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一、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 1. 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 )
    A . 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B . 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 .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 . 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 2.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这句话反映出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
    A . 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 .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 3. 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
    A . 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 . 分封王爵,建立政权组织 C . 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进行北伐和西征 D . 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 4. 近些年来,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年,曾被称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造成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是( )
    A . 英俄侵略军 B . 英法联军 C . 八国联军 D . 日本侵略军
  • 5.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其中一个浮雕是以金田起义为题材的。领导金田起义的农民革命领袖是( )
    A . 李秀成 B . 洪秀全 C . 林则徐 D . 李鸿章
  • 6. 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 . 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 . 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 . 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 7. 暑假时,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去某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导游告诉他们这里的一场战斗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里应该是( )
    A . 广州 B . 马关 C . 威海卫 D . 天津
  • 8. 甲午战败后,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谭嗣同悲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些文学作品反映出当时国人(   )
    A . 对清政府的绝望 B . 民族意识的增强 C . 维新变法的决心 D . 认识西方的深入
  • 9. (2022八上·朝阳期中) 关键词:“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抬棺出征”、“创办福州船政局”。这些关键词反映的人物是(   )
    A . 李鸿章 B . 张之洞 C . 左宗棠 D . 曾国藩
  • 10.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均摆脱了内忧外患 B . 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 . 均未涉及教育改革 D . 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 11.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不遗余力。以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 洪仁玕——《天朝田亩制度》 B . 陈化成——战死于虎门 C . 曾国藩——百日维新 D . 聂士成——天津保卫战
  • 12. 某中学八年级学生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某同学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
    A . 裁撤冗官冗员 B . 开办新式学校 C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 . 训练新式军队
  • 13. (2020八上·防城期中)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镇南关起义 C . 安庆绍兴起义 D . 黄花岗起义
  • 14. (2019九下·信阳月考)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 兴中会 B . 中国同盟会 C . 华兴会 D . 强学会
  • 15.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了列强侵华的趋势是(     )
    A . 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 . 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 . 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 .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 16. 我们长大后,考上知名大学是有志青年的美好愿望,你说北京大学是我国历史上哪个事件留下的产物(   )

    A . 洋务运动 B . 百日维新 C . 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7. 《辛丑条约》签订后,对北京市民王先生生活影响最大的是( )
    A . 鸦片贸易开始合法化,烟馆随处可见 B . 被迫从东交民巷迁出,且无迁回可能 C . 清政府垮台,北京由外国人直接管理 D . 京师同文馆成立,孩子入读新式学堂.
  • 18. 2020 年 2 月 10 日,习近平主席在对新冠肺炎防控一线调研时强调:“武汉是英雄的城市”。下列最能说明“武汉是英雄的城市”的史实是(   )
    A . 武昌起义 B . 五四运动 C . 二次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19.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

    A . 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 B . 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 20.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 . 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C . 1862年,曾国藩的湘军围困天平天国首都天京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1题18分,22题14分,23题20分,24题8分,共60分)
  • 2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 (1) 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条约?该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 (3) 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最大危害是什么?
    4. (4) 通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认识。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材料二  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 (1) 你认为材料一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 (2) 材料一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列举三例。
    3. (3) 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19世纪末中国人民反入侵斗争的感想。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草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学习西方。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的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依据材料一,李鸿章为“中国欲自强”而做出的努力的一场运动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列举这场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各举一列)。说说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3. (3) 材料二中“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康有为、梁启超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指的是什么事件?
    4. (4) 材料三中这场革命是指什么事件?该事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 24. (2022八上·通山期中) 结合我们已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下列其中一个观点(或自主提出观点)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达成文,不少于150字。

    观点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观点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