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雅安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3-12-31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酒让权力神圣,酒让王朝辉煌,酒让天子自豪。历朝历代的皇帝王臣多数是爱酒饮酒的,酒文化是他们的最高礼仪。喝酒敬酒在夏商周乃至春秋都有很严格的一整套规定,皇帝大臣衣着何服,酒举多高,先敬谁后敬谁,如何下跪,如何举爵,如何唱喏,如何示天地,如何敬神,口张多大,酒倒器中怎样饮,每个细节都不能少,不能乱,不能错。包括礼乐都有繁规戒令。

    从秦开始,酒和酒文化逐步从皇室祭祀神坛走了下来,流入了王臣贵族、士大夫及文人学士之中,这标志着酒文化的大解放,从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大繁荣。史书记载,在先秦诸子中,孔子知酒,孔子也善饮。他是爽而不过,饮之有度,并在礼节上要求甚严,堪称“酒师爷”“酒圣人”。翻开中国四大名著,里面几乎都写到了酒和酒文化。还有妇幼皆知的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以及堪称天下第一成功之宴的北宋皇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等典故,都深刻地阐释了酒文化在政治斗争场上的精彩与深邃。

    酒和酒文化的魅力对文化人的诱惑和冲击更为激烈,更为壮观。中国传统的诗书画无一不与酒文化产生密切联系和融合。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他的好诗好句好情好意都在酒后,这是李白酒文化的风格。欧阳修自称“酒翁”,他的酒文化即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苏轼则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也离不开酒,无酒就可能无苏词。还有杜甫、孟浩然、刘禹锡、王维等,他们都是诗里有酒、醉酒留诗的酒文化人。还有古今行书天下第一的王義之,王羲之醉写《兰亭序》,写完后大醉。酒醒后,见序文中有改有涂,便重新提笔连写数十篇,无一能胜过酒醉之作。王義之自己感叹道:醉中挥毫乃“神助之功”。酒文化把这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田园文学的各方大家密切结合了起来,推波助澜,相得益彰,形成了浩瀚无垠的中国文化和灿烂的华夏文明。

    酒文化原始于平民,经过长期发展更加融入了民俗文化、大众文化。在山林中,清溪边,茅屋下,百姓的炕头,路边的小店,到处都有欢乐饮酒的场面。中国的酒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血脉里。有的地方女人一怀孕,家里就要摆喜宴,之后还有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除此之外,还有拜师酒、定亲酒、结婚酒、迎亲酒、过寿酒、盖房搬家酒、拜把子酒……中国喝酒的形式很多。酒席上首先讲究的是主客排位,长者坐上位,亲朋好友请客则贵宾在上,官场上官大为上,等级森严。其次是敬酒。要三杯敬起,有好客的量大的就敬三碰三。划拳是最精彩的地方,有许多趣名和叫法,唱句更是多样。无酒不成席,以酒待客,以酒会友,以酒取乐,从有酒以来数千年不变。十里乡俗各不同,越是到底层,越是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喝酒中边歌边舞,边舞边敬,把酒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酒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酒文化更多了一些烟火气和亲切感。总之,酒文化越接地气,它的感染力、生命力就越强大。

    (摘编自毛印科《浅谈酒文化》)

    材料二:

    佛教对酒是严令禁止的,他们反对饮酒,甚至把酒当作万恶之源。凡是一切能使人产生醉意、呈酒色、散有酒香酒味的,无论是果酒、甜酒还是药酒、清酒,都在禁戒之内,一旦饮用,则为犯戒之举。

    入佛教之后,戒酒为僧人必要恪守之责。他们认为戒酒是为了更好地修身进佛,斩恶因才能得正果。在他们眼中,酒会使人丧失理智,蚕食人们的精神,颠倒是非,最后使人迷失心智,走上不归之途。

    后来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其逐渐被本土化,在社会生活中也进一步被世俗化和民间化,这时一些所谓的酒肉僧人也随之出现,而且从南北朝时,他们开始被人注意,还有了史籍的记载。

    至唐代,禅宗发达,讲究顿悟,明确规定了僧人要戒酒肉等信条。这一时期的僧人传播群体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唐代僧人群体庞大。《唐代社会概略》记载,唐朝僧道之数多达十二万七千人,占当时社会人口的十分之一至九分之一。其次,寺庙文化教养较好,儒行合一,群体中出现很多爱好诗文者。此外,在僧人素质方面,有公度和私度两种统系。公度者即严格依法规受戒,并得到官许而出家的人,反之则称为私度。最后,僧人中从事社会事业和教化的较多,常常各处游历。由此,作为酒文化传播者的僧人群体亦具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其分布的广泛性对酒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力。加之僧人中爱好诗文的人和传播教义者经常会利用寺庙等地进行创作,亦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进而推动文学中酒文化的传播。尤其是私度僧人的出.现,使得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于部分僧人群体中。

