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

更新时间:2023-11-26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5</strong><strong>分)</strong>&nbsp;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大多数青少年每天要查看手机150次,也就是说,每6分钟一次。把这些时间加在一起,他们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7小时。该死的7小时!这还是排除了他们在学校和做作业的时间!我们的孩子使用科技产品,可以说是在不断被鼓励中使用的。来往于四五个打开的应用程序,不用脑子地滚动着取之不尽的信息,背景也许是正在直播中的篮球比赛。毫无疑问,这对他们发育中的大脑来说是不健康的。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总是在忙个不停,这会使他们趋于被动反应和神经质,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焦虑不安。有智能手机在手,他们中的很多人从不需要记住任何东西,不需要提出一个新点子,也不需要考虑怎么摆脱无聊,甚至不需要学习坐下来“放空自己”。 

     新的研究甚至表明,智能手机和电子屏幕有可能改变孩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2019年,美国医学会出版的杂志《儿科》发表了一份令人担忧的研究,通过对大脑的扫描显示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在屏幕前的时间过长,大脑中的髓鞘形成水平会比较低,或者说会“脑白质异常”。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他们的读写能力与语言能力也比较低。髓鞘(因为颜色发白,常被称为脑白质)是形成于神经细胞轴突周围的一层脂肪性绝缘组织。就像包裹电线的绝缘层一样,髓鞘起着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能够帮助神经信号更快速、更精准地传导。在宝宝出生后18个月左右,连接布鲁卡语言区和威尔尼克语言区的神经通路开始充分髓鞘化。这两个语言区作为两个关键的皮质区,分别主导着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对语言的理解。事实上,孩子整个的认知功能都取决于他们大脑中髓鞘结构的完整性。当髓鞘太薄或遭到破坏时,神经信号就不能正常地进行传导;神经信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由此引发心理健康、行为以及神经病学方面的问题。伴随着科技产品使用而来的,是无数的可能性,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孩子,摧毁他们想要沟通、独立的意识,甚至摧毁生育的基本生理驱动力。 

     2010年,苹果平板电脑发布后不久,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被问到他的孩子们对这个新装备怎么看。乔布斯告诉记者尼克•比尔顿,他们还没有用过,他和妻子“限制孩子们在家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比尔顿十分惊讶,他又采访了硅谷的其他一些高管。他发现绝大多数高管对他们的孩子接近科技产品这件事,都采取了要么禁止、要么严格限制的态度。比尔顿的结论是:“这些科技公司总裁看上去似乎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最近说,他禁止他的侄子使用社交媒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规定他的孩子们在14岁之前不能拥有智能手机。 

     我们的孩子怎么就成了这些电子产品的奴隶了呢?这些东西本该解放我们、连接我们,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去体验生活,去享受和我们所爱的人共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精心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很多科技公司的目标似乎正是阻止人们之间的互相沟通。看谁能提出最具吸引力的通告,看谁能想出最巧妙的点子,让我们频频查看手机,这似乎已经成了一场竞赛。这就是存在于科技“注意力经济”背后的驱动力:那些看上去是创造出来为你提供帮助的免费应用程序、社交网络或搜索引擎实际上旨在获取你的数据,因为它可以被打包出售,这是目前一项年收入超过数万亿的产业。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孩子的电子产品正在偷走他们的时间,正在一点一点地吞噬他们的生命。他们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每个小时,本应该在户外撒欢,和同龄人交往,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从中学习;这都是同真实世界的交流,它们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治疗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父母限制他们使用社交媒体,他们的反应十分强烈,甚至采取了诸如暴力威胁、离家出走、割腕自杀等方式。一个男孩子曾将他妈妈关在地下室三天,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玩一款新电子游戏了。 

     电子产品是如何吞噬孩子们的生命的?也许下表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神经化学物质类型 

     

     功能及特点 

     

     在屏幕前时间过长的影响 

     

     多巴胺 

     

     驱动积极性,回馈以及时、短暂的愉悦感 

     

     渴求大量的多巴胺,更加依赖电子产品 

     

     皮质醇 

     

     让人体产生被攻击的感觉,使人作出反应逃离危险 

     

     分泌大量皮质醇,触发压力反应 

     

     内啡肽 

     

     给人安宁或愉悦感。在有氧运动、大笑和亲密行为等活动中得以释放 

     

     减少自然释放 

     

     催产素 

     

     带来安全及被爱的感觉。在共享的人际体验中得以释放 

     

     减少自然释放 

     

     血清素 

     

     产生满足感、幸福感与自豪感,驱动人去创新。在体育运动、积极的社会交流、晒太阳等活动中得以释放 

     

