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从题材内容上,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从《诗经》和《楚辞》对自然景物细致的描写,到古代文人墨客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新样态,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以及深度广度厚度高度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生态是书写现实、书写人民绕不过去的内容,生态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实践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

    赓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不乏对生命、对自然、对美的观照。中国式诗意栖居寄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旨趣。近年来,生态文学书写天地大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注重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从传统生态智慧中获得灵感,自觉对文脉悠久的中国自然诗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时代精神和中国气象。

    中华文化重视自然,也重视自然中的人。注重“天地人”和谐共生,是中华文化从古至今的底色,也给中国生态文学带来独特质地。在我们的文学中,郊野、山地、森林等自然世界的存在,与人类社会互相映衬。自然中有美的依据、善的象征和真的情义,能给人以映照和启示。有些生态文学作家以田野调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这本身值得尊重,但并不意味着要去追求奇特险怪,而重在通过探秘之旅揭示“万物与我”关系的真谛。

    生活中处处是生态,处处有自然景象。文学讲述人的故事,离不开与人共处共生的万物。从《诗经》、汉乐府,到唐宋诗歌散文及历代民歌,人与自然的“换位思考”在我们的文学中比比皆是。新时代生态文学亦体现出接续和发扬中国自然诗学传统的努力,在广袤的天地间婆娑铺展成美丽的风景。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生态文学正从根脉深厚的文化基因和蓬勃开展的本土实践中获取能量,在世界生态文学舞台闪耀中国精神的特质与光彩。

    (摘编自施战军《生态文学创作空前活跃——讲好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B . 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C .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反映生态保护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D . 有些生态文学家追求奇特险怪,以野外生存的方式获取一手资料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生态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不过二者行文思路不同,材料一以时间线索展开,材料二更聚焦中华传统文化。 B .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布局,出现了一批描写治沙治污、退耕还林、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 C . 材料一第四段采用了归谬法,通过鞭挞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倡导生态文学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 D .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成为现实,与之相匹配的生态文学创作,将会进一步立足大地,向世界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
    3. (3) 结合材料一,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的一项是( )
      A . 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 . 卡夫卡《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为“虫”,后在感官与习惯上开始出现虫的特征,揭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困境。 C . 韩开春《虫虫》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虫子们的生活中,回应梭罗,用自然之美唤醒人类的无知,再回童年,重建天堂。 D .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引用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4. (4)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远远的一眼,有爱、有敬,与青山灵魂相契,悲喜共生。请结合材料二对此加以分析。
    5. (5) 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向世界更好地传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窗户前。我赶紧关严窗户,怕他飘出去。

    我把茶水送到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你就回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把茶喝光了,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喉咙里的东西。他完全没有要走的意思,他说,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怕他说胡话犯病,又搬座椅出来,放到他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

    我那不是偷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

    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

    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种地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

    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

    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

    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

    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

    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

    我走进窑洞,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们早已等在那里。我拿出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

    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 B . 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 C . 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李响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 . 小说采用“自由直接引语”描写人物对话,去掉引号,人物话语以第一人称讲述,对话内容多采用短句,使得小说节奏明快。
    2. (2) 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 . “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 . 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 . 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后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3. (3)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小说描写了李响眼神的两次明显变化,请找出并分别分析眼神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物心理。
    4. (4) 本文荣获“南泥湾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请结合文本从构思和主题两方面分析小说获奖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兴师而伐吴,不胜,栖于会稽。后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后二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其可乎?”对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待之。”王曰:“诺。”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待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曰:“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对曰:“微君王之言,臣故将谒之。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王曰:“诺。”遂兴师伐吴,至于五湖。吴人闻之,出而挑战。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今其来也,刚强而力疾,王姑待之。”王曰:“诺。”弗与战。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使王孙雒行成于越,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君王其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以应使者,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王曰:“不穀疑子之所谓者何也?”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节选自《国语·越语》)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B .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C .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D . 对曰/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兴师”指发动军队,“师”与《师说》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师”含义不同。 B . “不穀”的本意是不结果实,和孤、寡意思相并列,用来比喻人没有德行,所以绝后。古代王侯以此自警、自谦。 C . “晏罢”指很晚退朝,“晏”与《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晏”含义相同。 D . “王姑待之”指大王姑且再等一等,“姑”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的“聊”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王即位三年后出兵伐吴失败,之后与范蠡一起给吴王做仆隶,归国后密切关注吴国动向,虽复仇心切,但他能够听取范蠡的意见,静待时机。 B . 范蠡思虑周全,善于审时度势,他既能从多方面考虑越王伐吴时机的合理性,进而劝谏越王做出正确选择,也能冷静应对吴国的挑衅。 C . 灭吴之事,范蠡功不可没,但其始终未忘君王在吴国所受的侮辱和自己作为臣子的应尽之责,没有居功自傲,最终选择了辞别越王,泛舟远游。 D . 面对越国的讨伐,吴国只得两次卑辞尊礼遣使求和,范蠡跟在使者的后面直接向吴国发兵,一直追到王宫之上,最终吴国不战而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闻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②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5. (5) 吴越争霸,请从吴国的角度分析其被灭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沈书记同访林处士

