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17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 . 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C . 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D . 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 . 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持。 C . 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 . 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 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择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B . 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C . 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 . 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2毫米。
    4. (4) 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紧迫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 2. 现代文阅读Ⅱ

    范家门的“妆容”

    王剑冰

    出郑州一直往南,中岳嵯峨向碧空,千峰万仞走苍龙,龙眼上一个小村子,是远近闻名的范家门。

    进了范家门,像进到一个特色独具的山寨,奇峰险壁飞瀑溅雪,野树杂花绿草如茵。上去一个高崖,顺脚一条滑道,弯转腾挪,林幽壑深,只闻长啸声,不见长啸人。下来一片竹林,林边涧水激荡,荡出一汪清潭。往上有空中栈道,更有高峡断谷,隔开了杏花岭与凤凰岭,谷间一座300米长玻璃桥,个别胆大的人走上去,到半途却吓得趴在上面爬行。对面怕不能回,就有溜索等你,斜刺里一条“过江龙”,闭眼时已到人间。回头再看,就只见云遮雾障的峻极峰。

    且不算完,村中还藏有一宝,倒三角的小洞口,怎么都不会想到里面是一方神府洞天,可真是怪石嶙峋,鬼斧神工,诉不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嵩山被称为“自然地理博物馆”,这古洞或是其中一个展厅。

    眼前一片油菜黄花闹嚷,接着见山间群鸟纷飞。杏花桃花先后登场,而后槐花扑棱柳絮喧腾。站在一个崖口,满谷树花忽白忽青,仔细看了,却是栗树叶子随风。远处的桐花氲成紫烟,紫烟下雾海迷蒙。范家门是嵩山海拔最高的小村,常常下面是云雾,上面出太阳。

    小路长满了草,草向两边歪,边上有酸枣棵子。沿着摇曳小路走过簸箕泉和木吊桥,会看到芬芳中宁静的老屋。老屋被阳光涂抹着,一些陷入暗影,一些从暗影中移出。如打开的书,写着山村的几多春秋。斜燕似书签,夹进熟读的页面。

    看到了大缸大盆、鸡窝鸭舍、带辘轳的老井,还有石桌石凳、石磨石臼,春联红在门边,有的门上着锁,有的却能轻轻推开,敞给你一个丰富内涵。

    一些老屋在向阳的沟里,沟中有云气团上来,团上来的还有悠扬婉转的豫剧老腔: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碰到一位满面风霜的老者,出口竟是:回来啦?问起年岁,九十挂零。一群鸡在屋前咯哒,老人在闹嚷间走上崖来,崖上一个土制蜂箱,蜜蜂们正忙。听说,天心洼那里有好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看到蓬勃了百年的皂角树,硬性了千年的核桃王。皂角曾是山里人洗头浆布的工具,核桃熟了,也会大家同享。

    这片被山野包裹的地方,让人找到从前的感觉,或许就是老家的感觉。看那些来自八方的游人,进进出出,不时发出大呼小叫,还有人在墙根听老人讲二郎担山赶太阳的传说,有人推着碾子大喘气,有人说要住下不走。尘嚣中待久了,到这里都随了性子。是啊,范家门不一样的气质,让你玩起来自由,沉下来安静。你后来想明白,你就是一个回家的孩子,你来过,或者从未离开。

    看到一堵由沟底高垒的石墙,上面是一块地,地并不大,往上还是墙。层层叠叠的田和老屋,构成层层叠叠的生活气场。现在地里长满萵草和野树,现出一种天然版画的效果。

    多少年,太阳一次次地升起又落下,山里的日子稀稀稠稠过不完。多少年后,你会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平常与微小,竟泛着高贵的金光。

    村民说,比起过去,像再生了一回。以前村子可称得上是荒山秃岭,所有山石、树木都成了赚钱的工具,哪怕不高的荆条,也割下来编了荆篱。因为失去才有苦痛,知道好赖才会奋争。亏得领头人,亏得人心齐,让这荒山沟子有了今天。

