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身着深蓝色的整洁工装,犀利的目光紧盯着旋转的零件,一双大手飞快旋转着车床摇把,进 刀、车削、退刀一气呵成,他就是从一个“毛头小子 ”,成长为一名掌握精湛加工工装工具技能 的高级技师洪家光。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 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洪家光团队加工的是用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的工装工具产品,这些工具主要 用来加工航空发动机的零部件。发动机用的零件精度要求非常高,洪家光对每一个微小尺寸都追 求精益求精。他一次次观察记录,并比对调整。

    一次,在加工修正金刚石滚轮工具时,掌握此项技术的师傅生病住院,洪家光主动承担起任 务。为了提高工具加工精度,他在当时的车床无法满足加工要求的情况下,开始一项项改进,减 小托盘与操作台的间隙,改造传动机构中齿轮间咬合的紧密程度。原有的刀台抗震性不强,他就 重做刀台;小托盘与下面的托盘有间隙,他就想办法将小托盘固定……4 年多里,经过无数次尝 试,洪家光最终研发出一套用于打磨叶片砂轮的滚轮工具。这一砂轮工具被叶片加工厂使用后, 加工叶片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从 1998 年参加工作至今,洪家光先后跟随多位师傅,他们教导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印刻在 洪家光心中。跟着付百森师傅学习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

    “年轻人都愿意跟老师傅学,眼前这个师傅这么年轻,技术经验能丰富吗? ”洪家光刚见到 付师傅时有点失落。付师傅却让洪家光在旁边看。

    只见付师傅把零件安装、调整、夹紧,左手启动机床,右手快速移动机床拖板。紧接着,他 的双手就在机床上操纵着机床上的手柄,加工零件。麻利的动作,像电脑控制的机械手。

    付师傅加工完说:“小洪,你测量一下各部分尺寸精度,再按照这个标准加工零件。”洪家 光测量后发现公差微乎其微。他心想,这水平太高了,这可是纯手工!

    到洪家光加工时,他满头大汗地忙活了十几分钟,发现自己的水平与实际要求差距很大。

    付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光有技校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机械加工的实际技术深奥着呢,雄心 壮志代替不了真才实学。当高水平的工人,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容易,你得从一点一滴做起。”那 一刻,洪家光决心从头学,一切从零开始。

    如今,洪家光先后完成 200 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 300 多个工装工具技术难题。他与团队成员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 ”荣获 2017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以他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 ”和“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 ”承担起了“传帮带、提 技能 ”的职责。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说:“要扎根岗位,秉承献身航天事业的担当与责任。” 未来,他将继续以精湛的技艺打造国之重器,为科研生产砥砺前行。

    (摘编自《洪家光: 以心“铸心 ”的大国工匠》)

    材料二:

    国产大飞机 C919 成功研发下线,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产业的垄断,给我国航空产业乃 至高端制造业带来深远影响。高铁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赢得国内外一片惊赞;C919 大飞机 试飞成功,民航之花含苞待放;家电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大步走出国门……近 年来,“ 中国制造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认可。在此过程中,一大 批大国工匠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 ”“匠心独运 ”“技近乎道 ”等典 故都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载人 航天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阶级不断为工匠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也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激励 下,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口、中国核电等,成为一张张让国人引以为傲的“ 中国名片 ”。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讲究生 活品质。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经济发展方面需要重视产品品质,医疗、 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领域同样需要精益求精,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丰富更能满足群众期待的高 品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矢志创新,戒除浮躁,为“ 中国制造 ”提供坚 强支撑。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政府部门、广大企业和每一名社会成员共同营造有利于创造精品的“土 壤 ”。如今,“工匠精神 ”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社会各界对其广泛讨论并达成普遍共识…… 一个有利于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品质革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制造 强国建设目标必将实现。

