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之文本内容结构分...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91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党的十九大不仅以新思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站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了重要部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才能让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交相辉映,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今天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努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就要把握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充实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丰富发展,也是对未来世界秩序演进方向的重要判断。紧紧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战略选择,我们就能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

    人类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唇齿相依,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众多共同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以“五个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和世界各国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努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八论学习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党的十九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B . 党的十九大认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转变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C .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成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D . 新时代的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着眼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判国际发展趋势,深入阐述了中国外交的立场和使命。 B . 文章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人类的责任为立论前提,指向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共同繁荣所作的努力。 C . 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新内涵,为下文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了基础。 D . 对于“五个世界”,文章第四段先交代了背景和具体内容,接着指出了它的意义,最后指出了它对人类的作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就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B . 只有超越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才能实现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目标。 C . 只有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措施,才能使我国更好地成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 D . 如果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那么,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将无法实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和接受心理,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台美术,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奉献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作。

    (摘编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

    材料二:

    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那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思想精深,不是简单地、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它是艺术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被千古传诵,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之所以被人牢记,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

    放眼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作品,都充溢着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在美国的文艺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就深刻折射了美国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对生命的关爱、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最强音,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艺术精湛一般要看三个要素:人物、故事和细节。充满独特个性的人物是文艺创作的核心和灵魂。电视剧《亮剑》之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是因为李云龙式的“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亮剑”的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故事精彩与否是决定文艺创作成败的关键因素。细节比故事更难找,而它又更能反映真实生活。

    制作精良,要精益求精,绝不能胡编乱造;要“讲究”,绝不能“将就”。一部好的电视剧,不仅演员表演要到位,而且场景、服饰、道具、灯光、音乐等也要用心制作。精品还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该是多少年后还能反复欣赏的作品,这才能称得上经典。

    (摘编自朱虹《文艺精品十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作为新媒介推动下崛起的文艺新类型,用户规模大,品类丰富多样,因善于融合新技术,充满生气和新机。 B . 文艺精品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讲究演员表演、后期制作等,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 C . 将数字技术赋予人们的独特感受转化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就可以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D . 当今时代的数字技术可以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更多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使之更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和接受心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折射的美国价值观,是文艺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因为一个国家的文艺作品,会充溢着该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精神”。 B . 电视剧《士兵突击》和《亮剑》没有简单地、图解式地表述政治倾向和标语口号,而是借表达深刻的思想、刻画有血有肉的形象吸引观众。 C . 当下人们更注重“逼真感”“即时感”等种种感受,反映出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这也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奠定了美学基础。 D . 年轻观众追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的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反映了文艺精品始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重新塑造文艺的传播接受。
    3.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说的“艺术精湛”这一评判标准的一项是 ( )
      A . 某首诗歌:通过塑造一群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先民形象,揭示两河流域文明。 B . 某舞台剧:后期制作突出清晰精致的画面、立体震撼的音响效果和逼真华丽的视觉特效。 C . 某部电影:重视细节的严谨和专业,演员发报前的准备工作和调试程序都很规范。 D . 某电视剧:用基层奋斗者的故事来呈现一座城市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姿态。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5) 网络文艺作品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文化产品,其中的精品可以成为滋养民众品性的源泉和培育大众文化的坚实土壤,那么,该如何促进网络文艺创作精品化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文本一:

    补    天

    鲁    迅

    女娲似乎是从梦中惊醒的。伊揉一揉自己的眼睛。

    粉红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在眼前还分明,到远处可就成为斑斓的烟霭了。

    伊猛然间站立起来了,擎上那非常圆满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个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为神异的肉红。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并没有见,只是不由地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东西在两手里。

    “阿,阿!”伊固然以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禁不住很诧异了。然而这诧异使伊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

    终于,腰腿的酸痛使得伊站立起来,信手一拉,拔起一株从山上长到天边的紫藤,伊一挥,那藤便横搭在地面上,遍地散满了半紫半白的花瓣。伊接着一摆手,紫藤便在泥和水里一翻身,同时也溅出拌着水的泥土来,待到落在地上,就成了许多伊先前做过了一般的小东西。伊夹着恶作剧的将手只是抡,愈抡愈飞速了,那藤便拖泥带水的在地上滚,像一条给沸水烫伤了的赤练蛇。泥点也就暴雨似的从藤身上飞溅开来,还在空中便成了哇哇地啼哭的小东西,爬来爬去的撒得满地。

    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紫藤从伊的手里落了下来,也困顿不堪似的懒洋洋的躺在地面上。

    轰!!!

    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同时也就向东南方直溜下去了。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

    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幸而这动摇也似乎平静下去了,伊向后一移,坐稳了身子,这才挪出手来拭去额角上和眼睛边的水,细看是怎样的情形。情形很不清楚,遍地是瀑布般的流水;大概是海里罢,有几处更站起很尖的波浪来。

    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伊恐怕那些山碰了自己的脚,便伸手将他们撮住,望那山坳里,还伏着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伊将手一缩,拉近山来仔细的看,只见那些东西旁边的地上吐得很狼藉,似乎是金玉的粉末,又夹杂些嚼碎的松柏叶。他们也慢慢的陆续抬起头来了,女娲圆睁了眼睛,好容易才省悟到这便是自己先前所做的小东西——先前用泥造的人,只是怪模怪样的已经都用什么包了身子,有几个还在脸的下半截长着雪白的毛毛了,虽然被海水粘得像一片尖尖的白杨叶。

    “上真救命……”一个脸的下半截长着白毛的昂了头,一面呕吐,一面断断续续地说,“救命……臣等……是学仙的。谁料坏劫到来,天地分崩了……现在幸而……遇到上真……请救蚁命……并赐仙……仙药……”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他们中的许多也都开口了,一样的是一面呕吐,一面“上真上真”的只是嚷,接着又都做出异样的举动。伊无法可想的向四处看,便看见有一队巨鳌正在海面上游玩,伊不由得喜出望外了,立刻将那些山都搁在他们的脊梁上,嘱咐道:“给我驼到平稳点的地方去罢!”巨鳌们似乎点一点头,成群结队的驼远了。

    伊嘘一口气,心里较为轻松了,再转过眼光来看自己的身边,流水已经退得不少,处处也露出广阔的土石,伊又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皱着眉心,向四面察看一番,又想了一会,便拧去头发里的水,分开了搭在左右肩膀上,打起精神来向各处拔芦柴: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

    伊从此日日夜夜堆芦柴,柴堆高多少,伊也就瘦多少。芦柴堆到裂口,伊才去寻青石头。当初本想用和天一色的纯青石的,然而地上没有这么多,大山又舍不得用,有时到热闹处所去寻些零碎,看见的又冷笑,痛骂,或者抢回去,甚而至于还咬伊的手。伊于是只好掺些白石,再不够,便凑上些红黄的和灰黑的,后来总算将就的填满了裂口,只要一点火,一熔化,事情便完成,然而伊也累得眼花耳响,支持不住了。

    这时昆仑山上的古森林的大火还没有熄,西边的天际都通红。伊向西一瞟,决计从那里拿过一株带火的大树来点芦柴垛。伊回手便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烧着的大树来,要向芦柴堆上去点火。

    伊就去点上火,而且不止一地方。

    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来,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

    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光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

