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66分)
  • 1. 课内文言文阅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1.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 君子生非异也 C . 或师焉,或不焉 D . 君子不齿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为轮,其曲规         中:合乎 B . 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竟 C . 官盛则近                  谀:谄媚奉承 D . 木直中                  绳:规矩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欲人之无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者也 B . 人也远矣            其皆于此乎 C . 相似也             师之不复 D . 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
    4.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虛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不如须臾所学也          句读不知 B . 吾尝政望矣            小学大遗 C . 师道之不传久矣             其下圣人亦远矣 D . 耻师焉                 群聚而笑之
    5. (5) 下列各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

      A . 而青 B . 其皆出此乎 C . 而耻学 D . 其身也,则耻师焉
    6. (6)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 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 小学而大遗
    7.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道也

      A . 吾尝终日而 B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 . 非能 D . 位卑则足
    8. (8)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 (9)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 .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C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 .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10. (10) 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劝学》和《师说》围绕“学习之道”,强调学习重要,主张学习者当有正确学习观,努力改进学习方法。 B . 《劝学》主要采用比喻论证,分层展开论述;《师说》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逐层深入阐述主张。 C . 《师说》中论述圣人从师学习,且“无常师”地学习,可以作为《劝学》中君子学习“善假于物”的论据。 D . 《劝学》和《师说》都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观点、发表议论,先批判错误观点,后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11.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2. 课外文言文阅读

    韩愈,字退之。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及还,且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愈亦奏言:“百姓习战斗,知贼深浅,若募以内军,教不三月,一切可用。”执政不喜。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 , 众皆危之。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转吏部侍郎。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 , 而除绅御史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愈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不袭蹈前人者。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①韩愈曾与柳涧有旧交,欲为其翻案。②台参:指京兆尹在上任之初,应该到御史台参见御史中丞。然此时韩愈同时担任着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名义长官,不可能参见御史中丞。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B .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 C .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 D .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B . 执政,指的是掌管国家大事,或掌管国家大事之人。文中应指后者,即前文提到的宰相。 C . “既行,众皆危之”中的“行”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中的“行”含义相同。 D . 谥,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极力谈论宫市问题触怒皇帝被贬;路过华州,认为刺史暗相勾结针对柳涧,上疏请求审理案件,并因此升任了博士。 B . 宪宗打算平定蔡州,裴度出使各军视察后,认为贼人可以消灭,韩愈也上奏建议招募训练百姓充实军队,二人均与宰相意见相左。 C . 镇州动乱,皇上下诏韩愈前往招扰,后又叮嘱韩愈不一定非要进人城中,韩愈到后召集军民,慷慨陈词,晓之以理,赢得王廷凑的敬畏。 D . 李逢吉憎恨李绅,于是任用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下诏韩愈不用台参,这引发了李绅的弹劾,然后李逢吉寻找机会将二人都调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

      ②既御史覆问,得润赃,再贬封溪尉。

  • 3. 古代诗歌阅读

    独游

    元稹

    远地难逢侣,闲人且独行。

    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

    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玢清。

    鹈鶘满春野,无限好同声。

    [注]①卫玢:中国古代美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诗人独自行走于偏远之地、难以遇到同伴的孤寂心境。 B . 颔联描写独游时的情形:上山时有老鹤相随,饮酒时待残莺相伴。 C . 颈联是对周围景色的描写,重点突出山花娇美、泉水清澈的特点。 D . 尾联通过鹈鹕的叫声,描绘出了郊野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
    2. (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一个“闲”字,既照应了“独游”这一标题,又点出诗人游手好闲、孤芳自赏的形象特点。 B . 颔联精心选择了“老鹤”与“残莺”两个典型的意象,借以烘托诗人山野独行时的落寞心绪。 C . 颈联用典,以“西施”与“卫价”两个历史人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山间“花”与“泉”的特点。 D . 全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描述诗人独游时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他出游的心情和感受。
  • 4. 名篇名句默写
    1. (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两句是“”。
    2. (2)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优秀的酬赠诗,其中“”两句劝慰自己和朋友应有豁达胸襟。
    3. (3) 《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两句一致。
    4. (4)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用“风雨”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5. (5) 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6. (6) “用心专一”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与螃蟹进行对比,指出它们各自的成败分别是由“”和“”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的。
    7. (7)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8. (8) 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未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9. (9) 《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10. (10)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评了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论述了“”的中心论点。
二、现代文阅读(12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和小荣

