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保山市普通高(完)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灾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监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子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届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照追求理想、进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完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源,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故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求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表,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曲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十。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他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监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英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监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如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晓遗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期。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谐,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店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诸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半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登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度《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形,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造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贯,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生教、秋救、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路、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显唐人的眼界,开闻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敢、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物,百姓般富……路不拾遗,行者不素粮。”(郑繁《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室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懦、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氯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懦,王维常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间士族垫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特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常《监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盛唐气象歌唱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人民力量的高涨,它属于人民,因而盛唐气象具有思想性。 B . 盛唐气象之所以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特点,这与当时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C . 盛唐气象在于形象飞动、想象丰富、情绪饱满,也就是说形象夸大且充沛饱满的作品才算是盛唐气象。 D . 唐朝时期一大批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的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这批新人催生了盛唐气象。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二都谈到了盛唐气象与盛唐诗歌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评价一部作品是否有思想性,不应只看是否揭露黑暗,更应该看其是否属于人民。 C .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其他时期的诗歌都无法与盛唐诗歌相匹敌。 D . 文化的融合交流,对盛唐气象形成起了积极作用,这为当下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 .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B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 .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4. (4) 材料一的议论深入浅出,请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盛唐时代与盛唐气象的关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 河

    高 军

    “……人家坐着俺站着,人家吃饭俺看着。刺饭剩菜吃半饱,挨打挨骂不敢跑。拾起钩担去挑水,看见山下白果树。白果树上开着花,俺想娘亲俺想家……”走着走着,苦妮不自觉地又哼唱起来。

    “哈哈,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唱这个?”同行的姐妹捅她一下,“现在好了,不用给人家当童养媳,这些事儿都没有了。”

    苦妮自小就被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队伍来村里后成立了各种组织,宣传婚姻自由,让苦妮走出家庭,成了妇女们的带头人。

    说着笑着,苦妮和另外四个姐妹来到了汶河边上。她们接受区里和村里安排的任务,来河边接应担架队过河。部队在南边十几里的山上和日本鬼子干上了,担架队要把伤员运到北大山里面的战地医院去。

    由于是雨季,河水上涨,浑浊不清,考虑到抬担架的人对这儿不热悉,如果误入深水区,不但会耽误抢救和治疗的时机,更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而她们几个从小生长在河边,又经常在河里洗衣服,对这里的情况很清楚。由她们来引导担架队顺利过河,是很合适的。

    苦妮有主见,又加上这件事明确由她负责,来到河边后她就不唱了,开始认真地观察起河水来。只见平日里清激的河水已经变成黄色,只有激起的泡沫是白的,在靠岸的淤柴周边高低晃荡着,并不破灭和消失。她想了想,挽起裤腿就下了水。

    二嫚急急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苦妮轻声回答:“我蹬过去一次看看,找找最浅的地方。”“哎呀,咱们合着眼也能知道哪儿浅哪儿深啊!”苦妮摇摇头:“发大水,可能冲着冲着就会变呢。”

    二嫚和另几个姐妹一下子不说话了,都点了点头,走进水中。她们自觉分散开,一步步向河对岸走去,每我到一个浅水点就抬头向河两岸目测一下,我个参照物,以便记准确。当她们再次回到河这边的时候,就已经探好一条最浅的线路了。她们觉得走这条水路那些大男人应该不会开湿抬着的担架。她们的裤子已经全部湿进,上衣也开温了一大半,紧贴在身上很让人难受。但地们根本不想这个事儿,又喊喊喳喳,说说笑笑起来。

    二嫚正尽情望着远处,嘴里唱着“蚂蚁过河踩塌了桥”,苦妮猛拽她一下:“来啦来啦!”

    十几副担架来到河边,在河滩上停下。他们脸红红的,大口喘着粗气,这是已经走了很多路累的。看到这里有几个年轻的姑娘,那疲意的神色换成了笑容:“你们这几个识字班倒是好清闲。”沂蒙山区管年轻的姑娘叫“识字班”是才刚兴起的,他们接着说:“你说说,还唱什么‘塌了桥’,是不是原来真有桥,让你们几个给唱塌了?都说女的嘴能破事儿。"

    苦妮不接话茬儿,静静地站在那里等他们休息。二嫚嘴头子却不让人:“这位大哥思想还怪封建咧,能去抬伤员应该是很先进呀!"

