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虚与实,既是一个哲学宇宙观问题,又是一种艺术实践的尺度。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以虚为虚,就会陷入纯粹的虚无主义;以实为实,就会机械僵化,全无生气;唯有化实为虚,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这种“诗笔”移植到唐传奇的写作中,首要的贡献就是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通常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段,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通过想象自己去填充。化实为虚,由虚入实。如沈既济《任氏传》描写任氏,仅有“容色姝丽”四字正面叙写任氏之美,并无具体的描摹刻画,但其美貌却如在目前,原因就在于作者全从侧面烘托,从虚处着笔,写郑六一见钟情、不能自己,“见之惊悦,策其驴,忽先之,忽后之,将挑而未敢”。更为精彩的是,韦崟派遣家僮秘密察看之后两人的一段对话,先问之“容若何”,家僮答之“奇怪也!天下未尝见之矣”。简单的一问一答,任氏的绝美之姿已经跃然纸上。接着又不厌其烦地拿出其他佳丽进行对比,特别是吴王之第六女,“秾艳如神仙,中表素推第一”,但即便如此美貌,与任氏比起来,仍“非其伦也”。所有这些铺叙,没有一处正面描摹,全从虚处落笔,由虚入实,这正是诗歌意象创造中的虚实相生之法。

    再比如裴铏的《昆仑奴》,虽然磨勒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读者读完全篇,对其所知仍然甚少,他究竟从哪里来,如何具有这样超常的本领,最后又怎样生活等等,这些问题小说中都没有交代,但人物的形象却因此而具有了巨大的张力,那些空白点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而正是阅读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象的再生成,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像《柳毅传》《莺莺传》《无双传》《虬髯客传》等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都充分运用了虚实相生之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摘编自韩伟《唐传奇中的诗意笔法》)

    材料二:

    不仅唐传奇的“诗笔”代表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色,而且其中优秀作品还构成了现代“诗化小说”的前驱,换言之,唐传奇除了具备小说的基本特点之外,还表现出特定的艺术品质。唐传奇小说突破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拘囿,尽情显示了唐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品味和超越,生活浪漫性的直接表现就是对艺术的爱好。唐传奇所写各类人物,大都爱好诗歌,他们或者评论诗歌,或者创作诗歌,不仅如此,他们不少人还擅长书法,熟谙绘画,甚至能歌善舞。

    崔莺莺之于张生(元稹《莺莺传》),霍小玉之于李益(《霍小玉传》),所爱者均为对方的诗才。《三水小》所写的步飞烟,读了赵象的“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又为书曰:“发华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犹望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就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伏惟特赐吟讽也。”诗能使青年男女心契魂交,思飞目断,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不仅人如此,《东阳夜怪录》《玄怪录·元无有》《灵怪集·姚康成》等篇,还写了骆驼、驴、牛、鸡、犬等动物,以及故杵、灯台、水桶、破铛、铁铫、破笛、秃帚等精怪,它们以自我为吟咏对象,赋诗品评,可谓更具浪漫气息。

    诗、赋之外,唐人对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的喜爱乃至痴迷,也反映了生活中的浪漫精神。《太平广记》收汉至宋初笔记小说,其中收录有关音乐类故事三卷、书类故事四卷、画类故事五卷,多数作品出自唐人之手,唐人浸沉于艺术的浪漫情调表现得极为充分。李肇《国史补》载录的《李舟著笛记》《李牟夜吹笛》就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如“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寥亮逸发,上彻云表。俄有客独立于岸,呼船请载。既至,请笛而吹,甚为精壮,山河可裂,牟平生未尝见。”类似这样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唐传奇还有多篇,如《甘泽谣·许云封》《逸史·李碁》《博异志·吕乡筠》等,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

    (摘编自《唐传奇与诗化小说》)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虚实相生的“诗笔”到唐传奇才开始运用到人物塑造中,并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 . 唐传奇在塑造人物时,一般是截取人物的几个重要生活片段,运用留白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 C . 只有唐传奇中的空白点才能召唤读者参与,所以每一个读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来填补这些空白。 D . 《柳毅传》《莺莺传》等作品的“诗笔”使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昆仑奴》的“诗笔”则赋予了小说更深沉的审美意蕴。
    2.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拘囿较多,未能尽情显示六朝人的个性风度,表现了他们浪漫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调。 B . 受时代影响,唐传奇中塑造的人物多怀诗才,诗既是其浪漫情怀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推动其浪漫生活情调上升的催化剂。 C . 唐传奇所塑造的各种动物、精怪也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浪漫气息。 D . 唐传奇中关于李舟、李牟善笛和听众为笛声所陶醉的描写有多篇,多生动地反映了唐人对艺术的善感之心。
    3. (3)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引用《对床夜语》之语,旨在引出唐传奇具有运用虚实相生的“诗笔”手段塑造人物的特点。 B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大量的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诗笔”对唐代传奇小说的贡献。 C . 材料二整体呈现“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以并列式结构加以论述。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举例论证时,大多为边举例,边进行评述,使唐传奇的诗意笔法得到不同阐释。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唐传奇中“诗笔”的运用,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效果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2. 文言文阅读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于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