    随着禅宗的繁盛,立地成佛和肉身成佛之现象和观点亦逐渐流行起来。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之前的戒律有了新解,在佛教有关的史料中也记载了一些新的酒肉僧人的形象。出现了新的吃酒肉和尚形象。这时期的酒肉僧人并非含有贬低之意,他们大多是一种正面的形象,酒之于他们更多的是来衬托他们神僧之怪诞,或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如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其也是一位僧人,但从不坐禅,可谓是一个酒徒狂僧,以饮酒、吃肉、云游、草书为人生四大乐事。他被人称为醉僧,常与酒徒词客共饮于酒肆之中,而醉酒后一挥而就,创作出平日所不能及之作。由相关的文学资料记载可知,酒之于佛教,乃万恶之宗、罪恶之源,处于佛教的僧人教徒也大多对其避而远之,但亦有好酒之僧的出现,可见酒的诱惑之大,大大提升了酒文化的魅力和传播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佛教对于酒的禁忌和观念限制了酒业的进一步发展,对酒文化的形成和内涵的丰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紫玉文史《唐朝时期,酒文化的传播群体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酒文化有非常烦琐的礼仪步骤和严格的要求,酒是皇室祭祀中重要的祭品。 B . 秦之后,文学艺术的大繁荣离不开酒文化的解放,酒和酒文化融人了文人学士的生活之中。 C . 佛教严令禁止饮酒,佛教僧人要想修得正果,就必须戒酒,否则就会迷失心智,种下恶果。 D . 随着佛教逐渐被本土化、世俗化和民间化,一些僧人对酒的态度比较包容,酒肉僧人开始出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酒和酒文化,但两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酒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民俗文化。 C . 材料一第三段列举大量事例,论证了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与酒文化关系密切。 D . 随着禅宗的繁盛,饮酒不再是犯戒,酒肉僧人成了一种正面的形象。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酒和酒文化魅力的积极影响的一项是( )
      A . 《三国演义》中,张飞宴请众人饮酒,准备第二天开始戒酒守城,不料当夜遭吕布偷袭,张飞醉乏无力,导致城池失守。 B .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经常举办宴会,几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众人围坐一起喝酒、行酒令。 C . 《水浒传》中,武松在连喝了十八碗酒后用双拳将伤人的老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被世人传为佳话。 D . 据说,女中豪杰李清照在酒后微醉之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 (4) 佛教对酒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5. (5) 小明应邀参加亲戚八十岁大寿的酒宴,看到酒桌上大家推让着上座;小明去外地旅游,碰到当地人正在过节日,他们喝着酒,跳着舞;小明去医院看望酒后驾驶出车祸的朋友,认为酗酒非常危险。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II

    教皇死了 [法]都德

    我的童年是在外省的一座大城市度过的。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水奔腾不息,河上千桅林立,它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水上旅行。特别是在一座名叫圣樊尚的人行天桥附近,有一段沿河堤岸,即便在今天,我想起它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块钉在木桩顶端的牌子,上面写着:高尔奈,小船出租。

    河边的斜坡.上,靠着许多有待晒干的长桨,桨.上的铅白油漆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高尔奈老爹提着油漆桶,拿着油漆刷,在这些长桨中间走来走去。这个高尔奈老爹,他是我童年的恶魔、痛苦的喜好,是我的罪恶、我的悔恨。因为他的小船,我犯了多少过错!我逃学,把课本卖.掉,为了划一个下午的船,我还有什么不能卖的呢?

    我把所有的课堂练习本都扔在船底,脱下外衣,帽子推在后脑勺上,任头发迎着河面.上的微风飘舞。我用力划着桨,皱着眉头,装出一副久经风浪的老水手的模样。在城区的河段上,我总是把船划到河的中央,与两岸都保持同样的距离,因为离岸太近的话,久经风浪的老水手就可能被认出来。突然,一艘汽船在我附近转动起水轮;或是一个巨大的影子黑压压地罩在我的头上,原来是一艘运送土豆的大船。

    “当心点,小家伙!”一个嘶哑的声音对我喊道。

    我汗流浃背,苦苦挣扎,在这船来船往、生机勃勃的河面上显得狼狈不堪。街上的场景,通过河面上的桥梁和人行步道,不时地穿插而过,将公共马车的倒影投射在船桨下的河水中。桥拱附近的水流是多么湍急:逆流、漩涡,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笑里藏刀的死亡之洞!要知道,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没有任何人替他掌舵,要在这样的河面上靠自己的双臂劈波斩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热得大汗淋漓、满脸通红之后,我终于把船划出了城外。我实在累极了,便把船靠到岸边嗡嗡作响的芦苇丛中;在那里,由于日晒、劳累,还有从闪闪发光的黄色大河上蒸腾上来的暑气,久经风浪的老水手终于头昏眼花,鼻子流血不止。我的水上旅行每次都是以这个结局而告终。您还想怎样?我觉得它美妙极了。不过,可怕的是返程,是回家。尽管我奋力划桨,可是依然无济于事,我总是到得太晚,远远超过了放学的时间。夜幕逐渐降临,雾霭中煤气灯一盏一盏地亮起,兵营吹起了归营的号角,这一切都让我平添了一丝不安与内疚。

