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第...

更新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 1. 现代文阅读I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

    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

    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

    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⑦“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

    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确准。

    ⑧“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概念,应该可以规模化推广和应用。服务于学校的智慧教育产品,不是个例,不是定制化,不是只能在这个学校用,而是能够聚焦大多数学校的共性需求,最终要把产品或服务推广到更多学校去。规模化应用才是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必经之路,也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的基石。技术于教育本质而言,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智慧教育产品或服务应用之后,能够有可以用数据来说明的成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⑨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

    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

    ⑩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摘编自涂子沛《大数据》及《人民时评》相美文章)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数据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我们要尝试理解这个智能型的社会。 B . 更多的工作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使人们可以不劳而获,这是智能时代的优势。 C . 第⑥段列举音乐课“元老师”和体育课跳绳测试等例子,说明“人工智能+教育”离我们并不遥远。 D . 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使人机协作更和谐,是着眼未来的长期课题。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机器智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并采取行动。 B . 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将成为教育变革创新最重要的措施。 C . “教、练、考、评、管”的过程有人工智能辅助,有利于教学,具有无限潜力。 D . 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发展,许多学校已经开设或正在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支付宝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妇基会启动了“AI豆计划”,这个计划通过在贫困地区培训相关职业人才、孵化社会企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脱贫。 B .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每位视障学生量身定制了阅读终端产品“阳光听书郎”,帮助视障学生畅听任何电子书籍。 C .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与澳门培正中学、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倡导在每年的10月组织开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动,初步构建起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D . 在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支持指导下,第二届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共同研讨中国海岛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理念、方法,致力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特色鲜明的海岛教育。
    4. (4) 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教育”?请简要概括。
    5. (5) 教育求变,请你设计一个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方案。
  • 2. 现代文阅读Ⅱ

    大地之灯

    欧阳杏蓬

    ①日出的时候,地里的庄稼汉们已经汗湿鬓角,头发短的,脑顶子上已经闪出了微薄亮光,背上的衣服也湿了一片,贴在后背上。东干脚的农民,不喜欢戴草帽。尤其是男人,不仅不戴草帽,汗巾也不会备一块。汗润湿了衣裳,牵扯了行动,爽性脱了衣服,光着上身,什么蚊虫尘土,随便。女人讲究些,年纪大点,戴一顶黑顶黄边的棕丝斗笠,在高粱地里、玉米地里、红薯地里,忘乎所以地挥动双手。年纪轻点,顶一块带着绺子的绿花白汗巾,偶尔捋起垂在胸前的一角擦擦脸,脸上是细细密密的汗珠子。

    ②日落的时候,太阳像卡在了西山的平顶上。苍茫之中,一片通红,要把山顶半边天熔

    化。夕暮下的大地,染了一层淡黄的夕光。天上鳞状的、片状的、絮状的、肉瘤状的、不可名状的云,像烧红的铁。云间的阳光像金光,道道射出来,还没落下,在半空里就消逝殆尽,把天空的瓦蓝衬托得更为深远。夜幕苍黄,人们在地头收捡工具,不忘回头看看村庄,机耕路上、阡陌上、村口晒谷坪上,见不着一个人影。庄稼地边土坡下的田野,已经完全被山阴和暮色笼罩,绿色已经染了夜色,一潭死水般乌青。

    ③太阳落山,最肆无忌惮的,是蚊子。在地里干活的人受了蚊虫的侵扰,干不成活了,

    不甘地回头看一眼庄稼地,才轻缓地往水田方向走去。

    ④农民的算计,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

    ⑤农民的时间,不是在地里,就是在田里。

    ⑥农民遵循着自然规律,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直到归土前,还在想着一年的庄稼,

    还一门心思扑在作物上,还一门心思想着饭碗,没有所谓的诗和远方,心头在乎的只是春播秋收和温热的一日三餐。

    ⑦东干脚,是农民用了几代人在南岭山区扎下的一个楔子。

    ⑧这个小盆地四围都是山。北面的阳明山余脉像个“人”字,左边一撇撇在了西边,像

    一条蛇逶迤,也像牛背脊一样平实,直接撇到了宁远县城北面的仁河,与南面九疑山的北向余脉相撞,撞出了县城那块谷地。东边的山是“人”字的那一捺,也是阳明山的余脉,直接捺到了新田的武当山。捺到几公里之外的朱家山,用一座不长寸草的岩峰做了总结之后,再往东就是适合杉木生长的黄土岭。

