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A9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暑假返校...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透物见人”。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归纳、演绎与类比。归纳就是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材料,获取更多角度的信息,从中提炼出认识来。这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路径,广泛的发掘与占有材料,还有鼓励多学科的合作,都是为了获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对考古实践而言,研究者如果没有装备理论,实际是无法认识遗存的。尽管物质遗存一直都存在,但只是有了考古学之后,它才成为研究材料。研究并不仅仅是从材料出发的,理论是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研究文明起源的理论众多,有水利说、阶级斗争说、战争说、人口说,如此等等,究竟哪一种理论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从这些理论出发,可以进行推导,帮助我们关注考古遗存中相关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就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现象。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这不是我们从今天的经验可以简单推导的,因为古今并不一定一致。尽管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它是考古学“中程理论”建设的核心。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透物见人考古推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探索,否则考古学就是不能成立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这导致我们的考古推理存在不少想当然的现象。中国缺少民族志与民族考古资源,不过,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 

    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科学对于考古学来说,不仅仅指科技考古的方法,还指科学的一般原则:尊重真理、立足理性、合乎逻辑。尽管考古学研究有关古人的推理不可能回到过去进行检验,但是可以间接地通过实物材料进行验证。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考古学从物来研究人,它本质上还是研究人的。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的,古人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人。因此,考古学研究仅仅从考古材料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人的一般研究出发,这里包括所有与人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学科。理解人的状况需要在关联的网络中加以理解,这也就决定考古学不可能是孤军奋战的。要完善考古推理,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 

     (摘编自陈胜前《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在方法论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两个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由考古材料的埋藏性和有形性决定的。除此之外, 100年来还有很多其它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加入到了考古学,其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自于自然科学,一类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两相比较,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更多一些。“科技考古”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也标志着考古学的进步和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参与考古学的广度和深度虽远不如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但从长远看它们终究会成为考古学合作的主力军,因为离开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叉,考古学自身无法全面释读和复原古代遗存所蕴含的全方位信息和复杂多样的社会面貌。 

    在中国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上,以往有少数学者只强调西方的理论模式,而不认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理论。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百年探索和学科建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以夏鼐“考古学文化定名说”和苏秉琦“文化谱系论”“文明道路论”为代表的“一说两论”,构成了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特点正是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 

    (摘编自赵宾福《从东北出发: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与进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古学通过实物遗存来了解人类过去,以“透物见人”为核心任务,采取归纳、演绎与类比三条基本途径进行考古推理。 B . 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缺乏对相关现象的关注,导致中国考古学研究出现问题。 C . 古今可能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对古代物质遗存与古人行为作简单推导,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中程理论,借助观察来进行类比研究。 D . 考古学虽然是从物来研究人,但其本质还是对人的研究。在考古推理过程中,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不可孤军作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介绍了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其中“归纳”这一途径最为重要。 B . 两则材料都以中国考古学为论述对象,但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材料二重点关注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 C . 中国考古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重大进步,其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D . 中国考古学派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俨山集》:“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 B . 《宋史•刘敞列传》:“(刘敞)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 C . 《通志•金石略》:“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此道后学安得而舍诸?” D . 《考古图》序言中指出,金石学就是“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从三星堆遗址黄金面具的出土,再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3号头骨的面世,这些丰厚成绩都离不开学者的辛勤付出。若你是一名考古学专业新生,将以“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为题参加新生演讲,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 2. 现代文阅读Ⅱ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

    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

    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

    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

    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

    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

    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

    (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加地租”这一情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反抗失败,地租加成功了。 B . 当村妇们听闻男人们因“加地租”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甚至希望能“破坏这件险事”,因此导致后面举事失败,可见她们思想落后。 C . 王婆虽不是镰刀会成员,但在整一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她支持赵三起义,为他找武器,面对其他村妇的提问,以外出打围掩盖起义一事,体现其大胆能干、谨慎心细。 D . 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2) 下列关于小说艺术特色与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部分描写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询问无果。既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又暗示了夫妻二人心存芥蒂,有隔阂。 B . 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体现他心胸宽广、明事理。 C . “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体现赵三心境的转变,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D . 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
    3. (3) 赵三出狱后,王婆评价他“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从“铁”到“泥”的转变有何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4) 《祝福》中的“祥林嫂”与本文中的“王婆”都是“失败的反抗者”,但二者的反抗又有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观元年 , 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 , 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超过三处不得分)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纸对应的方框内。

      不〖A〗明〖B〗则〖C〗照〖D〗有〖E〗不〖F〗通〖G〗喜〖H〗察〖I〗则〖J〗多〖K〗疑〖L〗于〖M〗物〖N〗事〖O〗皆〖P〗自〖Q〗决〖R〗不〖S〗任〖T〗群〖U〗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观元年,帝王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首创,一般帝王即位第一年称为元年。 B . 更,文中指更换,与《庖丁解牛》中“良疱岁更刀”的“更”字意思相同。 C . 刑,文中指处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字意思不同。 D . 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从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 . 房玄龄、萧瑀认为隋文帝虽本性不仁厚,但是勤勉为政,是位振励精神、以图平治的君主。唐太宗则表示不赞同。 C . 唐太宗汲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于是知人善任,并奖惩分明,对阿谀奉承、不让自己满意的人,都要求上奏朝廷。 D . 唐太宗完成《帝范》十二篇赐给太子,告诫太子要以古代先哲圣王为师,戒奢为善,谨慎治国。至于自己,则不足为效。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②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是否达到这一标准?请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南乡子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

    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凉簟、清风,给人以凉爽之感,烘托词人白日里闲眠醒来之后的清爽舒畅。 B . 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反用古人之意,展现其心境的超脱与闲适。 C . “自觉功名懒更疏”一句表明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因此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 D . 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公务之闲,下片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2. (2) 有人评价此词“洒脱与沉郁”并存,请结合最后三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设想自己的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境况的两句是

      ”。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统治者必须重视民心向背的两句是

      ”。

    3. (3)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2005年,高考结束后的朱杨柱只填报了一个志愿——国防科技大学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他要去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蓝天梦。大四那年本来准备考研的朱杨柱在得知空军面向大学生招收飞行员的消息,毅然决然地参加面试,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却因极小的差距,与梦想____。 

    但朱杨柱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十年潜心研究,朱杨柱在航天领域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2020年,已经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空间站工作的展开,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越来越频繁,仍在为梦想而坚持的朱杨柱成功当选神舟十六号乘组。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需要进行八大类、百余项课目的系统学习和训练,但是朱杨柱从未放弃,因为他深知这个机会是多么的____。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十八年如一日的坚守终于让37岁的朱杨柱____,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与指令长景海鹏 、载荷专家桂海潮一起从问天阁出发,叩响浩瀚宇宙的大门,开启航天新篇章!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人类的大脑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到信号,但为什么我们不会感到“应不暇接”呢?因为____。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不重要的信息,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路边陌生人的讲话声;与此同时,

    ____,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因为这些信息关乎我们能否在复杂世界中正常运作甚至生存。

    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能是通过数十亿个能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具有相逆作用的突触组成的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 ____,使人们忽略掉这部分信息;另一种则会加速信号传输,让我们就对这类信息做出反应。而这种“平衡行为”是在瞬间完成的,大脑高速运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研究发现,大脑在抑制与兴奋之间的“接线员”,是一种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过直接物理接触与抑制性突触相互作用,可以减少细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阻断信息的流动,就像“断电”了一样,大脑就不去理会相关的信息了。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接线员”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个“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鲁迅《拿来主义》)

      B . 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林庚《说“木叶”》) D .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羽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人“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