    因为,我每次都要编一个谎话,对付在门口等着我的可怕的问题:“你上哪儿去了?”我最怕的就是进屋前的这番审讯。我必须在楼梯的平台上,在抬脚进屋的一刹那做出回答;我得时刻准备好一个故事、一个理由,越令人震惊、令人骇异越好,这样他们就不会再问其他的问题。我则趁此机会溜进屋子,喘一口气。要做到这一点,我不费吹灰之力。我可以编造出灾难、革命,还有各种可怕的事件,比如城市的哪个区域发生了大火,哪一座铁路桥坍在了河里,等等。不过,我最骇人的谎话还是下面那个:

    那一天晚上,我回家很晚。母亲站在楼梯.上面看着,已经等了我足足一个多小时。

    “你上哪儿去了?”她朝我喊道。

    请告诉我孩子的脑袋瓜里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调皮诡计!那天我什么理由都没有想过,什么谎话都没有准备。我回家太急了……突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疯狂的念头。我知道我亲爱的母亲非常虔诚,是一个像罗马人那样狂热的天主教徒,于是我激动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说:“噢,妈妈……您不知道……”

    “怎么了……什么事了……”

    “教皇死了。”

    “教皇死了! ……”可怜的母亲重复了一遍。

    她脸色苍白地靠在墙上。我立刻溜进房间,被自己的成功和这么大的谎话吓坏了。但是,我还是鼓足了勇气,把牛皮吹到了最后。我还记得那个悲哀而温馨的夜晚,父亲脸色沉重,母亲.惊恐不安……大家围着餐桌低声说着话。我不敢抬起眼睛。我的逃学,早就被--家人深深的悲恸埋没,已经没有人再提起它。

    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缅怀着教皇庇乌九世的美德;接着,谈话渐渐地转到了历代教皇的故事上来了。萝丝姑妈谈起了庇乌七世,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在南方见过他,当时教皇坐在驿车里,由军警在两边护卫着。

    我一边听,一边虚伪地叹着气,提着问题,装出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可我在心里不停地说:“明天早晨,他们知道教皇没有死,会非常高兴,那样就不会有人再来责骂我了。”

    想到这里,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闭了起来,仿佛看见一只只漆成蓝色的小船,漂浮在索恩河[胜]暑气浓重的水面上,银蛛伸着长脚在那里爬来爬去,就像钻石尖一样,在光滑如镜的水面上划出道道波痕。

    (有删改)

    [注]索恩河:法国东部河流,发源于东北部的孚日山西部,向南流,在里昂市南部汇入罗讷河。全长四百八十公里。小说开头提到的“外省的一座大城市”即指里昂。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写“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水奔腾不息,河上千桅林立”,为后面写“我”时常到河里划船做了铺垫。 B . “我”非常讨厌高尔奈老爹,因为他是“我”童年的恶魔,“我”的罪恶,“我”的悔恨,他的小船使“我”犯了很多过错。 C . “我总是到得太晚”,一个“总”字,让读者读出“我”逃学划船的举动远不止一次,用词准确,意蕴丰富,人物形象鲜明。 D . “我”常把船划出城外,停靠在芦苇丛中,最终又因为日晒、劳累、暑气而引起的头昏眼花和鼻子流血不止,结束了水上旅行。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脱下外衣,帽子推在后脑勺上,任头发迎着河面上的微风飘舞”,动作描写富有画面感,表现了“我”偷偷划船时的惬意与兴奋。 B . “夜幕逐渐降临,雾霭中煤气灯一盏一盏地亮起”,温暖的景物描写,既暗示了时间之晚,也写出了家的温馨及“我”内心不安的缘由。 C . “你上哪儿去了?”在等到晚回家--个多小时的“我”的时候,母亲朝“我”喊道,语言描写刻画了母亲严厉、苛刻的形象。 D . “父亲脸色沉重,母亲惊恐不安”,运用神态、心理描写,表明教皇死了的消息对父母的打击很大,间接写出了父母对宗教的虔诚。
    3. (3) 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都德的小说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亦坐收系郡邸狱。故廷尉监鲁国丙吉受诏治巫蛊狱,吉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皇曾孙无辜 , 择谨厚女徒谓城胡组、淮阳郭征卿,令乳养曾孙,置闲燥处。吉日再省视。巫蛊事连岁不决,武帝疾,来往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武帝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 , 曰:“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得生。既而吉谓守丞谁如:“皇孙不当在官。”使谁如移书京兆尹,遣与胡组俱送;京兆尹不受,还。及组日满当去皇孙思蓦吉以私钱雇组令留与郭征卿并养 , 养月,乃遣组去。后少内啬夫白吉曰:“食皇孙无诏令。”时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给皇曾孙。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吉闻史良娣有母贞君及兄恭,乃载皇曾孙以付之。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及昌邑王废,霍光与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丙吉奏记光曰:“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义,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杜延年亦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庚申,入未央宫,见皇太后,封为阳武侯。已而群臣奏上玺绶,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及组日满A当去B皇孙C思慕D吉E以私钱雇F组令留G与郭征卿H并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的罪犯一般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B . 内,接纳,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中的“内”字含义不同。 C . “复还”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 . “令天下昭然知之”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丙吉同情在巫蛊之祸中无辜遭难的刘病已,对刘病已格外照顾,并挑选两个谨慎厚道的女囚徒,让她们哺养刘病已。 B . 刘病已患了疾病,有好几次几乎性命不保,丙吉总是督促养育刘病已的乳母去请医喂药,丙吉对刘病已恩惠很深。 C . 丙吉认为皇曾孙不应住在监狱之中,希望京兆尹接受刘病已却遭到拒绝,又把他交给史家抚养,后交由掖庭令抚养。 D . 霍光与张安世上书朝廷,认为刘病已通晓儒家经术,很有才干,举止安详,性格平和,可立为皇位继承人,后刘病已被封为阳武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廷尉监鲁国丙吉受诏治巫蛊狱,吉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皇曾孙无辜。

