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来说,被尊为逻辑之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制定了包括三段论逻辑在内的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系统准则。19世纪以前,在逻辑学的研究——特别是教学中,一直延续着这种“大逻辑”传统。近代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将数学方法融入逻辑学,英国数学家罗素将传统形式逻辑学符号化、数学化,后来经过多位数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

    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思维能力提高,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方面。因此,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逻辑学家提出要通过教育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更新;另一方面,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有弱化的趋势。教学生思考什么,是传授知识;教学生如何思考,则是培养思维能力,即能有效地理解、评价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取材于周建武的《逻辑学导论》)

    材料二:

    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作品巧妙运用谐音双关丰富了诗句内涵,而使诗词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在这妙用中也有逻辑的身影。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____

    显然,本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的艺术表现方式,类似的运用,在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一诗中也可见到。该诗云: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知画善画,上面这首诗是他评画、题画的诗作之一。诗中所说居于“江中央”的小孤山,讹音又作小姑山,其状如古时女子发髻。该山所在之处的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又将“澎浪”谐音为“彭郎”,并将其说成是“小姑”的夫婿。

    从逻辑上说,这种谐音双关是一种“音”的巧用,以语词“音”的相谐,而使语词的内涵、外延发生向谐音语词的内涵、外延的转化。如果领略和意识不到这个转化,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是无法体会到这一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美的。同样的方法,在“小姑前年嫁彭郎”中,更是收到了“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取材于彭漪涟的《古诗词中的逻辑》)

    材料三: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了。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是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取材于张炼强的《修辞艺术探新》)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分析和评价论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逻辑之父的历史地位。 B . 现代逻辑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体表现为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C . 语言与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冲破了逻辑的规范,语言运用又将距离谬误更近了一步。 D . 对于频繁出现在中国诗词作品中的“无理而妙”,逻辑学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逻辑研究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进入19世纪,在多位数学家引领下,现代数理逻辑学体系得以确立。 B . 知识几何增长与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培养现代公民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C . 谐音双关,谐音是纽带,双关是要点,没有了语词内涵、外延的转化,谐音双关极易沦为文字游戏。 D . 用材料三分析“碧云天”一句的方法可以基本解释《沁园春·长江》中“看万山红遍”的“无理”。
    3.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无理而妙”的一句是( )
      A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B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C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4) 在材料二横线处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学短评,要求正确解读诗歌内容,重点突出。
    5. (5) 结合材料三中刘勰、严羽的话,总结出赏析“无理而妙”的角度。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个被告玛丝洛娃一进来,法庭里的男人便都把目光转到她身上,久久地盯住她那张白嫩的脸、那双水汪汪的黑眼睛和高高的胸部。

    庭长等着被告坐好,便开始了例行的审讯程序。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毫不耽搁,气氛十分庄严。这种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仪式使参加者都很满意,他们更加坚信自己是在参加一项严肃而重大的社会工作。

    “你叫什么名字啊!”好色的庭长特别亲切地问第三个被告。

    “你得站起来。”他发现玛丝洛娃坐着不动,和颜悦色地说。

    玛丝洛娃身姿矫捷地站起来,现出唯命是从的神气,挺起高耸的胸部,用她那双笑盈盈而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直盯住庭长的脸,什么也没回答。

    “你叫什么名字?”

    “柳波芙。”她迅速地说。

    聂赫留朵夫这时已戴上央鼻眼镜,随着庭长审问,挨个儿瞧着被告。他眼睛没有离开第三个被告的脸,想:“这不可能,她怎么会叫柳波芙呢?”他听见她的回答,心里琢磨着。

    庭长还想问下去,但那个戴眼镜的法官怒气冲冲地嘀咕了一句,把他拦住了。庭长点点头,又对被告说:“怎么叫柳波芙呢?”他说,“你登记的不是这个名字。”

    被告不作声。

    “我问你,你的真名字叫什么?”

