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1-13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的“史之文”和“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谌。”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

    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 B . 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 C . 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的美学性接受。 D . 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B . 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 C . 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 D . 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B . 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 C . 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 D . 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 (5) 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交锋

    吕啸天

    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

    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

    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

    “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

    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

    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

    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竞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

    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

    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其正是霍去病!

    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

    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

    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

    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

    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

    “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

    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

    “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

    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

    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

    【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 B . 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 C . 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 D . “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
    2. (2) 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 B . 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 C . 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 D . 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3. (3) 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 (4) 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42</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下列各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风谏之语,于斯为切 ②皭然泥而不滓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不得与从事 ⑤而子迁适使反 ⑥作《师说》以贻之 ⑦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 ⑧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 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⑩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A . ①②④⑦⑨ B . ①③⑤⑧⑨ C . ②③④⑥⑩ D . ②③⑤⑦⑨
  • 4.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且夫孝始于事亲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 不拘于时 B . 以为轮   且君子道穷,命矣 蝉蜕浊秽之中 C . 蚓无爪牙之利 此诚绝世之行 句读之不知 D . 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不见容纳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天官事(代理) ②《诗》《书》,作《春秋》(编纂) ③则学者至今之(仿效,效法) 

    ④然责怀王(多次) ⑤非其人(强迫) ⑥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高尚的德行) 

    ⑦皆非法度之、经义所载(正统) ⑧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哉(期望) ⑨师之不传也久矣(道德)

    ⑩而闻者(清楚) ⑪官盛则近(说坏话) ⑫是故贵无贱(无论) 

    ⑬而江河(横渡) ⑭不食周粟,饿而死(最终) ⑮以离谗(敌人)

    A . ①④⑤⑧⑩ B . ①②⑦⑧⑨⑪⑮ C . ③⑤⑨⑩ D . ②③⑥⑦⑩⑫⑭
  • 6.  下列关于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主张“性恶”论,强调先天禀赋对人的影响。 B . 舆,指秦汉以后君后乘坐的车子。“肩舆”指轿子,起初只是作为山行的工具,后来走平路也以它为代步工具。 C . 《师说》中李蟠所好的“古文”是指唐朝以前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经传”中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 . 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徐行为步,疾行为趋,疾趋为走。而“跂”为“踮起脚后跟”。
  • 7. (2023高三上·青岛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 , 伯乐不能以④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 , 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任E其身F则焉得G无失乎?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给予,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 . 全,保全,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C . 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 D . 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 . 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 . 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 . 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②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 (5) 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 , 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 , 左在琴书酒满瓢。

    [注]①公元1071年,欧阳修退居颍州。②魏境,指大名府境。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 . 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 . 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朋友品格的称赞。 D . 尾联用典,诗人想与仙人浮丘同上仙山,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
    2. (2) 《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
    2. (2) 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3. (3) 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有形的动态。
    4. (4) 在《<孟子>一则》(节选)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若想让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则需要“”。
    5. (5) 《中庸》(节选)中“”两句写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
    6. (6) 《老子》中的辩证法令后人惊叹。比如,老子认为自然万物都会经历“物壮则老”的历程,同样,他认为“曲则全,,敝则新”。
    7. (7) 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苏辙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的观点,并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见多识广,所以他的文章疏放潇洒,“”。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trong>13</strong><strong>分)</strong>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永新的新书《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细细描摹了7位科学女性,她们无不听从内心召唤,做想做的自己。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校读博?学习成绩一路领先的黄芊芊,眼看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不禁心生疑惑。权衡再三,她决定留下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元器件研究。如今,三十出头的她已成为国际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学术明星。难道 ① 地进入人生预设的轨道,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不,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已到单位报到的付巧妹打道回府,插班高二、考大学。此后,她多次“改道”,最终如愿以偿,师从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斯万特·帕博教授,在古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脱颖而出……

    当然,她们并不是只知道工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汉子”。她们在科学上破茧成蝶甚至羽化登“仙”:她们亦享受着一本书、一杯咖啡、一场电影带来的“小确幸”。她们一路走来,真实如邻家女孩,普通如隔壁大姐。尽管她们也面对过山穷水尽,但总会有 ② 。她们做自己喜欢乃至迷恋的研究,你能感觉到她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沉浸在这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大家会觉得她们的成功是 ③ 的。

    本书的叙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发掘“”思想中的闪光点、启发点,体味女科学家的热爱与优雅,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位读者更加乐观、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语段中“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中的“她”,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 但是,杀死那条尖齿鲨倒是乐在其中,他想。它跟你一样,靠吃活鱼为生。(《老人与海》) C . 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记念刘和珍君》) D . 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7月,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强势登陆。截至7月28日,台风“杜苏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 5227万元。不过,与它的超强破坏力相比,“杜苏芮”这个名字却显得十分小清新。人们怎么给超强台风起了这么个名字呢?从“山行”“玉兔”再到如今的“杜苏芮”,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究竟从何而来?

    台风是一种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气旋,这种气旋可以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所以同一时间内可能会存在多个台风共舞的现象。    A     , 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规范台风命名。①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②其命名方法是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供10个名称,这140个名称共同组成一个台风命名表。③台风形成之后,就按照命名表的顺序,依次命名。④这些名称大多涉及到神话、星座、诗词、动植物等内容,充满地区特色。⑤如中国提出的10个名称分别是海葵、银杏、风神、杜鹃、木兰、悟空、白鹿、海神、电母、海棠。⑥这次登陆的“杜苏芮”是以韩国提供的名称,在韩语里是“鹰”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    B    。⑦但是,一旦台风“作恶多端”——即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后面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可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留给这次台风。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strong>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然而,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看法,过度关注外界评论,沉迷于冗杂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