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百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地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首要的。他极力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格律的缚束。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他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 齐”,对于字数整齐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至于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辞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 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并把它与我国传统的律诗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在格式上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先生所说的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摘编自李长空《闻一多的“三美”诗论、创作实践及影响》)

    材料二:

    在诗歌形式方面,闻一多与徐志摩有着新月派诗人共同的追求,就是“完羑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他们的诗歌大部分能体现他们所主张的“美”的理论,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们的“美”的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

    徐志摩对新诗的贡献尤其是在音乐美上。他认为音乐是诗的血脉,音乐美的主要内容是诗的“内容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基于纯真的情感,给每个词赋予生命,回荡着美的旋律,如 《再别康桥》首尾两段中,“轻轻的”和“悄悄的”,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又如《沙扬娜拉》节奏和旋律轻柔舒缓,最后一句不用汉语中的“再见”,而用日语“沙扬娜拉”把它处理成柔和尾音。既显得温柔缠绵,又富有东方式女性风韵。从这些细致的处理中,读者已不难体会到诗人在音调上的煞费苦心。闻一多专于雕塑感的音乐。首先,闻一多强调诗要有“音乐美”乃是借用音乐的术语,要求在一首诗中,每一行的音节数量变化要有规律可循,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耐听,富有音乐性。其次,闻一多的诗着重音节的总体性的安排,以强烈的节奏来压抑浓缩感情,形成新的艺术境界。如《死水》一诗最为出色。

    闻一多留美期间,精心研究美术,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学画出身的闻一多对色彩之美的敏感远远超过一般诗人。徐志摩的诗也非常讲究辞藻的色彩美。《再别康桥》中“夕阳中的金柳、 潭底的彩虹、软泥上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组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比起闻一多诗歌中的静态美,徐志摩的诗更具有动态美。例如《乡村里的音籁》,“轻盈的小舟、飘动的金柳、初秋的凉风、 吹生的水面”将动态而不嘈杂、清新、美丽的大自然,闲适、恬静的南国水乡风光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人返璞归真的感觉,比起闻一多诗歌实实在在的描写,徐志摩诗歌中的画面更有令人想象的余地。

    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具有五四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平等。但是他们诗歌的思想内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他首先以独具特色的诗闻名于世,他的诗作数量并不算多,但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中“红烛”本身就是象征着对祖国的炽热之情和对祖国新生的祝愿。在《孤雁》中,诗人以“孤雁”作喻,倾吐了离国之后的寂寞与愁苦,表达了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吐出那罪恶的黑烟”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恶。

    徐志摩是个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者,他有着“爱、自由和美的‘单纯的信仰,”。自开始写诗,诗人就陷入情中而不能自拔。如《为要寻一个明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但结合当时的情况理解,更像是一首爱情诗,抒发诗人对纯真的爱情的不懈追求。再如《翡冷翠的一夜》借一个女子的口吻诉说着离愁与别绪。

    (摘编自《浅谈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的异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诗人在创作时常忽略诗歌的建筑美,闻一多却认为建筑美在“三美”中是最重要的。 B . 闻一多认为格律是诗人创作的重要武器,不会运用格律的诗人很难算得上是优秀的诗人。 C . 因受苏东坡对王维评价的启发,闻一多更注重诗画同源,最终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D . 《沙扬娜拉》在节奏和旋律上温柔缠绵,比《死水》更富有东方风情,更富有艺术魅力。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出现了字数整齐却音节不调和的现象,闻一多指出这是诗人没有顾及音尺所造成的。 B . 汉字具有天然的优势,它在占了空间的同时又在视觉上可能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不能够做到的。 C . 我国古代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不利于诗歌的表达,缺乏实用功能,而新诗的格式与内容关系密切。 D .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而徐志摩更侧重对个人情感的抒写。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B . 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如同鸟儿的双翅,是不可或缺的。诗歌需要具备足够丰富、鲜活、新颖的形式美,现代诗歌的形式可以是无限多样的。 C . 闻一多对新诗格式与古典律诗进行对比,认为新诗的格式是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新诗的格式层出不穷,需要新诗作者去创作。 D . 林庚先生认为,典型诗行的建立,将使新诗形成固定的阵地,从而使诗人摆脱新诗无形式的逆境,有助于内容的涌现,“让亿万诗章因它唱歌”。
    4.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闻一多和徐志摩的诗歌在表现“美”的方面具有哪些不同之处。
    5. (5) 下面这首现代诗遵循了闻一多新格律诗“三美”的创作原则,请结合材料一对此简要分析。

      — 句 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 2. 现代文阅读II

    再也不会产生汪曾祺这样的人了

    段春娟

    因编汪曾祺的书,得以知道读其支、喜欢其人的人甚多。曾有一个未曾与其谋过面的人对我说,她曾梦见过汪曾祺——她硕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汪曾祺——可见用情之深。然而知道汪曾祺擅画、看过他的画的人,却只在与他有交往的一个小圈子内。据说,汪曾祺生前就有个愿望:将他的书法、绘画作品整理出版。后来听他女儿汪朝女士说,汪老去世后,曾用其稿费印过一本大16开画册,很精美,除小部分赠给生前友人外,大部分捐给了汪曾祺的故乡——江苏高邮。

