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曾提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著名论断,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同样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重要启示。《周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给予“生生”和“共生”极高的价值期许。“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强调要遵循“天时”来进行生产生活,体现顺应规律、适度节用的发展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将天地人统一起来、将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顺时”“以时”“不违时”,顺应和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如何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如何历史地、实践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科学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不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的形成。 

     (袁秀《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文明史,归根结底,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面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日益受到关注和推崇。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观,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在对待自然这个问题上,西方思想在两个世界之间摆动:一个是被看作自动机的世界,按照编定的程序运行;另一个是神学世界,按照上帝意志运行。 

     无论“摆”向哪个世界,在西方看来,人都并非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被人认识、使用和改造的对象。这种主客二分法有利于人类大胆突破蒙昧与陈规,发现和掌握自然规律,但其弊端在于令人过度自信,索求无度,最终与自然对立起来。 

     中国的自然观则“别开生面”。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天人合一”。“人”并非“天”外之物,也就无所谓对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张载在《西铭》中说得更明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人处自然之中,人类固是同胞,万物亦为同类。 

     在实践论方面,与西方哲学相通,中国哲学也强调“知天”。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了解和认识“天”以后,中国哲学指向的并非使用和改造,而是“于自然无所违”“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福建土楼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一理念。福建土楼在建造时往往依山就势,能巧妙地利用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客家人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自然观念的反思及对当代人类现实生存困境的关切,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恩格斯提醒,不可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与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如榫遇卯,实现有机结合,产生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的辩证法为认识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中国开出的对症之方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哲学家们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应勇于担当,戮力同心,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未来可期。 

     (文龙杰《“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何越来越受推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习近平关于“自然”的重要论述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符合“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 B . 只要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上,就可以解决和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挑战。 C . 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西方文明的哲学起点不同,导致东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也不相同。 D . 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互利共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思想武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赖,这与西方哲学的观点并不一致。 C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自然观有机结合的产物。 D .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东西方哲学家用自己的智慧提出了解决之道。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B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 .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4) 云南滇池是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风光秀丽。近年来,大量房地产项目与湖争地,严重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系统。为保护滇池生态,请结合两则材料向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建议。 
  • 2. 现代文阅读II 

     还魂草[注]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 

     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B . 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C . “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画面触目惊心,强烈控诉了日军滥杀无辜妇女儿童的暴行。 D . 结尾处,“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2. (2) 关于文中的“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敏”是收信人,是“我”倾诉内心感受的对象。 B . “敏”虽多次出现,形象特征却不甚明确。 C . “我”与“敏”互诉心曲,情节由此逐步展开。 D . 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3. (3) 黎伯伯给“还魂草”的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还魂草》创作于抗战时期,巴金目睹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强,“觉得肚里装满了火似的东西”,但他却在作品中着力写了一些“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其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 , 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0衰P世Q号R诗S史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 B . “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 . “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 .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 . 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 . 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 . 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②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 

    5. (5) 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鰕鮑篇 曹植 

     鰕觛游潢潦 , 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雠高念皇家 , 远怀柔九州。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注】①鰕: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觛:即“鳝”,黄鳝一类。②潢潦:雨水积的水池。③“雠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开篇即勃发一股怫郁不平之气,表达了对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轻蔑讥斥,也表明了自己的一腔壮志豪情。 B . 第五至十句,进一步说明世之有识之士应当效鸿鹄之志,以成就大德、大业,可世人大多汲汲奔波于仕宦之途。 C . 自十一句以下,转入对诗人志向内涵的生动披露,展现了一位烈烈多气的壮士形象,英挺而柔美之姿腾跃而出。 D . 结尾慨然长啸,是慷慨高歌中突发的变徵之音,与开篇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不遇知音、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悲怆。
    2. (2) 本诗为拟乐府《长歌行》之作。从古诗“长歌正激烈”可知,它的曲调是激烈悲壮、动人心魄的。本诗是如何体现“激烈”这一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 (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4. (4) 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城之风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 , 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 (1) 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下引号外。 B . 【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 . 【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 . 【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前两个逗号改为顿号。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剧作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B . 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C . 剧作落脚于以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D . 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
    3. (3) 下列句子中的“风”和文中第3段加点的“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学习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 B .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C .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成集,得益于周代的采风制度。 D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随行下舱的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空间应用系统,其中就包括了经过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 

     专家在培育新品种时,都是先挑选优质种子,再通过特定的环境使种子产生一定的变异,然后根据变异结果进行研究培育,形成新的品种。众所周知,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不同,太空环境中不仅没有重力、没有空气,而且充满了各种宇宙辐射,这些宇宙辐射容易让地球生命发生基因变异,因此人类经常在进行航天任务时,将农作物种子放在飞船上,让它们随飞行器的步伐进行一次太空遨游,回返地球后再进行研究。据统计,一般种子在太空中的突变率仅为0.05%-0.5%,没有变化的种子有很多,只有被宇宙粒子击中的“幸运儿”才会在返回地面后被挑选出来。变异的种子经培育后,生长而成的农作物便可称为“太空农作物”。 

     而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期间,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经过太空诱变培育出来的“航育1号”水稻新品种,植株比一般的水稻要矮,从出苗到收获的时间也比正常减少了13天,而产量却可以增长5%~10%:更矮的植株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更短的生长周期可以让水稻提前收获,并且还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 

    1. (1)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B . 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C .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 .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2. (2)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育种中心和中国农科院准备合作开展“太空玉米”的研究,下面是“太空玉米”获得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