    刘真

    因为我爱说话,说起话来声音又高又脆,同志们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歪把机关枪”。

    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一天晚上,赵科长帮助我把文件包结结实实地捆在身上,像往日一样,我就朝着我要去的那个秘密的地方出发了。

    到大王庄,已是深夜两点钟的样子,公鸡还没有直着脖子叫喊。我走近交通站李大娘家。她家的小院子,孤零零地站在村东头的高土岗上。门口有一棵两搂粗的空心老槐树,树下是一口清亮亮的甜水井。李大娘常常坐在槐树下,一面放哨,一面给同志们洗衣裳。同志们来了,不管刮风下雨,半夜三更,大娘大爷就急忙烧水,做饭,就像自己家人来到了一样。他们家只有三口以,那一个是他们十二岁的独生女小荣。她是一个挺好的小姑娘,就是有点太厉害。比如她烧好了一盆开水,总是下命令似的说:“别那么慢慢腾腾的,快洗脚,洗完了吃饭。”还有,她自己不爱说话,可偏偏管着我,不许我多说话:“你少叨叨两句也没人把你当哑巴卖了。”今天我又来啦,还不知她又怎么管着我呢。

    按着规定的记号,我在他们房后墙上跺了三脚。往日,马上就有人回答一声咳嗽,接着就轻轻地开了门。可是这一次我连跺了四次脚,里边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悄悄地溜到大门口,顺着门缝往.上一摸,妈呀!可了不得了,门缝上斜贴着三道封条。我大吃一惊,头也发热了,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家的三口以都到哪里去啦?这可叫我怎么办?这里是敌占区,离平汉铁路只十多里路。本来这文件是叫赶快转送到铁路西交通站去,可是我没去过呀。返回去吧?七十多里路,不但任务完不成,天亮以后还可能叫敌人捉住,最要紧的是文件。

    突然,一个黑东西从老槐树的空心里跑出来,吓得我后退了两步。我冷静了一下,低声地:“干什么的?”她原地动也不动地低声喊了一声:“小王哥……”“是小荣?”我听出了她的声音是颤抖的,我的心缩紧了。我一步步走到她的身边,小心地问:“你为什么站在那里?大爷大娘呢?”她拉住我说:“村里有汉奸,咱们到村外去说。”

    跑到村外的大柳树下,小荣说:“你来干什么?快说。”“不!还不慌,快说,大爷大娘呢?”小荣固执地:“你不要问,快说干什么吧。”“不!我偏要问。”小荣哭了:“我就不叫你问。”我的心沉下去了,话也说不出来。好半天,我才说:“文件怎么办?赵科长叫立刻转送路西交通站。”

    小荣马上止住哭说“我就等着这件事呢,快交给我。”她伸手就来解文件包。“今天风这么大,七八十里路,你早就累坏啦。”“不……”“嗨!你总是不住嘴地穷叨叨,快给我!”她不等我说完话,就打架似的把文件包夺过去了。

    她把包拴在背上,又回头来给我紧扣子:“朝雾就要下来。”她从兜里拿出两个像石头一样硬的高粱饼子给了我。她是这样惯了的,她的爹娘常常是因为送信不在家,她就成了这一家的主人,又是烧水做饭,又是缝补衣服,她完全像个大人一样地照顾大家,因此过往的同志送给她个外号叫“小大人”。

    当我们来到铁路边上的时候,东方已经开始发白了。正好有一列火车,从南往北,咕咚咚,咕咚咚地开过来。火车过去了,我们飞快地站起来,小荣哑声地说:“别乱动,一定要听我的指挥。”说完,她弯下腰,一股劲地向铁路上跑去。

    在路上,她已经把情况跟我说清楚了,说日本鬼子有个护路队,常常来来往往地走动,也可能埋伏在路两旁。小荣说她先去看看,如果碰上敌人,就叫我偷偷地绕道跑过,如果没有敌人,她回来叫我。因为这件事,我跟她争了半天,我说我当过三年八路军了,有斗争经验,应该叫我先去看看,她嫌我是满口的山东腔,如果碰上敌人,一句话就露了馅啦。还有,她说我是男孩子,腿长,应该背着文件包快快跑。侦察、指挥、打掩护的工作,她来做。她说的有道理,我只好听从她。

