

    前不久有一个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如何停止自我PUA?那什么是“自我PUA”呢?百度百科是这样给它下的定义:“自我PUA”是网络流行词,是指将PUA的手段用在自己身上,不断否定自己,对自己进行情感控制的行为。其表现是习惯于自我贬低:当别人赞美自己时,就会认为对方是无视事实的恭维;当别人批评自己时,就会认真反思,觉得自己的错误远比别人指出的严重。习惯进行“自我PUA”的人往往放大自己所受的挫折,忽略造成问题的外部因素,反复进行自我折磨,严重者会走向精神崩溃。

    1. (1) 下列对原文“习得性无助”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布拉姆森等人认为,“习得性无助”的性质和类型是由对事物的因果归因决定的,而因果归因可以经由对未来期望的影响决定无助的性质。 B . 从韦纳的观点看,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而非努力时,这种不可控因素就会影响情感和认知,会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 C . “习得性无助”学生不仅自我评价消极,而且成就动机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都比较低,他们遇到困难缺乏取得成功的自信并因此容易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D . 根据早期研究者对“习得性无助”所下的定义,当下社会上流行的不经努力习惯“躺平”的现象也属于这一心理范畴。
    2. (2) 根据选文内容,下列选项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习得性无助”一词最早来源于塞利格曼等动物学习研究者对动物的实验,这一名词被广泛地泛化到新情境之中。 B .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PUA”都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许多可以应用于对“自我PUA”的研究。 C . 相对于“自我PUA”,“习得性无助”更关注“习得”的过程,但是“自我PUA”因为有自我折磨和自我控制的倾向,其危害程度比“习得性无助”更大。 D . 虽然存在一些限定条件,但是通过对人们居功的证据的研究,那些将成功归功于自身而否认失败责任的倾向都被称作自利性归因偏差。
    3. (3) 下列现象中,不符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的一项是( )
      A . 实验中的狗因为遭受了无法逃避的电击痛苦导致了后来行为的无能,只能消极接受并放弃凭自己的力量逃脱受损伤环境的努力,这是早期“习得性无助”实验的结果。 B . 某生在老师进行指导时总是制定较低的目标来避免未达到目标而遭受的挫败感,而且因为连续三次在数学考试失利后开始不写数学作业,这说明该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C . 李华的父亲总是对他说“你做题总是这么马虎”“你能干成什么事情?”“你真笨”这类话,导致李华在期中考前一周感到自卑,自信力不足,这是典型的“自我PUA”。 D . 某国家队队员在参加杭州亚运会比赛的赛后采访时,认为自己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中国的饭菜太过油腻,这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典型行为。
    4. (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自利性归因偏差的情况,那么该怎么认识它的优劣呢?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概括。
    5. (5) 进入高中,一些学生或因连番的考试失利或因人际交往失序,而陷入到过度紧张、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中,甚至产生“自我PUA”的倾向。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话,委婉劝告他,尝试帮助他走出困境,注意不少于100字。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在冀中乡村,我常在清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在城市的雾里,我再也看不见雾中的草垛、墙头,再也想不到雾散后大地会是怎样一派玲珑剔透。城市有了雾,会即刻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的前后左右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清楚。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原来雾不只染白了草垛、冻土,不只染湿了衣着肌肤,雾还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两条腿是僵硬和平衡的;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嘴里得叨念着“呛呛呛,七呛七……”;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如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⑪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⑫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大雾不只会让你悠然地欣赏屋檐、冻土和草垛,大雾其实会将你挟裹进来与它融为一体。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1. (1)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簇簇”是多、浓密之意,突出了大雾使枯草呈现出霜花簇拥的美丽,在摹状的同时和谐音律,兼具音韵之美。 B . “不知所措”总起下文,引出下面路灯、车辆和人的“不知所措”,强调大雾使城市失去了往常的秩序与规则,为下文“我”的得意忘形铺垫。 C . “阻隔”“驾驭”“注视”三个短语的顺序与上文内容照应,同时语意逐步推进,突出只有大雾才能使自己清晰地注视自己。 D . “毫无意义”使用了反语,恰恰表明了大雾中你我这种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常态的状态是本真的,更值得珍惜,和开篇构成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弃。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题目中的“你”既是泛指,也具体指“我”在雾中遇见的姑娘,“你”是和“我”一样在雾中“放肆”的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意在使文中的“我”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B . 着力铺写大雾出现时城市的不知所措,通过对“我”一系列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正侧面的描写,为“我”的得意忘形铺设背景,进一步说明了大雾在消除了物理空间阻隔的同时也消除了心理空间的阻隔。 C . 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铁凝这篇《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心”就是“自由”二字,表现出人们难得的放肆和无所顾忌。 D . 这篇散文语言质朴、亲切、率真,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作者迎面而来的祝福,同时文章又意味深长,激发读者的遐想与思考。
    3. (3) 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4. (4)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在荷塘边获得了心灵上片刻的自由与宁静,本文作者则在大雾中“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梳理作者流露出了哪些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