    汪曾族自己说,他是很愿意画的,从小学到初中,都“以画名”,在初二的时候,就画了一幅墨荷,裱出后挂在成绩展览室里,这是他的画第一次上裱;下放劳动时,因其擅画,曾被分配了去画 《中国马铃薯图谱》的活——只可惜此图谱已佚失,要不也得在植物史上留下一笔。他还擅书, 当年京剧院演出,好多字幕都是他用小楷写出,曽受到前去看戏的陈伯达的称赞。后来因种种原因,搁下画笔,直到70年代末,才又“重操旧业”。先是给好友朱德熙画了幅墨菊,被很爱惜地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被人看到了,都来要,遂一发而不可收,“画名”再度远扬。他自己在出国时还画过很多小幅画作,送给国外友人呢。

    汪曾祺的画,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他画花鸟,花均是平常看得很熟的草花,鸟则被其女儿戏称为“长嘴大眼鸟”。然而一花一草,一枝一鸟,多少都有所寄托。用他自己的话说:所画都是“芳春”,表达对生活的喜悦。他很欣赏宋人的诗,“四时佳兴与人同”。于是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便有了这一幅幅的画作。比如他给一幅叶茂花盛的画题名为“雨足”,有一幅画的是七八只憨态可掬的小鸡围成一圈,他为其题名“人民代表大会”,还有“少年不识愁滋味”“春城无处不飞花”“吴带当风”“孤雁头上戴霜来”等,这些题名结合画作来看,真是飘飘洒洒,生意满眼,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实则都有含蕴,有意境。

    除此之外,本书还选了汪曾祺专门谈书画及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能画、擅书也并非偶然,他是有相当功夫和造诣的。他出身于书香之家,祖父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在他十一二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论语》,“日课大字一张,小字二十行”。祖父认为他的字有才分,还为此奖过他一块端砚,鼓励他多看《麻姑仙坛记》、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后来又专门为其请了个先生,教他读桐城派古文,习字,他自己还爱看汉碑……父亲是个画家,画写意花卉,父亲画画时,他就站在旁边看,看他怎样布局……他还经常翻阅家中收藏的画册,到街上逛画店,他还说自己喜欢徐青藤、陈白阳、李复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汪曾旗之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后来他上了高中、大学,功课紧,便不再画画,工作之后,更是久废画笔, 即便如此,事隔多年之后,再拿起笔,挥毫泼墨,风致不减。

    汪曾祺自己说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是“念乎岔乎,找点事情消遣消遣”,他喜用陶弘景的话形容自己的书画:“只可自怡乐,不堪持赠君,他的文与画都是那般闲情,适性,率意而为,有一幅画他是这样题的:“电影学院一小院中种葫芦甚多,昨往开会,归来写此。”画面是满眼金黄色充满生机的葫芦。他还说自己总是“随遇而安”,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像起猪圈、刨冻粪这样的重活,他都干过,后来分配他给果树喷药,因为他干得认真、仔细,大部分喷药的活就落到他身上,他成为喷药的能手,以至于白衬衫都被染成了浅蓝色。后来又因他擅画,被分配去画马铃薯图谱,先是画花,他天天踏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他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叙述当时的生活,其中有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后来还要画整薯, 切开画剖面,画完了,再无用处,他便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还颇为得意地说,像他那样 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全国盖无第二人。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呢?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苦为乐,达观潇洒,宠辱不惊。他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他叙述家事,念及故乡,语气是那样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他写字画画,自嫉自乐,却一花一草总关情,飘逸耐看;他著文写作,目的是“给人间送小温” ……曾有人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会产生像汪曾祺这样的人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70年代末,汪曾祺“重操旧业”,给好友朱德熙画墨菊,“画名”再度远扬,出国时送很多小幅画作给国外友人。 B . 文章从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汪曾祺的书画成就及其在这方面的成长经历、学习修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汪曾祺。 C . 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刻画汪曾祺的形象,全文事例小而多,叙述少而简,点到为止,要言不烦,所刻画的汪曾祺的形象鲜明突出。 D . 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独特文化景观的认识和对汪曾祺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遗憾。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用一研究生钟情汪老以说明汪老的文章魅力之大,并反衬汪老的书画被冷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章第二段用汪曾祺的话简述画画经历,写了几件事,每件事叙述言简义明,娓娓道来, 语气平缓。 C . 文章第五段写汪曾祺画马铃薯图谱的事,用简笔勾勒,刻画了汪曾祺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达观潇洒的形象。 D . 文章内容充实,选材丰富翔实,有的是汪曾祺的经历,如家庭教育和下放劳动等,有的是汪曾祺画作品赏。
    3. (3) “汪曾祺之为汪曾祺,是有各种渊源的。”请结合全文,简析一下“汪曾祺之为汪曾祺”的“各种渊源”。
    4. (4)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他的‘文与画’其实全是对生活的咂摸”一句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宠臣不避轩。 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 , 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 ”“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曰:“谨受令。”三年而弗言。江乙复见曰:“臣所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计,臣请不敢复见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 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 , 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君子闻之曰:“江乙可谓善谋, 安陵君可谓知时矣。”