    太子而逢迎,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日:‘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B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C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D .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傅”,古代官职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 . “跪”,是古代礼仪的一种,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部不落在脚跟上,以示庄重。 C . “窃”,私下、私自之意,与《触龙说赵太后》“窃爱怜之”的“窃”字含义相同。 D .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用“足下”,意为“您”;同辈相称不可用“足下”。
    3.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焉    造:到……去 B . 行为道    却:退 C . 荆轲,可使也    善;交好,友善 D . 愿足下急太子    过:超过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鞠武忠于太子,国事为重。鞠武并不同意太子丹招惹秦国的打算,自己又没有好的对策,但还是向太子举荐了田光。 B . 太子身为人质,不忘祖国。他在秦国做人质时,秘密前往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侠肝义胆的爱国志士,以图谋国事。 C . 太子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为应对秦国、保全自己的国家绞尽脑汁,甚至不顾自己太子的身份“跪着迎接”田光先生。 D . 田光忠心耿耿,舍生取义。他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亲自效忠国家,就极力举荐荆轲,并以自杀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忠心。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

      ②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6. (6) 田光为何推荐荆轲?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 3. 古代诗歌阅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和陶《归园田居》(其四)

    苏轼

    老人八十余,不识城市娱。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注】①陈家紫;荔枝名品之一。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诗“误落尘网”含有无奈、追悔之情,与结尾“复得返自然”的欣喜相照应。 B . 陶诗“羁鸟”“池鱼”喻客居在外的游子,借互文形式强化他们对故园的情感。 C . 苏诗中老人年已八十,远离城市喧闹,幽居在水北,与同辈们一起在山丘玩乐。 D . 苏诗写老人劝人怀抱荔枝回家,要有酒就喝,看轻钱财,表现他性情的洒脱旷达。
    2. (2) 同写田园山野之乐,陶诗呈现物事之美,苏诗偏重人情之美。请结合诗歌分析。
  • 4.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
    2. (2) 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采采芣莒,薄言祮之。采采芣莒,。(《诗经·周南》)
    3. (3) ,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
    4. (4)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曹操《短歌行》)
    5. (5) 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6. (6) 夫宠而不骄,,降而不憾,,鲜矣。(《左传·石碏谏宠州吁》)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 5. 语言文字运用Ⅰ

    “____”自古以来,小到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间的兵戎相见,都免不了受到当时天气的影响和制约。古人对于天气的预测大多来自千万年 ① 的观测经验,偶然性相当大。近代以来,随着雷达技术、卫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光能从地面获知大气层的变化动态,更能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广大的地表区域,实现对日常天气的预报,一旦发现灾害性天气,提醒人们 ②  , 提前做好防灾工作。

    即使有了这么强大的预报系统,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天气预报确实有时会“报不准”。为什么呢?首先,天气变化是一个极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下的体系,观念的技术很难实行数小时后的精确预报 , 但是大城市局地的短时预报精准度还是相当高的。其次,夏天的锋面雨等短时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即便是超级计算机也时常有心无力,无法精准预知。但是,做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一两个小时前实现应急预警。目前的技术还是把握颇大的。

    在气象预报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 ③  , 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有效预测时间还会逐渐增加。

    1. (1)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 )
      A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③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并将改写后的句子完整写在横线上,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6. 语言文字运用Ⅱ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 ① 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莱是菜,“泾渭分明”, ② 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让人____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 ③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____。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竞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____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____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叹为观止 如痴如醉 央求 浸润 B . 叹为观止 魂牵梦萦 哀求 浸透 C . 啧啧称奇 魂牵梦萦 央求 浸润 D . 啧啧称奇 如痴如醉 哀求 浸透
    2. (2) 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Ⅲ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____的,它具有表情性,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反映的信息。例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平静而稳定的。事物的形体,同样也可以传递感情意味。但比较起来,在表情方面,则形体远远不如色彩强烈。阿恩海姆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比形状却又____,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____的。”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不同的人面对一定的颜色,虽可能产生各有特点的联想,但却也会有着明显的共同性。例如,红色使人想起火和血,黄色使人想起灿烂的阳光;绿色使人联想到绿色的植物,产生生意盎然、____的感受;白色使人想起雪,带有纯洁、凉爽的意味。____。由于传统习俗,某种颜色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使色彩获得一定的象征意义。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言而喻    青出于蓝    望其项背    欣欣向荣 B . 昭然若揭    青出于蓝    望尘莫及    云蒸霞蔚 C . 昭然若揭    略胜一筹    望其项背    云蒸霞蔚 D . 不言而喻    略胜一筹    望尘莫及    欣欣向荣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 B .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是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的。 C .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忧郁与活泼、朴素与华丽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的联想分不开。 D . 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通常同有关色彩分不开。
    3. (3) 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在实践过程中总能积累有关色彩的联想 B . 色彩的联想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 C . 色彩的联想,是在人的实践中积累而成的 D . 人的实践活动促进色彩的联想得以实现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所谓水磨功夫,本意是掺水细磨,比喻周密细致的功夫。我们的生活中,花木的姿态、音乐的旋律、书法的笔意,都要用水磨功夫,才能实现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的推敲,蕴藉有余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