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按照叔本华(德国哲学家)的学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的区别: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极尽他所有的能力来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而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而不得不这样的,并非一定有蛇蝎的本性与意外的变故,只是由于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它,不得不这样。众人明知其害,仍然不得不互相逼迫,而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悲剧,远比前两者更为感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种悲剧所展示的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并非例外之事,而是人生之中所固有的。对于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心肠的人物与不可预知的命运固然感到恐惧,但因其少见,往往心怀侥幸,以为自己未必会遇到,而不必求避免之道。但在第三种,因为此等平常的境遇足以破坏人生福祉,无时不可落在我们面前。况且这等惨烈的遭遇,不但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处诉说,真可谓是天下最大的痛苦了。《红楼梦》正是属于第三种悲剧。现以宝玉、黛玉的事加以说明。贾母喜爱宝钗的温顺娴静,不喜爱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因此对宝玉的心事,随时加以压抑。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家。凤姐因为管家的缘故,妒忌黛玉的才华而担心她给自己带来不便。袭人鉴于尤二姐、香菱的不幸,又听到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自身,因此对黛玉的态度也如凤姐一般。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普通的事情。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却不能对最爱护自己的祖母诉说心事,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更何况黛玉一弱女子呢!由此种种原因,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中间并没有蛇蝎心肠的人物,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发生,不过由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悲剧罢了。由此观之,《红楼梦)》 真可谓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根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翻译,有删减)

    材料二:

    一般读者都以为,“金玉良姻”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宝玉是被迫迎娶自己并不爱的宝钗,因此令人厌恶。甚至有很多人采取了阴谋论,揣测王夫人、薛姨妈乃至袭人为了促进这段“金玉良姻”,于是“金玉良姻”简直成了罪恶的代名词。不过,这样的想法实在太简单了,而且根本违反了事实。那事实是怎样的呢?

    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由和尚所传达的上天神谕!因为通灵玉上面所刻的字,而我们都知道,通灵玉的字是宝玉从前世所带来的。而宝钗的金锁片,对那块通灵宝玉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再看小说第二十八回更说得很清楚:“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可见情况刚好相反,宝钗居然觉得“金玉良姻”很没意思,还庆幸宝玉一心都在黛玉身上。所以说,很多人把宝钗一家人当作阴谋者,那实在是太冤枉好人了。再想想看,以薛家的家势地位,又何必非要贾宝玉不可?就算是对宝玉情有独钟,由家长直接提亲不就好了吗?既然当时名门世家的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何必浪费那些没用的心机和小手段?

    虽然小说一开始就有“金玉良姻”的预告,但那是指最后的结局,是上天注定的宿命,黛玉才是贾家上上下下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这么说,你一定很惊讶,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很多人一直被表面的“金玉良缘”给蒙蔽了,所以自动忽略了许多情节,以下就举两个例子来看吧。首先,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同时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话讲得太明了,凤姐利用“吃茶”的婚姻礼俗,那绝不是随便乱开玩笑的。想想看,当时儿女的婚姻大事必来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凤姐哪里敢僭越,一定是掌握到长辈的心意,谨守分寸大体的王熙凤才敢这样露出形迹。于是就在这里,脂砚斋提供了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再看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住进潇湘馆亲自照顾林黛玉,言谈间提到她想要把黛玉说亲给宝玉,并说这样的提亲是“四角俱全”的完美做法。这时旁边的婆子们听了,也顺势敦促薛姨妈说:“到闲了时和老太太一商议,姨太太竟做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接着薛姨妈便断定“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可见二玉的亲事是众望所归,从上到下,都认定宝玉的新娘是林黛玉。因此,“木石前盟”还可以说是“木石姻缘”呢。

    只可惜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因而让读者无限同情,以致很不理性地怪罪给“金玉良姻”。殊不知,曹雪芹借此苦心地告诉我们:世事难料啊,“无常”的本质是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令人万般无奈。