    (摘编自马洪超《工匠精神支撑“ 中国制造 ”》)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用较多笔墨写付师傅的动作,既刻画了付师傅的人物形象,还与前文洪家光的失 落心理形成对比。 B .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产品品质,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提高产品品 质和服务的要求。 C . 新闻标题注重体现价值性信息,材料一标题既写出了洪家光的身份,又生动形象地点明 了他的工作内容。 D . 材料二首先列举近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出话题,接着从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两个方 面论证文章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选取了多个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为论证科技的重要性这一 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B . 一大批大国工匠以及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 中国制造 ” 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 C . “巧夺天工 ”“技近乎道 ”“大庆精神 ”等典故体现了古代的匠人精神,可见工匠精神 是中国人一直追求的。 D . 现今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诸多行业都需要摒弃功利和浮躁之风,沉下 心来做一名“工匠 ”。
    3. (3) 下列事例不能用来论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一线技术工人潘从明练就一项独门绝技,在浑浊的液体中仅用一双眼睛就能甄别和捕捉 那些若隐若现的稀有贵金属。 B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树军历经数年攻克的进口高精加工中心光栅尺气密保护设计 缺陷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C . 优秀硕士毕业生黄文秀在就业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 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D . 无锡国家电网的一线技工何光华率领团队攻克“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 ”, 解决了电缆检测的行业难题。
    4. (4)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工匠精神 ”展开报道,但在选材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 材料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十里

    早春的江南,仿佛是在一夜之间苏醒的。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之后,路旁的小草悄悄地从松软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在轻风中摇曳着嫩 绿的身姿。

    古老的旴江也在春风中醒来了,清澈的江水欢快地奔流,碧波柔柔地荡漾着,如锦缎一般泛 起粼粼的光泽。乌黑光亮的鱼儿在水底悠闲地游动,偶尔浮上水面,像促狭而活泼的孩子,调皮 地吐出一串串晶莹的水泡。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江面上雾气弥漫。旴江南岸的青石码头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舳舻 木船。船上坐了不少人,有挑担的农夫、行旅的客商,也有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船帆已经高高地 扬起,似乎随时就要离岸而发,船夫却还立在船头,朝着岸边的官道不停地张望。有人不耐烦地 催促船夫赶紧开船,船夫却不搭理,兀自等待着。

    远远的,从雾蒙蒙的小道深处,一前一后走来了两个年轻人,身材清瘦而颀长,穿着青布的 长衫,头戴方巾,背着行囊,脚步轻快而急促。走在前面的那个更年轻,眉宇英俊,略带几分稚 气,他一路小跑,一个箭步跃上了船头,有一点掩藏不住的兴奋。后面那个年长些,也更沉稳, 他步履从容,却毫不迟缓,紧跟着上了船。

    “哦,原来是在等曾知县的两位公子啊! ”“两位公子这是要去进京赶考吧? ”“公子满腹 经纶,肯定高中啊! ”船上的乡里乡亲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两位公子,年轻的那位便是曾巩,同行的是他的兄长,名叫曾晔。两人此行正是从家乡南 丰出发,进京去赶考的。当时,他们的父亲曾易站在离南丰不远的信州玉山县任知县。两兄弟年 轻英俊,人品纯良,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自然是小有名气。

    一阵风吹来,船帆鼓鼓囊囊的,在桅杆上呼呼作响。船夫解开缆绳,使足气力一篙撑去,大船便离了岸,在宽阔的旴江水中扬帆起航了。

    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它位于江西省东部,发源于广昌县境内。在武夷山脉西麓的崇山峻 岭中,有一座名叫血木岭的山峰。最高处的灵华峰海拔近千米,山上怪石嶙峋,且多罅隙,泉水 从山石中喷涌而出,汇成山涧小溪,一路奔流——那溪流便是旴江的源头。

