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又称为“生态建材”,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有些传统建筑材料中会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相关污染物,这些物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同时,这些物质很容易散发出来,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生态建材除了具有屏蔽有害辐射物质的功能,还有保温性好、节能效果显著等特征,还能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和控制。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的绿色化施工,技术人员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类型,将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科学应用于建筑工程中,以提高墙体结构设计水平、维护结构设计水平、防水结构设计水平、门窗结构设计水平以及保温结构设计水平。 

       在建筑工程的墙体施工期间,经常用到混凝土结构。但是普通混凝土材料无法达到建筑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新型建筑墙体材料不断涌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常规混凝土与新型混凝土性能对比 

                                                                                                                                                                                                           
     

     材料类型 

     

     导热系数(W·m⁻¹·k⁻¹) 

     

     材料密度(kg·m⁻³) 

     

     孔径(mm) 

     

     普通混凝土 

     

     1.64-1.75 

     

     2000-2700 

      
     

     加气混凝土 

     

     0.12-0.24 

     

     400-900 

     

     0.2-0.9 

     

     泡沫混凝土 

     

     0.09-0.35 

     

     400-1700 

     

     0.6-2.1 

     

     侯阿畏凝土 

     

     0.07-0.41 

     

     400-1600 

     

     0.7-2.2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加气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原料主要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硅砂,另一种是粉煤灰,通过将它们与石灰、石膏、水泥等材料进行充分混合,并置于高温环境下进行蒸压养护处理即可成型。根据相关资料,加气混凝土具有较高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较强的抗裂性和抗渗透性,可以提升建筑承重性能以及保温、隔热性能,因此加气混凝土砌块不止可以作为建筑材料,还作为一种常用的维护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工程中。除此之外,由于该材料自身密度较小,还可以起到节约原材料使用量的作用,为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环节的能量消耗、减少污染创造良好的条件。(2)泡沫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在具体的制作中,主要用到了专用发泡剂,并采用机械化控制方式,对发泡剂进行处理,使其与水泥浆能够充分混合,然后,借助泵送系统,进行现场浇筑施工或模具成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养护,最后形成。泡沫混凝土用到的专用发泡剂含有大量的气孔,这些气孔具有封闭性,因此泡沫混凝土具有质量轻、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耐火性强等特征。但是,泡沫混凝土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抗裂性低、吸水性弱、强度不足等,因此,在日常应用中,技术人员要从发泡剂、工艺流程等环节出发,对泡沫混凝土性能进行不断改进。(3)模网混凝土。模网混凝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住宅建筑工程中。模同混凝土在具体应用时,需要借助蛇皮同孔,在搭建好的三维空间网架的基础上,现场组装,用混凝土浇筑。 

       (摘编自张海昆、李杨红《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对比及应用》) 

     材料二: 

       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类似变色龙的建筑材料,它可根据外部温度改变其颜色,吸收或释放热量。在炎热的天气里,这种材料可释放出高达92%的红外线热量,帮助冷却建筑物内部;在较冷的天气里,这种材料只发射7%的红外线,有助于建筑物保温。 

       据估计,建筑物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0%。大约一半的能源足迹归因于室内空间的供暖和制冷。此前已开发出辐射冷却材料,通过增强发射红外线的能力来帮助建筑物降温,还有防止在寒冷气候下发射红外线的保温材料。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可燃的“电致变色”建筑材料,它包含一个可呈现两种构象的“层”:保持大部分红外线煞的固态钢,或发射红外线的水溶液。在任何选定的触发温度下,该设备都可使用少量电力,通过将铜沉积到薄膜中或剥离铜来诱导状态之间的化学变化。该设备在金属和液体状态之间快速且可逆地切换。研究表明,即使在1800个周期后,其在两种构象之间切换的能力仍能保持。 

       研究报告称,在一栋普通的商业建筑中,用于引起材料电致变色的电力不到建筑总用电量的0.2%,但可节省建筑每年供暖和制冷消耗能源的8.4%。 

       通常的智能建筑,是利用计算机或通信技术为住户提供管理和服务,还没有“智能”应用在建材结构上的报道。本次研究通过一种可切换的新材料为建筑物降温或升温,虽然这种材料还需要后续一些其他数据来佐证它的实用性及安全性,但它是智能建材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尝试。 