    火柱逐渐上升了,只留下一堆芦柴灰。伊待到天上一色青碧的时候,才伸手去一摸,指面上却觉得还很有些参差。

    “养回了力气,再来罢……”伊自己想。

    伊于是弯腰去捧芦灰了,一捧一捧的填在地上的大水里,芦灰还未冷透,蒸得水澌澌的沸涌,灰水泼满了伊的周身。大风又不肯停,夹着灰扑来,使伊成了灰土的颜色。

    “吁!”伊吐出最后的呼吸来。这时候,伊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点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古的大纛[] , 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字,写道“女娲氏之肠”,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大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文本二:

    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

    ……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 , 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鲁迅

    (节选自《故事新编(序)》)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娲第一次“似乎是从梦中惊醒”后,看到了“粉红的天空”“地上都嫩绿了”“桃红和青白色的斗大的杂花”等景象。此时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的美好世界。 B . 第二次因“轰”声而“猛然”醒来后,女娲发现她原先造的人已经有了分化。有吞食金玉粉末、咀嚼松柏叶以求长生不老的道士,也有四处征战的禁军武士。 C . 女娲为了人类炼石补天,到热闹处去寻找和天一色的纯青色的石头。然而有些人看见了又是冷笑,又是痛骂,还咬女娲的手。这都写出了人类的自私与狭隘。 D . 文本一中写到:禁军“改换了大纛旗上的字”,宣称“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这展现了禁军这一派人对女娲的尊重,他们感恩并铭记着女娲补天的恩情。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女娲一舒臂揪住了山峰,一伸手撮住那些山,回头从火树林里抽出一株大树,这些情节想象大胆,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 . 文本一中有许多生动的场景描写,天崩地塌之后,天地之间地动山摇、洪水横流,人们狼狈不堪,与小说开头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C . 文本一写女娲恐怕山碰了自己的脚,炼石补天疲惫不堪,甚至最后劳累而死,表明女娲作为上古大神,也有人类脆弱的特点。 D . 文本二中提到的“油滑”是亦庄亦谐的调侃和幽默。将人物有意识的世俗化,以达到古人揶揄今人的目的,这是喜剧艺术的鲜明特点。
    3. (3) 作者自评“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请分析鲁迅笔下的女娲有着哪些鲜活的特点。
    4. (4) 请结合文本二,分析《补天》的创作背景及小说主题。
  • 4. (2022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而Make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和“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对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建构。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因此,世界建构是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套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在《重力使命》里,哈尔·克莱蒙特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创作。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B . 能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的小说往往不会流于平淡。 C . 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就会让作家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 . 在作者看来,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 . 文章第三段以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为例,论证了世界建构是创作科幻作品的核心依托。 C . 文章最后一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了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 . 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 . 目前机器写作算法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且机器学习压制创造性,机器将无法替代人的写作。 C . 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 . 电影《阿凡达》在进行世界建构时,对自然环境推想这一环节,机器学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 5.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家长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二: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们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节选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三: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也因此,很多网友后来调侃,现在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

    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对不同岗位的选择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有抵触、逃避心理……近年来,“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不少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老师多由学院辅导员“客串”,不少学生只为混学分,其效果可想而知。

    生涯规划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就业市场、劳动者大军建设,如此重要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早做打算。

    着眼长远,要强化顶层设计。目前,碎片化的就业指导,距离需求相去甚远;零星、不成体系地开展,更难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不妨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专门的教育计划、指导方案等。比如在英国,学校会为9~11年级的学生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规划;在日本,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都有一门生涯价值观课程等等。

    立足当前,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各高校有必要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着力补齐短板,把“水课”变成“金课”。对中小学来说,当前一些学校已有相关尝试,今后不妨投入更多资源,步子迈得更大些。主动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比如国外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去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每学期轮换,企业会安排优秀员工招待,甚至还专门配备职业启蒙志愿者……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

    (摘编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开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但自身的兴趣、爱好应该是优先考虑的。 B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就能避免他们在选择专业时盲从利益趋向或盲目选择热门专业。 C . 马克思主张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二者是可以统一的。 D . 现实中,很多学生的生涯规划起步晚、不主动,这导致了他们就读大学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
    2. (2)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没有按照家庭的期望选择清华大学建筑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北京大学攻读历史。
      A . 面对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导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B . 毛泽东结束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后,选择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C . 湖南考生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身份报考了自己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
    3. (3) 面对当今学生生涯规划不足、职业选择盲目的现象,社会各层面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6. (2022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酒徒

    师陀

    黄昏不知从何处来,起初燃烧着这小城镇,橘红的光芒非常刺眼,渐渐沉入烟雾。黄昏是寂静的;又仿佛很不安,有什么低声骚嚷着,极诡秘的样子。那低微的声息究竟是什么呢?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去想它。情形似乎很不妙,也许要发生什么不平常的事了罢。然而还好,居民在打呵欠了,且咳嗽着,表示从无意外降临。

    在一切都照规的境况中,老人一拐一斜走来,在旅店门口下马石上坐了,等待意外的旅客,或载重的远道牛车,讨几个酒钱。他肘节支着膝盖,两手捧住斑毛茸茸的头,颤巍巍抖着。面颊浮肿,网满血丝,那极其坎坷的脸,倒象庞大而干瘪的番薯。眼是红烂了的,频频淌着泪,他不时用粗砺如石的手抹拭。夕阳悄悄照耀四周,在他沾着草屑的发与胡须丛莽中燃烧。

    “你又醉了,老朋友。”

    旅店附设饭铺的青年伙计向他走来。“还不改改?浪当到老,醉八仙哪。”

    “走,不要来缠我!”

    “那么老婆跑了呢,那才舒服!”

    伙计喃喃嘲笑着,走开了。

    老人仍毫无所动的坐着。无论弄出什么乱子,这老人见惯了,从不发生什么感应。在他觉得一切都是乏味的,只是人要这样那样罢了,有什么关系呢?他只需要沉浸在一件东西里。那是酒。

    二十年前,这条街有着非凡的热闹。那时老人尚年青,并不就叫作醉八仙,开一家旅店,乃祖宗遗荫。这少壮店主为人大量和善,豪爽好客,时常给客人以人情或钱财上方便;因之生意不同别家,特别兴隆。上自过往商客,下自江湖私贩,凡从这地面走过的人,没有不晓得“么宾店子”的;就是常出门行脚的畜牲,听见么宾这名字,也要竖起耳朵,记得他家水草新鲜香甜,不愿投宿别处。

    只是有一个缺点,太嗜酒无度了。又是爱结交三朋四友的人,整天只是醉醺醺的。可是根据祖传的习尚,豪饮倒极其光荣。这条街永远用冷眼看乡下守财奴,若么宾的人方才被拥戴。

    然而变化来了。一通火车,这条黄金的小瀑布塞绝了,聚汇七十二行的街,形同改道的河床,日益见得空阔。

    么宾将店子连招牌盘了出去,结过总账,知道还剩得有一个老婆,八岁同五岁的两个儿子。

    对于店子的倒掉,也不见怎么失望。他很信任自己,也信任别人。说是水流入海,水总还是有的,且会回来。但不曾回来。境况更坏下去了。

    “大地方热闹,去喝洋油啊?”

    “我,祖宗就混熟的地面,我舍不下!”

    昔日情形不时爬上心头。他眨着那总是流泪的眼睛,满饮一杯,喃喃叹息道:“多么热闹一番景象!唉!”

