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①泰山不让抔土,河海不择细流,宏伟之物总由具体质料构成,文学也是一样,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诗歌、散文,也都是由具体的人、事、物、行动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就基础层面而言,细节让宏大结构、故事与篇幅变得生动、结实、可触可感,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让平凡琐屑的事物与行动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蜕去普通乏味的外壳,而具有了新鲜感,让人产生审美的惊奇。

    ②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历史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就在于它用细节来构筑起一个尽管是文字虚构、却坚固而可信的世界。它让文本世界充满灵动活泼的生气和颗粒饱满的质感,而不至于像一篇调查报告一样枯燥单调。

    ③细节具有多重功能,最直观的是认知上的,尤其在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的作品中,往往能够裨补其他表述形式所难以触及的内容,让历史和社会的内容更加形象鲜明,就像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经典评价,从细节中可以学习到难以在其他学术分科中感知的具体而微的知识。比如赵树理和高晓声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农民算账的细节,是在统计学、经济学乃至文化史之外的知识。与社会学、民族学或者人类学的客观描述不同,文学中的细节具有特写镜头式的效果,甚至能直击人心。

    ④认知之外,文学细节最根本的功用在于成就美学,体现在尺幅兴波,通过细腻而克制的笔墨,准确地抵达所要表现的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从而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比如汪曾祺的《薛大娘》,在散文化叙述结尾,突然出现一段关于脚的描写:“薛大娘不爱穿鞋袜,除了下雪天,她都是赤脚穿草鞋,十个脚趾舒舒展展,无拘无束。她的脚总是洗得很干净。这是一双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脚。”这段话看似突兀,却正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画龙点睛,表明她“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舒舒展展,无拘无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自由的人”。舒展干净的天足对应的是畸形束缚的裹足,成为自然人性的换喻,从而让人物形象明朗起来,而作者的观念也得到了意象化的呈现。

    细节并不是铺排琐碎事象,而是需要让其与整个作品达成有机统一。戏剧上有个著名的“契诃夫的枪”之说:“如果你在第一章中说有一支挂在墙上的步枪,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绝对必须开火。如果它不打算发射,就不应该挂在那里。”也就是说,细节作为一种装置,应该对作品整体做出贡献,乃至成一条埋伏的暗线。

    ⑥由此可见,生活细节并不必然成为文学细节,文学细节需要锻造锤炼。许多看似漫不经心或涉笔成趣的细节,可能是作者加以提炼与萃取的结果,它们来自作者的苦心经营。 当技术进入化境时,细节就会自然而不刻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⑦细节的营造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观察对象既包括物质事象,也包括人情世事。刘亮程散文《正午田野》中写动物的眼睛:“驴眼睛跟人眼睛差不多一般高,不会小看人。驴首先看见的是人的上半截身子,不像狗,一眼看见的是人的两条腿和小肚子,抬起脖子第二眼才能把人看全。”这些细枝末节未必符合生物学真实,却符合文学的心理真实,没有平素的大量积累很难写出来,这是建立在对动物兴味盎然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想象。

    ⑧锤炼细节需要对习焉不察的事物重新感受,再通过想象表述出来,进而赋予其强大的能量。钱锺书的《围城》中写方鸿渐与唐晓芙分手的时候,因为交流的误会和个性的缺陷导致事情不可挽回,方鸿渐告辞,唐晓芙盛气已经消散,却听到用人说方鸿渐在路对面的风雨中站着。她看得如饮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就不顾笑话让用人把他请回来。这一分钟显得非常漫长,然而就在她等不及,正要吩咐用人时,“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且不说钱锺书对女性心理婉转曲折的把握,“狗抖毛”的调侃式比喻,已经表明方鸿渐的浮躁、幼稚、浅薄和以自我为中心,即便他这次被喊回去,两个人也注定走不到一起。仅仅一句话里,就包含了人物的全部性格,通过一个动作可以窥见人物过往行事的态度和方式,这便是经过锻造后的细节的力量。

    ⑨文学中的细节提升作品质感,见出匠心独运,体现审美惊奇,达到计白当黑、意犹未尽的效果,让读者一见倾心、兴味无穷,其韵味、趣味和意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独出机杼的细节入手,然后进入复杂的情节、开阔的视野、普遍的关切、深邃的思想与高妙的启示,是文学获得自身品质与尊严的途径。

