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节选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 . 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 . 与西欧某些画家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用照片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 . “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将观众个体的情绪可视化为几何图像,其主要目的在于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成果。 B . 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创作,这种机械复制使艺术失去了灵韵,因此要警惕科技对艺术的过度占位甚至戕害。 C . 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融”起来的方式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D . “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可以理解为“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 . “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C . 航天工作者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D .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4. (4) 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 (5) 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注]

    丁玲

    天慢慢地亮了。没有太阳,愁惨的天照着黄色的滔滔的大水,那一夜淹了汤家阙,又淹了一渡口的一片汪洋的大水,那吞灭了一切的怕人的大水,那还是逞着野性,在向周围的斜斜的山坡示着威的大水,而且还照着稀稀残留下的几个可怜的人类,无力的,颜色憔悴的皮肤,用着痴呆的眼光,向四方爬去。

    经了那么一个夜晚的一渡口,也还逃出了一些人,赵三爷和侄儿大福也踉踉跄跄逃了出来,又在一个路口遇着了,还遇着了一群又一群已经逃散了,又集合了的那些邻近茅棚里的人,也有一些女人,也有一些小孩。大家看见了都抱头大哭,都为过分的悲痛和恐慌压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都更觉得亲切了,都不愿分开,都集在一团,慢慢地向长岭岗走去,是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勇气,剩着饥饿的肚皮的一群。

    水在他们后面,有的房屋还半睡在水里,大树的梢也从水里伸出来映在太阳底下,摇摆着茂叶,而且还有一些人的声音从那里传出来,一些求援的声音。他们也涉过几处渍有浅水的地方,一群人这么慢慢地走去。

    沿路也有一些人家,都走出来担心地絮絮叨叨地问。也有一些不说话,只沉重的将怜悯的眼光落在他们身上。他们走了一会,因为几个女人和孩子都嚷着走不动,于是便停了下来,坐在一块有坟的乱岗上。

    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地延展开去。下面是水,黄滚滚的,无穷尽地涌了来。剩下的地方,剩下的人,拖着残留的生命,无力地爬着又爬着。

    这坐在乱坟岗上的一群,约莫有三十多个人,一半女人和小孩,一半是男人。坐了一会又向前走,沉默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多,女人们啜泣的时候是更多,小的小孩不懂事的时时吵饿:“妈呀!肚子饿!……”

    “要走到什么地方才有东西吃呢?……”

    “我走不动了呀……”

    “快到了!没有好远了!到了买馍馍给毛毛吃……”

    吵饿的被哄住了,又有一些哭着要妈要爹的,这些情景真能使一个强壮的人听着也伤心,何况这都是些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从死的唇吻上逃去的一些男人。他们心痛,却又得忍着,而且有几个还得用希望鼓着大家的勇气:“狗狗!妈妈在前边,妈妈替狗狗买粑粑去了。乖的狗狗不要哭……”

    “张大哥!你抱抱王和尚吧,他妈抱不起他了……”

    “唉,三爷!你放宽心些吧。我看见你家三姆早就带着龙儿走了的,她们一定朝她娘家走去了……”陈大嫂看见赵三爷那么一个强壮的农人会一句话也不说,只悄悄不断地叹气和揩眼泪,不觉忘去了自己也离去家里其他的人而安慰着别人起来了。

    这里面有一个年轻的汉子王大保,和一个四十多岁,在三富庄上做了二十年的长工的李塌鼻。他们没有失去一点勇气,也没有失去理智,平时并不能得人信仰,这时却自自然然都依着他们的话起来了。

    “哭有什么用,死的死去了,哭得转来吗?不死的总得鼓着气想法,未必也让他死去吧?”

    “不要哭,跟着我来,到了长岭岗愁他们不给我们吃。这几个,吃得起的,那里有三条街,有一百多家铺子,三富庄,马鞍山的大户都有人在那里,有县里派来的镇长,有分局长,有兵警,有学堂。哼,老子们家破人亡了,老子们就得留下这条命,还得算算账呢!……哭什么,不要哭了,男子汉!日子还长呢,哭成得个什么事……”

    “别处我不晓得,三富庄我就清楚,打开他们的仓,够我们一渡口的人吃几年呢。看他们就真的不拿出一点来,忍心让我们饿死……”

    “我们一定不要哭,快点走,到了长岭岗我们去找他们的局长,或是团上的人,有人问话,塌鼻你答应……”

    慢慢地讲着一些以后的计划,大家心里都活动一些起来了。到望见那长岭岗的炊烟的时候,是快吃午饭的时候了。他们又遇着从汤家阙逃来的一伙人。于是合在一块向前进。

    长岭岗的镇外上,已经挤满了一群群的携儿带女的家族,饥饿把他们都弄瘦了,有的靠在树根上,疲乏的;有的蹲在石块上,望着来的一群新的逃来的人。

    “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

    “你们是哪里的,来了好久了吗?”

