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1-29 浏览次数: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发音和用词的“土味”不仅不被避讳,反而博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可以说获得流行的是一种方言元素,可以说“上头”的方言是一种以普通话为本、方言为用的言语模式。

    方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的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为公共空间中表达乡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同时,这一混合语言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被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方言梗走红的背后,被娱乐化了的方言也隐藏着危机。方言梗里充斥着“土味”,仿佛可以带来接地气的感觉,但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梗只顾矮化方言使用者以达到搞笑的目的,却忽视了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历史。我们不能以保护传承方言文化为名,就一窝蜂地刻板复制、让方言被贴上“土”“俗”的标签。面对这种红极一时的网络文化现象,应注意避免被流量盲目裹挟着的方言与低级趣味挂钩,要积极探索并鼓励开发应用多样化的方言,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气息浓郁的方言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虚拟空间和公共空间中勇于并勤于使用方言,背后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某媒体在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后是多少“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期待。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过去的穷乡僻壤或坐拥“金山银山”,或发展特色产业,都成为丰衣足食的所在,家乡话的自信也因此底气十足了。语言态度常常伴随着语言认同,其背后则是文化与归属认同。如果不是人们对祖籍、对人生来源有了更坚定的自信和更强烈的认同,可能会有许多人一时难以转变对方言的态度。亿万人的“小家乡”汇成国人的“大家乡”,这份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裨益良多。

    (摘编自饶高琦《当方言不再“土味”》)

    材料二:

    目前我国共有 100多种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每种方言的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理应受到精心保护和良好传承。我们需要兼顾语言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保护的关系,给予方言合理宽容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 2015 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增强方言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探索方向。比如,将方言引入长短视频,用方言演唱古风歌曲,用创意活动弘扬方言文化,这些新玩法都有助于方言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传播环境,提高人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度。

    (摘编自董雪松《“土味”方言缘何成网红——从“为家乡上分”短视频走红看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时代,夹杂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方言凭借其“土味”的发音和独特的用词,广受年轻人的喜爱。 B . 互联网的发展使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也使方言的传播不再受限于空间和地域,有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C . 由于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氛围,因此其在传播时存在被娱乐化的现象,比如一些方言梗矮化方言,忽视地域文化。 D . 如何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化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方言的创作,进而促进方言的传承发展,应是当下新的探索方向。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上流行的方言并不能完整再现方言系统而是作为语言元素,辅助普通话交流,这表明方言已被边缘化。 B . 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保护传承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有着很明确的分层使用结构,泾渭分明而又和谐共处。 C . 日益富裕的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方言及其所代表的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 D . 方言是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的载体,传承方言既有利于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又有利于传承民俗文化和历史。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电影《人生大事》中演员使用武汉、四川方言进行对话,赋予文艺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作品更有个性和特点。 B . 2020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上线并向社会开放,其可保存、检索、展示全国各地的语言资源数据。 C . 云南曲靖某村干部以一口土味地道的方言通过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工作,既接地气又幽默诙谐,广受村民欢迎。 D . 某海派音乐人用上海话改编的《钗头凤》通过方言种特的韵律平仄再现了宋词的细腻唯美,平台累计点击量超高。
    4. (4) 材料一在论证使用方言是一种文化自信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下面语段是方言短视频《我是云南的》的情况介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方言短视频火爆的原因。

      一段云南傈僳族小伙录制的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在网络平台走红。由此,在社交平台上,以家乡、方言为主题的热门话题衍生出新一轮传播热度,全国各地网友争相模仿,以类似的方式拍摄视频介绍自己的家乡。

  • 2. 现代文阅读II

    打 彩

    戴智生

    我的老家有个习俗:端午节宴请亲友,摆的是流水桌。

    所谓流水桌,就是来一拨人上桌菜,来拨人上桌菜,开席无定规,菜肴是一模一样的;宾客用过的碗筷,主人决不肯立刻清洗,皆堆积在门前的木盆里。谁家用过的碗盘摞得高,就证明谁家亲朋好友多,是面子也是荣耀。