    范家门给自已铺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山上的土地、房屋,都进入合作社,土地不仅退耕还林,还种植经济作物,所有项目年终决算分红。现在,那些个懒懒散散的时光不见了,凡有景点的地方,都可见到热情的年轻人,他们不再往外跑,而是带着满足与自豪,在家门口为自己打工。谁说不是上天的眷顾?范家门人不再乱采滥伐,而是保山护水,植树种林,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并且发现藏在山中的宝贝:开始只是一个小洞口,里面也不大,试着挖挖看,想不到越挖越深,先是几个人干,后来变成几十人,再后来男女老少都来了,日夜轮换不停气儿,越挖越来劲,越挖越惊喜,最后竟然挖出来一个超级大溶洞,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现在的范家门可是坐在青山绿水的福窝里,而且认识到,尽管有的老屋不再用于居住,但历史会赋予它们文物与文化价值。范家门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二者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得天独厚的范家门。

    当地的朋友向我展示着山村的未来。我看到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像只腾飞的大鸟,鸟身上层层叠叠的红,那是范家门秋天的妆容。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笔下的范家门独具特色,奇峰险壁、野树杂花、古洞怪石、老屋田地等相映成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B . 满面风霜的老者的一声“回来啦”,令作者感到惊讶又亲切;作者写范家门的老人们,主要是为了体现村民的热情好客。 C . 范家门从乱采滥伐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既打造了现代,又保留了传统,吸引了外来游客,也留下了村里的年轻人。 D . 文章最后一段写航拍影像中的范家门如腾飞的大鸟,蕴含着作者对范家门的美好期望,预示着范家门的美好未来。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空间印象入手,先介绍范家门的大致地理位置,再通过描写奇峰涧水、神府洞天等,表现出范家门的山水特色。 B .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由实入虛,承上启下,从原生态的生活气场发散,透视出生活中的不变与变,引出下文范家门的今昔对比。 C . 这篇写景散文突破写景状物的传统,浓墨重彩地叙述村中生活和开发场景,更以恰到好处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涵。 D . 文章以“范家门的‘妆容’”为题,巧妙地把范家门比作一位美丽的女子,全篇围绕外在景象,思考其内在底蕴,行文自如,不拘一格。
    3. (3) 本文的语言描写颇具艺术特色,请举例加以说明。
    4. (4) 作者行文缘情入理、理中含情,以“情思”与“理趣”的巧妙融合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陆澄)问:“看书不能 , 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

    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 , 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 , 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凡明A不得B行C不去D须反在E自心F上体G当H即可通。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不同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 B . 明,指懂得、了解,与成语“深明大义”中的“明”意思相同。 C . 间,指间断,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意思相同。 D . 廓清,意思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仔细体会。 B . 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克制私欲。 C . 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天理纯全。 D . 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5. (5) 不同于材料二只在说理关键处运用比喻,材料一运用了大量比喻且形式多样,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送谭孝廉赴举

    李咸用

    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

    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

    [注]①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 B . 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 C . 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公贵族举荐谭孝廉。 D . 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
    2. (2) 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既写枫林如火,又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前途的憧憬。
    2. (2) 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3. (3) 李煜《虞美人》中“”两句,可谓语淡而情浓,寄寓着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深沉悲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望着家乡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共和国少将张连印心里很不是滋味。退休后,他带着妻子义无反顾地回到山西左云县老家,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的新战斗。

    张连印____,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痛定思痛,张连印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找到了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4年多的风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

    如今,回乡18年,张连印共植树1.8万亩、205万株。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张连印持之以恒的开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县干部群众,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乡、村、集体、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____。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4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酸甜苦辣”,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生产1度电要消耗多少资源?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1度电。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____。1度电又称为1千瓦时的电,即一台功率为1千瓦的用电器连续满负荷工作1个小时消耗的电能。

    虽然1度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但是____。1度电足够让家用LED灯亮20-70小时,让家用电风扇陆续转动大约20个小时左右。另外,从热量的角度来看,1度电对应的能量约等于860千卡。

    从生产方面看,发出1度电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呢?目前主流发电方式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以现行火力发电耗煤标准为例,生产1度电需要燃烧200-400克标准煤……总之,每1度电都意味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我们在享受电气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日常使用的每1度电。正是这不起眼却又无比重要的1度电,支撑起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随手熄灭的一盏灯,可能正是点亮我们未来的一束光。

    1. (1) 下列句子中的“有”和文中加点的“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B . 太阳系有水星、金星、木星等八大行星。 C . 现在情况有变化,我们必须密切关注。 D .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遇到“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的美好愿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