    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夫人 , 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

    [注]①骅骝、白羲、山子:周穆王八骏中三匹骏马的名字。②指根据周穆王的八匹骏马所画的《八骏图》,画上的八匹马形状稀奇古怪。

    (节选自柳宗元《观八骏图说》)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然而世之慕骏者A不求之B马C而必是图之D似E故F终不能有G得于骏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童子,指的是未成年的男子,即未冠之年,在文中就是后文“授”的对象。唐代开始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B . 不齿,不像牙齿一样并列,不与同列,也就是看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为……所不齿”格式中,含贬义。 C . 夫人,古称诸侯之妻。文中指的是那些人,与《岳阳楼记》“微夫人,吾谁与归?”中的“夫人”意思相同。 D . 说,两篇文章都是“说”这一文体,都由事而议,发表自己的观点。两篇文章主要是用对比方法进行论证的。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师说》针对当时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B . 《师说》选文部分用了三层对比,其中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C . 有些马跑一里路就出汗,有些马跑百里、千里也不出汗,由此可以判断该马是否为骏马,不需要根据《八骏图》去寻找千里马。 D . 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该文对当时的人才选拔有积极作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

    5. (5) 概括两则材料中关于“圣人”的观点,结合今天的学习生活,说说材料二值得借鉴的地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 (1) 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B . 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 . 本诗作者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2. (2) 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仿用《管子》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的两句是“”。
    2. (2) 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乐声的悲伤感人,以“”两句写箫声能使人使物动容,从侧面写箫声的魅力。
    3. (3)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灵感与源泉,诗人常常借酒表达不同情感,请写出两句有关酒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升温,各地古镇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放眼望去,处处是排起长龙的小吃摊位和“今日客满”的民宿招牌。然而,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古镇同质化现象让一些 ① 的游客感到失望。 ② 的外观设计,千篇一律的制式产品,连商业业态都有些雷同,烤肉、酒吧、网红奶茶、手工银饰……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如何立足文化根基打造特色品牌,让游客走了之后还想再来,是不少古镇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今,许多游客到古镇等文化景点旅游,已不满足于 ③ 、拍照留念,而是希望进行文化体验游、沉浸式旅游。人们想看到古镇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历史记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让人们有不同的体验,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更值得欣赏。从这个意义上讲,避免古镇同质化发展,需要统筹处理好古镇发展定位与文旅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

    要把游客吸引来,留下好口碑,各地古镇要在彰显文化独特性方面下更多功夫。古镇居民是古镇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让古镇有了独特的生活气息、持久的文化吸引力。比如,乌镇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除了本身景致优美之外,还在于当地把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当作重要的财富精心呵护,并对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一些古镇为了实现商业功能迁走当地居民,反而失去了文化之根、独特之美。把古镇原来的居民留住,把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住,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商业开发才能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人民日报》(2023年05月16日05版,有删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各句中使用的省略号和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小明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你……你们……快去看看,出事了!” B . 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 C . 母亲轻轻地哼唱着《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 D . 四季轮回、花开花落、潮涨潮落……自然界的周期重演每天都有。
    3. (3) 请把文中划线的语句改成一个排比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一日三餐能量占比为3:4:3,说明晚餐和早餐、午餐一样重要。

    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晚餐,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但胃里 ①  , 长此以往,胆汁、胃酸会出现逆流,伤害胃黏膜;而且人体会根据进食情况进行自动调控,到了晚餐时间,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会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② ?第一,晚餐吃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长期吃得太好、太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加重人体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还会迫使人体消化系统持续工作,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神经衰弱。第二, ③ 。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5~6点,尽量不超过7点。有研究显示,同等分量的晚餐,①进食较晚的人,②其体内的血糖水平较多,③但是燃烧的脂肪也较少,④这种影响在糖尿病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2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序号:修改:

      序号: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的更健康。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