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诈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 ‘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二: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建安时期,曹操政治集团以其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把因党锢之祸被压抑冷落的士人,重新推向政治舞台,激起强烈的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歌,正是得力于这种正面推动。继唐诗而起的宋诗,发展到北宋中叶,又出现一个繁荣的局面。而其时从仁宗朝庆历新政,一直到神宗朝王安石变法前后,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焦点,是要克服“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挽救长期和平发展中潜伏的危机。诗歌界欧、王、苏、黄等大家,都是在一连串起伏动荡的政治变革中卷入得很深的人物。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政治影响诗人创作,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挤占了诗人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二)给诗人以正面鼓舞或推动:(三)打击压抑,导致怨悱;(四)诗人被迫害致死,或彻底沉默。(一)和(四)两种情况只能使创作受损。(二)和(三)两种情况虽有分别,但对于某些诗人,又常常集于一身。如李白、杜甫之入宫廷,便是始而受激励,继而遭压抑。

    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于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斗争残酷,兵祸连结,文教停顿,人才短缺,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敞。东汉末(灵帝朝)、隋末、唐末的情况大体如此。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诫《唐诗风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协调人神关系则不重要。 B . 文学人才在封建王朝初期一般未积累到最充足程度,同时因时代稳定、社会繁荣,士人参与政治的愿望也不够强烈。 C . 建安时期,因曹操政治集团的推动,受党锢之祸打击的士人得以重新走上政治舞台,他们满怀功业思想和英雄意识。 D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意在克服各种弊端、挽救潜在危机,当时的几位诗坛大家都深深卷入激烈的政治变革之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战国时期出现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这与楚国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有很大关系。 B . 封建王朝末世往往天下大乱,这不只是对诗歌发展不利,对文化事业也是灾难。 C . 诗歌虽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 D . 政治的本质在于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应尽最大可能维护各个体、各集团的利益。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与政治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
      A . 《论语·雍也》:“(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B .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C . 元结主张诗歌应该“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 D . 陆游《作雪寒甚有赋》:“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4. (4) 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主张的理解。
    5. (5) 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高潮期”是如何出现的?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 2. 现代文阅读Ⅱ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 , 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的。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 , 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荼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晌,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的行文节奏缓急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表现出了作品丰富的意蕴。 B . 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C . 小说开头描写翠湖边的梨花,接着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美。 D . 小说语言轻灵有张力,富于生命力,叙事温润平和又舒畅自然,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追求。
    2. (2) 关于文中对“瓦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宁怀远将瓦猫错看成古书里镇宅虎,侧面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B . 文中对端公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给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C . 文中对瓦猫开光的描写,既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寄予了美好期盼。 D . 作者讲述瓦猫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风俗,意在揭示西南地区人们的迷信和无知。
    3. (3) 莫言在评价葛亮小说时说:“他笔下的人物,即使在艰难的时世,那种仁义的理念没有泯灭。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在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部分。
    4. (4) 《瓦猫》里有真实人物和事件,如闻一多先生租房设立“文科研究所”;有虚构人物,如青年学生宁怀远、匠人祖孙。作品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八年,上自征隗嚣,至漆,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未决。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嚣众大溃。为陇西太守,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外事,辄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马援在陇西上书曰:“富民之本,在于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三府奏以为未可,凡十三难,援一一解之,条奏其状。帝从之,天下赖其便。

