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厦门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3-11-29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2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莲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到湖南安江农技任教。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

    1959年,是袁隆平进入“而立”之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但只得到一些奇花异果,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他决心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以及出国讲学等方式传授技术,已经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现在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非洲等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20年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加上衡南基地此前早稻测产,杂交稻突破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再次打破杂交水稻单产纪录。袁隆平听到测产结果后说,下一步目标,向全省、全国水稻产区推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这样评价袁隆平:“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做,也是世界的骄做,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摘编自《东方评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为他攻克“杂交水稻”这一难题打下了基础。 B . 袁隆平认为我国每年都在减少耕地面积,可是人口仍在递增,这进一步促使他潜心杂交水稻研究,并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 C . 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采用开办培训班和出国讲学等方式向外国传授技术,为世界上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D . 2020年,中国在水稻研究上又有好消息,湖南衡南杂交水稻试验示范基地的晚稻测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打破水稻单产纪录。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及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 . 袁隆平熟悉国外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所做的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试验,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 C . 在对待科学研究的问题上,袁隆平始终秉持了创新精神,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D . 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用其名字命名了小行星(8117),使其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3. (3) 下列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两者都以事写人,选取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相关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都有序地展现出人物品质。 B . 《喜看稻菽千重浪》介绍了袁隆平边理论联系实际边教学边试验的特点。材料一突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 C . 《喜看稻赦千重浪》通过小标题和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来表现人物。材料一从小事和细节入手通过人生经历来塑造人物。 D . 作为人物通讯和人物传记,两则材料都基于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客观、严谨地陈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 (4) 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5. (5) 以上三则材料都与袁隆平院士有关,三者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紫色眉豆花 

    张炜

    老亮头分工管菜园,总爱把眉豆架搭得高高的。有个叫“小疤”的姑娘和他一块儿管菜园。她很漂亮。名字叫“小疤”,其实细润光洁,谁也找不出一个“疤”来。

    老亮头没有老伴儿,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读书,一个当兵。他一个人不愿守着空空的房子,就在菜园里搭了个铺子。竖起四根高高的木柱,上端扎了个草铺。上下要踏木梯,他管这叫“草楼铺”。老亮头听到木梯吱嘎吱嘎响,就知道小疤来了。

    小疤上了草楼铺,故意向着冒烟的地方,将鼻子蹙起来吸一下。老亮头的烟锅一明一暗,映出一张黑勐黝的脸。他老也不说话,只望着天边那几颗星星。小疤问:“你闻不见吗?”

    “闻见什么呢?”

    “香味呀,眉豆花的,一阵一阵的。”

    “一阵一阵的,我闻不见。”

    老亮头依旧向天边的星星望去。停了一会儿,问道:“你望不见吗?”

    “望见什么呢?”

    “南边的山,墨黑的那一长溜……”

    “一长溜儿,我望不见。”

    小疤低下头,两手捏弄着衣襟儿,突然声音低低地说:“小来来走了半年多了,我怪想他的……”——小来来,老亮头的小儿子,一个中专生。“刚走了几个月嘛,调皮东西。想他干嘛!”

    “那走了好久的,你想不?”

    老亮头一直望着南面的星空,自语似的说:“他们的部队在南山里开洞。这阵儿老不来信……”小疤喃喃地:“什么时候能凿成一个山洞啊?一凿一凿的……”

    “都是年轻人,性情拗,像春林一样,你想凿不成吗?”

    “春林性情拗啊?”

    老亮头重新点起那个烟锅兒吸起来,偏偏不说“拗”不“拗”的事兒。小疤走下草楼铺时有些失望。天亮了,她又到眉豆架下了。

    老亮头就在一旁忙活着.嘴里不闲。他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好帮手。早些时种山芋、南瓜,搭葫芦架,我都让春林做帮手,他总知道你要做什么。”

    小疤故意板着脸:“你只记着春林、春林!你叫他回来做帮手吧!”

