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8分)
  •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胜质则史        文:华美,文采 B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C . 恻隐之心,仁之也           端:正 D . 士不可以不毅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 . 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 若火之始 , 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            归:回归到有序 B . 欲诚其意者,先其知                  致:获得。另一解释:极致 C . 致知物                                    格:推究 D . 其家                                齐:使整齐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日克己复礼 B . 古之学者必有师 C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D . 譬如平地
  • 5.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治之于未乱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6.  与“其‘恕’乎”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其可怪也欤 B . 吾其还也 C . 其皆出于此乎 D .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 7.  下列对《红楼梦》的内容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句,又引来了香菱的参与,这三位父母双亡的孤女,在团圆佳节共同完成了属于她们的诗篇。 B . 在荣府内,虽说长子贾敬袭了官,但荣府的正房“荣禧堂”住的却是贾母和次子贾政一家。而贾赦的儿子贾琏、媳妇王熙凤,却又都到贾政这边来管事。 C . 《红楼梦》中,黛玉、宝钗和妙玉幼时都曾有和尚劝其出家消灾避祸,只有妙玉出了家,但最终也难逃厄运。 D . 连林黛玉都看出了贾府的窘境,谈起“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时,贾宝玉却毫不在意地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可见,贾宝玉确是个只知享乐,不务正业,“无事忙”的“富贵闲人”。
  • 8.  下列对《红楼梦》的内容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脂评”说:“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事)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这是贾宝玉所独有的“情不情”观念而用于物的一种表现。但在读者眼中,恐怕就是贵族公子哥的“暴殄天物”了。 B . 王夫人在荣府的尊贵地位可以用“一人之下,众人之上”来形容,她的女儿元春是皇贵妃,儿子宝玉是被众家长看好的未来继承人,侄女王熙凤是荣府实际的管家人。 C . 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黛玉已然了解了宝玉对自己的深情便抽身离开,遗憾而可怕的是,黛玉并没有听到他这番真情的表白,而是被赶来送扇子的晴雯听了去。 D . 神瑛与绛珠的相互关爱之情,是产生于与人间相同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基础之上的,而“金玉良姻”,则是贵族之家富贵传流、门当户对的象征。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 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种质”,是作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作物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它蕴藏在作物各类品种、品系、野生种和近缘植物中,是改良作物的基因来源。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基因影响了禾谷类作物驯化和改良的进程。

    第一个是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野生稻的特性是种子成熟后就掉到土壤里,这对人类收获种子很不利。我们的祖先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两个因基因突变而导致种子成熟不落粒的野生稻植株,并对这样的植株进行了驯化,最终培育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第二个是矮秆基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面临粮食短缺和饥饿的威胁。以诺曼·布劳格为代表的育种专家给作物引入了矮秆基因,提高了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改变了茎秆叶片和种子的比例,提高了种子的产量。通过引入这个基因,很多粮食作物的品种得到了改良,大大缓解了粮食危机。

    第三个则是中国杂交水稻的雄性不育基因。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20世纪六十年代把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植株中的雄性不育基因转移到了栽培稻上,探索出杂交水稻的大规模制种方法,带来了一场杂交水稻革命,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

    种质资源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文明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我们的未来。正如“时代楷模”、复旦大学教授钟扬所说:“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取材于卢宝荣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需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而良种选育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首要方法。优质品种选育主要依靠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丰富遗传基因的基础。

    目前,物种消失的速度比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快许多倍,这些种质资源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难以重新创造出来。在地区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物遗传多样性已大幅度减少,品种单一化程度日趋严重,这必然增加农作物对病虫害抵抗能力的遗传脆弱性。一旦发生新的病害或寄生物出现新的生理小种,作物就会失去抵抗力,最终可能导致病虫害严重进而危及国计民生。

    克服作物遗传脆弱性的关键是在育种过程中更多地利用种质资源,扩展新品种的遗传基础。全球1400多家种质资源库应运而生。种质资源库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发掘和收集各种农作物品种种子,科学地加以贮藏,使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备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为了满足发展需求,人类需要不断发展新作物,地球上有记载的植物约20万种,而人类已利用的植物资源还很少,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对发掘植物资源、发展新作物有很大帮助。

    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种质资源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可能很多资源现在用不上,储存起来会沉睡若干年,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育种方面有某种新需求,或者要对抗某一种病害,资源库里最不起眼的一份资源,会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取材于何桂明、李越、张蕾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在世界范围内,生物育种技术正不断取得新进展。伴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也日渐成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出许多新品种。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太空的γ射线、X射线或其他辐射源诱使植物种子的生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再通过人工选择性培育,按照人类的需求筛选出优良品种。