    事情总不大妙。愈是沉海的人,风浪愈爱打在他头上。原来离城镇不远的去处,正逢盛大集会,么宾踏着坚定的步伐,决计碰碰运气。不企图发横财,他明白,钱一多起来的人,便葫芦似的浮在水面上,人情,义气全拨到算盘珠子上了。他看不起暴发户,那班人全是看钱等于钱的角色。至于么宾,他永远把钱当成一杯酒的。

    这天他有一件惊人的发现,田野竟青得迷人了;渡河时节,脚放在浅浅的水里竟那样舒服!况且又从集会喝得醉醺醺的,转来的途中,乐得眼都花了,还哼着久久不唱的小调。

    但踏进家门,又是一件惊人的发现:老婆丢下两个孩子逃了,孩子又告诉他同逃的还有他一个朋友。

    他勉强抬起眼,好像极困倦了的,低低的道:

    “那是罪过的,她是个好人……她会回来……”

    然而,并不曾回来。只有时想起那拐走老婆的朋友,伸开两手,极愤慨的嚷一句:

    “料不到竟是一个贼……上天会看见他!……”

    星宿如水,城镇沉入梦里了。这时呼声起来了,声音短促而悲哀,久久地颤抖着,宛如旷野的夜鸟。这是么宾。他醒来了,在暗中摸索着,吆喝声这街传入那街直到找见蜷伏在街角的两个孩子。抱着他们的,一个个挨次亲着,他流着泪。停一刻渐渐平静下来,觉得很害羞,用手抚摸着两个尚在梦中磕响牙的小脑袋,俯在他们脸上低声说:“现在回去了吧,唔?”

    但第二天仍旧发起酒疯,仍旧殴打了他们。么宾这名字被大家忘了,而他也把曾是店主的身份忘了,只有那长舌妇的卖酒婆娘因记性出众,不时还唠见私奔的女人的事。

    卖酒婆娘一看见老酒徒便开了叫:“哎呀,喝得直是酒糟布袋了,醉八仙老爷!你知道你的虞美人儿怎么样逃的吗,你?”

    “不要罪过……再打三两,唔?”

    浑浊的小眼睛望着酒家,簌簌把起酒壶,就嘴一饮而尽。麻疯症使他好久不用杯子了。

    1936年(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化是现代小说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叙事倾向。鲁迅是它的开创者,他的《故乡》《社戏》等,既可看作小说,也不妨看作散文,是散文式的小说,小说式的散文,从中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倾向。其后继者大有人在,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孙犁,以及当代小说家汪曾祺、贾平凹、铁凝等,他们的作品或含蓄隽永,或清新典雅,或质朴古拙,汇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艺术长河,其势蔚为壮观。

    (节选自《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个性·散文化叙事》)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着力于环境描写,描写出黄昏寂静、诡秘的特点,暗示着一种不平静,为主要人物么宾的出场作铺垫。 B . 小说描写么宾被旅店伙计嘲笑时的心理,采用限知视角,展现了他麻木颓废的形象,引发读者对他的往事的好奇。 C . 小说对往事的追忆虽写得简略,但也在叙述中正侧结合地表现出二十年前么宾店子生意兴隆、风光豪爽的景象。 D . 小说中的么宾经历了店铺倒闭、妻子离去,人生境遇每况愈下,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影响。
    2. (2) “酒”在小说中不断出现,请结合小说分析“酒”对么宾的人物形象塑造有哪些作用?
    3. (3) 文本二将师陀的小说归入“散文化小说”一派,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 7. (2022高三上·巴中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在本土医保基金面临“穿底”风险的情况下,三明医改正式启动,首个目标便瞄准了虛高的药品和耗材价格。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医院药品耗材零加成销售,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对重点药品使用情况实时监控,严控过度诊疗……打击虚高药价是三明医改的第一场大战,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在改革后快速实现“断崖式”下降。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0年,三明市医疗总费用相对节约

    110.68亿元,药品耗材费用相对节约

    124.03亿元。

    以此为突破口,三明市“腾笼换鸟”,为后续改革腾出了空间。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推进,组建县乡村、人财物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总医院,推进医保“打包支付”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改革,改善医院收入结构和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三明市第一医院院长吴用祥介绍说,改革以来,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呈上升趋势,2020年的医务性收入为5.52亿元,较2011年增加了135.9%。与此同时,药品收入占比、管理运行成本均有所下降。医院的运行效率也得到提升,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8.39天,较2011年缩短了2.33天,2021年第一季度更是缩短至8.19天。

    此外,三明采取公立医院工资总额制度、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调动。沙县总医院院长谢显金对记者表示,2011年至2020年,三明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工资总量从3.82亿元增至15.57亿元,医生平均年薪也从5.65万元增长至16.93万元。

    选自《中国为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删改

    材料二

    时至今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为了百姓就医用药有保障,我国多年来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2020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131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与参保人数同时增加的,还有参保待遇水平的逐步提高。2020年,参加职工医保34455万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85.2%;参加城乡居民医保101676万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基金支付达70.0%。

    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的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情况做了梳理和排名——中国2016年平均得分77.9分,位列全球第48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工作重点逐渐由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转向管健康、促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运而生。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这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卫生与健康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方针,从以治病为中心开始向以预防为中心的转变。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描绘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选自《医疗卫生:一切为了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提出将在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互联网+医保服务”,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等十个方面全面提升医保惠民力度。

    《意见》提出,2022年底前,加快推动医保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行医保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高频医保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切实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以人性化为导向、法治化为保障、标准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医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全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医保服务一体化。

    《意见》明确,2021年底前,实现全国医保经办服务事项名称、事项编码、办理材料、办理时限、办理环节、服务标准“六统一”,并适时调整更新,各级医保部门要按照服务质量最优、所需材料最少、办理时限最短、办事流程最简“四最”要求,坚决取消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要求之外的办理环节和材料。

    《意见》要求,2021年底前,各省份60%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医疗机构,各统筹地区基本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022年底前,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建立健全全国医疗费用电子票据库,实现与医保系统、医院端的对接,逐步实现住院、门诊费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选自《明年底前高频医保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明医改着力解决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仅用了几年时间,三明市医疗费用和药品耗材费用就各节约了一百多亿元。 B .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到2019年底,我国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C .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卫生健康工作重点已经由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转向管健康、促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运而生。 D . 《意见》明确,2021年底前,各级医保部门要按照“四最”要求,取消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要求之外的办理环节和材料。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明医改通过推进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了病人负担,增加了医生薪资,提升了医院运行效率。 B . 我国多年来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为百姓就医用药提供保障,不仅参保人数增加,参保待遇水平也逐步提高。 C . 随着第一次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开始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逐步展开。 D . 按照《意见》要求,2022年底前,四川各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能提供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3. (3) 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你有哪些合理的建议?请根据材料,简要作答。
  • 8. (2022高三上·巴中模拟) 阅读下面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水稻,顾名思义,是指能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常识告诉我们,海水是咸的,通常呈弱碱性。能在海水中生长,意味着海水稻具有优良的抗盐碱性。当然,海水稻只是对耐盐碱水稻的一种通俗化表述,并不意味着它只能在沿海地区种植,在其他土地盐碱化的地区同样可以种植并收获。