     减少自然释放 

     (摘编自希米•康《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张晶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孩子们可来往于多个打开的应用程序、不动脑地滚动着无尽的信息,且伴随着直播视频,他们使用科技产品处于不断被鼓励的状态。 B . 比尔顿的结论“这些科技公司总裁看上去似乎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科技产品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C . 文章第四段“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精心设计”一句,“精心设计”指的是很多科技公司都以阻止人们之间的互相沟通为竞争的目标。 D . 孩子们需要同真实世界进行交流,如户外撒欢、和同龄人交往,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从中学习,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至关重要。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青少年正在发育的大脑需要有适当放空的时候,长时间的刷屏会使他们趋于被动反应和神经质,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B . 在宝宝出生以后18个月左右,连接两个语言区的神经通路开始充分髓鞘化,这可以解释2019年美国《儿科》杂志发表的研究结论。 C . 心理健康、行为以及神经病学方面的问题,是由大脑髓鞘异常,神经信号不能正常进行传导引发的,而长时间的刷屏是罪魁祸首。 D . “该死的7小时!”“电子产品的奴隶”“吞噬孩子们的生命”,可见作者对科技产品带来的青少年健康问题忧心忡忡,愤恨不已。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 . 随着电子设备的可穿戴化趋势,可以预料到算法、程序、网络将会丝毫不漏的嵌入24小时生活,甚至嵌入到身体内部,与我们密不可分。 B . 计算机专业教授卡尔•纽珀在《数字极简主义》一书中提供了一个为期30天的练习,可通过一个月的时间找回自己对于科技的主动权。 C . 被誉为“AI教父”的谷歌前副总裁Hinton曾说,微软和谷歌的剧烈竞争,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竞争可能最终导致AI对人类的威胁成为现实。 D . 当今时代,商家“争抢”甚至“窃取”价值堪比石油的数据,企业则利用“算法”挖掘分析用户的数据,以精准“推销”产品、谋划产业布局。
    4. (4) 文中那个把母亲关在地下室的男孩显然对游戏成瘾,请用神经化学物质的相关知识对其上瘾的生理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5. (5) 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电子产品正在吞噬孩子们的生命?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书房 

     陈平原 

     人们常说,看一个人的书房,就能大体知道其经历、趣味与修养。其实看一个父亲的书房,同样可以大体预测孩子将来的趣味与修养,只是个人经历受外在环境影响太大,远不是书房的氛围所能笼罩。可这一切有待几十年后事实的印证,无法马上“拿证据来”。所以,旁人一般不会对“父亲的书房”之类过于遥远的话题感兴趣。只有当事人自己,才会明白那可能早就消逝了的书房的深刻影响。我也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整理其藏书,翻着儿时喜欢的各种读物,才猛然意识到这一点的。 

     在父亲居住的房间里,沿墙根排开一溜大小不一的书架和书橱,摆着同样大小不一的图书。至于藏书总量有多少,从来没做过统计,只知道常有学生来借阅学校图书馆里没有收藏的书。除非关系相当密切,父亲一般不肯出借藏书。因为常有人勤于借书而懒于还书,书一出门便“泥牛入海无消息”。小时候常见父亲用各种“谎言”对付那些不受欢迎的借书者,心里只觉得好笑。直到自己也开始藏书,才明白这小小的狡黠里蕴含着读书人对书籍的那种特殊的感情。 

     父亲很珍惜他的藏书,大部分书籍都用画报纸包上封皮,再端端正正地写上书名。就连我们兄弟取书,也得事先征求他的同意,并接受他不厌其烦的叮嘱。当年我从不敢奢望自己将来也有这么多藏书,因此,每当面对这几大架藏书时,总有一种敬畏的感觉。书是父亲一本本请进来的,几乎每本都有它特殊的命运,父亲喜欢在扉页上记上一笔,几十年后还能娓娓道来。几年前回家度假,随意捡起一本书翻阅。父亲忽然兴奋起来,指着那本书说“就是它”。六十年代初,有一次父亲上广州开会,把身上带的钱全都买了书,以至归途上一天没吃饭,下了长途汽车,又背着一大包书步行近十里路,回到家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聚书不易,散书却不难。“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家各户都在处理可能惹麻烦的书籍。一般性的图书撕下封面当废纸卖,有“问题”的图书则半夜拉好窗帘在屋里烧。那些天,谁家都是大清早端出两脸盆纸灰,谁也别笑谁。我们家藏书多,加上父亲老下不了手,烧书速度不免慢了些,急得母亲直跺脚。果然,红卫兵宣布封存各家藏书,以备日后审查,再也不准“烧毁罪证”了。 

