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临沧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摸底检测...

更新时间:2023-11-14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2高二上·云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 . 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 . 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 .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认为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 . 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 . 东亚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地区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 D .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
      A . 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 . 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 . 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 . 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 (4)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王(节选)

    阿城

    一九七六年,我在生产队已经七年。

    一天,支书唤我:“队里可还苦得?”我点点头。支书又说:“你是个人才。”我吓了一跳,以为在调理我,就笑着说:“支书开玩笑。有什么我能干的活,只管派吧。”

    “分场调你去学校教书,明天报到。我家老三你认得,你在学校,扯他一把。”递过一张纸来,下面有个大红油戳,证明不是假的。

    第二天一早到学校,招呼的人说:“我们昨天发了通知,正好缺老师上课,一个老师调走了,要有人补他的课。我们查了查,整个分场知青里只剩下你上过高中。”我这才明白原由,就说:“高中我才上过一年;这书,也没教过,怕误人子弟呢。”

    上午收拾停当,下午便开始教书。我看看课表,心里一颤:“教初三?我高中才念了一年,如何能教?”

    蓬头垢面的娃子聚坐在一起,数十只眼睛亮亮地瞪着。前排的娃子极小,似乎不是上初三的年龄;后排的却已长出胡须。

    我清一清喉咙,说:“翻到第四页。”学生们无反应。我问:“书呢?拿出来。”学生们吵起来,说没有书。我生气说:“不带书,上的哪样学?”一个瘦瘦的小姑娘害怕地说:“没有书。每次上课,都是老师把课文抄在黑板上,教多少,抄多少。”我呆了,想一想,说;“抄吧。”

    课文抄完,学生叫:“还有字认不得呢!“我说:“好嘛。上来划,“于学生们拥在黑板前,七手八脚划了一大片字。一黑板的课文,竟有三分之二认不得的宇。我笑了,说:“你们是怎么念到初三的?”后排的一个学生说:“我划的三个字,是以前没有教过的。我可以给你找出证明来。”

    “你说你能证明哪些是真正的生字,怎么证明呢?”

    “每天抄的课文,凡是生字,我都另写在纸上。“说丢取出一个本子,递给我。我翻看,姓名是王福,密密麻麻写满了独个的字,便问:“好。有多少字呢?”王福说:“算上今天的一共三千四百五十一个。”

    课后,我想:课本既然是全国统一的,那怎么教也应该有个标准。比如说吧,一篇文章,段落大意是什么?主题思想又是什么?这语文不比数学,应该有个规定才踏实。

    我认定识字为本,依了王福的本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实。语文课自然有作文,初时学生的作文如同天书,常常要猜字,中间又多是时尚的语句,令人瞌睡。渐渐怀疑写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堂课上,我要求:“字,写不好看没关系,但一定要清楚,一笔一划。作文不能再抄社论,別写些‘红旗飘扬,战鼓震天’,你们见过几面红旗?分场那一只破鼓,哪里会震天?把这些都去掉。没用!清清楚楚地写一件事,比如,写上学,那你就写:几点起来,干些什么,怎么到学校——”有学生叫起来:“以前的老师说那是流水账!”我说:“能把流水账写清楚就不错。咱们现在就拿出纸笔来,写一篇流水账。就写——就写上学吧。”

    教室里静了许久,王福忽然抬起头来,我看那纸上,一字一句写道:

    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吃了饭,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不觉笑起来。

    “还有谁写完了?”又有一个学生交了过来,上面写道:

    上学,走,到学校教室,我上学走。

    我说:“王福写得好。第一,没有错字,清楚。第二,有内容。我念念。”念完了,学生们笑起来。我说:“不要笑。‘我’是多了。讲了一个‘我’,人家明白了,就不必再有‘我’。逗号太多,一逗到底,不过这是以后纠正的事。”我又念了第二篇,学生们又笑起来。我说:“可笑吧?不过这篇起码写了一个‘走’字。我明白,他不是跑来的,不是叫人背来的,而是走来的。就这样,慢慢就会写得多而且清楚,总比抄些东西好。”

    课文于是不再教,终日只是选各种事情来写。半月之后,有时怀疑起来,书究竟可以这样教吗?学也究竟可以这样学吗?

    后来王福交了一篇作文,我不由吃了一惊。他写道: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我呆了很久,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多的东西么?

    一日,总场教育科的吴干事来学校。

    “你教到第几课了?”

    “课在上,但课文没教。”

    “为什么?”