    在盐碱地上种庄稼,这在多年前,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曾几何时,优秀共产党员干部焦裕禄带领老百姓在河南兰考的盐碱地上种庄稼,一次又一次失败,抱憾离世。时至今日,成片成片的沿海滩涂上,寸草不生的景象也早已成为人们固有的印象。

    将荒漠变良田,这无疑是一大创举。可是,在“咸水”里种出来的海水稻口感如何?经济效益又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请教了袁隆平团队。

    根据回应,海水稻的口感和普通水稻差不多,具体由品种特性决定,目前袁隆平团队已培育出多种优质品种。

    “吃起来很有嚼劲儿,而且慢慢尝慢慢品,就能吃到米香,特别是回味起来很甘甜,我觉得比现在我们市面上吃到的大米都要好吃。”2017年秋,首茬海水稻在青岛开镰,青岛电视台记者曹岳现场试吃时这样描绘。不仅不咸,而且很香,这样的口感或许出乎很多人意料。

    经济效益方面,袁隆平团队认为,我国内地丘陵地区许多稻田难以适应机械化栽培,生产成本较高,而盐碱地一般是在广阔的平原地区,适合全程机械化生产,成本较低。“每亩有200公斤稻谷作为成本就足够,所以海水稻种植效益高。”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海水稻进行测产”与“‘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等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相提并论,对海水稻研究给予高度评价,提出殷切希望。

    利用包括盐碱地在内的边际土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途径。在袁隆平团队看来,杂交海水稻应用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占据大量耕地,危及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覆盖全国17个省份,且耕地盐碱化问题日益严重,盐碱地80%处于荒芜状态。尽管试验基地条件简陋、人力财力欠缺,开展耐盐研究难度比较大,尽管海水稻研究与应用属于新兴学科与产业,体系和平台建设还在完善之中,方法和技术也需要靠自身不断摸索,但谈及海水稻的前景,袁隆平团队充满信心。据其分析,海水稻新品种亩产为300公斤以上,如在盐碱地辐射推广1亿亩,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湖南全省的粮食产量,可养活7000万人。加强海水稻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对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稻生产常常受到盐碱胁迫危害,其中东南亚国家每年有上千万亩适合水稻种植的土地由于盐碱化而不得不放弃耕种。开展海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能有效解决越南、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海水入侵造成的稻谷失收问题,对提高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扩大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人民周刊》,总第126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荒漠变良田是一大创举,但在“咸水”里种出来的海水稻,品质如何,有人心存疑问。 B . 海水稻具有优良的抗盐碱性,不仅能在沿海地区种植,在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同样可以种植并收获。 C . “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常常受到盐碱危害,这造成稻谷失收,开展海水稻研究和推广能解决这一问题。 D . 首茬海水稻在青岛开镰,经青岛电视台记者曹岳现场亲身体验,海水稻的口感不比普通水稻差。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焦裕禄事例,既表现出在盐碱地上种庄稼的艰难性,也凸显出袁隆平团队培育出海水稻的伟大创举。 B . 文中将“海水稻进行测产”与当前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提并论,表明海水稻的种植推广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C . 文章从我国人多地少,大量耕地被占用,盐碱地一般地处平原,便于机械化生产等方面,揭示了杂交海水稻应用意义重大的原因。 D . 文章从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海水稻对我们生产生活的价值意义,上升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高度,由浅入深地凸显出海水稻种植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水稻种植效益高,每亩有200公斤稻谷作为成本就足够了,所以海水稻适合种植在盐碱地面积广阔且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 B . 要实现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确保“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目标,加强海水稻研究与推广应用作用巨大。 C . 尽管面临条件简陋、人力财力短缺、方法和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等诸多问题,但体系和平台建设正在逐步完善,海水稻前景广阔,袁隆平团队充满信心。 D . 保障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提高我国影响力,扩大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的作用,唯有加强海水稻研究与推广应用。
  • 9.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太空实验室一中 国空间站舱内可以部署25台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研究,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此外,还在舱外安排了材料舱外暴露试验装置和元器件与组件舱外通用试验装置,用于开展舱外实验项目。后续,我国还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研究设施,开展广域巡天观测。针对.上述舱内科学实验机柜、舱外试验装置和巡天空间望远镜,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共安排了近百项实验研究项目。后续转入常态化运营后,还将实施较大规模科学研究,预期将有力推动暗物质与暗能量、星系形成演化、物质本质规律、生命现象本质和人在太空的响应变化规律,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为未来我国开展近地以远的载人空间探索提供扎实的科学和技术积累。

    (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2022年6月4日)

    材料二:

    世界航天大国为什么竞相发展空间站?在地球上,生命体和物质受到重力的作用,某些本质规律会被掩盖,在微重力条件下有望发现被重力掩盖的物质本质规律,如在微重力条件下会产生浮力对流极大的减小、沉淀和分层现象基本消失、压力梯度极大的减小等物理效应。空间站有人的参与,便于进行实验操作和维修维护等。著名的哈勃望远镜在轨工作了30余年,期间航天员乘航天飞机对哈勃望远镜进行了5次维修,才使哈勃望远镜能够长时间工作,取得众多国际瞩目的科学成果。在轨开展的生命、材料等科学实验,有必要将实验后的样品返回,回到地面做进一一步研究,如生命科学实验样品回到地面进行基因测序和后续的研究、材料样品进行剖分并开展X射线衍射研究等。有了空间站,方便进行这样的天地往返运输。由于大气的吸收和干扰,宇宙中的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超长波等无法在地面有效观测到,相关谱段的天文观测需要发射观测仪到太空中开展观测。

    (摘编自张伟《为什么要在空间站做实验?》,解放军报2022 年3月25日)

    材料三:

    什么是微重力?我们在地球上空300至400千米的轨道上,相对于6千余公里的地球半径,在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重力并没有消失,为什么会出现微重力的现象? 

    如上图所示,航天器在做近 8 千米/秒的高速运动, 按照牛顿第一定律, 航天器应该是保持远离 地球的匀速直线运动, 而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使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航天器所受的重力提 供了航天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这两个力基本相等,使得在航天器上感受到的只有残余 的重力, 称为微重力。

    (摘编自张伟《为何在空间站做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22 年 3 月 10 日)