    “你的教名叫什么?”那个怒容满面的法官问。

    “以前叫卡吉琳娜。”

    “这不可能。”聂赫留朵夫嘴里仍这样自言自语,但心里已毫不怀疑,断定她就是那个他一度热恋过,确确实实是热恋过的姑娘,姑妈家的养女兼侍女。当年他糟蹋了她又抛弃了她,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去想她,因为想到这事实在太痛苦了,这事使他原形毕露,表明他这个以正派人自居的人不仅一点也不正派,对那个女人的行为简直是十分下流。

    对,这个女人就是她。这会儿他看出了她脸上那种独一无二的神秘特点。这种特点使整张脸都别具一格,与其他人不同。尽管她的脸苍白和丰满得有点异样,她的特点,与众不同的可爱特点,还是表现在脸上,嘴唇上,表现在略微斜睨的眼睛里,尤其是表现在她那天真烂漫、笑盈盈的目光中,表现在脸上和全身流露出来的唯命是从的神态上。

    “你早就该这么说了,”庭长又特别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父名叫什么?”

    “我是个私生子,”玛丝洛娃说。

    “那么按照你教父的名字该怎么称呼你呢?”

    “米哈依洛娃。”

    “她会做什么坏事呢?”聂赫留朵夫心里仍在琢磨,他的呼吸有点急促了。

    “你姓什么,通常人家叫你什么?”庭长继续问。

    “通常用母亲的姓玛丝洛娃。”

    “职业呢?你做什么工作?”

    玛丝洛娃不作声。

    “你做什么工作?”庭长又问。

    “在院里,”她说。

    “什么院?”戴眼镜的法官严厉地问。

    “什么院您自己知道,”玛丝洛娃说。

    她扑哧一笑,接着迅速地向周围扫了一眼,又盯住庭长。她脸上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她的话、她的微笑和她迅速扫视法庭的目光是那么可怕和可怜,让庭长不禁垂下了头。庭上刹那间变得鸦雀无声。接着,这种寂静被一个旁听者的笑声打破了。有人向他发出嘘声。

    庭长抬起头,继续问她:“你以前没有受过审判和侦审吗?”

    “没有,”玛丝洛娃叹了一口气,低声说。

    “起诉书副本收到了吗?”

    “收到了。”

    “你坐下。”庭长说。

    被告就像盛装的贵妇人提起拖地长裙那样提了提裙子,然后坐下来,一双白净的不大的手拢在囚袍袖子里,眼睛一直盯住庭长。

    接着传证人,再把那些用不着的证人带下去,又推定法医,请他出庭。然后书记官起立,宣读起诉书。他念得很响很清楚,但因为念得太快,以致发出来的声音成了一片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令人昏昏欲睡。法官们一会儿把身子靠在椅子的这边扶手上,一会儿靠在那边扶手上,一会儿搁在桌上,一会儿靠在椅背上,一会儿闭上眼睛,一会儿睁开眼睛,交头接耳。有一个宪兵好几次要打哈欠,都勉强忍住。

    玛丝洛娃时而一动不动地望着书记官,听他宣读,时而全身抖动,脸涨得通红,似乎想进行反驳,然后又沉重地叹着气,双手换一种姿势,往四下里看了看,又盯住书记官。

    ……

    “那么您对玛丝洛娃有什么看法?”那个被指定替玛丝洛娃辩护的见习法官一脸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表情,红着脸问道。

    “她是最好的,”基塔耶娃回答,“姑娘受过教育,蛮有派头。她出身上等人家,法语书也看得懂。她有时候喝得有点多,但从来不放肆。是个非常好的姑娘!”

    玛丝洛娃对掌班瞧瞧,但接着突然把目光移到陪审员那边,最后停留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她的脸色变得严肃甚至严厉了。她那双恼恨的眼睛有一只斜睨着。这双异样的眼睛对了聂赫留朵夫瞧了相当久。聂赫留朵夫尽管心惊胆战,但是他的目光却怎么也离不开这双眼白闪亮、清楚的斜睨的眼睛。他想起那个可怕的夜晚:冰层坼裂,夜雾弥漫,特别是那钩在破晓前升起、两角朝下的残月,照着那黑漆漆、阴森森的地面。

    “她认出我来了,”他想。他把身子缩成一团,仿佛在等待当头一棒。但是她并没有认出他来。她平静地叹了一口气,又去看庭长了。聂赫留朵夫也叹了一口气。“噢,但愿快点结束,”他想。

    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杀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

    聂赫留朵夫此刻听着审问证人,心里就有类似的复杂情感。

    (有删改)

