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个梗概。从一方面说,人品与文品似无必然的关系。魏文帝早已说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像冯延巳、严嵩、阮大铖之流还不在内。在克罗齐派美学家看,这也并不足为奇。艺术的活动出于直觉,道德的活动出于意志;一为超实用的,一为实用的,二者实不相谋。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术的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绝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文艺。从这个观点看,培养文品在基础上下功夫就必须培养人品,这是中国先儒的一致主张,“文以载道”说也就是从这个看法出来的。

    人是有机体,直觉与意志,艺术的活动与道德的活动恐怕都不能像克罗齐分得那样清楚。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的,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去解释。在甲重人格(日常的)中一个人尽管不矜细行,在乙重人格(文艺的)中他却谨严真诚。这种双重人格究竟是一种变态,如论常例,文品表现人品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在文艺上有真正伟大的成就,他必须有道德的修养。我们并非鼓励他去做狭隘的古板的道学家,我们也并不主张一切文学家在品格上都走一条路。文品需要努力创造,各有独到,人品亦如此,一个文学家必须有真挚的性情和高远的胸襟,但是每个人的性情中可以特有一种天地,每个人的胸襟中可以特有一副丘壑,不必强同而且也绝不能强同。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

    【注释】①出自魏文帝曹丕《与吴质书》,意思是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节。②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意思是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

    材料二:

    千百年来,对于作品与作家德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的探讨从未断过。有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是一致的,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为人冲淡则下笔悠远;但也有人认为作品与写作者的品行性格并无关联,写作者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反之亦然。金代的元好问就曾在《论诗绝句》里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文人”。

    人品有优劣,作品有高下。不管作品能不能体现人品,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势必决定他的思想和境界,进而决定作品的高下。那么一部作品如何才算“高”呢?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比如艺术标准、美学标准、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等。单从艺术层面来讲,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就像秦桧是卖国贼,人品低劣却擅长书法,写出来的字工整划一,“颇有可观”;胡兰成是汪伪政权的大汉奸,臭名昭著,写出来的文章却文风繁复细密,文字明艳照人。他们的作品尽管达到了艺术标准,但是却没有达到更高层面的思想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

    文学作品是有文心的,文心就是文学工作者的品性与价值观。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决定了其文学生涯的长度和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换言之,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留存下来,写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和赋予作品的更高品位十分重要。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

    要守住文心,文学工作者必须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很多文学工作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不是专职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做事德为先,为文先为人。作为一名有担当的文学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从源头上遏制媚俗文化的流行。否则作品再多,也不过是徒增糟粕。

    想要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文学工作者还要有匠人之心。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学工作者也是匠人,作品就是他们制造的产品。精心打磨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是身为一个文字匠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重要使命。往浅了说,文学工作者制造的这个产品要让读者能够读得下去,且愿意花时间去读;往深了说,这个作品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的精神。文学工作者必须沉下去,弘扬经典,打造经典,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讲好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和任务。

    (摘编自潘玉毅《守住匠心守住文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曹丕、刘勰和克罗齐派美学家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从艺术家的道德成就推论他的艺术成就。 B . 朱光潜认为文艺的渊源是人的思想情感,而人的思想情感又被其性情品格限制,因此主张要培养文品,基础是培养人品。 C . 潘玉毅认为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有很多,如果单从艺术标准进行评论,作品的高下与写作者本身的人品并无必然联系。 D . 业余文学工作者不能降低对思想境界、修养品行的追求,专职的文学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争论不断,主要是因为人品与文品不一的现象一直存在。 B . 秦桧书法艺术水准虽高,却因恶名而隐去了功绩,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受其道德的影响。 C . 《红楼梦》受人推崇,获得长盛不衰的艺术生命,与作者的境界修养密切相关。 D . 新时代的文学要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原则,守住文心,更要守住匠人之心。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清·李渔 B . 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列宁 C .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 D .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清·郑燮
    4. (4)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意思是: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可以成为当代文艺青年自我修养的指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但二者分析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18分)
  • 2. 阅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 (1) 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2) 下列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越国以鄙远”的“鄙”的用法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的“侣”相同。 B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为”与“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的“为”意思不同。 C . “何厌之有”的“厌”与“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的“厌”意思相同。 D . “子犯请击之”的“请”与“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请”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侯”是西周春秋时代最普遍的爵称。据说周代封爵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 . “子”是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如男子、士子、舟子、才子等都是这种用法。 C . “寡人”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D . “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4. (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 ①③④ B . ①⑤⑥ C . ②③⑥ D . ②④⑤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提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 3. 阅读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 , 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 , 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

    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⑤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E任其身F则G焉得回无失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 . 全,保全,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C . 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 D . 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 . 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 . 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 . 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②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 (5) 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 4. 阅读

    书愤 二首(其一)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 , 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 , 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②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雎阳,无粮无援,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③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 . 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 . 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 . 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2.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
  • 5. 结合语境,默写句子。
    1. (1) 音乐可闻不可睹,苏轼、李贺都借助“蛟”来侧而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如《赤壁赋》中“”一句表现箫声的悲凉,《李凭箜篌引》中“”,一句表现箜篌的动听,可谓形神兼备。
    2. (2) 《过秦论》一文中“,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 (3) 《伶官传序》中引用完《尚书》中的话,顺势引申出“, ”的道理,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性的概括,说明盛衰之理的本源在于“人事”。
六、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①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都展现在木版年画上。特别是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②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的重要平台。③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至于那种绘声绘色地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④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民间。

    1. (1) 文中标有序号的四句话,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 (  )
      A . B . C . D .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工具。 B .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文化艺术和生活知识教育的重要平台。 C .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 D .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____。手机支付、高铁站安检、入住宾馆,甚至在商场购物时,衣帽间前刷一刷脸,AI(人工智能)导购就能向精准推荐个性化的服饰搭配。一些地方在执法监督、政务服务、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挂号、“刷脸”办理个税等都已成为现实。

    然而,这些新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信息采集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尤其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 ____,用户个人隐私就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在人脸识别行业应用方兴未艾的当下,必须充分重视和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但在现实的信息收集环节中,还是有一些互联网企业没有达到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在人脸识别环节,更缺少清晰的标准与界定。____ ,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绝不手软,同时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雨下得那么大,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B . 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出了五六十条建议。 C . 你只需动动手指即可参与抽奖活动。 D . 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
    2. (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儿时的春节,其实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我记事起的第一个春节,是幼儿园中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我买了新衣服,再加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瞬间收获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参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红皮鞋;从上海出差回来的大伯,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双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滩的时尚洋气带到了我的身边。除夕还没到,姥姥就把过年吃的烧肉、烧鸡、烧鱼、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

    后来,筹备年货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妈妈头上。早早地,爸爸会买好年画、对联、福字,给我讲倒着贴“福”字的习俗。妈妈则在用满满当当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货的筹备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仅要准备自己家的,还有父母和亲戚的,遇到了好货,总要问他们一句:“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这是过年的仪式感,点滴亲情在不经意间流淌。

    1. (1) 文中划线词“筹备”可换成“准备”,“抚慰”可换成“喂饱”,但表达效果不如原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话家常,读来倍感亲切温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七、作文(60分)
  • 9. (2023高三上·青岛开学考)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