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10...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 1. 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春水澄碧,游鱼嬉戏;长空万里,秋雁远去。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无不蕴含着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 向日葵、灵芝、湖底的淤泥 B . 蟑螂、雪花、蜂鸟 C . 水仙、机器人、珊瑚虫 D . 猫耳草、生石花、新冠病毒
  • 2. (2023七上·佛山期末)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 . 海上明月共潮生 B . 窗含西岭千秋雪 C . 芳林新叶催陈叶 D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3. (2023七上·柳州期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描写出野草秋冬枯黄春来茂盛的生长周期,体现了生物(    )
    A . 能从外界获得营养 B . 具有遗传变异特性 C . 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D . 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 4. (2023·衡阳)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 生物能进行呼吸 C .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5. (2021七上·庆云月考) 当枯叶蛱蝶被鸟类追捕时,它会以一种无规律、错乱般的方式飞行,并很快地落入植物叶片之间,然后迅速将翅合拢,静止不动。枯叶蛱蝶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A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 .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 . 生物能进行呼吸 D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6. 与“植物的向光性”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 .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7. (2021七上·合肥期末) 以下各项科学探究中没有采用调查法的是(   )
    A . 了解城市肉价 B . 统计小区的生态系统类型 C . 描写人物外貌 D . 了解校园内植物的种类
  • 8. 某中学七年级三班的同学要进行野外动物调查,行动前,他们不需要( )
    A . 每6~7人为一组,确定好组长、记录员和各小组成员的任务 B . 与所有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要求家长陪同一起进行调查 C . 选择好调查场所、设计好调查路线 D . 制订好调查计划、准备好调查工具
  • 9. 按照生物生活环境来分,可以将生物分为( )
    A . 宠物、作物、家禽和家畜 B . 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C . 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D . 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
  • 10. (2018·湛江模拟)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而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生物生活环境是指(  )
    A . 生物生存的空间 B . 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C . 影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因素 D . 以上A,B,C都是
  • 11. (2023七上·东莞期末) 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 . 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B . 野兔泛滥加速草场退化 C . 蚜虫滋生造成小麦减产 D . 雨露滋润禾苗壮
  • 12. (2023·衡阳) 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时,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重量可达6.5千克。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 生物适应环境 B . 环境影响生物 C . 生物影响环境 D . 环境适应生物
  • 13. (2023七上·陈仓期末) 下列古诗文或俗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 向阳花木早逢春 B .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 “鱼儿离不开水” D . 朵朵葵花向太阳
  • 14. 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它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夏至种豆,重阳种麦”主要体现了什么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 温度 B . 水分 C . 阳光 D . 空气
  • 15. “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人类已经能够适应在地球上的许多地方生活,但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存在着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造成诸如温室效应、粮食短缺等环境问题”对这句话的全面理解为( )
    A . 生物的生存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B . 生物的生存都能影响一定的环境 C . 生物的生存都在破坏一定的环境 D . 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一定的环境
  • 16. 在我国北方,梧桐树到了秋天会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特征( )

    ①具有生长现象    ②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③具有应激性

    ④能适应环境    ⑤能繁殖后代    ⑥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⑧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 17.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这一生态系统由A、B、C三者组成 B . 图中的A代表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C . 图中的B代表人和动物,是消费者 D . 图中A、B、C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18. (2023七上·紫金期末) 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这些自养型微生物属于(    )
    A . 生产者 B . 消费者 C . 分解者 D . 生产者和消费者
  • 19. 某同学在家里制作生态瓶,他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满河水,放入两条小金鱼、三个螺蛳和少量尿素,密封瓶口,并把玻璃瓶放在露天阳台上。老师分析后认为他制作的生态瓶不会成功,主要原因是( )
    A . 不应使用透明玻璃瓶 B . 不应放入河水和金鱼并密封瓶口 C . 不应放入尿素和螺蛳并密封瓶口 D . 不应盛满河水,且没有放入适量水草
  • 20. 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是日本附近海域中的一条食物链,若将核污水排入海中则这条食物链中有害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A . 浮游植物 B . 浮游动物 C . D . 大鱼
  • 21. (2017·新疆)

    如图所示,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之间形成了食物链,此时若乙的数量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会引起的数量变化是(   )