    范仲淹

     山中宰相下岩扃,静接游人笑傲行。

    碧嶂浅深骄晚翠,白云舒卷看春晴。

    烟潭共爱鱼方乐,樵爨谁欺雁不鸣。

    莫道隐君同德少,尊前长揖圣贤清。

    [注释]①林处士:林逋,后人称其为和靖先生、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梅妻鹤子。②山中宰相: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中宰相”代称隐居的高贤林处士,“下崖扃”写其从山门中走出来。 B . 夕阳之下,西湖边的群山的深深浅浅的翠色异常夺目,天空的白云时聚时散。 C . 人与鱼共爱烟潭,打柴做饭与雁无争,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D . 尾联写诗人与林处士心意相通,也要隐居山林,故而在尊长前行长揖之礼。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三上·罗湖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2. (2)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3. (3) “眉”有各种样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画眉的至高境界,并非衬托眼睛,亦非寻求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模样,而是传情达意。在你所掌握的唐宋诗词中,出现“眉”字的句子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饮食大国, ① 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愈发凸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高达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率至少11.7%左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 ② 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全面爆发和复杂的国际形势,更是给我们敲响警钟:杜绝浪费,刻不容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耕基因的赓续、使得国人对粮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主流媒体要 ③ 地做好宣传,长效推进,形成舌尖上的荣辱观。久而久之,才会内化为持久的习惯,最终推动全社会崇尚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月初,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宋朝为生活背景的大型沉浸式“宋潮国风体验活动”在古镇启动。从融合古今的文创产品、宋式街头游艺,到小食香饮子、当垆卖酒,再到风雅四艺、占卜游乐, ① 。打卡宋潮市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甲】“宋人的生活情趣令人向往,我在网上看到这项活动,特意跟朋友一起来体验。”游客陈先生说。

    “千年古县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通过创新宋韵消费新场景,把握青春脉动,对宋韵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文旅消费新标杆。比如,宋潮市集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投壶、占卜等很受年轻人喜爱。”古镇所在区负责人说。

     ② 。古镇所在区积极谋划高能级文化项目和品牌活动,培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通文化软实力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通道。目前,该区正着力培育“古镇国潮文创历史街区”“乡村休闲达人村街区”“不夜老外滩”等夜间文化坐标,以宋韵文化为创新驱动力,开发古镇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文化场馆夜游等夜间文旅业态,实现夜间经济迭代升级。

    古镇附近的村落,也在深入挖掘宋韵遗存,加快农旅融合,对文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鞍山村这几年发展较快,但【乙】‘网红村’要实现【丙】‘长红’ , 须不断更迭产品,宋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该街道将加强宋韵文化保护、挖掘、提升工作,打造宋韵文化乡村体验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韵味,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

    既能【丁】“活化”宋韵,再现宋韵包涵的历史文化;又能拉动消费,使得更多富有烟火气的宋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③ 

    1. (1) 语段多次使用引号,下列对引号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表示直接引用 B . 【乙】表示特殊称谓 C . 【丙】表示突出强调 D . 【丁】表示特殊含义
    2. (2) 仿照示例,解释文中加点的网络新词。

      示例:真香,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某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一个人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

      打卡:

    3. (3) 总分结构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言语表达策略,它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2023高三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留白”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和境界,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从而给人以想象余地,以无胜有。而“补白”在书画中是指利用印章或文字等形式在空白处进行润色,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画面更加和谐,意境更加悠远。由此书画家通过对空白和景色的巧妙处理,或“留”或“补”相得益彰,营造出隽永的境界。

    其实“留白”与“补白”不仅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生活中。人生的空白有许多,如未实现的梦想,未达到的人生目标,亦或是在学习工作中未取得成就等,都可能是人生的空白,那么我们如何创造自己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