    光武以马援为伏波将军。援上书:“臣所假伏波将军印,书‘伏’字,‘犬’外向。城皋令印,‘皋’字为‘白’下‘羊’;丞印‘四’下‘羊’;尉印‘白’下‘人’,‘人’下‘羊’。即一县长吏,印文不同,恐天下不正者多。符印所以为信也,所宜齐同。”荐晓古文字者,事下大司空正郡国印章。奏可。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冀曰:“愚不及。”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墓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孟冀曰:“为烈士,当如此矣!”建武二十四年,威武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二,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B . 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C . 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D . 会召马援/因说隗器侧足无所立/将帅土崩之势/兵进必破之状于上前/聚米/为山川指画地势/上曰/虏在吾目中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曹时白外事”与“还部白府君”(《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相同。 B . “裁封数百户”与“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两句中的“裁”字含义相同。 C . “奚用相济”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济”字含义相同。 D . “帝愍其老,未许”与“愿陛下矜愍愚诚”(《陈情表》)两句中的“愍”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皇帝到达漆县后,想继续亲征隗器,但将领们大多认为皇帝的军队尊贵不应远行涉险,后来皇帝听取了马援的意见进军,大败嚣军。 B . 马援上奏建议恢复五铢钱,认为这样有利于发展国家的财政经济,并对三府提出的十多条反对意见逐一解释,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C . 马援认为要统一官印的印文规格,他在奏书中举例指出印文不统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并推荐明晓古文字的人到大司空校正郡国印章。 D . 马援的军队回朝,孟冀跟朋友们一起迎接慰劳,马援批评孟冀只会随众庆贺,而没有提出好的作战计谋以帮助自己,孟冀深感羞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

      ②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5. (5) 马援为什么不顾年迈请命征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

    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 , 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宵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两句描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云气汹涌、狂风舞动的自然景象,生动形象。 B . 诗人描绘电闪雷鸣、雨势磅礴的雄伟奇观时运用了想象、比喻、夸张的手法。 C . 诗人登上高处从容观雨,但看到奔流,想象人间百姓受灾的情景,转喜为忧。 D . 本词以雨后放晴、太阳破云而出的情景作结,使全词收束于开阔明朗的意境。
    2. (2) 张孝祥善于借景抒怀,《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的月色、本词下片的磅礴大雨,都是他借以抒怀之景,请分别说明其中暗寓的胸怀抱负。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而又细腻,其中“”和“”这两个动作,饱含了祖母对孙子的呵护、牵挂和勉励之情。
    2. (2) 古人迎客热情,待客周到。杜甫《客至》中体现热情迎客的句子是:“。”
    3. (3) 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出现骏马的形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在正定古城的元宵花会上,最惊心动魄的节目还属威风凛凛的正定高照。粗而长且配有多种彩饰的大竹竿,在舞者的手中      , 时而像游龙出水,时而像凤凰展翅,时而又像参禅礼佛。它高高在上,一会儿动,一会儿静,竿上彩旗猎猎、铜铃声声,伴随着大气雄浑的鼓点,就像一支战斗胜利的队伍,煞是威风。

    然而,高照给观众带来欢乐的背后,却是古老技艺传承者们艰辛的付出。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都来自于舞者们一次又一次      地练习和无畏无惧地奋起……

    高照技艺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导致了      的现状。可即便困难再多,将传承高照作为一生事业的郭建兵,依旧不断地找寻接班人、外出展演、研究创新,因为他坚信,老祖宗留下的这宝贝不会到他这里消亡,高照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也会代代传承下去。

    的确,高照表演中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不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勇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这一方土地无论如何变迁,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高照都会是人们永久铭记的美丽画卷,它所装载的美好景象和欢声笑语将长久地陪伴着我们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宇宙膨胀的探索中有一个重大发现,是1998年由两个观测团组独立发现的——宇宙正处于加速膨胀之中。根据广义相对论,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必定互相吸引,这就必然导致宇宙的膨胀会越来越慢。因此,长久以来,             。但是这两个小组打破了人们的常识,发现宇宙膨胀实际上在加速。

    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克服物质之间的引力作用,宇宙空间中应该充满着某种未知的能量。这股未知的能量就被称为“暗能量”。根据引起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的本质和性质的不同,宇宙未来的变化            :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宇宙膨胀将会一直加速,宇宙中星系之间会逐渐扩大距离,银河系周围也将变得看不见任何别的星系。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增加,那么宇宙膨胀的加速将更加剧烈,暗能量会撕裂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使宇宙分崩离析。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减少,             , 宇宙会渐渐缩小,可能会回到高温、高密度的状态,最终宇宙将会被压缩成一个微小的奇点。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B .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C . 这简直就是——说得不客气点——无耻的勾当! D . 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三上·天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