    那澄净舒缓的江水,是江西人生命的源头,是家,是童年,是梦里的记忆,是灵魂的故乡, 也是最初和最终,是根脉和归宿。

    因此,关于曾巩的故事,就让我们从旴江开始吧。

    那个雾蒙蒙的春天的清晨,是在公元 1036 年,宋仁宗景祐三年。那一年,曾巩 18 岁。

    头一年秋天,曾巩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州试,此番正要去京城汴梁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这 是他第一次赴考,也是他第一次进京。兄长曾晔比他大 10 岁,之前参加过两次科举,都落败而 归,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自信和雄心。曾巩不一样,他是有理想的,而且也正是不畏天高地厚立下 雄心壮志的年纪。未知的人生和前途,在他眼里如同这顺流而下的旴江水一样,在春风中一 日千 里,生机蓬勃。

    船舱内逼仄窄小,举止局促,不免有点气闷。曾晔性格外向,喜交谈,遇上熟悉的同乡和学 友,便侃侃而谈。曾巩性情内敛,生来好静,在舱内呆得枯燥,便独自走到了舱外。他立于船头, 极目远眺 , 只见江面上烟水苍茫,两岸的稻田、菜地、果园、树林一片绿油油的。更远处,水的 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曾巩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 出生在江西南丰曾氏家族,曾家秉承儒圣血脉,数代为官, 诗礼传家。曾巩自幼机警聪慧,特别喜欢读书,而且记性好,过目不忘,“读书百数千言,一览  辄诵 ”。他五六岁时就开始读书,不仅读诗词歌赋,还读古文,通读了《诗》《书》《礼》《乐》 《易》《春秋》等儒学经义,对司马迁、韩愈等名家的文章尤其喜爱。那些深刻而朴素的儒家理  论如同一块坚定的磐石,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基础。少年时代,他就以文辞名闻四方。12 岁时  能写策论文章,曾试作“六论 ”,“援笔而成,辞甚伟 ”。“六论 ”指的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六  道论题,题目一般出自九经、诸子百家、十七史及其传释中,“ 以五通为过焉 ”。也就是说,他  12 岁时应答科考卷,落笔即成,且用词伟丽, 气势不凡。15 岁时,曾写下《上李连州书》,见  解独到,章法谨严,很快就传诵开来,在乡里传为佳话。

    按照宋代的风俗,男子在 15 至 25 岁之间,“ 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 ”,即 可举行“冠礼 ”,也就是成人礼。此次进京参加科考,临行前,父亲郑重其事地请家族长辈为曾 巩举行了“冠礼 ”。仪礼虽然简单,却让曾巩的肩头沉甸甸的,他常常会好端端地陷入深深的思 索之中。

    冠礼之后,父亲为他取字“子固 ”,既与其名“巩 ”相关,又与远祖曾晳的字“子晳 ”、曾 参的字“子舆 ”遥相呼应,寄托着家族长辈对曾巩的厚望。

    “子固啊子固,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这个名字啊!”曾巩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他感觉体 内有某种东西,像春天的小草一样,正在血脉中蠢蠢欲动,似乎随时会吐出嫩绿的新芽来。或许, 是那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正穿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奔向他的人生。

    曾巩兀自激动起来,他隐隐约约意识到,冥冥中有一种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春风十里,风光正好。大船一路顺风顺水,不几日就到了鄱阳湖,入了长江。江面更开阔了, 江水奔涌不止,惊涛拍岸,曾巩的内心也随之开阔起来。他迎风而立,暗暗立下了人生的志向。 在茫茫长江的涛声中,他年轻的心灵,为之风声激荡,为之澎湃起伏,为之踌躇满志。

    因为,他的人生志向,不是做大官,不是发大财,而是成为圣贤!

