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有时候,过于“趋异”,表现出以本国叙事和本国话语为中心,导致传播的预期与效果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有时候,又倾向于“趋同”,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国际受众往往处于没听过、听不懂、不认同的状态。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形象呈现出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这就为中国国际传播“走出去”增加了阻碍。

    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偏好的“趋同”策略,在另一个维度上同样强化了中国的“他者”形象。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交媒体的兴起,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意外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传播效果的案例。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成功案例反推其成功原因,并希望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然而,从内容上看,目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展现“中国的乡村生活”图景,符合西方视角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想象,经过“美化”的乡村生活也同样符合西方艺术审美的取向。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立体的中国全貌。尽管这些案例从流量数据上看是“成功”的,但其本质上仍是依循西方既有的中国想象对“中国故事”进行选择性地演绎和编排,满足了西方受众的东方幻想与猎奇,却在文化意义上增强了中西身份上的差异感,强化了西方叙事下的中国古老、神秘乃至相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这并不是我国想要构建的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因此,从这些个案的传播结果来反推其“成功”原因得出的传播方法,可能会使得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走向片面,距我国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种国际传播的工作和研究,看似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将西方叙事和西方标准“请了进来”,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自主性。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论是采取“趋异”倾向的“走出去”,还是采取“趋同”倾向的“请进来”,都难以真正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无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

    材料三:

    应该看到,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逐渐重视电影作品艺术魅力的传达。但是从历史回溯和宏观层面审视主旋律电影创作,相当一段时间内,相当一部分承载价值传达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去完成,最终导致叙事感染力量弱化,这种创作矛盾也是困扰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为追求政治正确的惯性力量所驱动,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建构进而被意识形态传达的要求选择、提纯,拉大了叙事内容与日常社会的距离,有些艺术表达甚至远离了生活常识,忽略了日常情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疑会出现叙事的悬浮感。其结果是对内在中国观众中不能形成预期影响力,在境外更得不到海外观众的广泛接受。

    ——摘编自《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再现》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呈现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来源于对外传播中我们对西方审美取向的迎合。 B . 目前我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当下的国际传播工作与让中国形象真正地“走出去”尚存在较大差距。 C . 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而言,只要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就能让中国观众和海外观众广泛接受。 D . 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等同于展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 B . 要衡量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流量数据,有些案例的“成功”长远来看会损害对外传播的主体性。 C . 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他者意识”,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 D . 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因而我们须尽量避免因远离生活常识而带来的叙事上的悬浮感。
    3. (3)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表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项是( )
      A . 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遭遇强震的土耳其,在地震灾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搜救。 B . 2月15日,2023春运落下帷幕,新华社以图片形式留存无数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的珍贵瞬间。 C .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判定有侵权事实的莫某与商场向英国博柏利公司支付赔偿金额12万元。 D . 《杨善洲》《郭明义》等影片将镜头聚焦主人公的公义大爱,将“家”的因素进行了模糊处理。
    4. (4) 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原因。
    5. (5) 2023年央视频道重磅推出的电视剧《三体》在海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该电视剧改编自刘慈欣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中的第一部。这次走红让海内外观众都对接下来第二部、第三部影视化呈现充满了期待。如果你是续集的导演,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创作的启示。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

    蔡崇达

    应该是在一九九八年的时候,阿爸一度打定主意要把老家小镇上两百多平方米的老石头房子卖掉,到厦门买套六十多平方米的。当时促使他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是,台湾电视剧看多了,看到电视剧里描述的那种都市生活,无论怎么对比,总觉得那种生活比现在的样式好。

    终于阿爸决定要带着我去探路了。他说顺便让你见识一下大城市的生活。当时老家这个海边的小镇还看不到太多的车,从我老家到厦门每天就早上六点半一班,所以小镇的人很多会晕车,包括我。我晕车是受不了那种刺鼻的汽油味。所以从一上车,往厦门的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好不容易到了厦门,下了车我一口吐了出来,我看到的是一排排车屁股对我冒着烟。阿爸以前是海员,见怪不怪,说会习惯的。

    当时小孩子的鼻子敏感,觉得这座城市怎么到处都是油味,我试图激起自己的兴趣,比如挤公交车,比如看两旁整齐的绿化带,比如高楼——但显然一切都是在预料中。我知道阿爸也似乎在激发我的兴趣,一路指着,你看这栋楼有几层你数数,我说不数了,电视上还有更高的,他说你看这道路都铺砖,我说这个电视上也有,他说你看好多车,我说我也看过了,你看有红绿灯,我说书本上读太多了。最终我实在提不起兴趣了,城市里似乎太多已知,我老家的一个小水池都有好多未知。

