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1-21 浏览次数:11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 . “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 . 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 . 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 . 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 . 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 . 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
      A .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 . 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 . 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 .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4. (4) 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 (5) 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买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 . 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 , 可见他缺乏自信。 C . 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 .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 “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 .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 . 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3. (3) 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4. (4) 本文原名“扶危”,后改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蠹》节选

    韩非子

    ①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 构木为巢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②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 , 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为民先;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 , 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 , 称俗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注】:①作:出现。②粝粢:泛指粗糙的粮食。藜藿:泛指野菜。藜:野菜。藿:豆叶。③监门:看门的人,指看门的奴仆。④臿:锹,掘土的工具。⑤士橐:指做官和依附权势。橐:通“托”,依托,投靠。⑥戾:暴虐。

    1. (1)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桀A纣暴乱B而汤C武征伐D今有构木钻燧E于夏后氏之世者F必为鲧G禹笑矣

    2. (2) 以下加点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曰有巢氏             尧王天下也 B . 汤、武笑矣          论薄厚之政 C . 构木为巢避群害       身执耒臿为民先 D . 腥臊恶臭伤害腹胃        称俗行也
    3. (3) 以下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因此圣人不期望效法古代,也不效法固定不变的老规矩。
      B .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虽然看门奴仆服侍供养着,也不会在这方面吃亏了。
      C .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这不是疏远亲骨肉,而喜欢过路人,而是因为多和少实际上是不同的。
      D .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大家争相做官或投靠有权有势的人,不做地位低下的人,因为做官的权势重。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5. (5)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观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注】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此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变法第六年,朝臣以旱灾为由猛攻新法,王安石六次上书,自请罢相,本诗为他罢相后所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描写了大雨过后田野乡村的欢乐场景,一个“慰”字表现出了百姓对及时雨的渴求。 B . 诗的颔联指出一年的农业收成需要借助意料之外的雨,上天保障了人间商品经济的繁荣。 C . 雨后风雷平息,星斗渐现,暑尽凉来,令人舒适,这一场甘霖之雨也慰藉了王安石苦心。 D . 本诗状物态,体物情,这场“雨”可感可爱,同时借云情言己志,两相契合,妥帖自然。
    2. (2) 《易经》中说:“知进退,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学而》中的“”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2. (2) 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类似“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虞舜时期设立的“上库”、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都是王朝统治者在京城设立的高等学校。不过,先秦时期最有名的“大学”,①____。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设立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稷下学宫并不像之前的高等学府,②____,而是设立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由齐桓公创建。在临淄,有座门被称为稷门,稷门附近被人们称为稷下,因此,设立在稷门附近的学宫便被称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称得上是战国时期的清华和北大,当时真可谓是A( )——天下英才全部汇集到这座学宫。学宫因为采用的官方主办、私人主持的办学模式,所以此处的学术氛国较为宽泛。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③____,都可以无所顾忌地阐述自己的理论或者对于时事的看法,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中心。中国文化的许多观点和成果都可以在稷下学宫流传下来的典籍中B( ),这座学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是C( )的。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简要修改。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智囊般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 )。

    在夕阳的余晖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对我们如弃敝屣,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是的,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严重的事件,它表明,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老子的行踪可以用这样一个词形容:神出鬼没。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 B . 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因为失望和另有使命 C . 因为失望和另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失他方 D . 又神奇般地消失他方,大约是失望,或另有使命
    2. (2) 请提炼概括上面两个文段的主要观点内容,不超过50字。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