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21分)</strong>&nbsp;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这一两年,文学出圈和破圈被文学批评从业者作为议题频繁地提出来讨论。这些文学讨论建立在我们有一个假想的文学圈,我们也大致知道哪些人、哪些部分写作在圈内。这个文学圈,说穿了,不过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纯文学、雅文学的文学“朋友圈”。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文学朋友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谱系,有着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它是自足的、自洽的,甚至是排他的。因此,一方面,今天文学的出圈或破圈已经被替换成大众传媒推动的“注意力经济”。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培育符合他们规格的作家,遴选一些有故事的作家成为招徕读者的卖点;另一方面,更多写作者想象的所谓出圈和破圈,出的、破的这个圈可能连文学朋友圈都算不上——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用微信转发各种文学消息,我们共同制造着我们文学朋友圈的繁荣,但似乎忽视一点,朋友圈就是朋友圈,朋友圈里虽然不都是真正意义的“朋友”,但至少都是通过添加好友才成为一个朋友圈的。因此,朋友圈的文学繁荣至多只是一个文学的小时代。 

     ②毋庸讳言,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在重建一个审美等级秩序,使得古典文学时代处在审美低位的小说得以翻盘到“上乘”。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宣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这意味着文学的新旧之别不仅仅在于白话和文言,新文学之新也是文学趣味意义上的有别于游戏和消遣的“严肃”。因此,新文学的排他性,在时间上选择了以新易旧;在共时性的空间上,则是避俗就雅,避游戏和消遣就严肃。新文学发端之初,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的想怎么说就怎么写,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的国民文学,而实践中形成的新文学圈无疑有所偏移,也收缩了很多。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他们的文学理想落实在新民和启蒙,自然要诉诸通俗和平易的表达和传播。但观察五四新文学后来发展的路线图,即便我们说文学研究会形成的文学意义系统是“为人生”,但它的文学技术路径走的却是精英道路。及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我们现在坚守的文学圈大致已经圈定了。这就是一个相对于通俗和大众文学而圈出来的高雅、精英,也是纯且雅的文学圈。 

     ③到这时候,应该看到的一个延续至今的基本事实是,因为国民的文学教育和审美启蒙接驳、接续不上,从五四新文学之初,客观上已经将绝大部分的文学市场和读者拱手让给被其排除的通俗文学,进而也很难兑现文学新民和启蒙的实用价值。可以这样说,预先设定了精英身份和文学理想,也设定了精英和大众的关系方式,才有所谓的出圈和破圈一说。我们很少听说通俗文学会提出圈和破圈的。所以,我们今天常常说的出圈的圈是特指的,而不是全部的文学。 

     ④缘此,姑且承认我们假想的严肃文学圈代表着国民审美的金字塔。如果没有圈内自身冒犯性和革命性的审美涤新,吃的还是五四新文学的祖宗饭,那么,出了这样一个文学圈,并不能输送创造性的思想和审美,那么,出圈不过是一个自我想象的幻觉而已。因此,出圈和破圈,首先要做的不是虚造文学繁荣的幻象,而是汲取、拿来和学习,是面向世界敞开自己,是去重建文学和公共生活的关系,是持续有力的审美拓殖。这样,真有所谓的“圈”,也是有机的、开放的和创生的“圈”。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而是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在发微新审美的同时,启发新读者。 

     材料二: 

     ①之所以要“破圈”,是因为圈层确实存在。这个“圈”,既是人际关系的圈子,也是媒介的圈子,更是舒适圈。在互联网传播范畴,传播媒介从“被时代”的纸媒时代转变到了“我时代”的融媒体时代,信息在传播和接受中其价值在不断被重构。传播土壤和传播路径较之纸媒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新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使碎片化、去中心化成为当前传播环境中的显著特征,个体围绕特定的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圈层,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圈层的“信息茧房”效应,文学的普世价值被困在一个个透明的“信息泡沫”里,一不小心,就成了“信息飞沫”。 