    老亮头咕哝着说:“春林走了三年了,从没断过信。可这一个多月我没收到他一个字……”小疤立刻變哑了。

    紫色的眉豆花一串串从头顶垂吊下来,好看极了。她突然记起了自家的小屋。很多年前,那小屋门口的篱笆上也开着一片紫云似的眉豆花。篱笆后有人探出头来——一个男孩儿,眼眉粗粗的,像眉豆角儿……她总嘲笑地喊他“楞冲”。她和这“楞冲”一块儿长大,在河里捕鱼,林子里捕鳥……

    黑天后,小疤又吱嘎吱嘎踏响了草楼铺的木梯。

    “后来我去护老林子,对付那帮偷木贼。我跟你讲过:我幹什么都愿让春林做个帮手。……也许我不该什么事都牽上他。这使他吃了不少苦头。”

    老亮头望着黑漆漆的夜色,声音渐渐變得沉重了。小疤不由得又记起了那爬滿了眉豆花的篱笆,篱笆后头那棵大青杨树。

    “楞冲”到老林子里去,每天傍晚总要路过小屋。他们都贴着青杨树站着。

    “楞冲”说:“真香,你总往脸上搽些什么?”她委屈地说:“不是眉豆花的味儿吗?”

    老亮头长长叹息一声:“他凭着一身好水性,在河浪里跟坏人斗勁儿……救是救下来了,可是落了一身傷疤。”

    一滴露水落下来,她伸手抹了一下脸。停了好长时间,她说:“总也不来信,怎么回事呢?”

    不久的一个早上,两个军人和村支书一块儿进了菜园……老亮头回来的时候。对小疤说:“我要去看看春林,随这两兵一起。”

    小疤盯着老人的身影消失在一排子杨树后头,心里一阵慌促。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一个晚上,那木梯又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老亮头回来了!

    小疤又惊又喜,第一句话就问:

    “春林好吧?”

    “他立了一等功。”

    “啊!”小疤掩上了嘴巴。停了一会儿,她口吃似的说:“一等功,就忘了……家里人呀!”“他……”老人燃着了烟锅。

    “小疤,我跟你说春林他们在干什么哩?”

    “开一个山洞。”

    “是啊,人们凿了它五年了。五年里它都是乖乖的。想不到,它上个月里发脾气,轰隆隆塌下一截儿。春林是个班长,紧要时他抢了上去。同班的五个战士活着出来了,他自己腿伤了……”

    “伤了哪儿?重吗?”小疤猛地站起来。“分不出哪,医生就把它割去了……”

    小疤呆住了,身子一晃,倒在老人身上。她哭了起来。老亮头不知什么时候咬破了嘴里的烟管。

    “……我见到春林,也像你一样大哭起来……他对我说:‘爸,你看,你儿子没做亏本的事:一条腿换回了五条命,还不值吗?……’”

    “啊!春林……‘楞冲’!”小疤把食指咬在嘴里,怔怔地望着南边的天际,望着在淡淡夜色里那一溜儿长长的山影。

    由于水的滋润,眉豆蔓儿缠上架角,那顶在藤蔓儿一端的密密小花,一夜间开放了!紫紫的一片,如铺开的一层锦云。

    她今天就要去看望她的“楞冲”了。见面说些什么呢?三年没见了。说他的腿吗?不,先不说这个……还是说说眉豆花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疤牵挂着春林,却假托想念小来来向老亮头打探消息,心事不言自明,质朴、羞涩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 . 老亮头不了解小疤的心思,小疤也不明白老亮头眺望远山的原因,彼此心灵的阻隔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张力。 C . 作品通过老亮头、小疤与春林间的故事,既表现了亲情、爱情的淳朴美好,也赞美了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D . 作品语言朴实蕴藉,带有淳厚的乡土气息,大量对白贴近人物心理,饱含丰富的潜台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2. (2) 作品多处写到“眉豆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3. (3) “春林”“老亮头”和“小疤”,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 3. 古代诗文阅读I

