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是什么?

    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工具;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

    我们尤当特别注意的,就是音韵为声音的舞蹈之表现,舞蹈实为动作的音韵之表现。人类在本能上具有表现其悲哀与欢乐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向。前者由言语之应用,以音韵为中心而产生音乐与诗歌;所谓“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就是这种意思。后者由文字之应用,以形式为中心而产生装饰、建筑、雕刻、绘画诸类。舞蹈是含着音乐的节奏、形式的均齐两方面的一种表现。

    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及自身,增长与不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人类对此两方面比较完备,在表现方法上,积成一种历史的观念,为群体之演进,个体之经验绝不随个体而消灭的。

    人类对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对付的方法:前一种在自身或自身之外,寻求相当的形式,表露自己的内在情绪,以求调和而产生艺术。后一种是在自身之内,设立一种假定,以信仰为达到满足的目的,强纳流动变化的情绪于固定的假定及信仰之中,以求安慰而产生宗教。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

    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

    (摘编自林风眠《艺术是什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B .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指人通过完善、灵巧的双手创作出绘画等艺术精品。 C . 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对象世界。。 D . 艺术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是用相当的形式来表现情绪冲动的活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没有劳动,没有表达情绪的需要,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人类都难以产生优秀的艺术。 B . 艺术只有采用相当的形式,如音乐、形象等,才有可能实现其表达情绪、满足情绪上的调和的目标。 C . 舞蹈是一种表现动作的音韵的艺术,是含着音乐的节奏和形式的均齐的艺术,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艺术。 D . 艺术构成的根本方法与宗教相反,不仅有适应情绪流动的感性,而且有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的理性。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艺术源于劳动”观点的一项是( )
      A . 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成了文学“杭育杭育派”。 B . 黄庭坚坐船经过三峡,看到船夫划桨一前一后、一来一去、一推一放、一俯一仰的动作,由此悟得书法的用笔奥秘。 C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借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莎士比亚完成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创作出巨著《哈姆雷特》。 D . 民间音乐家阿炳,出身贫寒,少年时就刻苦学习二胡,后来他创作出象征自己人生命运名曲《二泉映月》。
  • 2. 现代文阅读Ⅱ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忽然,望到一只从城里不知谁处飘来的脱线风筝,在头上高空里斜斜的溜过去,眼看那线脚曳在屋瓦上。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坪里也有三个人坐在大石头上放风筝,其中一个小孩,吹一个芦管唢呐吹各样送亲嫁女的调子。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不能通过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 自然就更坏了。

    过一会,从小庵堂里,出来了一个小尼姑,手上提了一个篮子,扬长越过大坪走到河边,蹲在一块石头上,各处望了一会,又望了一阵天上的风筝,才从容不迫的地从提篮里取出一大束青菜,在流水里乱摇乱摆。

    小尼姑把菜洗好了,又用一段木杵,捣一块布或是件衣裳,捣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中去拖摆几下,于是再提起来用力捣着。木杵声音印在城墙上,回声也一下一下的响着。这尼姑大约觉得这回声很有趣了,就停顿了工作,尖锐的喊叫: “四林,四林,”那边也便应着“四林,四林”。再过不久,庵堂那边也有女人锐声的喊着“四林,四林”,且说些别的话语,大约是问她事情做完了没有。原来这就是小尼姑自己的名字!这小尼姑事件完了,水边也玩厌了,便提了篮子,故意从白布上面,横横的越过去,走回去了。

    小尼姑走后,女孩岳珉望到河中水面上,有几片菜叶浮着,傍到渡船缓缓的动着,心里就想起刚才那小尼姑十分快乐的样子。“小尼姑这时一定在那桃花树下为老师傅捶背!……一定一面口下念佛,一面就用手逗身旁的小猫玩!……”想起许多事都觉得十分可笑,就微笑着,也学到低低的喊着“四林,四林”。

    过了一会。想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是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求签回来了,姐姐一面取签上的字条给女孩,一面向蹲在地下的北生招手,小孩把两只手围抱着他母亲,“娘,娘,大婆又咯咯的吐了,她收到枕头下!”

    姐姐说:“北生我告你,不许到婆婆房里去闹,知道么?”小孩很懂事的说:“我知道。”这小孩走过小姨身边去,捏了一下小姨的手,乖乖的到他自己小卧房去了。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过一阵,听到翠云丫头在晒楼说话:“珉小姐,珉小姐,你上来,看新娘子骑马,快要过渡了!”

    又过一阵,翠云丫头于是又说:“看呀,看呀,快来看呀,一个一块瓦的大风筝跑了,快来,快来,就在头上,我们捉它!”

    女孩岳珉抬起了头,果然从天井里也可以望到一个高高的风筝,如同一个吃醉了酒的巡警神气,偏偏斜斜的滑过去,隐隐约约还看到一截白线,很长的在空中摇摆。也不是为看风筝,等到翠云下晒楼以后,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了“楼上”与“楼下”两个不同的世界。“楼上”的世界,自由,灵动,充满生机,有生命感;“楼下”的世界,单调,沉重,充满苦难,给人压抑感。 B . 小说对小尼姑望风筝、洗青菜、捣衣裳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小尼姑的天真和快乐,女孩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逐渐趋于平静。 C . 在焦急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讯时,女孩岳珉与她的母亲故意编造乐观的梦境,编造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的目的主要是安慰对方 D . 姐姐不让北生去母亲房间里闹,北生表现得很“懂事”,北生的举止让人心酸,体现了小北生可能已受到了家中压抑氛围的影响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风筝”多次出现,“风筝”寄托了对亲人回归的期盼,“断线的风筝”飘摇无所依傍,也象征了战乱时代中人们无法掌控的命运。 B . 小说以少女岳珉的视角来观察和感知,将外面的世界和家中的天地,逃难的原因和父亲的死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C . 小说的开篇的环境描写以平淡的笔触呈现了一个由小河、大坪、桃花等组成的乡村世界,营造了一种乡村牧歌般的氛围。 D . 小说的情节发生在一个温暖的日子,围绕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动人心弦,在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流露出静默的哀伤。
    3. (3)  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岳珉的形象特点。
    4. (4)  小说结尾写到,天井角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 3. 文言文阅读