    我着急地等着她,心扑通扑通直跳,支棱着耳朵听着,是不是有动静。也许,她会被敌人捉住;可是她说过啦,就是被捉住,她也要大声地说几句话,故意叫我听见。我就像坐在针尖上一样不安,哑声地说:“千万别有说话的声音,快回来,会的,她一定会回来……”嘿!真来啦,一个小黑影子,飞一样跑来了……

    还没有跑到我身边,她就向我招手说:“快!跟我来!”我开跑了,恨不得一步迈到路西去。她突然站在铁路当中,笔直的,像司令一样用手指着西边:“快快!顺着这条路,一直往西。”一看她这个沉着样子,我的紧张劲就减轻了一半。一到铁路西,我使尽全身力气的跑哇,跑哇,随后,她也跟了上来。嘎勾、嘎勾一背后枪响了。我们弯低了腰,跑得更快了。突然,西北的树林子里也响枪了。小荣笑了笑:“这是咱们游击队放的枪,专为了掩护来往过路的同志。”一会,枪不响了。小荣的嘴张着,跑得快出不来气,她放慢了脚步说:“不要紧啦。”

    又走了一会,天亮了。太阳,在我们背后,在很远很远的东天边,升上来,是一个火红的大圆球,给我们每人照出一个长长的影子。小荣迈着很大的步,一心想踩住自己的影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荣不许“我”多说话是嫌“我”话多,后面不让“我”“穷叨叨”,更多的是一种关心。 B . “我”看到李大娘家被查封时,既有对大娘家的担心,更有害怕自己也被抓的紧张惶恐。 C . 从小荣颤抖的声音及哭着不让“我”问她父母的去向中,“我”预感到大爷大娘出事了。 D . 小荣去探路时,“我”“心扑通扑通直跳”,“我”对小荣的担心,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刻画小荣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始写小荣太厉害、会管“我”的特点,是为了与后文中小荣友爱、勇毅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B . 小说中人物的外号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比如“我”的外号“歪把机关枪”,是因为话多;小荣的“小大人”体现她像大人那样能干。 C . 小说以八路军小战士“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口语化表达,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显得真实可信。 D . 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比如开头介绍李大娘家生活就叙述得比较舒缓,“我”和小荣突破敌人封锁送文件的过程叙述得比较紧张。
    3. (3) 小说结尾写小荣“近着很大的步,一心想踩住自己的影子”,这与前文塑造的“小大人”形象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的所见所闻,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在靠山吃山的年代,祁连山因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资本。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和滥采乱挖,使祁连山变得____;粗放的发展方式不断累积矛盾,使祁连山产生了生态危机。人们在痛定思痛中终于达成了绿色发展的共识:探采矿项目全部关停退出,让祁连山“____”;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布局高科技产业。风机巨人提供绿色能源,光伏产业助力绿色发展。科技赋能,擦亮发展的“硬核”成色,数据产业日渐成势,今天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科技创新的魅力。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点石成金,“吃干榨尽”每一块矿石;安居乐业,何愁留不住人。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有章可循。这是辩证思维落地的体现,讲究方略不蛮干;这是精准施策带来的改变,____不硬干;这是系统观念推进的行动,统筹兼顾不乱干;这是久久为功追求的成效,____接力干。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爬坡过坎,依然任重道远。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满目疮痍  养精蓄锐  因地制宜  有始有终 B . 千疮百孔  休养生息  因地制宜  持之以恒 C . 满目疮痍  休养生息  因势利导  有始有终 D . 千疮百孔  养精蓄锐  因势利导  持之以恒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但近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B . 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我们一路的所见所闻,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C . 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走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D . 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祁连山由乱到治从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7. (2023高一下·安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余华在谈到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经历时曾说:第一个影响我的作家是川端康成,第二个影响我的作家是卡夫卡,我可以排出一堆名字来。但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作家在接受其他作家影响时,就像树木在接受阳光的影响一样。当树木在接受阳光的影响时,它是以树木的方式在成长,而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所以作家对作家的影响,只会让那个作家越来越像他自己,而不会像别的作家。

    余华的文学成长经历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材料的内容,根据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