    那位更有了说话的兴致,也不客气地回敬:“那肯定是比你们先进啊!你们也就是会站在河边说风凉话,唱几句小调罢了,你说你能把担架唱过河去不?"

    这伙抬担架的都笑起来,一些伤员也在担架上忍不住轻声笑了。

    “你还真说对了,这回还真得俺们给唱歌唱过去。”二嫚说着又唱起刚才那个歌来,“东西路,南北走,听着庄里人咬狗,拿起狗来打砖头,又叫砖头咬了手。蚂蚁过河踩塌桥,老鼠叼着大狸猫,太阳出西落在东,胡萝卜发芽长了一根蒽,天上无云下大雨,树梢不动刮大风……"

    唱着唱着,她们就下了水。苦妮吆喝一声:“你们从我们站的前面走,这是水最浅的地方。”

    最能说的那位大哥愣了一下:“哦,这几个识字班真是来帮我们过河的啊!”

    苦妮、二嫚她们沿着刚才踩踏过的地方隔一段距离站下一个人,她们就像河流上的一个个航标,把一条线路标了出来。

    担架队的人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双手紧紧握住担架的把手,直起身子向水中走去。

    这时,气氛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那位大哥走到二嫚跟前的时候,嘴又痒起来:“你看你这个识字班,你站的地方太深了。”

    “可是我前边这个地方是浅的,要是我站在那浅的地方,你们就走进深水了。”二嫚还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在他身后还用声音追着大声说,“你看看你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就像个傻瓜一样咧!”

    担架队全部上了对岸,苦妮、二嫚她们也都跟着走过来。她们看到伤员担架上没有沾上一个水点儿,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各位大哥,你们歇一会儿,赶紧赶路吧。”随后对姐妹们一挥手,哗啦啦又走入水中,“咱们回吧。”大家在水中走着又都不说话了,快到河水中央的时候,苦妮突然又唱起来:“小木植,两头弯,闻女嫁到太平山。太平山上好人家……”二嫚制止她道:“别唱了,他们都还在看着咱们咧。”

    他们回过头去,只见那些抬担架的大哥还都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看着她们,直到她们全部在另一边上了岸,才抬起担架往前走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苦妮自小就被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这段经历十分悲惨,队伍的到来带来了希望,她走出了家庭,成了妇女们的带头人。 B . 苦妮接到任务后,主动去到河边认真观察河水状况,第一个下河去找最浅的点,看出她是一位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人。 C . 抬担架的认为“女的嘴能破事儿”“就是会站在河边说风凉话,唱几句小调罢了”,这反映出他们思想保守、自以为是。 D . 二嫚大声说“你看看你一个大老爷们儿,怎么就像个傻瓜一样咧”,看似是骂人,实则饱含着对抬担架的大哥的关心。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苦妮所唱的歌词起笔引出人物,不仅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 小说写“识字班”引导担架队泼河的故事,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而是妮妮道来,却扣人心弦。 C . 虽然是战争背景下的故事,但小说并不刻意表现战争,转而写一个普通的故事,这样写使小说主题更为多元。 D .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苦妮和二嫚歌唱,不仅可以在歌词里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发展,还能表现出她们的积极乐观。
    3. (3) 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4. (4) 二媛这一人物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奏使于齐,过貌,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梦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 , 不能得事焉,何敢思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杂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统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题曰:‘臣急使燕、起,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貌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束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来使盖、赵。”齐王闻之,思后天下得她,以事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毁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稀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即中不善公者,献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痰而母行,使人谓齐王曰:‘貌之所以迎我者,欲以地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候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就官名。公孙份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材。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仅游说楚王时,曾遗基特反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B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C . 魏王日/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D . 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异日一词可解释为将来、以后,也可以解释为从前、往日,在文中指前者。 B . 不肖,文中意为不才,旧时士人表示自谦的词;一般也称不孝之子为不肖。 C . 约车,意思是栓套、准备马车,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约定派车”含义不同。 D . 属,意为委托,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轸为秦国出使去齐国,途经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谢绝了陈轸,陈轸表明求见之由后,公孙衍才会见了他。 B . 公孙衍采纳了陈轸的建议,让魏王为他准备好行装,多国国君听到公孙衍要出使燕、赵的消息后,纷纷把政事委托给他。 C . 魏王因之前认为公孙衍不能胜任政事而没有早用他而深感愧疚,后来把政事交给他,公孙衍于是主天下之事,官复相位。 D . 张仅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不可以不详察,要认真考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

