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8分)</strong>&nbsp;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 . 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 . 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 . 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 .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 . 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 . 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 . 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 . 《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 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strong><strong>文学类阅读(共15分)</strong>&nbsp;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拉丁美洲的孤独【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安东尼奥·皮加费塔,一位曾陪同麦哲伦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航海家,在经过我们南美洲时写了一本严谨的编年史。他说他见过一些肚脐儿长在背上的猪,见过一些没有爪子的鸟儿,还有一些鸟儿像鲣鸟那样没有舌头,嘴巴像汤匙。他说他还见过一种怪兽,骡头骡耳,驼身鹿蹄,吼声像马嘶。 

     那本书很薄,但很迷人。然而它还远非那个时代我们的现实的最令人惊奇的见证。我们那个如此令人向往的虚幻之国“黄金国”,在漫长的年代里曾在许多地图上出现。为了寻找“青春永驻泉”,神话般的人物阿尔瓦·努涅斯·卡维萨·德·巴卡竟然在墨西哥北部考察了八年。后来,在殖民地时期,人们在卡塔赫纳出售若干在洪水淹没过的土地上饲养的母鸡,其鸡肫里居然包裹着金砂粒。我们的先辈们这种关于黄金的连篇呓语直到不久前还缠绕着我们。 

     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没有使我们摆脱疲痛无知状态。曾三次对墨西哥实行独裁统治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为了埋葬他那条在所谓的糕点战争中失掉的右腿,下令举行了极为豪华的葬礼。加西亚·莫雷诺将军作为专制君主统治厄瓜多尔长达16年。萨尔瓦多通神的暴君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将军在一次野蛮的屠杀中竟然剿灭了30000农民。我们不曾有过片刻安宁。在这段时间里,发生过五次战争、17次政变,有2000万拉美儿童不满2岁便不幸死去,这个数目比西欧自1970年以来出生的人数还要多。由于暴力镇压而死去的人几乎有12万之多。 

     我敢说,今年值得瑞典文学院注意的,正是拉美这种异乎寻常的现实,而不只是它的文学表现。这一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永不干涸、充满灾难和美好事物的创作源泉。而我这个流浪在外、怀念故乡的哥伦比亚人,不过是被机运指定的又一个数码。朋友们,我就是我们的孤独之症结所在。 

     既然这些困难把属于它的精华的我们变得头脑迟钝了,那也就不难理解世界这一边的理性主义的、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的天才们为什么找不到解释我们的有效方法了。用他人的图表来解释我们的现实,只会使得我们愈来愈不为人知,愈来愈不自由,愈来愈孤独。令人尊敬的欧洲如果站在自己过去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它会更能为世人理解。不妨回忆一下:伦敦为了建造它的第一道城墙,花费了300个年头,又用了300年才得到了一名主教;罗马在混沌不清的黑暗中争斗了20个世纪才由一位埃特卢里亚国王在历史上建立了该城。我认为,头脑清楚、也曾在此为缔造一个更人道、更公正的伟大祖国而奋斗的欧洲人倘若仅仅是同情我们的梦想不会使我们对孤独的感觉有所减少。 

     拉丁美洲不愿意、也没有理由成为棋盘上的一个没有独立意志的“相”,也毫不幻想将自己的独立与独特发展的计划变成西方的渴望。然而,尽管航海的成就大大缩短了我们美洲和欧洲的距离,但似乎扩大了彼此间的文化差距。为什么在文学上可以没有保留地赞同我们的独特性,我们在社会变革方面所做的艰难尝试却受到种种怀疑而遭到否定呢?为什么认为先进的欧洲人试图在他们的国家实行的社会正义不可以成为拉丁美洲在另一种条件下以另一种方式奋斗的目标呢?不!我们历史上遭受过的无休无止的暴力和悲剧是延续数百年的不公正和难以计数的痛苦的结果。但是许多欧洲领导人和思想家却像忘记了年轻时代建立的疯狂业绩的祖辈那样幼稚地相信这一点,好像除了依靠世界上的两位霸主生活外便走投无路。朋友们,这便是我们的孤独的大小。 

     然而,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这个优势还在增长,还在加速:每年出生的人口比死亡的人口多7400万。这个新生的人口的数量,相当于使纽约的人数每年增长七倍。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在财富不多的国家,其中当然包括拉丁美洲。与此相反,那些经济繁荣的国家却成功地积累了足够的破坏力量。这股力量不仅能够将生存至今的全人类,而且能够把经过这个不幸的星球的一切生灵消灭100次。 

     在跟今天一样的一天,我的导师威廉姆·福克纳曾站在这个地方说:“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面对这个从人类发展的全部时间看可能像个乌托邦的令人惊讶的现实,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的寓言创造者感到我们有权利认为,创建一个与之对立的乌托邦为时还不很晚。那将是一个新型的、锦绣般的、充满活力的乌托邦。在那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在那里,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幸福有可能实现;在那里,命中注定处于100年孤独的世家终将并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 

     (有删改) 

     【注】这是作者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独裁与暴政笼罩拉丁美洲,战争与政变频繁,人口大量死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 马尔克斯将自己比作“数码”,形象表明瑞典文学院给自己颁奖,不是因为文学表现艺术,而是因为自己真实记录了拉美现实。 C . 演讲最后,马尔克斯赞美进步与人类生命的增长,尽管某股破坏力量可以轻易毁灭全人类,但创建一个美好未来还为时不晚。 D . 本文以饱含感情的语调概括了拉丁美洲在孤独中的倔强与坚持,体现演讲词的针对性,称呼语“朋友们”的使用产生互动感。
    2. (2) 这篇演讲词从航海家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对南美洲的见闻记录讲起,请简析以此开篇的作用。 
    3. (3) 本文标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请联系全文内容简述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strong>&nbsp;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随迟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注】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吕望,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B .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C .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D . 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 . “《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 . “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 . “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 . 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 . 吕望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认为知道好却不实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 . 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 

       ②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5. (5) 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strong>&nbsp;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 山 梅 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 . 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 . 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 . 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2. (2) 本诗以梅喻人,请具体分析第二联的意蕴。 
五、情景默写(共6分)</strong>&nbsp;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维《山居秋暝》中“”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2. (2) )屈原《离骚》中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愿意一马当先作为引路人的句子是:“。” 
    3. (3)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水之形。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strong>&nbsp;
  • 6. 《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____,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  有删改)

    1.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  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 . 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 . 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D . “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这句话标点使用均正确。
    2. (2) 请在处补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后面一句结构一致,形象地表达孔子对宰予的评价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①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②  ,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 (1)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 比喻      引用      拟人 B . 比喻      引用      夸张 C . 借代      排比      夸张 D . 借代      排比      拟人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也会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8.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激励了无数人的话,正是出自《老人与海》。老人桑地亚哥体现了海明威笔下“硬汉子”的精神、气质。请你评价一下桑地亚哥这一形象。①要有抒情或议论;②运用比喻和反问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00字。
七、材料作文(共60分)</strong>&nbsp;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不翻身的境地。 

     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面向本校(统称“中华中学”)同学,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倡议书,倡议大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