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4-03-08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 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科学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非常时期,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及时解疑释惑,拨开团团迷雾,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

    材料二: 

    抗疫,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争,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这场全方位大考,是对新时代中国的一次全面“体检”。我们没有被疫情击倒,扛住了这次巨大冲击,“中国体质”总体上是过硬的。但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亚健康” 甚至“不健康”的问题存在。疫情警示我们,增强忧患意识,破除沉疴积弊,永远都是进行时!

    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必须坚持“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视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各方面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摘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 

    材料三: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之际,我们重温胜利历史,追溯胜利根源,汲取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一个个大义凛然的名字,一个个血染沙场的忠魂,永远为历史和后人所铭记。

    回望历史,日本对华持续侵略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5 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解民于倒悬,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让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抵御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再到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荆棘坎坷,靠的就是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天 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战先烈永远值得后人缅怀,抗战精神永远值得后世传承。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情怀共同奋斗,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奋勇搏击,定能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历史必将证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是不可阻挡的。” 

    (《人民日报》2020 年 09 月 11 日 04 版,有改动)

    【注释】①黑天鹅:语出美国学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比喻非常难以预测的不寻常事件。②灰犀牛:语出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 率危机》,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加强对病毒的研究、跟踪病毒的变异,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只有加大对药品和疫苗的 研发力度,才能找到对症的“方子”;只有借助中医的力量,才能走对防控的“路子”。 B . 疫情像一面放大镜,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漏洞,部分领 导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不足,我们的卫生习惯也存在提升的空间。 C . 底线思维,就是居安思危,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坚持底线思维,正视存在 的风险和问题,时刻保持谨慎和敏锐的办事态度,以便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D .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帮助中国人民在抵抗自然 灾害,应对金融危机,抗击重大疫情等诸多挑战中取得胜利。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了一次科学洗礼”,说明以往我们在防控知识上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同 时在疫情初期,因为对病毒的不了解可能产生过短暂的恐慌。 B .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们从抗击疫情中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让我们清晰看到短板 与不足,而这些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应对其他领域的挑战。 C . “战场上较量的不仅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有民族精神和国民意志”,可见中国人民抗击日 本侵略者的战争当中,后者起到的作用比前者所起到的作用要大。 D . 尊重科学,善于反思,坚持底线思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疫胜利的保证。而这些成功经验,将与 抗战精神一起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3) 下列诗句中,与材料三中所提到的“抗战精神”内涵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B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 (4) 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请概括“抗战精神”的内涵。
    5. (5) 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特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账房里的钟已指向 12 点 30 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②“这位就是。”昆宁先生指着我说。 

    ③“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 

    ④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⑤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⑥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 很少。 

    ⑦“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⑧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这是米考伯太太告诉我的,还是出于我的想象,我已弄不清楚……我只知道,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他确实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只是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相信。现在,他给各行各业的商家跑街招揽生意,不过恐怕赚不到多少钱,也许根本赚不到钱。 

    ⑨“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 费了。” 

    …… 

    ⑩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 7 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 3 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 4 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 6 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米考伯太太生活很不如意,虽然不喜欢以招租的形式和陌生人住在一起,但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最终同意;她不懂持家,用典当餐具的钱吃喝享受。 B . 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中“我们的家”这称呼主要表现了“我”去米考伯先生家的兴奋。 C . 米考伯太太刻意向“我”介绍米考伯家庭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其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他们夫妇的无赖形象。 D . 童年的大卫,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作者将自己回忆过去时的情感寄托在大 卫身上,极力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米考伯家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是“一个孤儿”,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描绘,引起人们对“孤 儿”、童工等问题的广泛关注。 B . 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可见作者人物 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C . 小说以全知视角叙事,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能激发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使故事情 节更加真实,产生艺术感染力。 D . 第④段写米考伯太太跟“我”谈论现在与她结婚以前的生活比较,表现出她对过去优越生活的怀念, 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
    3. (3) “我”对米考伯夫妇的情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请依据节选内容加以梳理概括。
    4. (4) “米考伯”一词被收入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 

    子曰:“周监于二代 , 郁郁乎哉!吾从周。”(《八佾》) 

    材料二: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三: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 

    材料四: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节选自《韩非子·五蠡》)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梦见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被认为周代圣贤之一。②监:同“鉴”,借鉴。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丰富的样子。⑤文:完美。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时期徐国第 32 代国君。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夫善 A 赏罚者 B 百官不敢 C 侵职 D 群臣不敢 E 失礼。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归,“称赞,称许”之意,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B . 以为,“把……作为”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词义相同。 C . “而下无奸诈心”中的“之”可译为助词“的”,与“故大夫相乱家”中“之”用法不相同。 D . “偃王行仁义丧其国”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与“恶得不禁恶劝爱”中“而”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并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践行的细则。 B .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肆意妄为去做就会坏事,过分抓住权柄不放手最后还是会失去,所以执 政者应该避免任何人为干涉,任由社会自己向前发展。 C .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爱,所以他认为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 别人,这样纷争就会停止,天下就会恢复安定。 D . 韩非子提出了“赏罚”这一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人们“贪利”“畏惧” 的本性,施行奖赏要丰厚且能兑现,进行刑罚要严厉且肯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 (5) 材料一中的儒家观点和材料四中的法家观点,两者存在哪些差异?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说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已然十年过去。 B . “尘满面,鬓如霜”,想象妻子如果还活着的话,应该也是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C . “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故乡。 D . 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以及白描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
    2. (2) 这首词抒发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因为多重阻隔,而愈发深沉。结合词中的具体 内容,分析除了生死相隔之外,还有哪些阻隔。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 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 ”。
    2. (2) “静安”是海宁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字,“静安”二字出自于我们学过的《大学之道》中 “”两句。
    3. (3) 《〈老子〉四章》中,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得出“”的结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年人防治高血压,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康饮食,老年人饮食尽量多样化,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摄入适量水分;二是适当运动,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适度的全身性有氧锻炼,如打太极拳等;三是戒烟限酒,        A         , 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肺部疾患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四是注意保暖,血压常随季节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老年人应穿戴舒适,防寒保暖,避免血压大幅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发生低血压,        B      , ①也可能表现为疲乏、头晕、目眩,甚至晕厥、跌倒等各种症状产生,危及患者的安全。②此时,应考虑老人是否有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及药物因素的影响。③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建议老年人注意休息,④避免长时间进行下蹲或站立姿势;⑤坚持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⑥缓慢起床,夜间起床应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⑦即夜间醒来后,先静卧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之后双脚垂下床沿再等半分钟。⑧为预防餐后低血压不再发生,⑨建议少食多餐,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⑩或餐后20~30 分钟间断 进行低强度运动。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 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1. (1) 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 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 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 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 利”。——王小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