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14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分情节。

    《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描绘,多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说,以“闺阁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小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

    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的。

    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绝不同于“蘅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遇到旁人见怪的事情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借此道出她面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作者让湘云的《咏白海棠》“压倒群芳”,让黛玉在《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宝钗讽和的《螃蟹咏》被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回目点明是“谶语”;小说人物咏柳吟花的诗也常常是“诗谶式”的。

    诗谶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读懂它,欣赏它,才不致辜负曹雪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若以诗词标准来说,还是有高下之分。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性质,预先用诗词介绍小说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小说看,很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另外一类,《红楼梦》中常常写女孩子组织一些诗社。比如菊花开,组织菊花社,大家写菊花诗。柳絮飘飞,大家组织柳絮社,填柳絮词。这一类作品有它的特色。曹雪芹表现了他各方面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边他用了谐音、拆字,概括掌握了金陵十二钗的一生。现在更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设想每个人的遭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很了不起。《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了自己内心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的诗词。如《好了歌》,写世人追求物质的落空。《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中写得最长最动人的是《葬花词》。托拟林黛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葬花词》,曹雪芹写得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诗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吟咏等情节描绘,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有关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取材于现实,又重新创造,体现作家的艺术才能。 B . 《红楼梦》中有多次诗社活动,众人写诗,风格各不相同,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诗社中所咏之物,常与季节、自然景物的变化有关。 C . 诗谶式的方法是《红楼梦》的艺术特点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很常见。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葬花词》等,都预先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D . 《水浒传》《聊斋志异》不同于《红楼梦》,它们只是根据一段历史或一个神怪的传说加工改编,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很有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可有可无的闲文,如果跳过不看,往往会影响对前后文意的理解。 B . 《红楼梦》写了日常生活琐事,以“闺阁昭传"面目出现,而实际反映的现实生活很广阔。 C . 小说中宝钗、湘云等女孩们的海棠诗,与她们的为人行事、经历都有一定联系,不能互换。 D . 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都胸中有全局,这导致《红楼梦》中的诗都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用谐音、拆字等方法暗示了香菱的一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很好的诗。 B . 《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是好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概括了石头的悲剧,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 C . 脂砚斋批语“(《红楼梦》)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王实甫《西厢记》中有“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 D . 李后主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春去”寄寓了深远的亡国之痛,而《葬花词》主要表现的是葬花的场景和心里的哀伤,两者层次不同。
    4. (4)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咏菊》诗的作用。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  祭

    陈  敏

    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坡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

    “到了,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

    金帝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

    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不过渡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

    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分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分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临江而立,已经没有人能体味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唯有她能够听懂。

    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处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凸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

    虞姬的雕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愁,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

    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奈何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

    黑暗越来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

    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想到此时此刻西子湖畔依然笙歌画舫、灯火明灭,临安王朝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热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

    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生灵涂炭似金人铁蹄下乌黑的烂泥。飞鸟群袭而自毁良弓,狡兔作祟而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

    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

    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

    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

    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在墙壁上疯狂地涂写起来,殷红的血迹凝成一首千古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从霸王祠有了这首诗后,乌江不再呜咽。

    自此,乌江水浪为之平息,渡口开始日日渡人。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立足垓下古战场,以难民奔逃的场景描写开篇,营造出一种混乱凄清的氛围,且由面到点,为下文李清照巧遇霸王祠做铺垫。 B . 金人入侵、山河破碎的现实让李清照从“浓睡”与“闲愁”的诗情画意中清醒过来,这也反映出北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败乱的原因之一。 C . 乌江渡口夜里不好渡船,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老艄公认为江水似乎从来不平息是楚霸王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 D . 祠堂里霸王和虞姬的塑像触动了李清照的情怀,在她眼中,人间至情超越成败得失,慷慨赴死促成生命伟岸,她对人物评价的角度独具特色。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王雕像的甲胄是冰冷的,李清照却仿佛摸到了一团火,这样的触觉反差带有夸张,却显示出非同寻常的语言张力,魅力横生。 B . “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借虞姬对项王的忠贞表达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彻骨思念和自己南渡的羞耻感。 C . “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这句话化抽象为具体,极言项王气势之盛,便于和下文形成对比。 D . 李清照狂笑,一个笑字蕴含丰富:金人猖狂嚣张,侵我河山;统治者醉生梦死,苟且无为;百姓流离失所,度日艰难;奸贼作祟,祸乱朝堂。
    3. (3) 小说以“乌江江面风浪滔天,无法渡船”始,到“江水浪平,日日渡人”终,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4. (4) 有人评论本小说“这是当代女作家与一千年前的女词人的灵魂交流和追索解读,它提供的是凌空高蹈、诗意沛然的精神境界,构建了一个虚拟而现实的情感时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 . 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 . 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 . 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 . 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 . 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 . 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②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5. (5) 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岳德敬提举甘肃儒学

    [元]赵孟頫

    苦欲留君君不留,奋髯跨马走甘州。

    功名到手不可避,富贵逼人那得休。

    春酒葡萄歌窈窕,秋沙苜蓿饱骅骝

    儒冠也有封侯相,万里归来尚黑头。

    【注】①提举,元朝设置儒学提举司,掌管地方儒学。②骅骝,赤色骏马。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炼字精妙,“苦”字表达了诗人挽留友人时的痛苦,奠定了诗歌的抒情基调。 B . 诗歌颔联直抒胸臆,运用否定和反问句式,展现了岳德敬“跨马走甘州”的豪迈之情。 C . “儒冠也有封侯相”,与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一样,都运用了借代手法。 D . 尾联的“归”与首联的“走”形成呼应,既表达了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2. (2) 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的“”慨叹人生很短促,人的个体很渺小。
    2. (2) 《琵琶行》中用“”来表现琵琶女虚度岁月。
    3. (3)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两句表现出西湖景色令人陶醉,诗人观赏不够,流连忘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国人素有“好古”情结,往往崇拜千百年前的人物和思想,也特别喜欢古物收藏。____建筑,中国人的“好古”情结亦不例外,如唐诗中的“清晨入古寺”“寥落古行宫”等等,似乎建筑一定要“古”,才能显现出神韵。“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  ①  )。除了因改朝换代而刻意毁掉前朝宫殿及宗庙的行为外,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大多数木构建筑是因为自然原因而毁坏的。

    除了“好古”,(  ②  )。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____于古代,他们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参与和改变着历史。因此,在古代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这是____的“鼎新”活动,始终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

    中国人的“好古”使他们颇为珍惜古代的遗迹,但现实的想法又会使其对建筑不断“鼎新”来满足现世的____。(  ③  )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并努力使其在不同场合及情景下发挥作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关于    拘泥    代代相传    功能 B . 对于    局限    薪火相传    功能 C . 对于    拘泥    代代相传    功用 D . 关于    局限    薪火相传    功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 B . 人们既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 C . 人们既不是极端地进行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了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 D . 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
    3. (3)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 ①  , 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 ②  , 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 ③ 。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让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认为不值得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上天待他们,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身穿青蛙服,手提一堆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码。近段时间,“卖崽蛙”因呆萌造型和有趣的互动成为网红。但是,一些“卖崽蛙”被“执法”的画面也让人感到又好笑又可怜。近日,一则上海街头一只“卖崽蛙”不遵守城市秩序被城管驱离,并被斥责“每天都在这里,像什么东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针对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