     (摘编自2023年1月28日《科技日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生态建材不仅更绿色环保,还具备传统建材不具备的特性。 B . 泡沫混凝土的制作技术还不成熟,现在还不能投入使用,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改进。 C . 建筑材料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来改变其外部温度和颜色,是对变色龙的仿生利用。 D . 能为建筑物降温或升温的新材料,虽不具备实用性及安全性,但仍是有益的突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态建材是充分利用了清洁生产技术而制造的无毒无害且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建筑材料,包括加气混凝土等。 B . 三种新型混凝土中,模网混凝土在应用方式上与其他两种完全不同,加气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范围更广。 C . 室内温度的控制与调节是影响建筑物能耗的重要方面,许多科学家都在尝试通过研制新材料来解决这一难题。 D . 利用计算机或通信技术为住户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建筑,如果加入新型智能化建材,其智能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
    3. (3) 以下选项中,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且不属于新科技建筑材料的一项是( )
      A . 储量丰富,可大量开采,具有保温、隔热、吸声、防震等优良性能,且被大量用于房屋建筑的石棉。 B . 以平板玻璃或瓶罐碎块为原料,加入发泡剂粉碎混匀,再经高温熔化发泡、退火,制成的无机玻璃。 C . 用含有防水蜡质细胞膜质的小麦秸秆,利用其含硅量较高、腐烂速度慢等特点而制成的秸秆砖。 D . 加入陶粒、膨胀珍珠岩等原料制作的,隔水性好、强度高、重量轻、耐热耐火的轻骨混凝土砌块。
    4. (4) 与普通混凝土材料相比,新型混凝土材料在绿色环保方面表现更有优势,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5) 与生态建材通过自身物理特性实现节能降耗不同,“电致变色”智能建材是如何实现节能降耗的?请简要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Ⅱ 

     马石山上(节选) 

     峻青 

       篝火,一堆连着一堆,在山脚下燃烧着。 

       熊熊的火光,撕破了夜的黑幕,照见了篝火后面敌人的影子。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地睡大觉。熊熊的火光,也照见了山脚下面的乱石纵横的山路、光秃秃的枯树、冻了冰的发光的小溪。 

       一个正在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住了脚步,侧起耳朵听了一下,山坡上面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在狂风怒吼的树下,他断不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像洪水冲破了堤岸,又像暴雨横扫着山野。他眯起眼睛,竭力地向那响着声音的地方望去。可是,火光晃着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他端起枪来,砰砰地向山上打了两枪,山上没有响枪,可是,那声音却还在响着。 

       当鬼子打枪的时候,宫班长和战士们已经冲到了离火堆不远的地方,他们在水沟沿上的一堆岩石后面停了下来。紧随在他们后面的人群,也都在离火堆稍远一点的地方停了下来。当这些怀着紧张的心情的人们气喘吁吁地收住了脚步的时候,他们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静。在这深沉的寂静中,他们听见了篝火燃烧的毕剥声,寒风吹着松树的呜呜声,溪水在冰下奔流的叮咚声,饥饿了的战马的嘶鸣声,鬼子们叽哩哇啦的说话声。这寂静在继续地深沉着,扩大着,变成了一种难耐的紧张,在叩击着人们的心。 

       宫班长伏在潮湿的沟沿上,用力地紧贴着地面,把头从枯草中探出来,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面前的火堆,他看见了隐在火堆后面的密集的敌人和那无数黑洞洞的枪口,铁似的下颚又剧烈地蠕动起来了。他知道,火光照耀,是非常不利于突围的,他要设法弄熄几处篝火,把这个火网撕破。突然,他的眉毛一扬,迅速地把棉大衣脱了下来,轻轻地砸开了小溪里的薄冰,把棉大衣放在水里浸了一浸,向着大老娇把手一挥,就向火堆那面猛扑过去。大老娇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他看见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把湿淋淋的大衣往火上一罩,扑灭了篝火。于是,他端起机枪,就向着敌人猛烈地扫射起来。紧接着,南面和北面的战士,也都用手榴弹炸熄了山头上的几堆篝火,杀开了一条血路,立刻,寂静的山谷,突然震天动地地沸腾起来了。浓浓的人群,就像一道冲破了堤坝的洪水似的,顺着黑黝黝的山谷,猛烈地倾泻出来了。 