    1. (1) 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微重力条件下加热比如水或空气等物体时,浮力对流消失后热交换基本停止,加热的水或 空气可能停留在容器底部。 B . 因为微重力条件下的沉淀分层现象基本消失,所以空间站里油和水混合在一起后,不会出现 分层现象。 C . 距离影响引力,空间站在地球上空 300 至 400 千米的轨道上, 因为距离地球很远, 所以出现 微重力的现象。 D . 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 当把铁块等密度大的物体放入密度小的水中时,这些物体将不会下沉。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在广域巡天观测 领域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其中巡天空间望远镜功不可没。 B . 材料二通过列举哈勃望远镜成功在轨运行三十余年的例子,向我们论证了在微重力条件下有 望发现地球上某些生命体和物质的本质规律。 C . 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上航天器所受重力虽时有时无, 但其仍然可以同地球的引力共同作用,使 航天器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D . 中国空间站舱内的太空实验室将为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
    3. (3) 发展空间站有什么意义? 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 10.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 野逐渐扩大,经验不断充实, 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 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 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 探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 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 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 在大量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 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 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 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 辐射力和解释力, 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 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 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 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 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 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 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 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 一 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 “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 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 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 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 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 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 界, 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 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 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 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 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作如何在中华崛起的时代,充分涵育代代 相传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 而“国身通一”的士人理念、“家国兴衰”的志士情怀,正是千年中国 文论主流,即严羽所谓盛唐诗为“第一义”以及王国维所谓“屈子文学之精神”。说到底,“文以载 道”的“道”既是客观历史大趋势, 也是这个大趋势内化为士人身心的担当。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 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一家国内知名网站的创始人所说,当代最有活力、 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 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 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在这个维度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 B . 近年来,中国文论从传统文学生活中发现了大量新事实, 但依然缺少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表现之一是文化越自信,理论解释力却越弱。 C . 中国文论 新阶段的发展应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发现新事实与新意义,二是能活古化今,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 D . 学者们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的新发现为例,论证中、西文论研究存在不同。 B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要论证了中国文论的阐释价值及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C . 文章第三段,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运用举例论证表现中国文学“文体”极为丰富多样。 D . 文章第四段,关于网络小说的论述,意在论证当代文学创作既要创新,又要传承传统价值。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当代中国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一定都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 B . 中国文论研究进入新阶段后有了关于文学边界、文学功能的新发现,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后面很大可能会有其他新发现。 C . 如果中国文论能发展出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形成新的、成功的理论论述,那么就应该会对中国未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D . 当代文学要涵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也应成为文学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 11.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 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有道君王安天 下, 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 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 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 女人们 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 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 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 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 唱 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 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 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 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 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 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 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 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 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 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 还是给小瞎子挖药、 煎药, 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 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无 数次爬过的山, 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 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 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 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⑦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吃的、喝的、烧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 也该学着 自个儿出去说回书。行吗?”

    ⑧“行。”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

    ⑨蛇皮剥开了, 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 里摸了一会儿, 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 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⑩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 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 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 人人 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 再活几年, 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 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就够了。”

    ⑪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 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 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 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 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 这琴弦上。

    ⑫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 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 动, 匆匆忙忙, 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 也无所谓谁 是谁…… 

    (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 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 张白纸时, 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B . 小说第⑸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 睛的渴望, 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 C . 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 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 子师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 D . 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 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 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E . 这篇小说, 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 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 愤慨和不平之气。
    2. (2) 小说开头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第②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4) 小说的最后, 老说书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 方”继续传给徒弟? 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 12. (2022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对自己的潜能和职业有个大致了解,但还要意识到想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能从事的职业。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适合某种工作的能力。因为未来是多变的,能够适应这个变化很重要。这一方面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树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测试,参照老师、家长和朋友对学生的评价,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找到想从事的职业和能从事的职业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高中生在进行学科选择和填报志愿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实用主义影响,关注最多的不是未来的发展,而是薪酬、升职等利益问题,最终选择一些热门专业。但这些热门专业未必是热门职业,而且等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专业是否依然热门都是未知数。因此,家长要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避免学生因盲从利益趋向而做出的并不明智的专业选择。

    据调查和统计,在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各个维度上,性别、科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等变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年级、学校性质、学业成绩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年级越高,成绩越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水平越高。

    (节选自搜狐网《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材料二: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们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节选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材料三:

    现实中,关于生涯规划,很多学生都是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的,而且是“被开始”的。很多人选择学校、专业,最看重、最计较的就是与分数“门当户对”,最好一分都不要浪费,专业如何倒在其次——选专业靠感觉、凭印象,甚至完全依赖家长。也因此,很多网友后来调侃,现在眼睛里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袋里进的水!

    一些职场新人对于就业和职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入学”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志向很懵懂,对不同岗位的选择无所适从,甚至对就业有抵触、逃避心理……近年来,“慢就业”火热,这背后有观念变迁等因素,但职业教育和指导也“难逃干系”。不少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老师多由学院辅导员“客串”,不少学生只为混学分,其效果可想而知。

    生涯规划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一头连着就业市场、劳动者大军建设,如此重要的事情,必须高度重视,早做打算。

    着眼长远,要强化顶层设计。目前,碎片化的就业指导,距离需求相去甚远;零星、不成体系地开展,更难适应社会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教育部门不妨加强统筹谋划,出台专门的教育计划、指导方案等。比如在英国,学校会为9~11年级的学生进行完善的生涯教育规划;在日本,初一至高三的学生都有一门生涯价值观课程等等。

    立足当前,可以做的也有很多。各高校有必要将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立足实际,着力补齐短板,把“水课”变成“金课”。对中小学来说,当前一些学校已有相关尝试,今后不妨投入更多资源,步子迈得更大些。主动与企业、社会机构等合作。比如国外学生能以小组的形式去不同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每学期轮换,企业会安排优秀员工招待,甚至还专门配备职业启蒙志愿者……多方合力,让孩子对自己、对职业、对今后的生活有更多认识和想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将其转变成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这是学生最需要的“干货”,也正是教育者、社会的责任所在。

    (摘编自《“生涯规划教育”要从孩子开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设计职业发展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但自身的兴趣、爱好应该是优先考虑的。 B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义感,就能避免他们在选择专业时盲从利益趋向或盲目选择热门专业。 C . 马克思主张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二者是可以统一的。 D . 现实中,很多学生的生涯规划起步晚、不主动,这导致了他们就读大学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
    2. (2)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林徽因之子梁从诫没有按照家庭的期望选择清华大学建筑专业,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北京大学攻读历史。 B . 面对就业压力大、专业对口难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导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 C . 毛泽东结束为期五年半的师范求学生涯后,选择投身革命事业,为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 D . 湖南考生钟芳蓉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以全省文科第四名的身份报考了自己钟爱的北大考古专业。
    3. (3) 面对当今学生生涯规划不足、职业选择盲目的现象,社会各层面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3. (2023高三上·巴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7月5日发布的《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2021)》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数字经济持续稳步提升,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130.9,环比增长2.4%,同比增长15.3%。一级指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指数分别同比增长28.3%、3.8%和23.8%。2021年,5G和千兆宽带建设呈现爆发式增长,5G基站数和千兆宽带用户数分别同比增长98.5%、440%,对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拉动提升作用明显。

    近五年来,数字政府服务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近90%的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诺时限压缩了一半以上。数字抗疫加速推动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数据互通共享,健康码普及和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力支撑复工复产、“动态清零”,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数字社会服务更加普惠便捷,2017年至2021年,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互联网+教育”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建成,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自助备案和住院直接结算。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企业。数字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增长至14.1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增长至9.5万亿元。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总营收增长至1.61万亿元,上市互联网企业营收增长140%。特别是疫情背景下,数字化有力有效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摘编自《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发展》)

    材料二:在疫情下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画像:一是线下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严重依赖线下场景的产业在疫情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战“疫”中暴露问题较多的地区、产业、领域、环节,与数字化应用基础弱、水平低、效果差不无关系。二是数字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具有天然的减少物理空间依赖的基因,在疫情中表现出较强的柔韧性和生命力。

    新一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催生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等数字新“物种”,也使得数字变革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源泉。在疫情的“催化”下,直播带货、宅经济被引爆,在线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提前5~10年迎来拐点。数字经济正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全面转型。