      ②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 (5) 丙吉对刘病已有何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紫陌:京师的街道。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②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早朝出发的时间,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 B . 颔联写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这升平景象实是诗人对王朝转衰的一种担忧。 C . 颈联渲染上朝的盛况:鲜花迎接官员,柳条轻拂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 D . 尾联点出酬和之题,说和诗难,不仅是对贾至的恭维,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谦逊。
    2. (2) 人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将岑参“气势雄伟,色彩瑰丽”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请结合本诗赏析岑参的这种诗歌风格。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2. (2) 《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借“”这两个比喻句,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一往情深。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繁盛,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短视频的发展为返乡青年创业、生根提供有利契机,“乡村网红”①____,“网红乡村”水到渠成。返乡青年在政策、资源、技术等多方的支持下,实现了自身与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文艺创新的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②____。返乡青年依托短视频平台,推出大量多元化、个性化的“三农”题材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生动鲜活地塑造了诸多“新农人”,展现了农村日常生活场量:乡村振兴之下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的勃兴的传递并彰显

    短视频平台发起“美丽的家乡田园风光”“最美乡村”“原生态乡村生活”等关于乡村景观、乡村回忆的话题。“三农”自媒体账号或是聚焦身边的生活景观,或是呈现秀丽壮美的山川奇观,成为乡村景观的“记录者”。如某专注贵州乡村直播的账号,就拍摄了云贵川各地的山村自然风貌、少数民族部落,将藏匿于山间、水间,不为人知的自然村庄与田间美景传播出去。318国道上震撼的怒江大桥、宁静祥和的重庆南川盐井梯田、鬼斧神工的恩施蝴蝶岩和清江大峡谷……短视频里呈现的景致,激发了一位美术系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真的是③____,让我灵感不断涌出。这些美景自然天成,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每一处都是入画的好题材”。网友也惊叹“这不是人间的仙境又是什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I

    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不时发生,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产秩序和农产品的供求周期,增加了市民的消费支出,强化了社会对价格通货膨胀的预期。“姜你军”“蒜你狠”等这些调侃的背后,是老百姓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满。

    蔬菜“过山车”行情中有供求的原因。目前的生姜、大蒜涨价和往年猪肉价格上涨类似,①____。以生姜为例,去年我国生姜产地经历了干旱、雨涝等不利天气,生姜产量锐减;今年鲜姜虽已收获,但供求间又夹杂了存储习惯.观望心态等多重因素。蔬菜流通环节成本高,更给菜价波动加码。社会普遍反映的农产品产销不对接、从农民“菜园子”到市民“菜篮子”(经过了“菜农——菜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菜贩——市民”多个中间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生产信息指导不足等多重问题,②____,以致老百姓抱怨,“光打雷,不下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蔬菜价低,③____;蔬菜价高,影响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为了保护老百姓的“超市自由”,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体系、重视流通尤其是批发环节的调控、着力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消除可能的囤积居奇等工作势在必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加点的词语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请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说文》中说:“从,随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字引申为“顺从、听从”之意,在此基础上,其含义又转化为“追赶”。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选择“随行”,有的人选择“顺从”,还有的人选择“追赶”。选择不同,原因各异。

    上述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