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荣华实高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8分)
  • 1. 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 峥嵘(zhēng róng) 彷徨(páng huáng)契合(qiè hé) 讷讷(nènè) B . (qiú) 罅隙(xià xì) 执拗(zhí niù) 纶巾(guān jīn) C . 讪讪(shàn shàn) 守(zhuó) 兜鍪(dōu móu) 樊笼(pán lóng) D . 樯橹(qiáng lǔ) 慰藉(wèi jí) 深邃(shēn suì) 怂恿(sǒng yǒng)
  • 2. (2020高一上·南通期中)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 . 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 C . 瑟吹笙 鼓:弹奏。 D . 山不高 厌:厌恶。
  • 3.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 . 何时可  B . 乌鹊 C . 天下 D . 榆柳后檐
  • 4.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 . 池鱼思故  渊:河流 C . 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 . 依依里烟 墟:废墟
  • 5. 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沉浮(主宰 )        江碧透(满) B .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寥廓(失意低落的心绪) C . 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 . 挥斥方(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 6.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 . 《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 .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 .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 7.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 .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 . 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 . 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 .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 .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D . 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3. (3) 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 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 . “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 . 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 . 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 . “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 . 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3. (3) 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
    4. (4) 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共19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 , 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 , 卒。

    居易累以忠鲠抗,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敞帽子,裸露头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 (1)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 .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延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 .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 . 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 .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 . 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 . 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 .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②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 , 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 , 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 . 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 . 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 . 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2) 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的叫声,但其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共8分)
  •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的“”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2. (2)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 (3) 《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
    4. (4) 《沁园春·长沙》中,“”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七、选择题组(共6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年来,昌耀的诗以对“西部”的深刻体验见长。它们之所以强烈____了广大读者的心,却不限于表面的地缘____,而是因为“西部”作为诗歌的激发点,它与诗人块垒峥嵘的内在灵魂世界构成了双向的对话、召唤。西部成为一个博大的“心象”,一个历史与当下、自然与意志、现实与超现实主义混茫难分的活的诗中的“绝对现实”。 ____。他既以精确、锋利的质感____西部大自然的状貌,又以奇崛刚劲的隐喻写出了它们的“灵魂”。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昌耀是一个奇迹,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革命话语的冲击,但他从一开始就____地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以维护诗歌的个性。他的诗质地坚硬,有金石之声,刚好同中国人内心深处太多的忧患意识相对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震动 体裁 体现 有意识 B . 振动 题材 体现 无意识 C . 震动 题材 呈现 有意识 D . 振动 体裁 呈现 无意识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 B . 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 C . 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 D . 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 B . 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 C . 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 D . 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
八、材料作文(共60分)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综合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