    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对稳增长、促转型的作用会更加突出。面向未来,数字经济亟须寻找新的发力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持续赋能国民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数字化转型将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主线,数字变革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在全球都是有目共睹的,对未来更应该充满信心。

    (摘编自《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关乎眼下更关乎未来》)

    材料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习近平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南方科大代理副校长金李表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人口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具有巨大的规模优势,立足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提升迭代速度,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左鹏飞表示,数字经济是深嵌于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新动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不仅助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推动企业和产业组织数字化重构,引致一系列的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内容新活力,为新兴产业带来新空间新动力。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21年,我国5G和千兆宽带建设高速增长,5G基站数和千兆宽带用户数分别同比大幅度增长。 B . 近五年来,数字政府服务管理能效明显提升,绝大部分行政许可实现了网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 C . 疫情下,线下经济的脆弱性显现,数字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两种不同的经济画像呈现在我们眼前。 D . 数字经济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数字产业的一些前沿领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独角兽企业,在疫情背景下,它们独立支撑起了经济发展。 B . 数字新“物种”不断涌现,使得数字变革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源泉,也正在加速推进社会发展的数字化全面转型。 C . 数字化转型将有力的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数字变革让人类走进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我国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我们应该有信心。 D . 中国是人口和数字经济大国,人口红利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传统经济转型的新动能,将为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3. (3)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发展数字经济?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 14.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地 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

    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已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 B . 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 C . 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D . 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
    2. (2)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 B . 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 C . 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 D . 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
    3. (3) 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
    4. (4) 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 15. (2023高二下·阎良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无灯的元宵

    晓苏

    正月十四一清早,龙儿就搬了把椅子坐在门口土场上看书。正月十五学校举行数学大赛,他的老爹龙大蛟要他夺第一。隔壁的雀雀也起床了,坐在自家门槛上在看书。他俩是同班同学。

    雀雀的爹盛八米在他家门口劈柴。雀雀放下书跑去抱柴。盛八米说:“雀雀,你给我看书,你要夺第一。”雀雀回到门槛上拾起了那本书。

    龙大蛟从竹园回来了。手里拖了三根竹子,又粗又长。这油菜坡过元宵节时家家户户门口挂灯笼,困难的人家挂一个,快活的人家挂两个、三个……

    “龙儿,我要编三个灯笼哩。”龙大蛟突然说。

    “编三个灯笼做啥?”龙儿问。

    “你明日夺了第一,我送你一个灯笼。”

    “要是夺不到呢?”

    “怎么能夺不到?我龙大蛟在油菜坡哪一项不是第一?”

    龙大蛟边说边破竹子。龙儿觉得破竹子的声音很像放鞭炮,于是就想起了正月初一放鞭炮的情景。

    天不亮,龙大蛟就把一家人从被窝里喊出来。龙大蛟站在门口正中央,龙儿和妈站在龙大蛟两旁。龙大蛟手举一根长竹竿,鞭炮缠在竹竿上很像一条蛇。隔壁门口这时有了动静,雀雀他们也要放鞭炮了。

    “龙儿,点火!”龙大蛟说。

    龙儿赶快划了根火柴。风很大,火柴被吹熄了。龙儿又划了根火柴,终于把鞭炮点燃了。龙家的鞭炮是油菜坡第一个放响的。

    “差一点儿落后了,落后了多丑!”龙大蛟说。

    他仰头望着鞭炮,独自笑着。龙儿觉得他爹笑得如鞭炮火花那么灿烂。竹竿上的三千响鞭炮不剩几个了,雀雀家的鞭炮还在啪啪响着。龙大蛟就急忙朝龙儿挥了下手:“赶快把那挂鞭炮拿出来。”第二挂鞭炮刚响了一会儿,雀雀家的鞭炮就停了,以至油菜坡四处的鞭炮声都已平息,只有龙儿家的还在炸。龙大蛟无比兴奋。

    “村长。”盛八米喊龙大蛟。

    “新年好,八米。”

    “你的鞭炮真多。年年第一!”

    “嗯呵。”

    “你到底是村长。”

    天空还黑乎乎的。龙大蛟与盛八米在黑暗中对话。盛八米转身走了。龙儿的眼睛跟着盛八米的背影走了很远。龙大蛟瞪了龙儿一眼。“看你的书吧。”他咬牙切齿地说着。土场上的鞭炮屑还没扫。龙大蛟说“鞭叶”铺在土场上很好看。可龙儿这时发现鞭叶很像打了霜的柿子树叶。龙儿陡然就想起了三十晚上的事。三十晚上,龙儿在雀雀家玩到很晚才回来。龙儿回到屋里,看见龙大蛟正坐在火坑边上烤鞭炮,说:“雀雀他爹也在烤鞭炮哩。”

    “盛八米买了多少鞭炮?”龙大蛟突然问。

    “三千响。”话音落地,龙大蛟猛地站起来,就像被蜂子咬了一口似的不自在。“盛八米他有三千响?”“盛八米也买了三千。”龙大蛟喃喃自语。说着,从墙壁上扯下了黄大衣。

    下半夜龙大蛟才回家。龙儿看见他怀里揣着一盘鞭炮。寒风把龙大蛟的脸吹得惨白惨白的,嘴里却还哼着快活的小调调。龙儿觉得龙大蛟是个怪东西。

    雀雀这时走到龙儿身边来了。龙儿看见雀雀手里拿着书。

    “龙儿,我问你一道题。”

    雀雀的成绩没龙儿好。龙儿总是第一名。龙儿一看那道题就很眼熟。他前几天做过这道题,这是一道很难的题。

    “这道题只能用勾股定理才能证出来。”龙儿说。

    雀雀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懂了,很感激龙儿。

    “还有不懂的吗?”龙儿问。

    这时,龙大蛟在堂屋里喊了一声:“龙儿,你进来。”龙儿便进了堂屋。

    “喊我做啥?”

    “你不要帮雀雀做题。”龙大蛟小声说。

    “为啥?”

    “你要夺第一。你这个傻瓜!”

    龙儿独自坐在木椅上。他老想着龙大蛟刚才对他说的话。龙大蛟真是个怪东西。

    “雀雀,我有句话跟你说。”

    “啥话?”

    “你明日一定要夺第一。”

    龙儿说完就转身往回走。他看见盛八米在屋旁破竹子。他想盛八米可能是自己要学编灯笼。龙大蛟已糊好两个灯笼。龙儿进到堂屋时,他正开始糊第三个,依然把屁股高高地撅着。

    “我说你只糊两个灯笼就够了。”

    “为啥?”

    “我想我明日夺不到第一。”

    “胡说!”

    “不是胡说,我有预感。”

    “预感个屁!夺不到也要夺!”……龙大蛟像是在跟龙儿吵架。龙儿感到他就像一头老虎。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龙儿到学校去了。午饭过后,龙大蛟就巴起眼睛盼龙儿。傍晚,龙大蛟看见村口出现了两个黑点。他断定是龙儿和雀雀。可是龙大蛟一看见龙儿和雀雀就扑通一声从石坡上蹦下来了,因为他看见龙儿手里空空如也,而雀雀手里却抱着一块闪光的匾。

    夜幕在油菜坡隆重地展开了,家家户户就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油菜坡霎时变成了灯的世界。然而,龙家的门口却一片漆黑。龙大蛟睡在床上,三个新编的灯笼还放在堂屋里没上蜡烛。

    “我们也该挂灯笼了。”龙儿的妈说。

    “挂个屁!”龙大蛟陡然这么骂了一句。

    “怎么啦?”