    (节选自《战国策》)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    B .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 C .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 D . 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居魏知之”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知”字含义相同。 B . “而无以深自结于王”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个句子的句式不同。 C . “仰天而笑曰”与“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D . “愿得以身试黄泉”与“下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黄泉”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陵君在楚国深受楚王的宠爱,备受他人的尊敬,然而江乙对安陵君的处境深感担忧, 并为安陵君出谋划策。 B . 江乙对世态炎凉有清醒的认识,他深刻地明白一个人千万不能被一时的得势冲昏头脑, 得势之时要想失势之时。 C . 安陵君历时三年也没有向楚王表明自己可以随他而死的决心,这引起了江乙的不满,安陵君对此立即做出解释。 D . 楚王外出游猎时射杀了一头犀牛,兴致高涨,安陵君趁机佯装哭泣,表明自己的忠心,他的虚伪引起后人的批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

      ②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5. (5) 江乙以狗为喻想向楚王说明什么问题?
  • 4. 古代诗歌阅读

    别内赴征三首(其二)
    李白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别内赴征三首(其三)
    李白

    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

    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

    [注]①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李白受邀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此诗应是出行之前,留别妻子宗氏时所作。②战国时,苏秦外出游历,落魄回家,正在织布的妻子织布机都没下。③楚关: 这里泛指楚地。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题中的“内”即“内人”,谦称自己的妻子,两诗是留别妻子的,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留别朋友的。 B . 第一首的第一、二句写妻子对李白此次出行的不舍及不安,“强”字表达了妻子对李白入永王幕府的担忧。 C . 第二首第三句“夜坐寒灯连晓月”实写妻子坐到天亮等待李白归来的情状,照应第一首诗中的第二句。 D . 第二首诗以寒夜、孤灯等意象之凄凉,与翠楼金梯之华美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妻子倚门独泣的孤独与落寞。
    2. (2) 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短歌行》中,化用《管子》里的句子,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两句是 “ ”。
    2. (2) 李白的诗中常写到猿啼,如《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
    3. (3) 《荀子•劝学》中,“”两句表明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当前,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消费需要,国潮热           。不少老字号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推陈出新,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面对95后等新一代消费主力军,拥有500年制衣史的隆庆祥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懂得      , 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制作工艺上      , 为老字号注入年轻化、个性化、时尚化因子,既凸显东方文化底蕴,又符合全球化的时尚审美。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隆庆祥与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实现渠道升级。除了入驻电商平台,隆庆祥还充分利用云发布会等新营销,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达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归根结底,老字号的这艘大船想要走得更远,一定要融入时代的大潮,主动革新 , 也一定要勇敢地进入年轻消费者的圈层,找到与他们相互连接的沟通密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所谓无菌蛋,一般指经过巴氏杀菌以及严格加工处理过的鸡蛋。这种鸡蛋内细菌含量很少,但  , 称其为“少菌蛋”更合适。

    相比普通鸡蛋,无菌蛋的身价较高,有的精品无菌蛋价格是普通鸡蛋的3至4倍。不过,  , 除了看重其“无菌”外,他们还被商家宣传的无菌蛋无腥味、可直接食用以及富含更多营养成分吸引。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鸡蛋是否有腥味主要与    。若饲料中含有菜籽粕、菜籽油、鱼粉或氯化胆碱时,食用此饲料的鸡产生的腥味物质就较多,生产的鸡蛋腥味也就较重。因此,通过饲料调配,可以控制鸡蛋是否有腥味,这不是无菌蛋特有的品质。对于有些商家宣称无菌蛋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等物质,专家强调鸡蛋本身就富含优质蛋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就营养价值而言,(   )。有研究显示,水煮蛋中91%的蛋白质可被人体吸收,而生吃的话,这个数值约为55%。因为生鸡蛋含有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此外,生吃鸡蛋还会影响人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无菌蛋与普通鸡蛋无异,甚至熟吃普通蛋不如生吃无菌蛋 B . 生吃无菌蛋不如熟吃普通蛋,甚至无菌蛋与普通鸡蛋无异 C . 无菌蛋与普通鸡蛋无异,甚至生吃无菌蛋不如熟吃普通蛋 D . 无菌蛋不如普通鸡蛋,并且生吃无菌蛋不如熟吃普通蛋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喜欢一片化石,从它的上面可以看出那个寒暑交替曰月升降的生命;

    有人喜欢一粒种子,在它的微小孱弱的身体里却蕴藏着无比强大的生长力量;

    有人喜欢一株小草,从它生长环境中不难发现足以感动人的生之伟大的意味;

    也有人喜欢…… 

    是的,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生命的路是进步的,什么都阻止他不得。”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