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全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3 浏览次数:1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如上所说,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猛虎的利爪、麇鹿的捷足、骏马的遒劲、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或者苍老多皱的松枝。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书体”。比如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劲松”的笔法。又如欲通晓中国书法,还必先仔细观察蕴藏在每个动物体内的形态和韵律。每种动物都有其和谐优美之处,这是一种直接出自其生理机能,尤其是运动机能的和谐。一匹腿部多毛、躯干高大的负重拉车之马,有其独特的美,正如一匹光滑灵巧的赛马有其独特的美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试想一枝盛开的梅花,具有多么不经意的美丽和充满艺术感的不规则变化!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等于领会了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领悟了中国艺术。这枝梅花,即使花朵凋谢或被拨落,仍然美丽无比,因为它还活着,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生的冲动。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要生长,要拥抱阳光,要保持自己生命的平衡;它也源自抵御风暴的必要。每一棵树都是美的,因为它暗示了这些冲动,尤其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它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

    换言之,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而非静态的美。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势”,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结果,在这种艺术的范型中,我们有了不少看似不平衡、实际却十分平衡的结构形态。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摘编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材料二:

    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韵律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像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表现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把“万殊”裁成“一相”,所谓“一相”就是把万物化作“点”“线”。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书法艺术从“万殊”发展成为“一相”,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徐悲鸿曾说:“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这段话说明书法艺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象形文字侧重于客体,即对个别事物的描绘。当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重点便转移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但并非完全脱离客观,而是概括地表现自然的运动、节奏,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例如借“行云”“流水”的舒缓流畅的节奏表现人的愉快;借苍松盘根错节的韵味表现人的坚韧不拔。宗白华曾说:“书法反映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们对它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所以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线运动都是为了表现情感、意蕴。因此,书法的由具象到抽象,艺术的表现力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自由、更广阔、也更含蓄了。

    (摘编自晏浩越《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韵律理想的崇拜发端于中国书法艺术,要了解中国艺术必须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B . 生物的动态美是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能够领悟中国艺术。 C . 中国古代汉字从象形的图画,演变为线条的符号,这是一个由具象发展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D . 只有当书法发展到文字点线形式阶段并与情感这一关键因素熔为一炉,才具备了审美价值。
    2.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动植物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而呈现出的运动和延伸状态,实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 B . 中国书法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追求行云流水的境界,这一特点不容更改。 C . 《张猛龙碑》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保持平衡的特点,别致新颖,符合中国书法的审美。 D . 《只此青绿》的舞者以体态韵律表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书法和舞蹈属同一精神体系的例证。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论据的一项是(   )
      A . 王羲之学习书法时,在广袤的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从深山的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B . 古代一位名僧偶见两条大蛇缠斗,都伸长脖颈,颇有外柔内刚之势,有所感悟创“斗蛇”书体。 C . 杜甫诗作记述,吴人张旭好写草书,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自此草书长进。 D . 颜真卿观雨水从屋檐滴落浸染出墙上斑痕,领悟行笔顿挫沉着,开创笔画圆润厚重的“颜体”。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5) 孙过庭评价中国书法“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五四”

    冰心

    一九一九年,我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的一年生。

    在五四运动的前几天,我就已经请了事假住在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陪着我的动了耳部手术的二弟。“五四”那一天的下午,我家的女工来给我们送东西,告诉我说街上有好几百个学生,打着纸旗在游行,路旁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候又有一位亲戚来了,兴奋地告诉我说北京的大学生们为了阻止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出卖青岛的条约在天安门聚集起浩大的游行队伍,在街上呼口号撒传单,最后涌到卖国贼章宗祥的住处,火烧了赵家楼,有许多学生被捕了,我听了又是兴奋又是愤慨,她走了之后,我的心还在激昂地跳,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