    [注]基塔耶娃:是玛丝洛娃的证人,即下文所说的“掌班”。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初玛丝洛娃对庭审是抱有希望的,她积极回应庭长,力图在他面前表现出最佳的精神状态。 B . 对聂赫留朵夫而言,玛丝洛娃无异于一面“照妖镜”,无论他如何自我标榜都不免原形毕露。 C . 玛丝洛娃清楚庭长、法官对她的职业心知肚明,所以先是不与理睬,后用“院里”敷衍了事。 D . 聂赫留朵夫一直担心被玛丝洛娃认出来,他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未做好承担错误的准备。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通过法庭里男人的眼睛对玛丝洛娃的突出特征进行正面描写,自然实现叙述视角的转换。 B . 庭审的庄严有序与庭长的好色轻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以此戏谑司法体系,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C . 对于书记官宣读之声,既有运用叠词的直接拟声,又有借一个宪兵多次要打哈欠进行侧面的烘托。 D . 文末运用比喻,将玛丝洛娃比作还没断气、不住地在猎袋里扑腾的小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
    3. (3) 聂赫留朵夫在确认玛丝洛娃身份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怎样的情感波动?
    4. (4) 作者对法官既有个体刻画,又有群体描摹,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对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题阐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举五羖于累之中之大夫与语三曰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节选《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官益久,则气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俱压焉者鲜矣!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五羖:亦作五羖大夫,指百里奚。②干侯:地名,在今成安县境东部。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穆公: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春秋五霸之一。 B . 适:即“”,形声字,文中“适”与“少无适俗韵”中“适”义同。 C . 扫地:本义指用扫帚等工具清扫地面,文中喻指“臣节之盛”消声灭迹。 D . 窃:用作谦词,与《兼爱》中“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的“窃”手法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卷入昭公与季平子的政治斗争,被迫趁乱逃离鲁国,寄居于高昭子门下。 B . 韶乐,史称舜乐,齐人称赞孔子,看似有感于“三月不知肉味”,实则是对孔子遵奉周礼的认同。 C . 龚自珍开章明义,直击时弊,揭露久居高位的官绅阿谀谄媚的丑恶嘴脸,愤然之情,溢于言表。 D . 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不以江山社稷为出发点,而是根据皇帝的喜怒行事,全无廉耻之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五羖于累绁之中,爵之大夫,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②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5. (5) 请结合材料一中孔子的观点,分析材料二中官场乱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天仙子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词人春愁由来已久,非丝竹宴饮可解,日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绪仍在。 B . 四时变化本是常理,词人却问“春去几时回”,其中蕴含着无尽的留恋怅惘。 C . “风”贯穿下片,风拔云现月,移花动影,卷帘幕,灭灯烛,吹落花满径。 D . 该词时间脉络清晰,有“午、晚、明日”的明示,也有“月、灯”的暗示。
    2. (2) 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结合下片内容,赏析“弄”字之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无衣》中“”和“”两句。
    2. (2) 曹植才华横溢,性情坦率疏狂,为后人所景仰,《将进酒》中“”和“”两句即以他为典故来表现宴饮的欢畅。
    3. (3) 孔子曾告诫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长跑是一项经常被采用的、很好的健身手段。经常进行长跑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水平,预防部分代谢性疾病。除了上述好处外,长跑运动之所以在大众中风靡, ①  , 跑步没有任何门槛。

    不过,长跑运动并非适合所有人。比如体重基数较大的人和一些髋、膝、踝等下肢关节有劳损或伤病的人,(A)不宜长跑。这是(B)长期长跑练习,会给人体下肢带来较大负担,(C)会造成严重的下肢运动性伤害。

    此外,长跑不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的。如果在硬地面跑步,过强的反作用力会损害人体关节, ②  , 以减少可能产生的下肢运动劳损。一般在下午或傍晚均可进行长跑锻炼。这段时间的空气中,氧含量较高,人体的机能状态也不错。

    不少长跑爱好者担心,长期跑步会损伤膝关节。其实,相比运动损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运动少、久坐不动等,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符合上下句关系的连词或副词,使语句表达更流畅。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②是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③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④是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A),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B),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今,许多菜鸟驿站设置了环保回收箱,让盛大的消费场变成了减碳的试验地。无论是选择一份包裹的“绿色旅行”,还是助力一个快递盒的“二次漂流”,点滴努力都是“绿色贡献”。各方共同携手,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绿色效应,汇聚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1. (1) 习总书记使用了两个与鱼有关的成语,生动形象地概述了两种错误的做法,请在文中括号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线处哪三句有语病,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3. (3) 本题文字材料右侧是一个环保回收箱,请写出箱体虚线框中构图要素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