    (摘编自刘大先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怎样的文学,都由具体的人、事、物等细节编织而成,这可以让人对平凡的事物产生审美的惊奇。 B . 细节具有多重功能,其认知上的功能集中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的作品中,而在其他作品中则无法体现。 C . 文学细节要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就需要通过细腻而克制的笔墨准确表现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 D . 生活细节需要作者的苦心经营,对之不断锻造锤炼,并加以提炼与萃取,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细节。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就在于它用细节让文本世界充满生气和质感,构筑了一个虚构却可信的世界。 B . 刘亮程在《正午田野》中对动物眼睛的描写,说明细节的营造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虽然这些细节未必符合生物学真实,却符合文学的心理真实。 C . 钱锺书在《围城》中运用“狗抖毛”的比喻,准确表现了方鸿渐的个性特点,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女性心理婉转曲折的把握。 D . 好的细节能够让作品呈现复杂的情节、开阔的视野、普遍的关切和深邃的思想,是文学作品获得自身品质与尊严的途径。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⑧段论据的一项是( )
      A .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B . 两个大的眼窝里,藏着两颗乌黑闪亮的珍珠,珍珠上的水越蕴越多,越蕴越饱,终于夺眶而出。 C . 那只青蛙两条后腿一蹬,一纵身,快速地将后腿一蜷,跳起老高,舌头一伸,就把飞虫吸住了。 D . 老辛是外交家,脸上刮得油汪汪的发亮,嘴里说着一半英国话,一半中国话,和音乐有同样的抑扬顿挫。
    4. (4)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细节在作品中的主要功能。
    5. (5) 请结合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说“契诃夫的枪”这一理论在其中的具体体现。
  • 2. 现代文阅读Ⅱ

    门 铃 响 起  

    [冰岛]布拉吉·奥拉夫松

    今天是周四,一大早起我就坐在书桌旁。快到五点,天色逐渐昏暗起来,因为已近十一月末了。这时门铃响起——在一周当中的这个时间,居然有人来按我的门铃,这太反常了。 我从书桌旁站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已在桌旁连续坐了两三个小时。打开大门前,我依然怀着那个想法——每当我没指望会有什么人来访时,我总会这样想:

    有人要来杀我。

    门外站着个中年男子,穿着蓝色的连体冲锋衣,一见我便直奔主题,完全没有自我介绍或是打个简单的招呼。

    “你这儿有空瓶子吗?”他问。

    “没有,不好意思,我这儿没有空瓶子。”

    他并不相信我,转身离开之前还盯着我看了一眼。我目送他离开:他手拿一个黑色的塑料袋,看起来像是装空瓶子用的。我自问,这种行为算不算是粗鲁:敲开人家的门,没有一句自我介绍或是简单问候,就直接讨要东西。我走进厨房,打算在重新坐回书桌之前找点喝的,门铃突然又响起来。我依然怀着那个想法:

    来了。

    打开房门后,我确信,这一次我是真的猜对了,因为按门铃的还是刚才那个人,那个跟我要空瓶子的男人。除了要来达成他原本的计划——杀掉我,他还有什么别的理由又来敲门呢?

    “罐子有吗?”他问。他要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承认我松了口气。

    “罐子是吗?稍等,我看一下。”

    我没有立刻离开大门,而是犹豫了一瞬,因为我担心自己被耍了或被骗了。 最好在我去——或者假装去——洗衣房察看有没有空罐子的同时,我能顺便把门关上。但不知为何,我没有这样做:就像我对自己说的,我向这位外来客屈服了。我再三请他稍等片刻,而在我进去的时候,就任由大门开着。 洗衣房在门厅内侧,再往里走才是厨房。 这是公寓里唯一一个从两个方向都能进入的单元。

    我知道我一个空罐子都没有。在我回答他的时候我就知道。但我还是翻了翻洗衣机旁的黑口袋,就是门口的男人拿的那种。我从里面掏出一块木板,我一直打算先拔掉上面的钉子,再把它扔进垃圾桶来着。我知道,这些钉子会扎坏木板碰到的一切东西。在我把木板掏出来的时候,口袋就被刮出一个洞。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回原处,生怕袋子被弄得更破,同时感到一股冷气从敞开的大门涌进公寓。难道是他进来了?他的眼神中隐藏了些什么?他穿着这件冲锋衣是要做什么?我想我知道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要是他打算拿着这个袋子四处游走,就必须穿得暖一点才行。 因为人们是不会请他进屋的。我觉得那不大可能。 自从进到洗衣房后,我就再没听见男人的动静,也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他已经自己进了屋;但我感到冷意渐强,这一定是说明:外面的门开得更大了。任由房门敞开的时候总会这样。我看着挂在洗衣机上方的晾衣绳上的干燥衣物,它们已在这儿晾了好几天。我靠近门口,小心地向外看去。前方的门果然开得更大了。我竖起耳朵,想确认男人是否还在外面,然后我听到了他清嗓子的声音,还听到了他的袋子发出的细碎声响。我尽可能小心地将门虚掩起来,朝另一扇通向厨房的门踱去。

