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仲)”《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阳贷》)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译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C .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不断发展。 D .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   )
      A .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孟子) B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 .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 D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抱  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还是个男胎。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也真作脸,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婆婆这样,娘家妈也不能落后啊。她是七趟八趟来“催生”,每次至少带来八个食盒。娘家妈带来的东西越多,婆婆越觉得这是有意羞辱人;婆婆越加紧张罗吃食,娘家妈越觉得女儿的嘴亏。这样一竞争,少奶奶可得其所哉,连嘴犄角都吃烂了。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

    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手术二字虽听着耳生,可是猜也猜着了,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掏是行不开的。

    “我的孙子得养出来!”

    娘家妈急了:“我签字行不行?”

    王老太太对亲家母的话似乎特别的注意:“我的儿媳妇!你算哪道?”

    “那么你不要孙子了?”

    果然有效,她半天没言语。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这是受什么洋刑罚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大夫说。“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

    好吧。先把孙子抱走。回家好办三天呀。“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谁给小孩奶吃呢?”大夫问。

    “雇奶妈子!”王老太太完全胜利。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铺垫。 B .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淡化悲剧意味,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2. (2)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 (3) 老舍的作品“笑中带泪”,请以本文为例,分析“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体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 3. 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 , 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 . 者也                  贼:伤害 C . 为学者日                益:好处 D . 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无为无以为              人不仁 B . 人皆有不忍人心          人有是四端也 C . 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 . 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 (3) 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 . 止,吾止也 B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 . 其坚不能自举也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 .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4. (2021高二上·扬州月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言:言语    

    之事父                   迩:近 B . 大学之道,在明德         明:彰明        

    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C . 或恶之                   物:事物

    众人之过                 复:重复 D . 吾为其无用而之           掊:击破

    恶得不禁恶而爱           劝:劝说

  •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治其国者,先其家(使……整齐有序)②请斯语矣(实践)③察乱何自起(应当)④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⑤文胜质则(虚饰,浮夸)⑥自者无功(夸耀)⑦请问其(事物最重要的部分)⑧大学之道,在明德(美好的)⑨故有道者不(相处)⑩致知在物(推究)⑪君子于义(知晓)⑫众人之所过(再,又)

    A . ②③⑤⑥⑦⑨⑩ B . ①④⑦⑧⑨⑪⑫ C . ①②④⑤⑧⑩⑪ D . ③④⑥⑧⑩⑪⑫
  • 6.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字聃,“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由父亲或尊长取定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对自己称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情感。 B .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C .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 . 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 7.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物二首

    白居易

    青松高百尺,绿蕙低数寸。 椿寿八千春,槿花不经宿。

    同生大块间,长短各有分。 中间复何有,冉冉孤生竹。

    长者不可退,短者不可进。 竹身三年老,竹色四时绿。

    若用此理推,穷通两无闷。 虽谢椿有馀,犹胜槿不足。

    1. (1) 对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绿蕙低数寸”的意思是绿蕙高度比青松矮了数寸。 B . “同生大块间”的“大块”是天地宇宙自然的意思。 C . “冉冉孤生竹”的“冉冉”表现了竹叶的柔弱下垂。 D . “虽谢椿有馀”的意思是竹树虽然比不上椿树长寿。
    2. (2) 两首诗虽然都题为“齐物”,但是两首诗歌所表现的道理并不完全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
    2. (2) 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3. (3) 《大学之道》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4. (4) 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人山人海。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耳濡目染,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如痴如醉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平了心中的皱纹 , 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1. (1)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 B . 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 C . “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 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2. (2) 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①____: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去遐想,去幽思,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②____。“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惋,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③____。“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1. (1)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红学”爱好者李明同学买了一套《红楼梦》的对联,结果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

      ①春恨秋悲皆自惹    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吟成豆蔻才犹艳    ④琼浆满泛玻璃盏

      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⑥幽窗棋罢指犹凉    ⑦勋业有光昭日月    ⑧嫩寒锁梦因春冷

      第5回,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芳气袭人是酒香。

      第5回,薄命司的门联:,花容月貌为谁妍。

      第17回,贾宝玉题潇湘馆的景联:宝鼎茶闲烟尚绿,

      第17回,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睡足荼蘼梦亦香。

      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的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