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1-13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①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此形成了鲁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陷于西方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目崇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教育、现代传播(新闻,出版,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

    于是,鲁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文化”。而当鲁迅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革命工头”与“奴隶总管”,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彻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隶化)的巨大反差。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国的前途“庶几有救”。这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隶时代 ”之路 ,但他最后仍然坚持(或者说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这本身即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

    (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二: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摘编自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

    【注】①《文化偏至论》,鲁迅于1908年8月在杂志《河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觉得流行的“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为文明”等设想并非根本,“立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 B . 在对中国国情和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鲁迅提出“人”是根本,“立人”是首要之务。 C . 鲁迅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无所不至, 他用“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来区分“传统人”和“现代人”。 D . 鲁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引导国人改造国民性,摆脱精神的奴性状态,成为自觉的理性的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结合《文化偏至论》一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刊载的杂志性质,可以推测鲁迅“立人”思想的对象是新青年。 B . 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发现了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说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是错误的。 C . “奴性”不在身而在心,指的是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的人,俗语里的“哈巴狗”指的就是这类人。 D . 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逐渐“淡化”对鲁迅作品的学习。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支撑鲁迅启悟国人“悟己之为奴”观点的一项是( )
      A . 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 B .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面对他人指控自己偷书,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并强调“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C . 在鲁迅的小说《祝福》里,祥林嫂为了寻求宽慰,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花了十二元鹰洋的大价钱,回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D . 《阿Q正传》里的阿Q,在被强者揪住的时候,两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辫根,自嘲为虫:“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挨了打也只是落荒而逃,并不还手。
    4. (4) 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试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
    5. (5) 阅读《论语·雍也》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请简述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非攻(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 . 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 . 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 .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 “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 C .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 . 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明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3. (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
    4. (4) 本文原名“扶危”,临交稿时更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strong>
  • 3.  

    选文A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也;治强者王,古之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选文B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B .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C .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D .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民”意为亲近安抚民众,与《大学之道》“在亲民”的政治目的完全一样。 B . “性”与“道”,文中可以互相解释,指君王治国的本质性规律与方法。 C . “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 “毫末”与“明不足以察秋毫”的“秋毫”意思相近,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A认为治理国家而迷信龟卜占筮、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 B . 选文B“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可以体现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 C . 选文B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点一致。 D . 选文A善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选文B善用比喻、对比方法,揭示圣人治民之道。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5) 在治国理政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不同的理念,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 (2) 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2.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3. (3) “”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大学之道》)
    4. (4)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5. (5) 《老子》四章中,说明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的两句是:“。”
    6. (6) 《老子》四章中说,一个对自己事业追求执着的人,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万古长存的句子是:“。”
三、</strong><strong>语言文字应用</strong><strong>(</strong><strong>14分</strong><strong>)</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士”在古代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自始至终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 1 ),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南怀瑾跟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士”不同,他一生行止,很是____。借用南怀瑾自己的说法,无论何种党派,包括既成势力,对他的邀请,他都奉行“买票不入场”的立场——交朋友可以,但____,独立不倚。他虽不____,与“出世”保持一定距离,却又乐于为两岸和平统一牵线搭桥。他的这种不关心个人名利却关心天下的统分和文化存续的独立人格在现当代中华大地实属仅见

    南先生的学问领域,远远超出古代士人阶层的皓首穷经或通经致用。他是以一己之力打通儒释道,并且将穷经悟道和修行实践结合起来。年轻时,南怀瑾精研儒家四书五经;二十几岁,在峨眉闭关三年,研读大藏经;中年时,几次闭关研读诸子百家。他不断地求索问道,( 2 )。他不忍心看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在西潮来袭后被遗忘,被作践,他不忍心看到炎黄子孙沦落到____的境地。他会讲课,会写书,会办企业,会武功,会医,会交际。他学问渊深,涉足广泛,道器兼顾、知行合一。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特立独行 独善其身 趋炎附势 崇洋媚外 B . 标新立异 洁身自好 阿谀奉承 崇洋媚外 C . 特立独行 洁身自好 趋炎附势 数典忘祖 D . 标新立异 独善其身 阿谀奉承 数典忘祖
    2. (2)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品质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B . “小林——,我来了!我真的来了!”他大喊着。 C . 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 . 我发现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
    3. (3)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 (4)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② 

四、写作(60分)</strong>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颜回是孔子杰出的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