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

    (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

    材料二: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

    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

    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

    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在喧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

    (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B . 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 C . 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 . 《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件相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争”思想。 B . 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 C . 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解读。 D . 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
    3. (3) 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  )
      A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 B . 勇者无惧,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 C . 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 D . 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 (5) 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日,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
  • 2. 现代文阅读II

    第二次探监

    列夫·托尔斯泰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对于聂赫留朵夫来说,关键性的时刻到了。他一直在责备自己,上次见面没有对她说出主要的话,也就是没有说他要和她结婚,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告诉她。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对面。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用臂肘支着身子,紧紧靠在桌子上,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聂赫留朵夫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儿子姓敏绍夫。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接着说,“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完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挨我。”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请您再等一下。”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

    “你不相信我。”聂赫留朵夫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玛丝洛娃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哈,好闺女,你现在时来运转了。”等玛丝洛娃回到牢房里,科拉布列娃对她说,“看样子,他可是真迷上你了;趁他常常来找你,你可别错过机会。他会把你救出去的。有钱的人什么事都能办得到。”

    “怎么样,我的事你说了没有?”那个老婆子问道。

    可是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同牢房女犯们的话,她躺到床上,一双斜视的眼睛凝望着角落里,就这样躺到天黑。她心里激烈地翻腾着。聂赫留朵夫对她说的一番话,又使她回到她又恨又不理解、受尽折磨之后离开的那个世界。现在她已经脱离以往浑浑噩噩过日子的那种状态,而要带着清醒的记忆生活下去又太苦恼。晚上,她又买了酒,和同牢房的女犯痛饮一场。

    (节选自《复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玛丝洛娃的眼角、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凸显了她整体生活状况不好。 B . 聂赫留朵夫说要“告御状”“凡是能做的都要做到”,只是在敷衍玛丝洛娃。 C . 聂赫留朵夫听完玛丝洛娃拒绝嫁给他的话,感觉得不到真爱而难过得浑身哆嗦。 D . 聂赫留朵夫流泪让玛丝洛娃好像感到吃惊,是因为她原以为恶毒的他没有真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学着他的腔调”与前文“垂下眼睛笑笑”“不停地笑”等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玛丝洛娃受到的伤害之深。 B . 玛丝洛娃对自己当时没有好律师和聂赫留朵夫帮助的遗憾,既承接上文聂赫留朵夫“帮她继续告状”的话,也为下文希望他帮老婆子一事作铺垫。 C . 小说用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的不同,后者急于求婚赎罪,前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不屑,突出了玛丝洛娃安于堕落的心理。 D . 小说中玛丝洛娃回到牢房后,老婆子问“我的事你说了没有”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她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老婆子的事,使小说的结构更为严谨。
    3. (3) 叙述的视角和方法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因素,小说选文部分的叙事有怎样的特点和效果?请简要概述。
    4. (4) 托尔斯泰主义中有“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观点。请简要分析小说选文中男女主人公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
  • 3. 课内文言文阅读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 (1) 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 . 裂地而之  封:封赏 C . 之  与:给予 D . 夫子拙于用大矣  固:坚固
    2. (2) 下列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 以盛水浆 B . 请买其方百金 C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 我世世为洴澼絖
  • 4.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 ,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B .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C .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D .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男子在十五岁行冠礼时由长辈敲定。有的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 B . 墨,即墨家,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主张“兼爱、非攻”。 C . 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D .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侯”高一等的是“公”。
    3. (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 . 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 . 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 . 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5. (5) 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
  • 5. 古代诗歌阅读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 (1) 下列对《望月怀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而不露痕迹。 B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人恼恨着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 C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灭烛之后,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 D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诗人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但这奇想无法实现,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之情。
    2. (2) 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 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 .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 . 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 (3)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
    2. (2)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的结论。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4. (4)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又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5. (5)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两句,描写词人梦里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 3 小题,11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论语》有载:“不时不食。”这里的“时”可以理解为“节气”,到什么节气吃什么食物,都要讲究“章法”,不能乱了“招式”。比如,立春吃萝卜,叫“咬春”;而立秋讲究吃西瓜,谓之“啃秋”;立秋过后的中秋,则讲究月饼、螃蟹、莲藕通吃……西安鼓楼以北,是一条闻名遐迩的美食街。街道两旁食肆林立,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各类牛羊肉美食令人垂涎欲滴。“提起长安城,常忆羊羹名”。立秋之后,陕西人也开始了秋冬季的食品进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然是今天在三秦大地广为流传的羊肉泡馍了:羊肉泡馍古称为“羊羹”。从鼓楼走下来,腹中饥饿的我走进一家羊肉泡馍馆,咥一碗汤浓肉烂、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吃一瓣酸辣爽口的糖蒜,精神陡然为之一振。仅从羊肉泡馍在当地被人“宠爱”的程度,约略可以看出陕西人对于立秋饮食的独特心得。羊肉具有温脾健胃、滋阴活血,三秦父老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演变,便把“羊羹”制作成了饮誉天下、令人称赞的秋令美食。在鼓楼美食街徜徉良久,看着围拢在一桌品尝羊肉泡馍欢歌笑语的游客,手捧着蜜枣甑糕边走边吃、喜笑颜开的姑娘,一口酸汤一口饺子回味不已、大汗淋漓的汉子,此刻,“不时不食”的文化传统让节令食品孕育出了游子对家乡的牵挂,在多姿多彩的节令饮食中,文化认同与心灵情感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与建构。

    1. (1)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C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 (2) 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3小题。

    可以想见,当千家万户氤氲的灯光下,都有一个孩子,在用稚嫩的手,敬畏地握住毛笔,屏息静气,敬畏地临摹书写,看那墨迹慢慢地泅开来,丝丝缕缕渗进宣纸,他们或有机会体悟王羲之兰亭序曲水流觞的充沛气韵,黄庭坚寒溪炊烟松风阁的沉郁端方 , 小小的童心开始沉醉于魏碑晋书,沉醉于唐烟宋雨 , 沉醉于宣纸与狼豪从滞涩到流畅的微妙感觉。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胜利万岁》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时的情景。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不怕艰难、不惜牺牲,长征精神犹如一粒种子,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

    材料二:

    1962年,焦裕禄带着治理“三害”的重任来到兰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真实讲述他的感人事迹。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材料三: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报道了2020年中国抗疫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不朽的丰碑。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课文中蕴含的精神营养取之不尽。在学习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后,树人中学高二年级将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一次以“汲取课文营养,迎接生活挑战”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以该校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本次活动,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围绕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