    亲友酒足饭饱,观龙舟,打扑克,悉听尊便。

    我好些年头没有回去了。

    父亲生前,带我回过几次。父亲从小随爷爷在城里安了家,老家还有父亲的一位堂弟。按理说,我应该称父亲的堂弟叫叔叔,“做我女儿吧?”叔叔似真似假。他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婶婶打趣,他们百年之后,女儿打发“八仙王”的垫肩布,就指望我了。叔婶说的是久远的事,我只当是玩笑话。

    那时我还小,我们两家来往密切。叔叔上街常来我家落脚,带点辣椒或鸡蛋。我家也会送他些火柴、肥皂。叔叔家有喜事,一定请父亲到场,奉为上宾。

    父亲英年早逝,叔叔同我们一样悲伤,葬礼上几次哽咽落泪。他全家人都来了,忙前忙后,抬棺柩的“八仙王”也是叔叔带来的,丧事由他一手操办。之后,叔叔来得少了;我有了继父,叔叔好像再没来过。

    我出嫁时 ,也忘记了通知他。这么些年,忙工作,忙家庭,我几乎忘记了这位乡下的叔叔。今年端午节,一早接到一个电话,苍老的声音呼我小名,我辨不出声音,叔叔自报家门,开口就邀我去他家看龙船,并说有车来接我。

    这颇为意外,也有一点点为难。

    我知道老家有个习俗,出嫁女回去看龙舟,是要打彩的。怎么说,我也算村里出来的姑娘。打彩是给自家上船的兄弟披红绸,还得打爆竹、买烟送红包,慰劳全船的人。不花上两千块,面子上过不去。

    同爱人商量,老公倒也大方:饿肚也要争饱气!

    我们准备去银行取钱办礼品,叔叔两个儿子竟然上门了。两兄弟轮廓没有变化,进门就姐姐、姐夫叫得山响。他们是专程来接人,茶也不喝,火急火燎地拉我们上车。

    我说:“东西还没准备好呢。”

    大弟说:“老爸有交代,人去就行,什么都不用准备。”

    上了车,我嗔怪他们:“知道我的地址,平时也不见你们来家坐坐?”大弟说:“老爸腿脚不便,我们前几年在外打工,回来没两年,合伙办了加工厂,都忙。这不,刚打听到你地址,今天就来了。”大弟按了一下喇叭,接着说:“现在村里日子好了,打了三条龙船,要热闹一下。我们也要划船,特意早点接你们。”

    我心里立马打起鼓,好像龙舟竞渡时的“咚咚锵”。

    二十公里的县道,个把钟头就到了。小弟先下车,跑回家拿出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烟雾还没散尽,我看见叔婶驻足门旁。叔叔有点佝偻,凝重地点着头;婶婶手拿一把勺,满脸的笑已见皱纹。他们明显有了老态!

    房子不是以前的老屋,是翻新的楼房。路过的邻里问:“谁来了?”

    “街上的亲戚!”婶婶高声地回答。

    “啥亲戚?”

    “女儿呗!”

    婶婶一只手牵住我的手,引我进了屋。屋里还有不认识的人,大家让开了座,弟弟一边递烟倒茶,叔叔陪我们坐了下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嘴里不停地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吃了饭让弟媳带你们去看龙船。”

    我又想到打彩的事,便讷讷地说:“可我、可我还没有准备打彩的礼。”

    “准备好了,准备好了,我帮你们准备好了!”

    “这怎么行?该我出的我出!”

    “知道你们不容易——我们自己人还计较什么喽!”

    叔叔的话,让我有些汗颜。我说:“真不好意思!你看,你是长辈,我都是空手来的。”