    我们去拜访的是表哥家,虽然是表哥但年纪和我爸爸相仿,他有个儿子比我小六岁左右。看我无精打采,便让这个小侄子带我出去走。本来想能有什么好玩的,其实就是四处走,叫我数楼有几层,看地面上的瓷砖。然后还有学规矩,一路上都在叫唤,不准随地扔东西、要排队上公交车、要走斑马线。当时小孩子的我一直在心里庆幸还好自己不是这里的人,而且看着大片大片望不到尽头的水泥地,我觉得好悲哀——没有各种奇特的植物,没有长有小蝌蚪和五彩鱼的水池,没有可以挖地道的地方。

    现在我是在空气更不好的北京写这个东西,当然鼻子已经麻木,闻不出好空气的味道了。不过我觉得曾经的乡土让自己变得相对浑厚些——因为浑浊所以厚实。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顺着这根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的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

    我并不是说厦门不好,只是我觉得城市不好,特别是中国的城市不好。厦门和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建设都有个基础——人家国外的城市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们该怎么被组织的,然后再依据这样的标准建设。中国近代的城市不是长出来的,不是培植出来的,不是催生出来的,而是一种安排。因为初期必然要混乱,所以中国的城市也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人要干吗,路要怎样。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除了维护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难接受第二层次的思维了。

    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就一个池子,它里面的各种生物以及各种生活在这世界的故事都可以让一个孩子开心一个下午,而城市里的孩子只能盯着被安排好的景色开心这么一瞬间。

    现在国外的建筑师常用一个词来讽刺中国,“千城一面”,无论哪个城市,都只能从国外的标准去解释当时为什么这么建,而不能说出这个建筑这条街道和人群的生活是如何自然地演变融合,骨肉相连的。中国的许多城市就这么仓促地被一个标准给阉割了。

    我更喜欢北京而不喜欢上海。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的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而在上海,第一眼非常喜欢,它已经是城市化的代表,但你在一个角落住一个星期,你就知道这个城市其他所有地方的样子了——都是类似的。

    泉州和厦门刚好也构成这样的相对吧。我常这么比喻,厦门是泉州的整容版。在泉州你会看到乱闯的行人和车、粗糙的老建筑,甚至低陋的生活习俗。我是会喜欢环岛路上的精致,风景,但绝不是被打动或者感动。感动我的,会是走在泉州石头巷子突然听到随便哪户人家里飘出的悲戚的南音,会是十五佛生日的时候,整个城市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供品烧上香齐声祈祷平安。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次去厦门“我”就很抵触,一路上“难受就压过兴奋”,父亲在厦门买房的计划因此搁浅,我才继续在乡村成长。 B . 作者提及“空气更不好的北京”并非刻意去批评北京空气质量,更多的是为了与前文相呼应,使文章衔接更自然。 C . 作者认为,“安排出来的”中国近代城市没有独特性,表现出强大的秩序意识,生长在这样环境的人思维也不易突破。 D . 一个城市可以因为“乱闯的行人和车”让人不喜欢,也会因为石头巷子的南音、佛生日家家户户的祈祷让人感动。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属于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的散文,既有儿时经历,又有对城市的见解,同时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深情,感性和理性结合。 B . 作者用笔精到,“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典型意象排比,北京小胡同跃然纸上。 C . 文中“小侄子”意蕴丰厚并非闲笔,既让城市的“小侄子”和“我”形成对比,又表达了“千城一面”对孩子的伤害。 D . 作者善用类比来表达自己对于城市的喜好,相对于中国城市更喜欢国外城市,相对于上海更喜欢北京,相对于厦门更喜欢泉州。
    3. (3)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画横线句“我一直觉得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的含意。
    4. (4) 散文以第一人称“我”行文,视角却又富于变化,从1998年的“我”写到现在的“我”,请结合文本赏析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宪宗与杜黄裳论及藩镇,黄裳曰:“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上深以为然。

    西川节度使韦皋薨支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使诸将表求节钺朝廷不许。征刘辟为给事中,刘辟不受征,阻兵自守。上以初嗣位,力未能讨,以为知节度事。刘辟志益骄,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梓州。推官林蕴力谏,辟怒,引出,将斩之,阴戒行刑者使不杀,但数砺刃于其颈。蕴叱之曰:“竖子,当斩即斩,我颈岂汝砥石邪?”辟顾左右曰:“真忠烈之士也。”乃黜为唐昌尉。