    当前全球育种业竞争的制高点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专业人士认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属于育种技术的2.0或3.0版本,而基因编辑技术可称为现代育种技术的“4.0版本”,颠覆了已有的遗传改良技术路径,改变了选育效果。例如,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相比,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对生物体的基因造成了改变,但不同点也很明显。如果以修改文章作类比,那么转基因就是把一大段话插入文章,而基因编辑相当于只对一个或少数重要词语做了修改,这种修改对文章总体结构没有大的影响,但文章关键部分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取材于杨超、宋晓东、顾鸢等人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作物种质资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须含有遗传物质 B . 是不可再生资源 C . 具有遗传脆弱性 D . 没有绝对的好坏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种质资源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为延缓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而建立的 B . 主要功能是发掘、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 C . 能保持种子的遗传特性,提高发芽能力 D . 库中资源虽现在用不上,但以后会有用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基因编辑育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育种业创新的竞争点 B . 比航天育种技术更先进 C . 精准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D . 大量增加生物体的基因
    4.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控制种子落粒性基因的主要作用是延长种子的成熟期。 B . 航天育种通过太空辐射引发种子基因突变创造新品种。 C . 经杂交或者诱变培育产生的新品种作物属于种质资源。 D . 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5. (5)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说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三、古代诗文阅读(46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古诸侯国名。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 . 仁者谓之贼 贼:伤害、毁弃 C . 五旬而之 举:攻取 D . 诛其君而其民 吊:慰问
    2. (2) 下列有关孟子的知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B .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C . 孟子的主张有“性本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省刑罚,薄税敛”等。 D .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政治观点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 . 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百姓的敌人。 C . 战胜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吞并。 D . 《书》中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国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②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 11.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韩非子·解老》)

    1. (1) 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的重要性。
    2. (2) “驷不及舌”的意思是:
    3. (3) 根据这两段文字,请你对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作简要评析。
  • 12.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于役

    《诗经·王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曷:何时。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会合。

    1. (1) 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章开头的几句,均以“独白”的口吻来反映居家人的期待。 B . “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已经是久役未归。 C . “鸡栖于埘”几句,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 D . 两章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状况的无奈。
    2. (2) 全诗二章结构相似,采用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第一章侧重抒发之情,第二章侧重抒发之情。
    3. (3)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
  • 13. 默写
    1. (1) 《大学》中讲到大学的三纲是:,在亲民, 。
    2. (2) ,而由人乎哉?
    3. (3) 敏于事而慎于言, 。
    4. (4)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5. (5) ,江月年年望相似。
    6. (6) 呼儿将出换美酒,。 
    7. (7) ,尘满面,鬓如霜。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 1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

    老街坐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镇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名气不大。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看的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化人来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竟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搞不大清楚,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老街的名字叫西津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望”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不然又“愁”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灞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挥挥手飘然上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庸。当然,这时候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把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然,那沾衣欲湿的也不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渡口的石阶上熙来攘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棂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京,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堞,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剌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老”了,但诗人“愁”什么呢?我一时说不清楚。

    起风了,远处的江涛声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取材于夏坚勇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 不卑不亢:自然质朴 B . 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浮皮潦草:不切实际 C . 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 收拾:收集,敛聚 D . 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 滋润:繁荣,富裕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的游踪为:渡口石阶——待渡亭——老街深处——当年的英国领事馆。 B . 文中的“待渡情结”是指包含了期盼、焦虑、惆怅等复杂情感的生命体验。 C . 作者写马可·波罗来到西津渡,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写出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D . 文章倒数第四段的三个“终结”,强调了西津渡老街必将走向消亡的结局。
    3. (3) 作者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剌的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赏析。
    4. (4) 文章题目“老街”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五、微写作(10分)
  • 15.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⑴北京文化,有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创新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为了北京的持续发展,你认为这些文化中,最应该重点发扬的是哪种文化?要求条理清楚,有认识。不超过150字。

    ⑵北京是文化之都,文化气息浓郁。请你介绍一处文化场所,注意体现其北京地方特色。要求: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语言简明。

    ⑶请你以“我心中的北京”为题目,为自己心中的北京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六、按要求作文。(50分)
  • 16. “两弹元勋”于敏、“卫星之父”孙家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都曾隐姓埋名几十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有人这样评价他们:“半生功名赫赫,归来仍是无名。”

    乡野田间,有人辛勤耕耘;城市工地,有人挥汗如雨;自习室内,有人埋首奋战……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无名的花,开满角落,散发着幽香;无名的人,头顶苍穹,努力地生活。”

    ⑴你对“无名”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 但凡成长,必得有所经历,并不断有所突破。有时,人们借用“关口”一类词语,去描述成长经历中的一些重要节点。因此,也就常常有人用“过关”这样的说法,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回顾与期待。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