    我想一想,终于说:“没有用。”

    “总场的意思,是叫你再锻炼一下。分场的意思呢,是叫你自己找一个生产队,如果你不愿意回你原来的生产队……”

    我走出办公室。阳光暴烈起来。望一望初三班的教舍,门内黑黑的,想,先回队上去吧,便顶了太阳离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支书给“我”调岗文件时,嘱托关照他家老三,这显现出生产队中的人情世故。 B . 分场调“我”去教书,一方面是师资不够,另一方面是“我”的学历水平合适。 C . 学生竟不认识新抄课文中三分之二的文字,反映出前一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 D . 王福精准统计出“三千四百五十一个”汉字的细节,表现出其好学上进、踏实刻苦。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吓了一跳”“心里一颤”的心理描写,都表现出“我”面对新工作时的不安。 B . “我”对学生写作所提的要求和不教课文的考虑,都基于对特殊学情的考量。 C . 小说对小姑娘、吴干事等次要人物着墨不多,但他们都在情节发展上有作用。 D . 作者语言简洁明快,句短刚健,同时善用地方语言,如“调理”“扯他一把”。
    3. (3) 王福的作文《我的父亲》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知青·教育·时代;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寻根文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宰臣李泌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宪宗初即位,中书小吏滑涣与知枢密中使刘光琦暱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事皆允从,由是甚亲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自图出镇。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

    八年十月,上御廷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宪宗从其奏。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

    (节选自《旧唐书·李吉甫传》)

    材料二:

    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章事 , 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 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谓乎

    (节选自《旧唐书·裴均传》)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制令A昭然B天下C皆得D闻知E即史官F之记G不待H书以授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见,表被动,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意思相同。 B . 因,“因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同。 C . “平章事”指官职名,从材料二可知,李吉甫担任的这一职务就相当于宰相。 D . “其此之谓乎?”的句式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句式都一致。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泌和陆贽担任宰相期间,对待李吉甫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对他赏识器重,后者对他降职贬谪。 B . 滑涣与刘光琦两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窃取朝政大权,李吉甫建议罢免两人官职,建议被采纳。 C . 李吉甫认为裴垍长期在翰林院,宪宗很亲近、信任他,一定会受到朝廷重用,就多次极力举荐。 D . 李吉甫与裴垍互尊互敬,互帮互助。裴垍有识人之智,他提笔列出的人才,都得到李吉甫的推荐。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

      ②吉甫初为相,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人心疑惮之。

    5. (5) 材料二评价李吉甫是“经纬之臣”,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注】崔中丞,即崔瓘。崔瓘时任湖南军政长官,戎昱此时来到湖南,做崔瓘的幕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云泥岂合得相亲”以反问的语气表明了自己和崔中丞地位悬殊。 B . 颔联“举世尽嫌”和“唯君不弃”形成对比,重在讽刺世人不识贤才。 C . 颈联化用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委婉含蓄,为尾联直抒胸臆张本。 D . 本诗前两联侧重写崔,后两联多写己,前后映照,使整首诗结构浑成。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笑子路是因为“”。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 (3) 《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六、简答题组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民族以 ① 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 ②  ,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扩大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尚一统、求大同”的理念和国家政治实践,以强大的感召力凝聚着中华民族。

    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 ③  , 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构成和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 简答
  • 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花生、瓜子、果冻、葡萄等食物造成孩子、老人气道梗阻从而导致窒息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气管异物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大概5分钟左右,如果在此期间能够正确的急救方法,脱险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 因此海姆立克急救法应是每个人都熟练掌握的急救方法。

    症状主要分为两种。 ① :患者能够用语言或手势表示可能存在气道异物,咳嗽、喘息甚至呼吸困难。一种是气道完全梗阻:患者可表现为双手“V型”手势抓颈,无法说话,咳嗽、口唇紫绀,很快呼吸停止,抽搐,陷入昏迷。针对可以喊叫、咳嗽的患者,可拍背协助其自主咳出异物,若仍不能咳出或出现呼吸困难, ② 。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急救方法,气道异物仍无法通过海姆立克法排出,持续有呛咳厉害和呼吸困难表现时, ③ 

    1. (1) 下列句子中的“厉害”和文中加点处的“厉害”,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学校的李老师管教很厉害,学生都害怕他。 B . 张爷爷买菜回来上了十层楼,他的心跳得厉害。 C . 这几天南方气温上升得很快,天实在热得厉害。 D . 航天员翟志刚连续多次执飞神舟任务,太厉害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 8. (2023高一上·大理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军训的记忆碎片,或许是动员大会上的口号嘹亮,或许是队列训练时的军姿飒爽,是烈日暴晒中的步履铿锵,是绚丽晚霞下的军歌飞扬……这些训练场上汗水交融的“咸”,骄阳烈日的“辣”,重任在肩的“苦”,成长收获的“甜”,都将印刻进青春,留下最隽永的高中回忆。

    然而,短暂军训留给我们的不应仅仅是永恒的回忆,更应是美好的期待。军训结束后同学们又将迎来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生活,希望同学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松劲、不懈念,把军训中培养出来的好作风、好状态保持下去,把军训成果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带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家国命运紧紧相连,以青春之热血,报爱国之壮志,勇担新时代青年之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请结合军训的感悟和收获,以“淬炼青春正当时,强国有我勇担当”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