    ⑨东边的东春水,西边的西春水,隔着一片二十几里的山地,泛着波光,向着南边的阳

    明山余脉奔流。它们在流过这片大地之后,在南边山尾名曰“五百亩”的地方相会,之后舍

    掉了春水之名,成了“仁河”,继续向南汇入潇水。两河之间,村庄、水田、庄稼地、道路、阡陌交织,这片天地里的十数万人口,靠山靠水,悄悄默默,生生不息。

    ⑩山不巍峨,却层层叠叠。河不滔滔,却弯弯曲曲。山是那么坚硬,水是那么微弱。唯有这里的人,不屈不挠。烟火味道在天底下弥散开来,悲凉与温润交替,希望与四季纠缠。蝼蚁一般的人前赴后继,咬着牙关洒着心血,推着生活向前。

    ⑪我是惧怕白天的。

    ⑫白天的劳动无止无休。除了田里除草施肥耕种收割,地里也是刨挖不尽。偶尔抬起头,

    看到的是庄稼,是山林,空气含含糊糊得裹人,让人有种莫名的室息感。

    ⑬黄昏也不得闲。踩着暮光回家,挑着猪草,或搂着柴草。回屋,鸡鸭猫狗猪,都要伺

    候。点灯,在厨房、杂屋、猪圈一顿忙,鼎锅的米饭熟了,灯也搬到堂屋中间的饭桌上,一家人看向灯时,一天的事情才算清了。

    ⑭男人吃完饭,会在大门口的石墩子上歇歇脚,默默然卷上一根烟,对着月亮消遣。爱

    喝酒的大伯父,把小酒桌搬到门口的空地上,省了灯油,趁着月光,一个人自斟自酌,一个人叹息,一个人咂摸。其他喜欢饭后闲聊的人,有的洗澡了才赶往晒谷坪,有的还轮不上洗澡,摸上一条澡帕,一边走一边挥着赶蚊子,赶向晒谷坪,来“打话平伙”(聊天)。

    ⑮月光里的晒谷坪铺满月辉,柔柔的,像极了一个水波平静的池塘。人凑在晒谷坪边缘,或坐着、或蹲着,或站着,像极了蛙或鸭。闲话之后,人人皆自还家,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叽叽呱呱哇哇混在一起,像汹涌春潮般覆盖过来。

    ⑯门外遍地月光。放眼望去,大地像个无边的湖面。四边的山岭,像码头,堆满了盖了

    篷布的货物。那些模模糊糊的村子,大大小小,像泊在湖边一动不动的船。田野中间的苦楝树,像水文标志杆。村前的石板路,像铁甲,闪着清冷的光。草丛里,蝈蝈、土狗子已经一声响一声断,要打烊了。稻田里,田埂上,青蛙偶然会叫一声,像往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响了一声,没有回应,也偃旗息鼓了。

    ⑰龙溪河从柳林里出来,过了桥底,在桥前的滩头铺了一滩闪闪的银光,哗哗地,奔向春水,潇湘。河水的浪花像白杨树在风里翻动着银叶子。

    ⑱附近的庄稼地鬼影瞳瞳,我屋子里的那盏油灯,像鬼央眼的星星一样微弱幽远。

    ⑲我像一只孤独的虫。

    ⑳正在我意兴阑珊时,在遥远的西南大山下的春水边上,有一盏灯,像星星落在地上。

    西春水在大水田边上带起一番绿意,龙一样向南进发。

    ㉑月已向西。在茫然和模糊的夜里,居然还有一盏灯,像一瓣桃花一样神秘,像一个弹孔一样隐藏着故事,像一个故事一样埋伏着传奇……

    ㉒但它和我一样寂寞。

    ㉓春水边上的那盏灯并不能给我温暖和希望,我身后的那盏灯亦不能照亮我前行的路。在这片天地,在最含混不清的时候,总会有一盏灯,不是指明方向,只是给人一点亮光,不至于绝望。就像我们无休止的劳动,谈不上丰功伟业,但一定有创造。为一日三餐,为心有所系,为一生平安,我们愿意日复一日,不怨劳累,不怕麻烦,如一根灯芯插在大地之上。