       敌人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他们慌乱地怪叫着,谩骂着,跌跌撞按地奔跑着,乱成了一片。 

       大老矫冲出火网,把机枪架在一个小山岗上,猛烈地扫射着慌乱的敌人,几天来积压在心底的怒火,此刻总算爆发了。黑洞洞的枪口,在漆黑的夜间,吐出了一串串耀眼的火花,照亮了他因激动而变红的脸。 

       人群潮水似的在汹涌地倾泻着。 

       这里是被累年的山洪冲刷成的一道长而深的山谷,它从半山腰里,弯弯曲曲地一直通到山脚下。靠着马石店村的一个放牛老人的指引,班长选择了这样一个好的突围地点。敌人的火网在这里被撕破了一个缺口,潮水似的人群,就像一股汹涌的山洪,顺着弯弯曲曲的深谷,从山腰间直冲下来。深谷两旁高地上的篝火被扑灭了,谷口周围是一片黑暗,虽然在这浓密的黑暗中,仍然闪烁着枫枪、步枪射击的火光,但是深谷仍然保障了大部分突围群众的安全。 

       这时候,敌人已经从突然震惊中清醒过来了,但是,他们的兵力来不及集中,一时间又弄不清突围的确切地点,只有盲目地乱打枪。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砰砰叭叭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呜哩哇啦的喊叫声。 

       一片大骚动,大喧嚷,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 

       然而,在突围的人群中,却是一片坚毅的沉默。除去杂沓而紧张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什么声音都听不见。老头子们咬着牙忍住咳嗽不声不响地往外冲,母亲们用奶头塞住婴儿的嘴不声不响地往外冲,前面的一个倒下了后面的立刻把他背起来不声不响地往外冲。 

       大老娇继续在射击着,和他在一起是小张,他们不断地变换着阵地,敌人始终弄不清他们有多少人,有几挺机枪。在紧张的战斗中,他们不断地回头向山谷里张望,山谷里乌沉沉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千万只脚踏着乱石的一片巨大的轰鸣,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从这巨大的脚步声中,他们觉得似乎是他们两人用两双有力的手,在撑住了这个网口,于是,他们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兴奋。现在,在他身旁的只有小张一个人,然而,他们并不感到孤单,他们继续在射击着,撑住了网口。 

       人群,继续从撕破了的网口里,汹涌地向外倾泻。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山脚下敌人的篝火“一堆连着一堆”,意味着我方军民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也表现出了敌人封锁的严密、形势的紧张。 B . 听到狂风怒吼的声音,鬼子哨兵产生了错觉,突然停下脚步,向山上打了两枪,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敌人惊慌疑惧的心理。 C . 宫班长伏在潮湿的沟沿上,先是“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火堆,后来突然“眉毛一扬”,暗示着他想出了办法,并决定采取行动。 D . 敌人虽然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依然陷入“一片大骚动,大喧嚷”,这主要是因为我方突围时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地点,行动果敢坚决。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对宫班长、战士大老娇的英勇形象刻画与对群众突围的描写均为场面描写,突出军民的同心协力。 B . 突围的人群中“一片坚毅的沉默”、与后文“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前后矛盾,形成巨大的张力。 C . 小说以突围过程为序,记述了英勇的八路军战士掩护群众冲破日军包围的故事,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D . 本文从正面描写与敌人战斗的激烈,《百合花》从侧面描写表现战事的紧张,都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3. (3) 小说从鬼子和抗日军民两个角度反复更替交织来展开情节,这种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小说中有多处划线的句子,都用潮(洪)水似的汹涌倾泄来描写突围的人群,这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郯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段臣与连尹裳老,以免子羽。郗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路之役,秦图败胥魏厥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勤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 , 其子不可不兴也。”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傅闻而宣息于教也,使为太傅。知来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赍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患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论之,使镇静者修之。惇息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途之,则过不葩;镇静者修之,则壹。”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公知祁奚之杲而不淫也,使为元尉。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知魏彜之勇而不乱也,使为元司马。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知铎遇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始合诸侯于虚打以救宋,使张老廷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五年,请戎宋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 