     瞪着那几大架贴着封条的藏书,父亲一下子愁白了头。真没想到,这一封存还真有好处。别的学校的红卫兵来“破四旧”,也都不敢动它。居然就靠这几张封条,顶过了那最疯狂的抄家热潮。尽管后来为了寻找“罪证”,红卫兵取走了一些书籍和文稿,可我们家的大部分藏书还是保存下来了。而这批藏书,是我八年知青生活里主要的精神食粮。真不敢想象 , 没有这批藏书,我将怎样打发山村里那近三千个夜晚。 

     1969年秋天,母亲获得“解放”并重新安排在一个中学里教语文。那年我初中毕业,带着两个弟弟,和祖母一起回老家插队务农。从此就与这批藏书朝夕为伍,开始了我颇为漫长的自学生涯。 

     比起我的很多同龄人,我是幸运的:手头有数千册藏书可供随意取阅,不必为一套《水浒传》或《普希金诗集》而四处奔波。几年间,我把家里的大书、小书、好书、坏书、连带成套的《诗刊》《人民文学》和《文艺报》,全都翻了一个遍。随便拿起一本书,我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似乎也都不无收获。明知不该这样碰到什么读什么,可根本无法制订“阅读计划”。于是,只好以“开卷有益”自慰。直到今天,我仍然保留不按计划而凭兴趣读书的习惯,而且也以长于“乱翻书”“读杂书”而见称于友朋间。 

     父亲的藏书以文学类居多,其中又以中国古典文学及外国诗集译本为主。这对我阅读趣味及个人气质的形成颇有影响。尽管上大学后有一阵子迷上了欧美现代派文学,可到头来还是更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我自知我的生命意识、思维方式和感觉、趣味,都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的学者与文人,而不是欧美的现代主义者。硬要追赶时尚,谈论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我也能做到;可总觉得那说的都是别人的话,没有我自己的生命与感觉。这种相当“古典”的趣味,大概跟我早年如饥似渴的阅读不无关系。普希金、雪莱、惠特曼、泰戈尔等人的诗集,我一直都很喜欢;而这实际上阻碍了我后来对现代派诗歌的接受。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于伴我度过无数个凄冷寂寞的漫漫长夜的普希金或泰戈尔,我永远只有感激之情。 

     父亲的藏书充实了我颇为艰难的八年知青生活,同时也规定了我日后学术的发展方向。甚至连我日后的求师问学,似乎冥冥之中也早就注定。在乡下,我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课程,用的是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和黄海章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真没想到 , 这些先生后来大都先后成了我的业师。真不知道父亲当初是如何选中这些书的,或许冥冥之中真有天意。 

     父亲的书房早就不存在了——当然,也可以说,“父亲的书房”永远存在于我们三兄弟迈出的每一个步伐之中。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作者由“一个人的书房”联系到“父亲的书房”,再叙述父亲去世、整理藏书,带有追忆的意味。 B . 父亲书架书橱上的藏书比学校图书馆还丰富,但一般不肯出借藏书,此细节暗示了父亲的吝啬。 C . 父亲去广州开会,为了买书花光了所有钱,又背着书长途行进,表现出父亲对书籍的特殊情感。 D . 文革期间,各家各户为处理麻烦书籍想尽办法,红卫兵的封条反而为父亲保存藏书提供了帮助。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作者引用“泥牛入海无消息”,形容藏书一借不复返,杳无音信,语言幽默别致。 B . “聚书不易,散书却不难”形成对比,藏书与销书之间的变化引发读者感叹深思。 C . 作者回顾求师问学历程,反复使用“冥冥之中”显现出看待人生的宿命论倾向。 D . 父亲的书房早就不存在了与永远存在着形成辩证关系,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深情。
    3. (3) 请分析加点词“真不敢想象”和“真没想到”蕴含的内心感受。 
    4. (4) “父亲的书房”对“我”有何影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nbsp;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傅赵王而饿主父。为人主而大信其要,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傅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要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节选自《韩非子•备内》)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臣闻君为元首 , 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体或不备,未有成人。然则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夫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若举非其任,何贵于疏远。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当今群臣之内,远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臣窃思度,未见其人。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太宗深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则首虽尊B高C必资D手足以成体E君虽明哲F必藉G股肱H以致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乘,指利用,与《诗经•氓》中的“乘彼垝垣”的“乘”字的含义不同。 B . 元首,指头,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凡百元首”的“元首”含义相同。 C . 四,成为第四个,“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指统一 两者的用法相同。 D . 五帝,说法不一,《史记•五帝本纪》指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韩非子认为相信别人是君主的祸患所在:过于相信臣子就会被劫持杀害;他用李兑和优施之事强调君主连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尚且不能相信。 B . 魏征上疏认为君臣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要将国家治理好必须两者协调配合,因此君主要充分信任臣子,这样才能让臣子做事尽心竭力。 C . 魏征认为君臣相疑非臣子一方之过,君主也有责任,相距遥远就容易被谣言所误,而君臣若像尧、舜与稷、契那样,就不会轻易改志变心。 D . 魏征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假如唐太宗凭借自己的英明圣哲和现如今的成就,诚恳求贤,君臣同心,那么未来就可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 