    我听到街上传来汽车鸣笛的声音,司机一定是被人挡住了路,他的喇叭按个不停。我决定趁机把厨房门打开、溜进去。就在鸣笛声停止之前,我刚好将门关上。冰箱上的壁钟显示现在是五时十分。外面天色更黑了。我突然注意到水槽旁的桌子上放着一罐酸黄瓜,便试着回想,它是不是我方才找喝的东西时顺手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却记起我当时根本就没打开冰箱,因为门铃响了。

    不知是因为窗外昏暗的天色,还是因为前厅敞开的大门,总之厨房里很冷。我把耳朵贴在通向洗衣房的门上,却什么都没听见,连街上的汽车交通声也没有。明明几瞬以前,街上的交通好像还很繁忙,而现在,街道似乎空空荡荡。侧耳贴门之时,我回想起一个叫劳鲁斯的亲戚,大家都叫他拉里,是我妈妈的叔叔。我想起四十年前的一天,他冲到我童年时的家,暴跳如雷,满口咒骂。那天,他给我们带了东西,两只购物袋里满满地装着他从货车司机朋友那里免费拿来的早餐麦片,他想把这些麦片给我们兄弟姐妹。他把麦片给了我们,虽然妈妈很不希望我们收下,因为这些麦片都是些陈年旧货。爸爸则对此没有意见,对于涉及这位亲戚的一切,爸爸都持这个态度。但麦片并非拉里后来愤怒离开的原因,而是那天晚上他喝得烂醉——这是妈妈说的。他喝光了自己所有的酒,就来跟我的父母讨他们的酒;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就在房间里等待,把耳朵贴在门上;我们等着拉里再向母亲大吼一次,骂她傻瓜、抠门;等着他说,他以后再也不会来我们家了。

    “你真是抠门到家了!”在母亲朝他摔上门之前,他大声吼道。

    这幅拉里的画面将我的思绪拉向了童年的另一幅画面:我十岁或者十一岁,挨家挨户地推

    销一本名为《动物保护》的杂志。可没有人愿意订阅。我又回想起另一段与推销有关的记忆:童年里的灰暗一天,我试着在雷克雅未克市中心卖报纸,大概就是我和朋友们结识《动物保护》的出版人的时候。

    厨房里变得好冷。时钟显示五点二十分。 门厅里已很久都没传出任何动静。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个提袋子的男人溜进了屋里,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已放弃了等待,我也听不见街上车辆的声音。而后终于传来了一辆车的声音,要么是公交,要么是卡车,紧接着交通仿佛又恢复了正常;刚刚这条街道居然那样安静,真有些诡异。我却并没觉得暖和多少。好冷。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快到五点”“五时十分”“五点二十分”,小说多次提及具体时间,主要表明“我”对时间的敏感。 B . 中年男子“完全没有自我介绍或是打个简单的招呼”“就直接讨要东西”,这让“我”感到冒犯。 C . 当男子第二次按门铃时,“我”采用了缓兵之计,先稳住中年男子,自己则拖延时间,寻找机会逃脱。 D . “洗衣机上方的晾衣绳上的干燥衣物,它们已在这儿晾了好几天”这句话描绘了洗衣房的情景,侧面表明“我”此时的生活状态。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两次听到门铃,都“依然怀着那个想法”,运用反复手法,强调这一怪诞想法在“我”头脑中根深蒂固,而自己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 B . 小说不仅没有明确交代“我”的身份和经历,而且中年男子最终如何也没有明确交代,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C . 小说并没有明显、具体的情节冲突,但非常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刻画,主人公臆想了别人的动机和行为举止。 D . 小说中多次写到天“冷”,可谓一语双关,既是指天气寒冷,照应了中年男子身穿连体冲锋衣的事实,也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3. (3) 小说中“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说明。
    4. (4) 小说插叙了“我”的童年经历,有何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陈惠公大城,因起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十人,又执三监吏,将杀之。夫子陈,闻之,见陈侯,与俱登台而观焉。夫子曰:“美哉斯台!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陈侯默而退,遽窃赦所执吏。既而见夫子,问曰:“昔周作灵台,亦戮人乎?”答曰:“文王之兴,附者六州。六州之众,各以子道来。故区区之台,未及期日而已成矣,之有乎?夫以少少之众,能立大大之功,唯君尔。”

    夫子适齐,晏子就其馆,既宴而私焉,曰:“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覆亦难冀也。子,吾心也。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夫子曰:“夫死病不可为医。夫政令者人君之衔辔以制下也今齐君失已久矣。子虽欲挟其辀而扶其轮,良弗及也。抑犹可以终齐君及子之身。过此以往,齐其田氏矣。”

    齐东郭亥欲攻田氏,执贽见夫子而访焉。夫子曰:“子为义也,丘不足与计事。”揖子贡使答之。子贡谓之曰:“今子士也,位而图大。位卑则人不附也,图大则人惮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已乎?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于无极之高,下垂之于不测之深。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知其危,子之谓乎!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重而填之。马奔车覆,六辔不禁,系绝于高,坠入于深,其危必矣。”东郭亥色战而跪曰:“吾已矣,愿子无言。”既而,夫子告子贡曰:“东郭亥欲为义者也,子亦告之以难易则可矣,奚至惧之哉?”

