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东莞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 B . 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 C . 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D . 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B . 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C . 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因此大相径庭。 D . 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B . 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 C .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 .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

    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的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的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的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死入生,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便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的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的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的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

    “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

    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

    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力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的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

    “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着,便勉强的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的说道:

    “要说呢,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

    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的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

    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

    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

    “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的说道:

    “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惟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

    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的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末,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

    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

    “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足步离开大厅而去。

    (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全文共十六章,本文节选自第一章,其时文天祥正“坐桂公塘土围中”。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这句话表明文天祥从敌营成功逃出,一路奔波,也反映了其艰险处境。 B . 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与文天祥志同道合,在文天祥门客纷纷投敌的时候,仍追随着文天祥。 C . “大事是不可为的了”,杜浒这句话表达了对朝廷的极度失望,朝中高官要么年老体衰,要么奸邪昏庸,他们难堪国家大事。 D . 伯颜邀请南宋高官去其军营谈判,南宋官僚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谈判不会有成果,派往谈判的使者可能会被蒙古军队扣留。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描绘文天祥逃归途中的片段,再追叙南宋朝臣商议派遣谈判使者的过程,并插叙杜浒劝阻文天祥之事,叙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B . “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C . 文章多次用比喻来描绘朝臣们的反应,如“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说明了大家都把文天祥视为救国的希望。 D . 贾余庆等官僚对外胆怯退缩,对内排挤文天祥,各怀鬼胎,各谋其私,与文天祥、杜浒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二人的光辉形象。
    3. (3) 文章前后情节有诸多呼应之处,试举两例简要说明。
    4. (4) 在朝臣议事过程中,文天祥从拒绝到最终同意前往敌营,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变化?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羽攻樊城,吕蒙上疏曰:“羽讨樊城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 , 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阴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舰船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副将麋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加之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士仁咸惧。于是蒙为书说二人开门出降。得关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且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 B . 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 C . 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 D . 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撒兵以赴樊/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业,三国时东吴都城,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定都,开创了六朝古都的历史。 B . 露檄,公开发布的军事文告。如果是紧急军情,一般在檄上插一片羽毛,是为羽檄。 C . 商贾,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商”即流动贩卖的人,“贾”即开店售物的人。 D . “存恤耆老”中的“存”意指慰问,与《屈原列传》中“存君兴国”的“存”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吕蒙假称有病退回建业,让孙权用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取代自己,以此骗关羽撤出南郡全部兵力到襄阳对付曹操。 B . 吕蒙认为关羽智勇双全,又在荆州大施恩义,加上刚刚获胜,气势正旺,很难对付。因此,他选择以退为进的策略。 C . 关羽虽然在江边设置了哨卡观望,但是吕蒙暗中派遣精兵乔装成商人抓住哨兵,导致他不知军情。 D . 吕蒙利用麋芳、傅士仁对关羽的不满和畏惧心理说服二人投降并献出南郡,然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让城内关羽的将士没有了斗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但务北进,未嫌于我。

      ②使还,羽属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

    5. (5) 从关羽丢失南郡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事人关羽和吕蒙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北宋】张耒

    久将菘芥笔南羹,佳节泥深入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转声。

    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

    【南宋】洪咨夔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

    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

    【注】①二月二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是龙王露头的日子。传说龙掌管云雨,这天下雨,预示着一个好年,风调雨顺、雨量充沛。自古二月二被视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②挑菜节: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仕女出郊拾菜,士民游观其间。③笔:用菜杂肉,制作羹汤。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诗首句写自己之前二月二日这天常会以菜做羹,呼应诗题中的挑菜节。 B . 张诗并未直接写大雨,而是以道路泥深、不见人行侧面烘托,可谓精妙。 C . 洪诗首句写田家已吃尽葛根,而小麦方青,可见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节。 D . 洪诗词句“延颈”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田家对秋收丰稔的强烈渴望。
    2. (2) 同样是二月二日的雨,却触发了两位诗人各自不同的情怀。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2. (2) 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3. (3) 《临安春雨初霁》中描写了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借以反衬自己的郁闷和惆怅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安分的螳螂揪着一片叶子荡起了秋千;羞答答的木棉花在一点点绽放出甜甜的笑容;砂锅里飘出的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气,犹如摄人心魄的美食交响乐……在新型显示技术的助推下,观众通过屏幕“看”到的世界异彩纷呈,呼之欲出的立体视觉效果令观众 ① 

    壮丽的珠穆朗玛峰美景在超高清镜头中 ②  , 生动的演唱会场面通过8K信号传到云端,激烈的体育比赛现场直播让观众 ③ 。超高清视频技术融入剧院、旅游景区等场所,从内容展示、产品体验、模式创新等方面突破,逼真、沉浸式的视听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位喜欢看球赛的网友说,球迷是超高清显示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显示技术的升级为体育赛事直播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高清高速设备,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现场比赛的速度与激情,不仅有亲临现场的感觉,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的互动交流。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接受采访时说,超高清显示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使受众的体验感、融入感、互动感大大增强。超高清显示屏的需求很广,正带动其他关联行业升级发展。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可能在漫画书和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人们由于可怕的经历或精神上的压力而一夜白头。 ① 。压力的持续会导致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母质细胞的作用,使产生黑色素的黑色素细胞功能衰退,从而导致白发增加。

    然而, ② 。我们先来看看白发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呢?头发的颜色是由黑色素赋予的,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色素形成细胞)产生。黑色素细胞位于毛囊内,紧邻毛发组织的来源——毛母质细胞。当毛母质细胞分裂生成毛发时,黑色素细胞会产生并输送黑色素,使头发具有颜色。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③  , 那么头发就会失去颜色,当光线反射到头发上时就会呈现白色。这便是白发。生成时是黑色的头发通常不会变白,除非硬将其中的黑色素漂掉。所以一夜之间白头除非是去做了漂染。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 . “嘎——”传过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 C .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2023高二下·河源期末) 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