    (有删改)

    【注】①欧阳杏蓬:湖南人,现居广州。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东干脚人过着规律而望不到头的生活,这是漂泊多年,与乡土渐行渐远的作者对过去的回望和检阅。 B . 文章写东干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是辛苦的,时间都花在田地里,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无奈感和绝望感。 C . 作者笔下的乡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更是无休止的劳动所创造出的天地,是“大地之灯”的隐喻。 D . 全文语言质朴生动,句式参差错落,有写实与诗化的和谐交融,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相统一。
    2. (2) 以下对“月光下的东干脚”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没月升,自卷烟的烟味,自斟自酌的身影,使月光下的东干脚自有一番微醺的生活味道。 B . 作者运用比喻,写出了月光下晒谷坪的平静,衬托出田里的各种蛙鸣虫叫吵闹而扰人心绪。 C . 月光下的大地无边寂静,作者笔下的万物姿态形象又富有趣味,萌动着生命,释放着力量。 D . 月光遍地,东干脚结束了一天的艰苦、劳累,春水边上的灯亮着,寂寞却又含着一股坚韧。
    3. (3) 本文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中说:“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分析本文中作者和故乡之间的“意味不尽的关联”。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 3. 文言文阅读

    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

    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于军事,谓先轸曰: ‘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

    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

    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辞A曰B非C所D愿E也F若G得H归I骨J于K楚L死M且N不O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 B . 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 C . 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 D . 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 B . 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 C . 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 D . 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②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

    5. (5) 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
  • 4. 古代诗歌阅读

    岳州守岁·张说

    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

    至乐都忘我,冥心自委和。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

    【注】张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开元三年(715)被贬岳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除夜”点明时间,照应诗题“守岁”,“满”字渲染出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 B . “寒”与“火”形成对比,庭院虽寒气逼人,但柴火熊熊燃烧,让人心生暖意。 C . 除夜欢宴,人们开怀畅饮,时而衣袖轻拂,连臂起舞,时而醉坐狂歌,尽情欢乐。 D . 人们乐以忘忧,融入到大家的欢愉之中的诗人也身受感染,物我两忘,心境平和。
    2. (2) 本诗尾联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末句“不知今夕何夕”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2. (2)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合谋攻郑的理由是“”。
    3. (3) 《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社交平台极简的产品设计所带来的便捷,超乎我们想象。微信公众号上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____的文章。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表达想法,只需点赞、转发。似乎总有那么一篇文章,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想法。可是仔细想想,难道没有什么问题吗?那真的是你的想法吗?

    其实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伴随着社交步骤一同简化的,还有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是不是长此以往就很容易习惯性停止思考,而丧失判断事实、分析逻辑和表达观点呢?那么问题来了:在用点赞代替思考的舆论场中,我们要如何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人声鼎沸中,我们又如何做到不____、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或许你可以尝试写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当你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局方法时,就会____地调动批判性思考能力,倒逼自己输入更多增量信息,积累新的思维模型,锤炼鲜活的语言文字。而这些,正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观点所需要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如果将文中的“我们”全部改为“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提到冷饮,人们常会想到“冰淇淋”。“冰淇淋”是个舶来词,源自英文“ice cream”。从语源上说,①____,一半是音译:ice即冰,采用意译而指冷冻品,更为直观和形象;cream有乳剂、奶油、奶油色以及膏状物等意。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冷饮,与乳制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②____,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这成为冰淇淋的“滥觞”。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注意到冰淇淋做法这种“细枝末节”。他在《游记》里盛赞元廷的纸币是“大汗的点石成金术”,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当地推广过纸币,③____?其次,若马可·波罗此举属实,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后才姗姗来迟呢?更不用说,英国出版的《牛津大辞典》中首次给冰淇淋定名“ice cream”,已经是1769年的事情了。或许,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但他没有丛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晏子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就是说只有努力去“为”,“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才能冲破“不能”的障碍,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时代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志社投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