    上欲讨辟而重于用兵,公卿议者亦以为蜀险固难取,杜黄裳独曰:“辟狂戆书生,取之如拾芥耳。臣知高崇文勇略可用,愿陛下专以军事委之,辟必可擒。”上从之。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高崇文屯长武城,练卒五千,常如寇至,卯时受诏,辰时即行,器械糗粮,一无所阙。凡八战皆捷。甲午,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九月壬寅,河东将阿跌光颜将兵会高崇文于行营,愆期一日,惧诛,欲深入自赎,军于鹿头之西,断其粮道,城中忧惧。于是辟将李文悦、仇良辅皆以城降于崇文。崇文长驱直指成都,所向崩溃。辛亥,克成都。刘辟帅数十骑西奔吐蕃,崇文使高霞寓等追擒之。崇文入成都,屯于通衢,休息士卒,市肆不惊,珍宝山积,秋毫不犯。槛刘辟送京师,军府事无巨细,从容指挥,一境皆平。辟有二妾,皆殊色,监军请献之。崇文曰:“天子命我讨平凶竖,当以抚百姓为先,遽献妇人以求媚,岂天子之意邪?崇文义不为此。”乃以配将吏之无妻者。崇文素惮刘潍,黄裳使谓之曰:“若无功,当以刘潍相代。”故能得其死力。及蜀平,宰相入贺,上黄裳曰:“卿之功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西川节度A使B韦皋薨C支度副使D刘辟自为E留后F使G诸将表求H节钺I朝廷不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使,意为“顶用,好用”,如《水浒传》第四回: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唐时也指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中使”应为此意。 B . “诏凡西川继援之兵,悉取崇文处分”中的“处分”意谓调度、指挥,与《孔雀东南飞》中“处分适兄意”的“处分”意思不同。 C . “刘辟帅数十骑西奔吐蕃”中的“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与《赤壁赋》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不同。 D . “上目黄裳”的“目”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看,注视,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辟自立为西川留后,朝廷不予承认,征召他入朝担任给事中,刘辟拒不受命,发兵自守,朝廷因无力讨伐,让他处理节度使的事务。 B . 刘辟因发兵包围梓州,林蕴极力进谏,刘辟很生气,命人用刀在他脖子上划来划去,装出要杀他的样子,最后将其贬为唐昌尉。 C . 高崇文平时就注重练兵和军资储备,所以他一接到朝廷讨伐刘辟诏命,就可以迅速出兵平叛。他连战连捷,朝廷也让他统率西川境内的援兵。 D . 高崇文军纪严明,阿跌光颜由于延误了会合时间,想要立功赎罪,便断绝刘辟粮道,刘辟带领李文悦、仇良辅拿城池向高崇文投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

      ②时宿将名位素重者甚众,皆自谓当征蜀之选,及诏用崇文,皆大惊。

    5. (5) 蜀地平定后,宪宗看着杜黄裳说:“卿之功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的理由。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1. (1)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诗人开篇摹写南征途中见到的秀丽之景,营造了欢快、轻松的氛围。 B . 颔联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增强诗的艺术性。 C . 颈联“老病”与“君恩”形成对比,道出诗人无法报效朝廷的愧疚。 D . 尾联诗人以“百年”“未见”,写出当下的窘境,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
    2. (2) 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全诗内容,比较“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
  • 5. (2022高三上·高县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2. (2) 韩愈《师说》中认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是对待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采取“”的态度,而一般人采取 “”的态度。
    3. (3) 《氓》中,以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9月20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就像很多汽车都具有车道保持功能一样, ①  , 就会自动修正方向,回到自己原本的车道上来,同时在轨验证了推力为120N的发动机的实际性能。据专家介绍,120N这样的小推力发动机可以不失毫厘地进行修正量较小的动作,为后续的轨道控制奠定基础。

    在天问一号飞向火星期间,探测器由于长期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日积月累,地面测控系统需要在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对其飞行轨道进行端正,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轨道上。

    如果把天问一号比作 ②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航天人就是“放风筝的人”。位于黑龙江佳木斯、新疆喀什和阿根廷内乌肯测控站组成的测控网就好比风筝的线。当“风筝”脱离了预设路线时,“放风筝的人”就会通过手中的“线”把它拉回正确的路线, ③ 

    此外,天问一号还会遇到太阳直接照射的热能不够的状况,所以它需要给自己充电发热。通过识别出身上哪个部位温度过低,天问一号就会按区域精准“供暖”,在节省能源的同时保证设备安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既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对此____。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____的。

    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在乱前,其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而另外少数人,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终于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其所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是____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 B . 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 C . 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一种好意。 D . 此时,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它宽达数百万光年。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请指出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按要求写作。

    统编版小学课本识字第一课的内容为“天地人你我他”,这六个字引导儿童时期的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如今,18岁的我们站在成人的门槛前,应对这六个字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把“我”放在“天地”“你他”之间去思考。

    请围绕“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