     材料二: 

       魏绛(魏颖的侄子)事胥悼公。悼公三年,会诸侯。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烽僇辱杨干。馀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烽政,使和戎、狄。戎、狄亲附。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戎、狄和,子之力也。”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后意思是没有后代,与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无后”含义相同。 B . 戎右指陪乘之官,作战时在君主之右,执武器以护卫。《鸿门宴》中的樊哙即任此职。 C . 膏粱指肥肉细粮,泛指精美食物,此处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与“纨绔”意思相同。 D . 淫意思是放纵、恣肆,与《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淫”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悼公善待功臣之后,不仅屏退对他们的宗族进行看管的人,而且还让其后世子孙蒙受恩惠,担任军队中的重要职位。 B . 悼公认为朴实敦厚、好学聪明、果敢决断、沉着镇定的人有助于教导贵族子弟处事周全,通明事理,不隐过失,稳重专一。 C . 悼公初次会合诸侯的目的是对宋施以援手,他派张老到处宣扬国君的美誉,观察哪些诸侯是有德义的,哪些诸侯是逆乱的。 D . 魏绛因不畏权贵,且任职八年中,九次会和诸侯,安定国家边邑,而被国君授乐器赏赐,魏绛多次辞让后才最终接受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戎来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②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绦政,使和戎、狄。 

    5. (5) 晋倬公的谥号为“惊”,是取他英年早逝之意。《逸周书·谥法解》:“年中早夭曰悼。”有人认为按照他的所作所为,应该给他更好的谥号。请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 
  • 4. 古代诗歌阅读 

     咏雪 

     白朴 

      【大石调】【青杏子】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宣晚。冻疑沼沚,寒侵帐暮,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阏,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同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蜜,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1. (1) 下列选项中对于这组套曲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曲中大雪纷飞、寒凝大地的景象,暗示着元代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欺压,揭示了社会矛盾。 B . “疑在玉壶间”写出了夜雪澄净无瑕的特点,其中“疑”字写出了人物身置美境的恍惚之感。 C . 风雪肆虐与宴饮欢歌的场景,与杜甫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讽刺辛辣。 D . 本套曲由同一宫调的五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单独押韵,曲调不同,但都围绕“咏雪”展开。
    2. (2)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白朴这组套曲是怎样“咏雪”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不能骄傲自满的两句是“”。 
    2. (2) 古人常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象无感情的动物竟能闻乐起舞来突出音乐的感染力,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洞箫声可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 
    3. (3) 在古典诗歌中,夕阳常常被赋予壮美或感伤的意味,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获得诸多重要成就。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____ 的“小儿辩日”问题,( );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以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____ ;……类似例子,____ ,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 )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作为( ),浑盖之争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23℃。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编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丰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正好描述了这里的意境。 

    1. (1) 下列句子中的“丰满”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丰满”,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年好收成,家家户户粮仓丰满。 B . 那手结实丰满,像海豹的鳍脚一样。 C . 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内容甚是丰满。 D . 鸟儿毛羽尚未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2. (2) 文中画横线处可以改成“一层层的花瓣组成一个茸茸的小团,这是一朵;又有千朵万朵花编织成一条条的花带,这是花圃”,请比较哪一种的表达效果更好,并阐述理由。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年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须执着、专一,不可半途而废,如此,方能终成大业;也有人认为,青年人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不必做蚕自缚,可圆时更换,顺势调整,这样才能不负此生。 

      对于以上意见,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