    “龙儿不是我龙大蛟的种!”龙大蛟又骂了一句。龙儿没在意龙大蛟的话。他像鸡一样快活地跑到了门口土场上。他看见雀雀门口挂着两个灯笼,盛八米和雀雀正站在灯笼下笑。龙儿觉得盛八米和雀雀笑得很好看。“幸亏雀雀昨天问了那道题。”龙儿突然想起了试卷,试卷中正好出了那道只能用勾股定理才能证出来的题。可龙儿没做这道题。龙儿不想夺第一,为什么?他也说不清。反正,这个元宵节,龙儿家的门口是不会挂灯笼的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风把龙大蛟的脸吹得惨白惨白的,却还哼着快活的小调调”这处细节描写刻画出龙大蛟不畏艰苦、乐观豁达、充满自信的性格特点。 B . “龙儿觉得龙大蛟是个怪东西”“龙大蛟真是个怪东西”前后两次从龙儿的视角描写他对父亲言行的诧异、反感,为结局做了铺垫。 C . 从龙儿与龙大蛟的“争吵”可见龙大蛟专制蛮横、盛气凌人的个性,也表现了龙儿坦诚、胆怯、不自信、慑于父亲威严等性格。 D . “你的鞭炮真多,年年第一”“你到底是村长”这两句话表现了盛八米对村长龙大蛟由衷地佩服的微妙心理。
    2. (2) 有评论家指出晓苏的短篇小说充分展示了巧合的艺术魅力,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请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
    3. (3) 灯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6. (2022高三上·巴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焙鱼

    刘向阳

    画岭之夜,漆黑如墨。微弱灯影摇曳,倏地,风拂灯灭,几条黑影闯进屋里,拳脚雨点般落下,把她逼近墙角。

    你们是谁?

    柳晓东在哪儿?

    卖鱼没回来。

    夜里也卖鱼?他到底在哪儿,快说!

    不晓得……

    来人不耐烦了,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来人打累了,屋里屋外翻遍,找不到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柳晓东从秘密联络点回来,点亮油灯,看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赶紧扶起来。娘啊,是我连累了你。

    她苏醒后,抓住晓东的手颤巍巍道,娘不怕,只要你活着。

    她躺在晓东怀里,凝视着土墙茅屋外的沉沉夜空,盼等天亮……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

    奶奶,您要吃火焙鱼,怎么不动筷啊?我用刁子鱼腌的,熏了两天两夜,佐以辣椒生姜烹炒,味道好极了,您尝尝吧。

    她是我奶奶,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

    我牙不好,嚼不烂。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柳晓东了。

    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逼我说出晓东的去向,说晓东是共产党,还是个头儿,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应闹革命。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

    我父亲那晚免遭毒手,次日凌晨荡一叶“划子”与同志们碰头,徒步数县,翻山越岭寻部队,终于找到了队伍。父亲参加过大小无数次战斗,作战英勇,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没见过父亲,家里没有他的相片,不知他长什么模样。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的。母亲听了脸红,又抹泪。

    我家在水府庙水库边上,靠水吃水,一家人除了种菜,就是把我捕的鱼虾挑到街上贩卖。鳜鱼、银鱼、刁子鱼适宜腌制,晒干水分,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结婚成家,守着水库,织网晒鱼搞网箱,出没风波里。儿子呱呱坠地,上学读书。守寡多年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遵母亲遗愿,葬于南山之阳,与奶奶共枕长眠。

    我从事网箱养殖,尝到了甜头,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儿子却当起了说客:碧水变臭了,水质恶化了,网箱搞不得,必须拆。

    我有些想不通,觉得儿子在打我的脸。一辈子与水打交道,忽然要上岸,靠什么生活?儿子说得头头是道,我爷爷那些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毁在环境污染上。

    兔崽子,你爷爷我都没见过,你晓得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想想啊,儿子的话是对的,我老糊涂了。

    水府游客逐渐增多,我依山傍水开了家农家乐,招牌大旗上火焙鱼三字金光闪亮!

    下了水府大桥,走一段水泥硬化路,就是我的农家乐。湖岸青山叠翠,游廓隐隐,彩旗招展。有一处码头,泊着一条仿制“划子”,儿子正给游客解说:当年我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我”的角度叙述,增加了故事真实性,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 B . 奶奶感叹“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感情复杂,既有深切的思子之情,也隐含着对儿子的埋怨。 C . 小说结尾处的情节,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寓国之大义于朴实生活画面中,咀嚼有味,情韵人心。 D . 小说叙事时间跨度较大,“我”不仅讲述着先辈身上的故事,也延续着他们的故事,“我”和儿子的相关情节,映射了新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新的时代责任。
    2. (2) 文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 (3) 文章以“火培鱼”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7. (2023高三上·成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杨绛: 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 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 是杨 绛居住了 37 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 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 103 岁的杨 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 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 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 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 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 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 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 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 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 4 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 20 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 赔偿, 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1938 年, 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 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 舷窗外, 一会儿全是水, 一会儿全是天, 波动幅度 大, 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 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 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 样永远头在天之下, 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 为人之道也 如此。    

    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 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 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 另一部分 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 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 她当过中学校长,给 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 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 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 杨绛 立即辞职, 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 解决家里营生。

    1941 年, 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 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 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 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 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 心甘情愿做“灶下 婢”。钱钟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 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

    抗战后期, 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 烧不着; 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 杨绛自己和泥, 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 300 斤 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 掺上煤灰自制煤饼, 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 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 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 是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 公公病重, 问婆婆:“我死后, 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 过。”杨绛之贤, 由此可见一斑。

    1998 年 12 月 19 日凌晨,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 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 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 轻轻在他耳边说:“你 放心, 有我呐!”

    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 打扫现场, 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 《斐多》, 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 2000 年, 中译本《斐多》出版, 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 学译本”。

    之后, 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 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 2003 年出版 3 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 年出版 20 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现在, 还有 100 多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 一位 103 岁的老人, 仍在坚韧地、静默地“打 扫现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 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 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 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 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

    (杨绛)

    ②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我们 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采访记者手记)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 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本很丰富, 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后来因为年岁 高了, 身体也不好, 就隐居起来。 B . 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生活艰难。杨绛既不会在利诱之下做汉奸,也拒绝过颠沛流离、 入不敷出的生活,凭自己的努力让一家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 C . 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 录》中的《斐多》,这“逃”并非是逃避, 而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D . 杨绛先生不仅是钱先生最贤的妻,更是钱先生最热忱的支持者和最有力的助手,在生命 的最后终于结束了钱先生手稿的整理工作。 E . 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 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 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2. (2) 杨绛找到解决晕船的办法,钱先生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如何理解钱先生这句话。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采访记者说:“我们惦记她, 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请结合全文, 分析 在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4. (4) 作者称杨绛先生为“隐士”,在文中为何专门写到杨绛先生的“不隐”──一场引发关 注的官司? 这“隐”与“不隐”是否矛盾?请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 18. (2022·南充模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男孩(节选)

    [南非]J.M.库切

    他们生活在伍斯特城外的住宅区,那地方夹在铁路线和公路之间。住宅区的街道都是用树来命名的,其实那儿一棵树也没有。他们家的住址是杨树大街十二号,房子坐落在一片寸草不生的开阔的红土带上,整个地方被铁丝栅栏隔成了一小块一小块。