      ②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5. (5) 陈轸为公孙衍“掌天下事”所出的计谋,分为哪几步,请简要梳理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蓦山溪

    辛弃疾

    赵昌父赋一丘一壑,格律高古,因效其体。

    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抽。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

    病来止酒,丰负鸠鹏构。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③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

    【注】①1195年,辛弃疾被洋勤罢官,本词作于作者退隐回园之后。②赵昌父;牵卉或好友,于1196年钟官归乡,居住之地与半身成相部。③一点一壑:作者选隐之地有小立和沟整,后即成为作者退隐之地的代称。④先党者;赵昌父归乡稍晚于作者,作者戏称自己是“先觉者”。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隐退后,词人过着饭蔬饮水的生活,观天上浮云,看一丘一壑,乐在其中。 B . 词人感慨壮年时尚不如别人,老了又能做什么?唯能垂钓罢了,伤感至极。 C . 人间万事,不是都由贤人先知,且看深雪中,梅花盛开,已先知春之讯息。 D . 这首词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抒发了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
    2. (2) 这首词善于用典抒情,请举出两例,分别进行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
    2. (2)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两句评价屈原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
    3. (3)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春风拂过,大地一片_①、万紫千红。然而,春风唤醒的不仅是红花绿叶,还有一群饥肠辘辘的植食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植物与植食者之间早已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

    植物与植食者斗智斗勇的现象不胜枚举,然而,它们之闻并非只有势不两立的仇恨。之所以在满足自身存活的必要需求下,有的植食者不会对植物敢尽杀绝,是因为它们懂得“收敛”,要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既然植食者做出让步,植物也懂得“妥协”,往往不再斤斤计较,而是愿意做出一部分牺牲作为回馈。双方做出的让步可以_②,实现和腔相处,甚至双方还能不计前嫌,建立起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头细城与叶下珠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叶下珠的种子成熟时,头细蛾幼虫也刚好从叶下珠的果实里孵化出来,并依靠取食种子成长。此时,叶下珠并没有做出反抗,而是_③地将自己的一部分种子拿来饲养头细蛾的幼虫,直至其化蛹。到了第二年开春,蛹破茧变为能够飞翔的头细蛾成虫时,又为叶下珠提供传粉服务,帮助其完成繁折后代的使命。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液中90%的成分是水,在一定程度上,“水质决定血质, ① ”。你也许会通过喝大量的饮料来补充水分 , 然而,并不是所有饮料,对身体都是有益的。

    大部分饮料是将饮用水、糖分、果汁或添加剂混合成一定比例进行勾兑的。长期饮用此类饮料,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过多,加重身体消化负担。人们容易_②,从而降低食欲,导数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发育,诱发超重、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碳酸饮料中含有磷酸盐和大量二氧化碳成分,多呈弱碱性,长期饮用会影响人体钙元素的吸收,不利于人体骨骼发育,请发缺铁性贫血等症状。此外,健康的人体,若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过多则不利于血液循环,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_③。

    1. (1)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样大的西瓜真少有啊!”战士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称赞。 B . 祖国,我是你日夜奔涌的河流,每一滴水都饱含着赤子的情怀。 C . 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不会送啊!” D . 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你无法不为之自豪。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竹,是中国人所钟爱的植物。竹子的生长周期很长。一开始,往往四五年的时间才能长几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竹子就会每天以数十厘米的速度生长,仅仅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十五米,究其奥秘,就是竹子一开始把所有的努力都用在了地下,一直在伸长根系,等到时机成热自然就会成长成材。

    竹子的成长历程如此,人的成长何尝不是?

    竹子的成长历程发人深省,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