    (摘编自欧丽娟《红楼十五钗》,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材料一,悲剧分三种:第一种是由蛇蝎心肠的人互相构陷而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不可预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是由普通人物和境遇逼迫而成的。 B . “因为普通的道德不允许”,宝玉不能对贾母诉说心事以及“金玉因之合,木石因之离”这些都是王国维用来证明《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的理由。 C . 材料二认为贾宝玉与薛宝钗所谓的“金玉良姻”,并不是人为的阴谋,而是和尚假借上天神谕的一种别有用心的安排,而宝钗其实并不在意金玉之说。 D .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以当家理事者的身份,当众对黛玉开了一个玩笑,认为无论是人物、门第,还是根基、家私,黛玉都配不上宝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国维认为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不喜欢黛玉的孤僻,又听信金玉良缘的邪说,而想着要压下宝玉的心病;王夫人本来就与薛家相亲近,这些都极其自然。 B .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悲喜剧不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它属于叔本华说的第三种悲剧,显示了人生所固有的而非意外造成的不幸,远比其他悲剧更感人。 C . 材料一部分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红楼梦》中的悲剧不但主人公时时可能自己忍受,而且有时可以加之于别人,是天下最惨烈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剧。 D . 材料二引用脂砚斋提供的最强而有力的证词“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证明了黛玉才是贾府公认的宝二奶奶人选。
    3. (3) 根据材料一,下列人物判词最能体现《红楼梦》所体现的“悲剧中的悲剧”的一项是(   )
      A .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C .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D .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两则材料对《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 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平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蒲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 . 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 . 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 . “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 . “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 . 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 . 《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的情况。
    3. (3) 茅盾主要描绘了20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 B . 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不相同。 C .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 D . 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 . 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 C . 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 D . 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5. (5) 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读陆放翁集(其二)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愤》首联诗人几许失望喷薄而出后,一下又把读者拉回那个气壮山河的烽火岁月。 B . 陆游曾经亲临大散关,在飒飒秋风中强渡渭水和金兵交战,与下文“塞上长城”形成照应。 C . 失意之时陆游把目光投向诸葛亮,足见他们在精神上是一体之人,都“知其不可而为之”。 D . 陆游之前的时代,诗坛笼罩着柔媚纤弱的风气,战斗不屈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也都消亡了。
    2. (2) 梁启超说:“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者,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结合两首诗,谈谈你对“愤”“乐”的理解。
  • 5. (2023高三上·章贡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去来兮辞》用“云”和“鸟”喻说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 (2)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指出“。”是错误的做法,表现出注重调查研究的务实精神。
    3. (3) 古诗中“鸥”这一意象,有暗示“了无心机”之意,有表达高洁孤傲之情,也常用于传达漂泊无依之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交通里,当道路占用率高于0.4,即来往车辆占到道路面积的40%时, ①  ,  最后降为零——交通瘫痪。但是,蚂蚁总能避免交通堵塞。就算它们的道路占用率高达0.8,交通流量也不会下降。

    研究人员发现,每只蚂蚁都会根据道路的状况, ② 。在路上同伴不多的时候,蚂蚁会逐渐加快速度,直到交通流量达到最大值。而密度一旦超过阈值,它们就开始放慢速度。而且,蚂蚁似乎能够评估前方道路的拥挤程度,很自觉地不去拥挤的地方。这近乎完美的交通管制,归功于每一只懂得调整自己行为的小蚂蚁。小蚂蚁一只只都这么努力,当然是有原因的。(       )。群体觅食效率的最大化,要求蚂蚁必须调整自己,共同合作。

    相比之下,在拥堵的路上,许多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结果却是大家都被严严实实地堵在路上。 ③  , 可能难以实现;不过,让自动驾驶汽车的程序设计参考蚂蚁来避免堵车,未来还是有希望实现的。

    1. (1) 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们把群体生存当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B . 群体生存已经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 C .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群体生存 D . 群体生存已经被它们当作共同的目标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补写一个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 7. (2023高二上·龙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 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____ 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 ②____ ,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 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 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 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 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 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 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 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 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____ 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 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 .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 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 D . 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 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金华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面对“存在”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在疼痛的世界选择赞美存在,才能自我拯救。而有人却不这么认为。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于“如何面对存在”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