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3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夯实基础 巩固提升(共30分)
  • 1.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唯求则非邦也与 B . 莫春者,春服既成 C . 技盖至此乎 D . 官知止而神欲行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如会同,端章甫 B . 赤也为之 , 孰能为之大 C . 乎舞雩 D . 瑟希
  • 3. 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 .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 亭东自皆云漫 D . 石苍黑色,多平方 , 少圜
  • 4.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冠者五六人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则何以哉 ⑥尔何如 ⑦何伤乎 ⑧为国以礼

    A . ①④⑥⑦/②/③⑤⑧ B .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C . ①②⑤⑥/④/③⑦⑧ D . 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 5. 下列各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崖限当道者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③而又何羡乎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⑧何为其然也

    A . 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 .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C . ①/②⑦/④/⑤⑥/③⑧ D .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之以师旅(侵略) ②比及三年(等到) ③如会同(古代诸侯相见和共同朝见天子) ④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⑤冠者五六人(戴帽子的人) ⑥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⑦因之以饥馑(泛指荒年)

    ⑧以俟君子(品德学识高尚的人)

    A . ①③⑤⑦ B . ②④⑥⑧ C . ①③⑥⑦ D . ②④⑤⑧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刀对曰 “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 B . 庖岁更刀 “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 C . 动刀甚 “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 D . 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
  • 8.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 .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C . 庖丁:名为“丁”的厨师。古代称呼从事专门劳动的人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又如“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D .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它本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土地神)相同。
  • 9. 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涂答题卡上。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A所籍于师B则生C不为之D死不为之EF亦非G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 10. 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在答题卡上。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ABCDE笑之F以为G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情境默写 补写句子(共11分)
  • 11. 默写
    1. (1) 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韩愈的评价来说,可谓“ ,”。
    2. (2)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
    4. (4)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的原因是“”。
    5.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三、教考融合 考点延伸(20分)
  • 1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

    明皇封禅泰山 , 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同治四年 , 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道泰安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 , 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 , 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 . 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2. (2) 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 . 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 . 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 . 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 . 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 . 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 . 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5. (5) (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四、考点感知 走进高考(29分)
  •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襄子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 (5)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 14. 古代诗歌阅读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 ,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 .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 .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 .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 (2)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境写作 学有所得(60分)
  • 15. (2023·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