    A .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B .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D . 丙和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 22. (2023·凉山)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
    A . 仅捕食 B . 仅竞争 C . 合作和捕食 D . 竞争和捕食
  • 23. 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 . 草→兔子→狼 B . 虫→鸟→鹰 C . 光→草→兔子-狼→细菌 D . 草→虫→鸟→细菌
  • 24. 下图中①表示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富集量,②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③表示各成分间的关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如下四条食物链中,推理正确的是( )

    A . 图①:丙→甲→乙→丁 B . 图②:丁→甲→乙→丙 C . 图③:丁→甲→乙→丙 D . 图④:乙→丙→甲→丁
  • 25. (2019七上·铜陵期中) 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 . 图中生物再加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态系统 C . 若某一残留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乙体内该物质的含量最高 D .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35分)
  • 26. 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有:生物影响环境,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请分析下列事例,回答问题。
    1.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
    2. (2)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成语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3. (3)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草与豆苗的关系是
    4. (4) 荒漠中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的十多倍,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和荷叶中都有贯通的气腔,上述事例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5. (5)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
    6. (6) 进入秋冬季,我们很少能看见蛇、青蛙等动物,它们都进入了昏睡状态,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 27. 在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学过许多概念,不同的概念间常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用一些关联词把一些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可绘制成概念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概念图。

    A、B、C、D、E

  • 28. 我国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湿地生态改善明显。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由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组成,总面积1021.08公顷。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园内共有植物资源363种,动物资源174种。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 (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通过实现的。
    2. (2) 该食物网中共有条食物链。如果被捕食者的能量等比例的流向不同捕食者,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3. (3) 该食物网中是否存在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答“存在”或“不存在”)。
    4. (4) 该图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成分是
    5. (5) 通过生态治理,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 29. 打渔张森林公园,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境内,动植物种类丰富,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3%,有乔木林3万多亩、经济林4.5万亩、绿地20余万平方米。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到打渔张森林公园研学旅行,利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对该公园的生物与环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图一表示打渔张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用三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与图三中的(填字母)相对应。
    2. (2) 图一的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
    3. (3) 图二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4. (4)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三中(填数字)过程开始的。
    5. (5) 打渔张森林公园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这种现象属于
  • 30. (2020七上·北京期中) 通过课上的实验探究,小明已经知道光能影响鼠妇的分布,他还想知道水分(土壤湿度)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并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鼠妇20只;将大纸盒沿中线均分为间隔3厘米的甲、乙两个区域;等量的潮湿土壤和干燥土壤。实验步骤如下:

    甲区域

    乙区域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均匀铺撒潮湿的土壤

    第二步

    压实

    压实

    第三步

    将20只鼠妇放在3厘米间隔处

    第四步

    30分钟后,统计区域内鼠妇的只数

    实验结果

    18只

    1. (1) 在第一步中乙区域的处理方式①是
    2. (2) 实验中使用了20只鼠妇,而不是1只,好处是
    3. (3) 小明通过计算发现%的鼠妇在甲区域内,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4. (4) 假如小明的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应取他们的值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 31. 湿地生态系统又称“地球之肾”,具有蓄洪抗早,净化水源的重要作用。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烟台市鱼鸟河湿地经过几年的修复,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吸引了生态保护的同学前来实践和研究。

    1. (1) 修复后的鱼鸟河湿地风景如画,深秋,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五彩斑斓,影响树叶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树叶随风飘落,能将树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是某些细菌和真菌,它们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2. (2) 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社团同学经过调查后,绘制了该湿地部分生物的食物网(如图),其中包括条食物链,食物网中鳙鱼和白鹭的关系是,写出一条包含中华绒螯

      蟹的最长食物链

    3. (3) 修复后的鱼鸟河水质清澈,河里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菖蒲、茭草等水生植物,这些修复时种植的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吗?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对菖蒲吸收磷酸盐的情况进行探究:

      ①取甲、乙2个相同的塑料桶,在乙桶中植入10株菖蒲,两个桶中均加入20升生活污水,检测磷酸盐的含量。

      ②将塑料桶放到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4周。

      ③每周最后一天从甲、乙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磷酸盐含量,计算出磷酸盐减少的比率(即去除率,是污水净化指标之一)。结果如下:

      组别

      第一周(去除率)

      第二周(去除率)

      第三周(去除率)

      0

      0

      0

      52.3%

      80.6%

      90.2%

      该实验的变量是,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4. (4) 湿地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保护修复好的湿地,你去湿地游玩时应该怎样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