     ②“破圈”难,“出圈”更难。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如诗歌等文学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所侵蚀。当我们盘点近两年诗歌“出圈”的热搜事件,一些“诗人”饱受争议,不断地消解着诗歌这门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的深刻与文学价值,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读者和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所疏远和放逐。 

     ③我们呼唤“破圈”,是当我们谈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能在城市森林的冰冷之中感受到海子充满神启式的灵悟,而不仅仅是被地产商引用为广告词时所代表的消费暗示。未来的文学创作,只有技术革命与文学自省共舞,才能让流量与质量齐飞,只有更好地构建“破圈”“出圈”之路,才能更好地提升广度、宽度、美度,走向更加辽阔的传播空间。 

    1. (1) 材料一第①段中的“注意力经济”是指。 
    2. (2) 以下各项中,属于文学出圈的一项是(    ) 
      A . 2006年,特立独行的“梨花体”诗歌引发了读者的广泛争议,甚至集体恶搞。 B . 2019年,易烊千玺在社交媒体贴出班宇小说集《冬泳》封面,引发大众关注。 C . 2020年,在薇娅的直播间,3万册麦家的《人生海海》在5秒内即宣告售罄。 D . 2020年,《中华文学选刊》更名并转为推介关注现实人生的最新的精品小说。
    3. (3)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 被出圈问题困扰的主要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文学圈。 B . 文学朋友圈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因此不可能也没必要出圈。 C . 五四期间形成的新文学圈是指向新民和启蒙的大众文学圈。 D . 文学要能出圈的关键就在于争夺到更多的文学市场和读者。
    4. (4) 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文学出圈”认识上的不同。 
    5. (5) 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五四新文学运动无法在当时兑现文学新民和启蒙的实用价值的原因。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二、</strong><strong>文学类阅读(共15分)</strong>&nbsp;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曹雪芹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 

     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些了。”又让坐。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竞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 

     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惟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保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的往我那里取去,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回身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你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众人听了,也都退出。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接着,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玉被其父暴打后,袭人、宝钗、黛玉表现各异。作者在刻画三人形象时均描写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 B . 宝玉恍惚中梦见蒋玉菡、金钏儿等人,既写出了宝玉挨打伤情之重,也暗示了挨打之因。看似闲笔,实为高明设计。 C . 黛玉哭了半天后,仅跟宝玉说了一句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此话意味深长,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和无可奈何。 D . “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是宝玉对知己的推心之言,也表现出宝玉不愿向贾政屈服的决心和勇气。
    2. (2) 结合《红楼梦》整本书进行分析,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钗黛“探望宝玉”的言行举止,让人体会到宝钗和黛玉对宝玉关切方式的不同;而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中,宝玉对钗黛也有不同评价,宝玉疏宝钗,亲黛玉。 B . 所选文段主要讲宝玉挨打后众人的探视,接下去还有袭人献策、宝玉赠帕、黛玉题诗、薛家争吵等情节,繁而不乱,反映出大观园生活的丰富和复杂。 C . “想什么吃,叫人往我那里取去”,王熙凤的这一句话与其对初进贾府的林黛玉说的“只管告诉我”,有异曲同工之效,主要是要表现王熙凤的泼辣。 D . 袭人是大观园一众主仆中可圈可点的配角之一。宝玉挨打后,袭人对宝玉细心周到地关心和照顾,正如其判词所说的“温柔和顺”。
    3. (3) 黛玉为什么要选择在黄昏时候去探望宝玉,而且还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这表现出黛玉怎样的形象特征? 
    4. (4) 薛宝钗刚到贾府时,曹雪芹就说她“随分从时”;《红楼梦》(庚辰本)第五十六回的回目说“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又用“时”字来修饰宝钗。如何理解宝钗的“时”?请结合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5分)</strong>&nbsp;
  • 3. 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拾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 , 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 (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魏王我大瓠之种                作《师说》以 B . 而谋之曰                    庖月更刀 C . 裂地而之                      籍吏民,府库 D . 何不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剖之为瓢                      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B . 宋人有善不龟手之药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C . 吴王使将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 . 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于其身也,耻师焉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中惠子与庄子就“有用”“无用”展开论证,表现了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B . 文章写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考虑大葫芦的功用,这从侧面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 . 本文中庄子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 D . 作者以哲学观点代替寓言故事,在逻辑推理中巧妙运用比喻、象征手法,让读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领悟其中的哲理。
    4. (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strong>&nbsp;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 (1)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 .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 . 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 . 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2. (2) 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五、情景默写(共6分)</strong>&nbsp;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 (2) 《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 (3) 《<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strong>&nbsp;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右北平是一个伟大的地名,与北平有着 ① 的联系,但它比北平大得多,也古老得多。右北平像一个 ② 的父亲,在漫长历史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和坎坷,却仍心胸宽广,把自己朴素坚忍和乐善好施的性格全部遗传给了北平,包围并庇护着北平。 