    “五四”这一夜,我兴奋得合不上眼,第二天就同二弟从医院回家去了。到学校一看,学生自治会里完全变了样,大家都不上课了,都站在院子里面红耳赤地大声谈论,同时也紧张地投入了工作。我们的学生会是北京女学界联合会之一员,我也就参加了联合会的宣传股。出席女学界联合会和北京学生联合会的,都是些高班的同学,我们只做些文字宣传,鼓动罢课罢市,或对市民演讲。为了抵制日货,我们还制造些日用品如文具之类,或绣些手绢去卖。协和女大是个教会学校,一向对于当前政治潮流,不闻不问,而这次波澜壮阔的爱国力量,终于冲进了这个校园,修道院似的校院,也成了女学界联合会代表们开会的场所了。同学们个个兴奋紧张,一听见什么紧急消息,就纷纷丢下书本涌出课堂,谁也阻挡不住。我们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宣传,沿门沿户地进入商店,对着怀疑而又热情的脸,劝说他们不要贩卖日货,讲着人民必须一致奋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反对军阀政府卖国行为的大道理。我们也三三两两地抱着大扑满【注】 , 在大风扬尘的长安街,在破敝黯旧的天安门前,拦住过往的人力车,请求大家捐些铜子,帮助援教慰问那些被捕的爱国同学。我们大队大队地去参加北京法庭对被捕学生的审讯。我们开始用白话文写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在各种报刊上发表。

    这时新思潮空前高涨,新出的报刊杂志,像雨后春笋一般,几乎看不过来。我们都贪婪地争着买,争着借,彼此传阅,如《新青年》、《新湖》、《中国青年》,一直到后来的《语丝》。 看了这些书报上大学生们写的东西,我写作的胆子又大了一些,觉得反正大家都是试笔,我又何妨把我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小问题,也写出来求教呢?但是作为一个大学里的小学生,我还是有点胆怯,我用“冰心”这个笔名投稿。

    这时我写东西,写得手滑了, 一直滑到了使我改变了我理想中的职业。

    在这以前,我是一心一意想学医的。在中学时代,我就对于理科课程特别用功,升到协和女大时,我报的也是理预科。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和怂恿,我就同意“改行”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班。从那时起,我就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

    二十年前,在一九五九年四月,我已经写过一篇《回忆“五四”》的短文,在那里我曾歉疚地承认过,我的家庭出身和教会学校的教育,以及我自己的软弱本质,使得我没有投身到火热的政治革命中去,使得五四运动对我的影响,仅仅限于文学方面——即以新的文学形式来代替旧的文学形式,等等。但在今天,我又想, 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整个潮流在前进,决不容一朵小小的浪花沉滞在中流,特别是经过了这曲折的六十年,我更认清、看准了,在我们前面高高照耀的科学与民主这两盏明灯。如今,我的岁月和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仍当为我们能拿到、举起这两盏照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上我最大的力量!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日

    (选自《文艺论丛》1979年9月第8期,有改动)

    【注】扑满,我国古代人民储钱的一种盛具,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储蓄罐。

    1. (1) 下列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亲戚兴奋地讲述学生游行,作者听到后“又是兴奋又是愤慨”,表明当时的“运动”对普通大众而言是得人心的。 B . 曾经对政治潮流不闻不问的协和女大深受爱国力量感召,其学子积极行动,成了本次救亡图存运动的中流砥柱。 C . 作者能“改行”写作,是与空前高涨的新思潮的影响、报刊上同学们发表文章的鼓舞及周围人的帮助分不开的。 D . 在文章结尾,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决心将老骥伏枥,为祖国的光明前途而竭尽全力,
    2. (2) 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窗外刮着强劲的春风,槐花的浓香熏得我头痛!”烘托了作者的激切心情,夸张地写出五四当天的事对她的振奋之大 B . 第三段写一向对政治闻不问的协和女大的学生在五四动后积极行动起来,从侧面表现了 五四运动对当时社会影响深广 C .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协和女大学生在五四运动后的种种革命行动,从而对学生高涨的爱国 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D . 作者把一九五九年写文章时的认识与今天作了比较,是为了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自己对五四运动的感悟更加深刻
    3. (3) 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 “我”由先前的“软弱”直到后来坚定地为“祖国光明前途的明灯”尽力,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4. (4) 有人说:“冰心的散文体现着自己所强调的独特风格。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编织在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凭借着敏锐的眼力和细密的情思,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溶在一起。请结合本文,赏析冰心散文的语言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 , 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 , 诸侯之相攻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 世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是给诸侯工作的传。 B .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 . 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 D . 国家,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 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带了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一起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 . 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 . 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 . 第三则材料从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②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5. (5) 简要概括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题。