    景祐四年冬十月,时应举人特多,开封府投牒者至数百,国子监及诸州不在焉。及出榜,而宰相陈尧佐之子博古为解元 , 参知政事韩亿子孙四人皆无落者,故嘲谤群起。然韩琦、王拱辰实司试事,非有所也。十二月甲申,忻、代、并三州言地震,坏庐舍,覆压人畜,忻州尤甚,吏民死者万九千七百馀人。自是河东地震连年不止。乙酉,命侍御史程戡往并、忻州安抚。右司谏韩琦上疏曰:“今北道郡,继以地震,或者上天孜孜遣告,俾思边塞之为患乎?望自今严饬守臣,密修兵备,审择才谋之帅,悉去懦弱之士,明军法以整骄怠之卒,丰廪实以增储偫之具。”旬馀,琦复上疏曰:“近闻分遣中使遍诣名山福地,以请祷, 是未达寅畏之深旨也。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党言。是以天意悦穆,转为福应。愿陛下法而行之。”庚寅,以龙图阁学士张逸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赈。民初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事。今岁小 ,  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先是京师地震,直史馆叶清臣上疏言:“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参知政事程琳辨其不然,仲淹讫得免。自仲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而出,语及仲淹者皆指为党人;琳独为帝开说,帝意解,乃已。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B .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C .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D . 仲淹等以言事被黜/天下不敢议朝政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详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善应来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私,指偏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私”意思相同。 B . 数,几个,与《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的“数”意思不同。 C . 致,指到达,与《劝学》中“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思相同。 D . 知,指主持、掌管,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意思不同。
    3. (3)  下列各句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吏民死者万九千七百馀人

      A . 蚓无爪牙之利 B . 不拘于时 C . 句读之不知 D . 青,取之于蓝
    4. (4)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祐,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始于汉武帝时期。 B . 解元,科举制度中会试的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故称。 C . “穑”和“稔”,都与农事相关。“穑”此处泛指农业生产活动,“稔”指谷物成熟。 D . 京师,古代指国家都城。《三国演义》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祐四年的科举考试后,许多人对录取结果不满意,原因是参加考试的两个重要官员的子孙全都考中了,但实际上这次考试并没有作弊行为。 B . 忻州、代州、并州发生地震的消息传到京城,右司谏韩琦认为这是上天警告北方边境将有外敌入侵,会发生战事,建议朝廷做好选帅整军之事。 C . 叶清臣认为天下人不敢议论朝政,与范仲淹等人被贬黜关系很大,所以上疏请皇帝认真反思此事,之后范仲淹等人都被调到了京城附近。 D . 自从朋党之说出现,很多朝廷大臣受到了牵连,谈到范仲淹的人都被指为朋党,只有参知政事程琳对皇帝多加开导,使皇帝的情绪得以缓解。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窃以为祈祷之法,必彻乐减膳,修德理刑,下诏以求党言。 

      ②仲淹既徙润州,谗者恐其复用,遽诬以事,帝亟命置之岭南。 

    7. (7) 张逸向朝廷提出的请求是什么?朝廷为什么同意他的请求?请概括回答。 
  • 4. 古代诗歌鉴赏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岧峣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注】①写作本诗时,作者31岁,时任舒州通判。②岧峣:高山。③分:甘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乌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 B . 诗人登东山而“思君”,颔联即写诗人在登高中想象与昌叔一起赏菊的场景。 C . 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 “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 D . 第六句的“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纷乱。
    2. (2)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并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陶渊明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2.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3. (3) 《师说》中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生为了考试绩点激烈竞争,岗位要求水涨船高,“鸡娃”等现象愈演愈烈,“内卷”和“躺平”这对孪生词组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流行词。内卷感受随着越来越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不进来,那怎么能有好未来似乎是可想而知的

    内卷的通俗解释就是内部竞争,躺平的通俗解释就是____, 接受现有事实。

    一群人在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人看不见了,就只好也站了起来,结果大家看的还是同样的电影,却没有办法舒舒服服地坐着了,____,得到的却是同样的结果。作为青少年,谁也不想接受在内卷中沉沦的命运,成为失败的“那一个”。在这个“谈卷色变”的时代,“躺平”成了一种对抗方式,这就相当于,____,把这场电影当作一出广播剧。不做劳而无功的竞争,不花无效的力气,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可以得到的资源。

    1. (1) 文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愈演愈烈 B . 炙手可热 C . 劳而无功 D . 心安理得
    2. (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卷感受随着越来越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不“卷”进来,那不能有好未来似乎是可想而知的。 B . 随着内卷感受越来越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不“卷”进来,那怎么能有好未来似乎是可想而知的。 C . 随着内卷感受越来越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不“卷”进来,那怎么能有好未来呢? D . 内卷随着感受越来越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却显得越来越不确定,不“卷”进来,那怎么能有好未来呢?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4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精彩的人生需要设计,我们应该先想好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并以此确定自己前进的路径,即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一种预见性的设计;也有人认为,对于人生,与其执着于设计自己的未来,不如努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种可能,因为人生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 以“人生是否需要设计”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