    唐顺宗永贞元年秋八月癸丑,西川节度使南康武王韦皋蔻。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刘辟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宪宗元和元年,上欲讨刘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慧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陛下专以军事委勿置监军辟必可擒。上从之。戊子,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将步骑五千为前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同讨辟。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模粮,一无所。崇文军至兴元,军士有食于逆旅,折人匕箸者,崇文斩之以徇。刘辟陷梓州,执李康。三月,高崇文引兵自阅州趣梓州,刘辟将邢泄引兵遁去,崇文入屯样州。辟归李康于崇文以求自雪,崇文以康败军失守,斩之。丙子,严砺奏克梓州,丁丑,制削夺刘辟官爵。东川节度使韦丹至汉中,表言:“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夏四月丁西,以崇文为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夏五月,刘辟城鹿头关,连八栅,屯兵万余人,以拒高崇文。六月丁酉,崇文击败之。庚子,高崇文破刘辟于德阳;癸卵,又破之于汉州。秋七月癸丑,高崇文破刘辟之众万人于玄武。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辛亥,克成都。刘辟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之,及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大,在节度使死后,有下属自立为留后的情况。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B . 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C . 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D . 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勿置监军/辟必可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卿,可指丈夫,亦是“三公九卿”的简称,泛指朝廷中的高官,文中指后者。 B . 卯时,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时辰,并分别用十二地支命名,卯时相当于现在的5点到7点。 C . “一无所阙”的“阙”指“缺少”,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的“阙”含义相同。 D . 处分,文中指调度、指挥;现在常用来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照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川节度使死后,刘辟自称留后,命令将领上表替他请求颁发符节,朝廷没有同意;朝廷征召他做给事中,他拒不受命,并且拥兵自重。 B . 刘辟攻陷梓州,俘虏了李康,后来李康从刘辟处逃回后,向高崇文请求洗雪自己的罪过,但高崇文认为他丢失城池,不可饶恕,斩杀了他。 C . 刘辟在鹿头关驻守,总共八个营栅,驻守的军队有一万多人,用来抵抗高崇文,却被高崇文打败。其后高崇文一路势如破竹,多次击败刘辟。 D . 高崇文攻克成都后,刘辟败逃,向西投奔吐蕃,高崇文派遣高霞寓等去追击他,追到了羊灌田,刘辟走投无路,跳入江中,后被生擒。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崇文客军远斗,无所资,若与梓州,必能有功。

      ②崇文遂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军不留行。

    5. (5) 高崇文能够顺利平定刘辟之乱,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 4. 古代诗文阅读Ⅱ
    1. (1)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
    2. (2) 《诗经·静女》中“ ,”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
    3. (3) 在农耕时代,思乡是个永恒的主题。《涉江采芙蓉》中的“__,”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游子在漂泊中不住地回头,然而,回家的路途又是那么漫长。令人唏嘘叹惋。
    4. (4) 李煜的《虞美人》中,通过想象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慨叹的句子是“ ,”。
三、现代诗歌阅读(11分)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守望

    王家新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

    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

    在夏日巨大的反光中

    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

    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让雷电更痛彻地跃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词

    1990年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B .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 C .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只能选择躲避。 D . “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2. (2) 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
    3. (3)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
四、 语言文字运用(19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人们常将土楼等同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了用于防御的高大一座座土楼。因客家土楼发现较早并得到广泛宣传,客家土楼的说法便____。事实上,福建土楼不仅仅有客家土楼,还有闽南土楼。在南靖土楼中,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土楼内原汁原味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____聊着天;老人从莱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____。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悠悠岁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____,即生态前提、技术前提和文化前提。生态前提是我们生存之本。人类没有氧气只能维持3分钟,没有水只能维持3天,没有粮食只能维持3周。甚至,地球上没有了蜜蜂,人类最多能活4年,这就是地球的生命承载力。人对于自然,不能光有技术上的索取, ____。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让

    人类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要呼唤文化自觉,也就是生态文明。对此,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

    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提升人们对多样性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让人走下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的神坛。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是____ 。我们与地球的关系 , 不是主宰和征服,而是依赖和隶属,因而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物 多样性这个时空观。

    保护地球,实际上是要保护好地球提供的生命共同体这个家园——与万物和谐相处,做一个平等的地球公民。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说:“时间要打多久,我看我们不要做决定,过去是由杜鲁门,以后是由艾森豪威尔,或者美国的将来的什么总统,由他们去决定。” B .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 C . 为了梦想,我们拼搏努力,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做到“肯吃苦,有毅力,有信心”,才能摘得梦想的桂冠。 D . 看到小刚出了大门,小强连忙催促王明说:“我们也赶快走吧,否则就要迟到了。”
五、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回忆?请以《成长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