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 .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 .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春秋战国时,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 .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意义的生成,正门作为府第对外象征性的部分,也彰显了权势和地位。 B . 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C .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D .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 自然”的意味。
    3. (3) 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C .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 .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

    “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

    “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

    “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高粱和糯米怎么样?”

    “都很好!”阿舒回答说,“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

    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

    “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

    “什么?”

    “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

    “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

    “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

    “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

    “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和阿宣。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儿,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

    阿宣吃了一惊。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儿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 B . 在阿舒和陶渊明在院子里的对话中,阿舒关注着自我生存,他对田地的收成了如指掌,而陶渊明不仅关注这些,还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C . “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辞官”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 . “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深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两次出现,直接表达了陶渊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后文写刘寄奴篡位作了铺垫。 B . 文章通过陶渊明对“二十年前”的刘寄奴的回忆,交代了刘寄奴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 C . “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这一环境描写衬托了陶渊明此时的愤懑和悲伤的情绪。 D . 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
    3. (3) 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陶渊明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 (4)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表现出了强烈的归隐意愿,而本文中陶渊明却关心着国家命运,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所学及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仁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1】“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2】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3】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4】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注:【1】公孙丑:孟子的学生。【2】慊:通“惬”。快心,满意。【3】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4】诐辞:偏颇的言辞。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宋人有闵其苗A之不长B而揠之者C芒芒然D归E谓其人曰F今日病矣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皆有不人之心        忍:怜悯 B . 者也            贼:伤害 C . 辞知其所陷          淫:过度 D . 吾言矣           从:同意
    3.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忍人之心          其外之也 B . 非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    则塞天地之间 C . 有是四端也         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 D . 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其子趋往视之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 .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 . 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 . “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5. (5)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4. (2023高二上·仁寿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辽国、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曾对传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梅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这首诗的创作有似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 . 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黄河以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由此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C .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是因为北宋与辽国、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D . 诗歌的最后,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2. (2) 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默写
    1. (1) 《六国论》中苏洵为六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认为如果这样,“”。但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而最终为秦国所灭,给后人留下“”的沉痛教训。
    2. (2)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比喻手法描写连接楼阁之间的走廊和翘起的屋檐形态的句子是:
    3. (3) 《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3高二上·仁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氏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以王熙凤为例,作者对她的描写在笔墨上不下于宝、黛、钗。她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因而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媳妇。“协理宁国府”就表现了她非凡的治家本领,当时宁国府要办一个隆重的葬礼,事务繁杂,宁国府竟无人能操办,于是不得不从荣国府请王熙凤来帮忙。她果然不负众望,事无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妥帖得体。她置身贾府复杂的矛盾中,更是费尽心机,应付自如。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如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等;也有爽朗大度的一面,以其谈笑风生赢得了老少尊卑的喜悦。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 她都占全了。”(65回)(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 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1. (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为她这样精明干练,所以也难免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B . 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也自有其艰难窘迫之处 C . 但这样一个女人也有其艰难窘迫之处,尽管她精明干练 D . 正因她有其艰难窘迫之处,才使她成为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女人
    2. (2)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她不仅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B . 不仅她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C . 不仅她曾受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遭到婆婆邢夫人的气 D . 她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
    3. (3)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C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D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 7. (2023高二上·仁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一片翠绿之间,星罗棋布地点缀着一块金黄的色彩,颜色稍微跳脱,但并不显得突兀。这便是山里的麦田。山里不比平地,没有① 的土地,也没有如黑土地般膏腴的土壤,不过勤劳的山里人总能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出耕地。一次次挥锄,一次次弯腰,一趟趟担肥 , 他们清除荒草,拣尽石块,让原本硬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

    于是,山间就有了耕田。一块块、一洼洼、一行行 , 大的能顶上两个篮球场,最小的还不过三五尺见方。因为只能依据地势而开垦,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更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不规则图形,几乎没有方方正正的标准的农田。

    进入5月,麦穗开始泛黄,麦芒恣意,被包裹着的麦粒开始膨胀、饱满,麦秆弯曲,就像满载而归的乡亲们,手捧着沉甸甸的喜悦。初夏的风一起,它们便欢腾起来,笑得② 。一株麦穗倒向另一株麦穗,挤挤挨挨,互相推搡着涌向一边,再兴奋地奔涌回来, ③ 地进行着一场场接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仁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当下时代是仓促的,所以成功要趁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曙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针对全班同学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