    “人来了就好。我们不是东西亲,是人亲!”叔叔一板一眼地说,双眼突然泛红,竟先流出两滴老泪来。顿时,我的眼睛红了起来。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打彩”为线索,讲述了端午节当天“我”受叔叔的邀请回老家看龙船,叔叔为“我”准备好打彩礼的故事。 B . 小说插叙父亲去世后,“我家”与叔叔家的关系从密切到疏离,为下文作了铺垫,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 . 在“我”小时候,婶婶想让“我”做她“女儿”的想法,既表现了婶婶对“我”的喜爱,也表现了“我家”与婶婶家关系亲密。 D . 小说中两次写叔叔落泪,其中第二次是叔叔对“我”父亲的怀念以及为“我”的疏远而感到难过。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弟弟们朴实、勤劳、孝顺懂礼。 B . “饿肚也要争饱气?”一句既表现了丈夫支持“我”回乡看龙船,也表现了丈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C . “叔叔有点佝偻……他们明显有了老态”一句直接描写了叔婶的苍老,与前文“我好些年头没有回去了”相照应。 D . 小说传承一方地域风俗文化,表现了淳朴的民风以及老家人善良真诚、热情好客的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3. (3) 请结合“我”受邀回老家看龙船的相关情节,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4. (4) 小说以《打彩》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 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 ,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①秫:可作酿酒原料。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A者B处C世D天E下F无G道H则I隐J有K道L则M至N今O子P生Q文R明S之T世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径,原指西汉蒋诩隐居后在院里开辟的三条小路,后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 . 薪水,在文中指俸给,意谓供给柴水等生活上的必需费用,相当于生活费用。 C . 解绶,意为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和前文中“解归”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D . 情款,有情意诚挚融洽、真实情况等意思,在本文中为第一种意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后,由于不能忍受官吏事务,不久就弃官归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活,后来衰弱生病。 B . 檀道济前去看望贫困饥饿中的陶渊明,劝他在当今盛世不应该自己折磨自己,并馈赠了他一些精美饭食,随后挥手离开。 C . 陶渊明起初要把官府的公田全部都种上可以酿酒用的秫稻,在妻子儿女的坚持下他才同意种上一小部分的粳稻。 D . 王弘想结识陶渊明,便让庞通之带着酒具在栗里邀请陶渊明喝酒,而对于后到的王弘,陶渊明也没表现出抵触情绪。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②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5. (5) 陶渊明喜酒,遇酒便表现出“真率”性情,这种“真率”性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 . 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 . 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 . 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2. (2) “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沁园春·长沙》里,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两句是:
    2. (2) 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3. (3) 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第70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组织了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业影响的在线讨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认为,全世界出版业都在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尽管出版业没有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疫情对该行业的影响是 ① 的。

    疫情影响雪上加霜,再加上数字经济方兴未艾,社交媒体信息过载,三重冲击,对于传统书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他们不得不 ②  , 因为一旦决策错误,情况则会更糟。尽管书业相对新闻报纸、广播电视、大众杂志等与读者近距离、即时性产生连接的“热媒介”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但无论是“热”媒介还是“冷”媒介,在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的时代,读者纷纷“离场”转向“屏读”,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当新东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型时,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竟然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很快形成了“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社会大众纷纷点赞,书业专业人士也对董宇辉 ③  , 认为董宇辉的直播卖书,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卖书。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 书业相对……而言,其以专业性、深度性和长时效的“冷媒介”特点,尚存优势。 B . 面对读者“转场”,传统的书业并没有做好准备和预案。 C . 人们很快形成“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的共识。 D . 人们普遍认为董宇辉“出圈”的根本原因是他读了太多的书。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 ① “从心底燃起来的中国力量”帮助游泳运动员张雨霏接连夺金、打破纪录;乒乓球运动员马龙以“不问终点,全力以赴”的态度激励自己,实现了“双圈大满贯”;体操选手肖若腾用超群的技艺和不服输的精神赢得了人们赞誉;“赛场飞人”苏炳添成为首个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我国体育健儿的出色表现,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②  , 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当今部分人崇尚“佛系”“躺平”的时代,正需要这种能量与精神。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我国体育健儿展现的拼搏精神,使之化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材料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 多年前,中国积贫积弱,列强横行霸道,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加剧。十三位平 均年龄只有 28 岁的爱国青年,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红船,成功召开中共一大,点燃革命之火。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敢于斗争,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了国家独立,摆脱了被人奴役的命运。

    100 多年后,中共二十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9000 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在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之际,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敢于同一切艰难险阻斗争,让亿万人民脱贫奔小康,实现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的跨越式发展。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站在历史交汇点,眺望未来,我们既看到美好前景,也看到任重道远,更感到使命在肩。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