    “唉,他们饿得真不像样了……”

    他们再往前进,朝镇里走去。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的人,那些与他们同运命的人越多了。从脸上的颜色可以辨别来到的新旧,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

    展在眼面前的情形,使大家心里又预感着失望,可是空的肚子里为一种火燃烧着,他们只得又鼓着力往前走。

    “喂,你们往哪里去?”憔悴了的群里有人在问了。

    “到镇上去,想找镇长,局长也好,先给我们一些吃的,我们是昨夜晚上遇难的。”

    “他该管你吗?我们的人都不准上街,他们比防土匪还怕我们呢!”

    “真的吗?那我们怎么得了呢?……”

    小孩吵着,女人们又哭起来了。

    街的两头站了许多刚刚从县城里添来的荷枪的兵士。也有一些是镇上团防临时加的团丁。墙上贴了碗大的字的告示,有认得字的人便解释着给其他的人听:……

    (有删改)

    【注】小说发表于1931年,当年江淮大地遭遇特大水灾,受灾总人口计五千多万,有四十多万人死亡。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逃难过程中,沿路有些人家虽然报以同情的目光,但都不愿意施以援手,这也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B . 在大家失望无助时,王大保、李塌鼻主动站出来加油鼓劲,他们的话不仅没有鼓励到大家,反而让大家感到未来渺茫。 C . “越去越看见那越黄瘦人”“来得越久的,就越憔悴”这些描述说明镇上先前来的灾民过得并不好。 D . 根据前文内容可以推知,小说结尾处省略的内容应该是镇里对灾民的安抚,以及临时安置的办法。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细腻生动,表现了洪灾的可怕威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富有暗示性。 B . 小说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明线是灾民们逃难的过程,暗线是人们从绝望无助到燃起希望的心绪变化。 C . 小说将故事场景定格在路上,既和人物逃难者的身份相吻合,又为他们最终无路可走的结局做了铺垫。 D . 小说运用大量对话,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描绘出苦难众生相,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 (3) 小说的题目“水”,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 (4) 丁玲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他要把这个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光彩、时代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面充分地表达出来。”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武)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 , 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悄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断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B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C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D .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 B . 左右,文中意思指近臣、随从,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的“左右”含义相同。 C . 反覆,意指翻复、推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中的“反覆”含义不同。 D . 入朝,在古汉语中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在文中赵王与秦王渑池之会,“入朝”一词表达赵国对秦国的臣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因此怀恨已久。 B . 张仪游说赵武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惠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 C . 张仪对赵武王说苏秦的连横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的,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武王连横事秦的目的。 D . 赵武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武王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

      ②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

    5. (5) 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 , 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注】①晓箭: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借指拂晓。②袁安;后汉贫穷而有贤德的人,有一年下大雪,穷人都扫雪出来讨饭吃,袁安却闭门而卧,固穷守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更声报晓,作者揽镜自照,一种迟暮之感油然而生。 B . 颔联“风惊竹”有声,“雪满山”有色,紧扣诗人隔窗“听”和开门“看”的动作神态,一惊一叹,使人如临其境。 C . 全诗一韵到底,平仄相间,诗中“颜”“山”“闲”“关”都押同一个韵,读来感觉音韵和谐,极具音乐美感。 D . 王维以袁安自比,表达了对袁安清高风骨的赞美,和自己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信念。
    2. (2) 本诗为忆友之作,然而全诗无一字提及“胡居士”,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回忆胡居士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近平总书记曾借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话“”对青年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嘱咐青年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
    2. (2)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是“。”
    3. (3) 高适《燕歌行·并序》“”两句中,战士的流血牺牲和主将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辉,以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的能力,在实现个人转型并激发“粉丝磁场”后,成为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升温,网络直播行业____,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生活方式。众多网红纷纷入场,但也难免____,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人们在一划而过的快浏览外,也希望有____的慢享受;在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也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增量。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的名称”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骈偶,锦心绣口的比喻,董宇辉的过人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直播”的形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人们见证了太多网红的____。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异军突起 泥沙俱下 从容不迫 昙花一现 B . 方兴未艾 鱼目混珠 张弛有度 昙花一现 C . 方兴未艾 泥沙俱下 从容不迫 惊鸿一瞥 D . 异军突起 鱼目混珠 张弛有度 惊鸿一瞥
    2. (2) 请将文中第一段话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滩,① 。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② 。例如有些红蚂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 )。 然而,③ 。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植物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物效果影响等进行研究。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使农作物枯萎死亡,甚至生长不良 B . 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 C . 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 D . 农作物枯萎死亡,甚至生长不良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