     沿着华北平原北部的边缘地区,北平停住了自己的脚步。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右北平大约是第一个被官方命名的“北”这个方位词的地方,因此可以被官方视为中国的北方之源。虽然现代地理学告诉我们,北纬40°以上大致都是北方了,但是在河西走廊以北,在巴丹吉林沙漠以北,在阴山山脉以北,广袤的沙海、戈壁与深厚的黄土限制了绿色,也限制了人们的脚步与目光。对于中原来说,这些地方是 ③ 的美丽“绝域”,苍凉、沉寂。然而同样是塞上,右北平却是有温度的,它向华北平原敞开了自己。先民们“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来到这里。他们扎根在被称为“坝上”的那些地方 , 世世代代 ④ ,自荒芜贫瘠中创造出厚重的历史与文明。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它守在长城内侧,把一切都托付给了右北平。 B . 我之看雪,是任思维的雪橇悄然深入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 C . 过桥人骑在一匹河的背上,任它驰骋过时间与空间。 D .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7. 阅读下面有关“抄检大观园”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入画跪着哭道:“我不敢扯谎。奶奶只管明日问我们奶奶和大爷去,若说不是赏的,就拿我和我哥哥一同打死无怨。”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的!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下次万万不可。”【乙】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 

     【丙】已经睡着了,丫鬟们也才要睡,众人叩门半日才开。凤姐吩咐:“不必惊动小姐。”遂往丫鬟们房里来。因司棋是王善保的外孙女儿,凤姐倒要看看王家的可藏私不藏,遂留神看他搜检。先从别人箱子搜起,皆无别物。及到了司棋箱子中搜了一回,王善保家的说:“也没有什么东西。”才要盖箱时,周瑞家的道:“且住,这是什么?” 

    1. (1) 根据语段,甲、乙、丙三处的人物分别是(   ) 
      A . 晴雯  迎春  探春 B . 探春  迎春  惜春 C . 探春  惜春  迎春 D . 晴雯  春迎  迎春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引用了古语。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该比喻的构成和表达效果。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要的是恋爱,;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七、材料作文(共60分)</strong>&nbsp;
  • 9. (2022高三上·武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中的维修人员独孤月因故错过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最终独自一人留在了月球在努力返回地球的过程中 ,独孤月经历了两次抉择:

    在找回返回舱发动机后,是利用太阳能继续赶路回到月球基地,还是原路返回营救唯一的同伴——一只陪伴自己的大袋鼠?独孤月经过思想斗争,最终选择返回救助大袋鼠。后来,因月球车耗光动能陷入绝境的独孤月,偶然发现并利用大袋鼠的超强的跳跃能力,牵引自己成功返回了月球基地。

    好不容易修好了返回舱准备返回地球时,却得知有一颗小行星正撞向地球:是留在月球保全自己,还是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拯救地球?独孤月没有犹豫,选择独自驾驶返回舱,撞向小行星。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两难选择中的取舍”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