    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阀。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这首词大约作于其南渡初期的被贬途中。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与“千里澄江似练”一样,都是近景,突出了长江的壮阔。 B . “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词人慨叹六朝兴亡、岁月流逝得如此之快,令人吃惊。 C .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词人哀叹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老来无成的命运。 D . 词中既有“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这样直接的抒情,又有间接的借景抒情。
    2. (2) 请结合“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的含意,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
    2. (2) 《登岳阳楼》中“”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点明了地点和季节,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嘉州宾馆,窗外江声浩荡。信步走上阳台,夜色是那么诱人:黛色如带的峨眉,已进入夜的帐幔养神安息。月色透过笼罩的薄云,轻轻地洒在岷江、青弋、大渡河三江汇合处。东面的凌云山,像披着蓑衣的老翁,端坐江边垂钓。涛声时而重,时而柔,时而近,时而远,久别重逢的三江姐妹在倾心聚谈,像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尽的沿途见闻。顷刻,又手携着手,摇曳着波光闪烁的长裙,向东去朝拜大佛。

    白天,游客摩肩接踵,人语喧毕,我匆匆参见了乐山大佛,除了惯叹它的雄伟、神奇,并未仔细端详它的风貌。这座高达71米的佛像,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那么完好。你看他背靠凌云山,慈眉善目,安详地静坐江边,年年月月,朝朝暮暮,看云海月色,观三江风涛,哪一条木筏上的号子他未听过?哪一页樯帆上的风雨他未见过?人世间的悲和欢,苦与乐,大千世界的混沌开化,潮流变革,战云燹火,都收在他的眼底、藏在他的心间,然而他不动声,不为容,依旧坐在那里思考。我想,无论哪一位学识洲博、阅历深广的长者,站在他的面前,恐怕也只能称是人生的稚童;无论哪一个青春如花、充满活力的黄金少年,和他相比,也都会自愧不如吧。

    1. (1) 下列分子中的“像”和“像有说不完的”中的“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间,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 B . 思念像一曲余音袅袅的箫声,久久回荡在空旷的原野。 C . 他的长相像他的哥哥,人们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兄弟俩。 D . 像钱学森、钱伟长这样的科学家,一定会被人们铭记。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每一条木上的号子他都听过,每一页樯帆的风雨他都见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武医院营养科医师黄芸提醒,食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相当于它的“身份证”,是否健康、是否符合个人需要,信息都藏在字里行间,所以____①____。

    营养信息有什么——看配料表。配料表就是告诉大家,食物主要是由哪些原材料制成的,其中包括辅料、食品添加剂。配料表里的食物成分,是按照添加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____②____,在配料表中的排位越靠前。我们可以利用配料表来识别,这种食物是不是“货真价实”。

    营养物质吃多少——看成分表。在食品预包装上,营养成分表标明了每100g(或100ml)该食物提供的能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钠、钙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值,以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产品中每100g(或100ml)所含营养物质的大小,并决定选择哪种更符合自己的需求。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看营养声称。比如一款“粗粮无糖饼干”,因为“无糖”吸引人,但仔细看脂肪NRV这一项,高达40%。也就是说,饼干虽然无糖,但营养素构成比例失衡,____③____,同样不利于糖尿病患者及肥胖人群。

    总之,看懂食品“身份证”,才能真正选到健康的食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身份证”一词在文段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前,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2020年,全国人民与病毒斗争,最终赢得了抗疫的胜利;桑迪亚哥追捕马林鱼、与大海、鲨鱼斗争,从世俗来说是失败了,但是他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人的一生都在斗争,与困难斗争,与命运斗争,与平庸斗争……。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