       ②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 

    5. (5) 关于君臣是否要相互信任的问题,韩非子和魏征的意见相左,但都有道理,试加以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 怀 

     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此诗作于到任滁州后。②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欧诗颔联没有直接回答首联问题,仅仅十个字,不琢雕饰,不仅写出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 B . 欧诗借写秋景,重在抒怀,从诗歌的最后两联可以看出:诗人既有儒家忧世之慨,又有道家“贤者避世”的超然物外之想。 C . 元诗首联以凉叶萧萧、秋雨淅淅、寒霜清冽来描绘秋景,烘托出诗人悲秋的情绪,而颔联和颈联则将诗人悲秋的情绪具体化。 D . 元诗的三四两句中,“菊花”和“白发”对比鲜明,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金黄的菊花生机勃勃,而白发的诗人却未老先衰。
    2. (2) 有的古诗讲求“实而有条理”,也就是诗歌创作追求章法严谨,丝尽茧成。你认为上面哪首诗更能体现这一特点?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2. (2) 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和“”。 
    3. (3)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nbsp;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是眼里写满故事,脸上不见风霜。 

     这话说得有意思,这样的人,的确应该受人敬重。他经历,但不把苦难写在脸上。我也确实见过另外一类人,一见到你就 ①____、愁眉不展,认为谁都跟他过不去。这种浑身都是负能量的人,他经历,但他过不去。如果你有能力,就帮他解开这颗疙瘩;如果没有能力,最好 ②____。 

     也是有这种人的存在,才让“脸上不见风霜”的人更显可贵。当一个人出现这种状态的时候,他脸上一定很容易看到这八个字——“不羡慕谁、不嘲笑谁”。你比我高,我不羡慕你;你比我低,我不嘲笑你。这种状态如果能再加上一句“不嫉妒谁”,那就更妙了。我们老说羡慕嫉妒恨,羡慕和嫉妒之间还是有点差距的,嫉妒是一种非常影响人格的品质。古人说:“恨人有笑人无。”看别人有了,内心恨得要死;看别人没有,就嘲笑人家,这样的人永远无法找到自然舒适的状态。这个社会丰富且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乃至人生经历都不一样,每个人拥有的也都不一样,那还有什么比的必要呢?一个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必不是凭借纯洁、天真的个性,而是经历很多的事、有过很多人生体验后,依然行得正、坐得端,③____地站在那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到如今已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艺术品。 

     张先写到:“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绳结是一种艺术,用彩线当笔,勾勒律动的符号。大红的中国结,悬挂国泰民安的气象;新人的同心结,①____;汽车上的平安结,承载一路顺风的心愿。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西瓜老板编的网结,农村老翁拴牲口的链扣结,老妇人编的盘扣结,以及截取谐音的吉字结、鑫结、鱼结、如意结等,成为吉庆有余、万事如意等祝福的灿烂文化符号。 ②____,来表达丰盈而美好的寓意。 

     《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当先民用绳线穿制兽骨、贝类装饰品及缝制衣物时,结绳技术已然萌芽。据考证表明,大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600年左右出现的麻绳是编结的材料。著名艺术家黄永松对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编结艺术整理归纳,并赋予其统一而响亮的名字——“中国结”。尹氏结艺的传承人尹崇芹强调:“编结最重要的是绳尾、绳耳、绳环三个部分。”绳的末端叫绳尾;绳中间拧成的线圈叫绳耳;将绳耳一端交错叠加在另一端上,就得到了绳环。编结时,左手张开,每根指头肩负起“固定物”的重任。右手运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技巧,将不同颜色的绳结分别套在手指上,严格按照章法循环有致地编织。颜色鲜艳的绳子,在两手之间或延展、或勾连、或组合,③____。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 . 1831年,法拉第发明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 B .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 C .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D .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strong>&nbsp;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同真实世界的交流,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聆听鸟啼虫鸣和风声,是与自然的交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是与社会的交流;同家人或朋友面对面交谈是心灵互通的捷径;阅读一部好的书籍,是同伟大的灵魂交流……然而,随着电子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深度嵌入,这些“同真实世界的交流”似乎正悄然远离我们。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