    (选自徐徐《一代醇儒话曾巩》第一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旴江是南丰人的母亲河,也是曾巩最初为梦想出发的地方和最终灵魂的故乡。 B . 文章通过曾巩和其兄长曾晔的强烈对比,突出曾巩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C . 关于曾巩家族和曾巩童年、少年时的插叙,介绍了曾巩的家世影响和少年才情,也呼应了 他的人生志向。 D . 冠礼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标志,曾巩父亲在他进京科考前为他举行冠礼,寄托着对他的殷殷 期望。
    2. (2) 关于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承接上文父亲给他取名字的用意——既与其名“巩 ”相关,又和曾晳、 曾参的字呼应, 使文章内容更紧密连贯。 B . 把曾巩心中的动力比喻成春天的小草,动力推动他前进,正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刻画 了曾巩勤勉、坚定的形象。 C . 语言鲜活生动,“蠢蠢欲动 ”“吐出嫩绿的新芽 ”等写出曾巩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着 青春的朝气。 D . “体内有某种东西 ”可以是流淌在曾巩的血脉生命深处的儒圣的基因,这与文章结尾他 成为圣贤的志向相呼应。
    3. (3) 请简要分析文章前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结合全文,分析曾巩立于船头、极目远眺时的心理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2023高一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有删节)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寻移江陵府掾曹。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友朋孤女近十人。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六十,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B .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C .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D .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 (2) 下列文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惑,糊涂的意思,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意思不同。 B . 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了,与“大遗”相对,与今义不同。 C . 孤,幼年失去父亲或父母亲,鳏寡孤独都是失去亲人的人。 D . 寻,不久的意思,此处与《桃花源记》中“寻病终”的“寻”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自幼便以身世自励,刻苦读书,研习经典,后终得到赏识,成一代名士。 B . 在批评当世的不良风气时,韩愈指出现在的很多人,远不如圣人有智慧,却以求师问道为耻。 C . 韩愈仕途坎坷不平,遭贬谪,这应该与他直言切谏的行事风格有关。 D . 韩愈与人结交,既不因朋友的贫贱或显达而改变,也不因自己的仕途顺逆而改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5. (5)  甲文是韩愈眼里的世人,乙文是别人眼里的韩愈,然而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韩愈身上共同的东西,请分析在两篇文章中韩愈形象的相通之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其一)

    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行徨。

    彷徨忽已久, 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①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②

    【注释】①天汉:指银河。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三五:三 指心星,即二十八宿之心宿。五指喝星,即二十八宿之柳宿。②中肠:指内心。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篇“展转 ”“不能寐 ”“披衣 ”“彷徨 ”四个词语刻画了一个长夜难眠的游子形象。 B . 明月、雁南飞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本首诗这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曹操《短歌行》中 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相似。 C .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点题,“郁郁 ”“绵绵 ”写出了思乡之情的浓郁绵长。 D . 诗歌以欲飞却没有翅膀,想过河而无桥,只能以望风长叹、肝肠寸断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2. (2) 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评价此诗“景中情长 ”,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一上·杭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
    2. (2) 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说明了“”的观点。
    3. (3) 《芣苢》中,“采采芣苢,。采采芣苢,”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描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37 年,一位法国记者在延安采访时发现, 医生傅连暲竟放弃每个月 400 银元的高薪加入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被誉为“红色华佗 ”。傅连暲作出看似____ 的选择,正是因为他发 现,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

    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长征途中女红军“    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 百姓    ”,是因为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焦裕禄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是因为他“心中装着全体 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钟南山无畏“逆行    ”,是因为他认定“    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 不冲上去谁上去    ”。

    一部百年党史,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赞歌。因永葆赤子 之心,这个时代先锋有了 ____ 的制胜法宝;因砥砺复兴之志,这个民族脊梁有了 ____ 的 动力源泉。

    为了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 红色家书背后的 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 , 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 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正确,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 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

    触了触阳光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1. (1) 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 . 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C .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D .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
    2. (2) 请根据诗中画横线部分,寻找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意象,仿写三句话,使整节诗意境和谐、诗意完整。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就十分美好

四、写作(60 分)
  • 8. (2023高一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13名青年出席党的一大,他们用青春开启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长征中,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红二十五军,最后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他们用青春筑起了新中国的坚固长城;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把个人融入家国,把个人融入时代,写下了不可磨灭、异彩纷呈的青春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底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特色,请以“我们这一代的青春”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不可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