    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孔子曰:“吾于予①,取其言之近类也。于赐②,取其言之切事也。近类则足以喻之,切事则足以之。”

    (选自《孔丛子·嘉言第一》,有删改)

    [注]①予,人名,宰予。②赐,人名,端木赐。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政A令者B人君C之衔辔D所以制B下也F今齐君G失之H已久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子适陈”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适”字意义相同。 B . “何戮之有乎”与“为之于未有”(《〈老子〉四章》),两句文言句式不同。 C . 卑,指地位低下,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中的“卑”字意义相同。 D . 惧,使动用法,“故亏父而自利”(《兼爱》)中的“亏”也是使动用法,两者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听说陈惠公要将负责建造城台的三名官吏杀掉;于是与他一同登上城台观望,乘机劝说陈惠公,陈惠公听了孔子的话之后把三名官吏都放了。 B . 陈惠公向孔子打听周文王修建灵台一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修建灵台时,百姓都像子女敬爱父母一样来为文王效命,只用不到一个昼夜就建成了灵台。 C . 孔子来到齐国,晏婴在宾馆接待孔子。宴席结束之后,晏婴又私下去会见孔子,请求孔子留下来挽救齐国目前的危险局势。 D . 齐国大夫东郭亥想要攻打田氏,带着礼物前来拜访孔子,孔子让弟子子贡去答复他,子贡成功地说服了东郭亥放弃攻打田氏并受到了孔子的称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

      ②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谓乎!

    5. (5) 孔子是如何看待“君子尚辞”一事的?请概括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春    残  

    李清照[注]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暮    春  

    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注]此诗为李清照晚年作品。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残》中“恨发长”三字给人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忧愁之感。 B . 《春残》一诗塑造出了一个客居异地、卧病床褥、心绪烦乱的人物形象。 C . 从题目看,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晚春时节景象,但选取的意象大不相同。 D . 从格调看,《春残》给人以幽怨阴柔之感,《暮春》则给人以乐观开朗之感。
    2. (2) 这两首诗在情和景的关系上的表现各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追求物质条件的安逸和享受,要“

      ”,可以说是好学了。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不论身份高低,都要以加强个人修养作为根本的两句是“

      ”。

    3. (3) 苏轼《赤壁赋》中,先说万物各有其主,接着以“”两句,勉励人一定要修身自好,莫存非分之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很多动物出现了为了生存而改变自身的行为。

    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桦尺蛾的翅面多为白色,当它们停歇在桦树树干上时,与白色的树干几乎融为一体。工业革命开始后,____。白色桦尺蛾在这种环境下十分显眼,很容易被天敌捕食;而黑色桦尺蛾就幸运多了,它们拥有能与树干融为一体的保护色,生存率也就更高。结果,____,其数量约占所有桦尺蛾的98%。

    ①20世纪中叶,英国采取的措施控制空气污染,②被熏黑的桦树树干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本色,③黑色桦尺蛾失去了原本的生存优势,④白色桦尺蛾逐渐多了起来。⑤其实,桦尺蛾的变化并非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造成的。⑥2016 年,科学家发现桦尺蛾体内的一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其翅面“黑化”,⑦而巧合的是,这个基因突变出现的时间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吻合。⑧这

    就意味着,工业革命刚刚开始时桦尺蛾就在环境压力下产生了变异的色型,⑨而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环境更适合拥有这种突变的个体生存。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2016年盛夏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我们换上迷彩服、长筒靴,每人一把伞。____天正降大雨,我们____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我们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领路的刘局长说这是一条河,问要不要钻过去看一看。我说水是山的魂,哪能不看?____林子太密,我们只好收起伞,任雨水洗面,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和玷污。 比如庐山上、西湖边的那许多诗词、题刻,在自然女神看来无异于公园里常见到的废纸、烟头。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被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文,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私语。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语意表达更通顺。
    2. (2) 将“哪能不看?”中的问号改为句号,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作为年轻干部,唯有学会心平气和看待这些批评声,懂得在‘批评声’中吸纳养分破壳成长,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不让‘希望’沦为‘失望’。”

    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是对青年干部的谆谆教诲,也是对我们每个年轻人的嘱托。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