    院子低洼处,他们搭了一个饲养家禽的窝棚,可是鸡们却不怎么兴旺。雨水很难从黏土地里渗流开去,院子里的洼地上便积了水。鸡窝里捂出一股沼气般的恶臭。那几只母鸡的爪子都肿起来了,肿得像大象的皮一样,饱受折磨的母鸡不肯下蛋了。妹妹说只要把鸡舌头底下的角质硬鞘剪断,母鸡就又会下蛋了。于是,母亲把母鸡一只一只地夹在两膝之间,捏住下颌逼它们张嘴,用削皮刀的尖刃拨弄着鸡舌头。母鸡躲闪着挣扎着,眼珠子都暴凸出来了。他吓了一跳,转身躲到一边去。

    他母亲陷在匣子般的房子里,除了收拾房间,成天无事可做。风每时每刻都在刮,赭红的黏土灰从门缝下旋进来,从窗缝里渗进来,从屋檐底下漏进来,从天花板的接缝中钻进来。一天的风暴刮过之后,迎风的墙面上便积起一英寸厚的灰尘。

    家里买了个吸尘器。母亲每天一早就拖着吸尘器逐个房间地清扫,把灰尘吸进那个嚣声隆隆的大肚子玩意儿里边。

    伍斯特蚂蚁、苍蝇成灾,跳蚤也多。有几个晚上,他都痒得睡不着觉。他不明白他们干吗要搬离开普敦。

    他母亲也焦躁不安。我希望能有一匹马,她说。那我至少可以在草原上驰骋一番了。

    她没有去买马,而是出人意料地买了辆自行车,一辆黑色的女式二手车。那车又大又沉,当他想试着在院子里玩一下时,却根本够不到踏脚板。

    她不知道怎么骑自行车,也许她也不知道怎么骑马。她买这自行车时还以为骑自行车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现在,才发现没有人可以教她。

    他的父亲实在忍俊不禁。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他说。他母亲仍是一副义无反顾的架势。我不想做这屋子里的囚徒,她说,我要自由。

    一开始,他为母亲有了自己的自行车而兴高采烈。他甚至想象着他们三人骑着自行车徜徉在杨树大街上的情景:她、他,还有他的弟弟。可是这会儿,当听着父亲的嘲笑时(母亲则以沉默相对),他开始动摇了。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该不是父亲说对了吧?如果他母亲找不到一个愿意教她的人,如果聚会公园别的家庭主妇都没有自行车,那也许女人是不该骑车的了。

    他不再向着她了。那天晚上,他和父亲一起嘲笑她。他深知这是一种背叛。这一来,他母亲完全孤立了。但她还是学车,跌跌撞撞、一歪一斜地踩着踏板。

    一天早上,当他上学去的时候,她骑往伍斯特作了一次冒险之旅。他只是瞥了一眼她骑行的身影。她穿一件白上衣,一条深色裙子。她顺着杨树大街朝房子这边骑来。她的头发在风中飘扬着。她看上去挺年轻的,像个女孩子,年轻,精神,还有那么一点诡秘。

    他父亲每次看见倚在墙边的那辆笨重的黑色自行车,就要嘲笑几句。他说伍斯特的居民们瞧见一个女人费劲地骑着自行车经过那儿都得停下来,一愣一愣地张大了嘴巴。掉下来!他们会冲她叫喊,讥讽她:推呀!这些玩笑并不有趣,但是说过之后他和父亲总会大笑起来。母亲却从不回嘴。“你们喜欢耍笑,就笑去吧。”她说。

    过后有一天,没有一句解释的话,她不再骑自行车了。自行车消失了。没有说一个字,但他知道她已败下阵来,重新缩回窝里了,他知道这事情上自己也有错儿。我总有一天要补偿她,他对自己下了保证。

    母亲骑自行车的形象一直没有离开他的记忆。她踩着踏板驶上杨树大街,从自身逃离出去,逃向她自已的欲望。他不愿她走。他不愿她有自己的欲望。他要她一直待在屋里,当他回家时,她在家里等着他。他并不总是和父亲结帮反对母亲:其实他还喜欢和她结成一伙抗拒父亲。可是这一次,他站在了男人的一边。

    【注】①J.M.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男孩》是库切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作者以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他”生活的那个地方,暗示当时人的艰难社会生存处境。 B .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比喻修辞手法多处运用。如:“鸡窝里捂出一股沼气般的恶臭”“母鸡的爪子都肿起来了,肿得像大象的皮一样”。 C . “他的父亲实在忍俊不禁。女人是不骑自行车的。”父亲的笑,表现了他对母亲骑自行车与世俗观念一样,持否定的态度。 D . 小说情节生活化,没有跌宕起伏,波澜曲折,与日常生活相似,使情节内容节奏相合,浑然天成。
    2. (2) 请分析母亲骑自行车由始而终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她不再骑自行车的原因。
    3. (3) 请结合文本分析男孩对母亲的态度情感。
  • 19. (2022高三上·遂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猫会数数

    秦俑

    寒假回家,刚放下碗筷,冬生就到大伯家去看望祖母。

    几月不见,老人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冬生嘘寒问暖一番,讲起他在奥运会做志愿者的事,眼见祖母身形消瘦,说话都没了力气,便退了出来。

    出到外头,大伯叹了口气,说:“不中用了,时好时坏的,净讲些胡话。”

    冬生鼻子一酸,正想说点儿什么,只听到豆子在一边喊:“爷爷,小叔,猫咪快生宝宝了。”豆子是堂兄春生家的孩子,刚满六岁。

    冬日的阳光懒懒地爬到了北墙根。冬生走过去,看到一只黑猫卧在草堆里,身体有些臃肿,一副似睡非睡的模样。 

    豆子伸手过去,“喵”的一声,猫警觉地缩起身子。

    “外头冷,进屋去。”大伯过来拉起豆子,转头对冬生说,“回吧,得空多来瞧你奶。”

    过了几日,冬生娘炖了鸡汤,叫冬生盛一碗端过去。

    祖母精神头儿还是不好,喝了几口汤,自顾讲起胡话来:“地震了,要地震了……”

    冬生说:“地震都过去大半年了,咱平原地区,哪里会有地震。”

    “地都裂开了,该有多少人遭罪啊……”

    “是老鼠精,老鼠精又出来害人了……”

    “告诉你爹……多囤点儿粮食……”

    这样子,多半是难得大好了。冬生轻轻地摩挲着祖母的手背,嘴里念叨着“没事没事”。脑海里回想起小时候夜半惊梦,她也是这般安抚他的。

    祖母慢慢地平静下来,屋子外头传来几声清晰的猫叫声。

    “天该冷了,”祖母说,“你去将猫窝挪到屋里头。”

    “怕是要下雪了,猫穿着大毛袄子,不怕冷。”

    “想来是怀上崽了,猫崽子怕冷呢。”

    “那我去了。”冬生给祖母掖了掖被角,起身出去找豆子挪猫窝。猫似乎并不领情,叫唤着走开了。

    又过了几日,祖母被送到医院,过两日又接了回来。一家人都揪着心,掰着指头数日子,生怕她熬不过这个年。

    小年那天,大伯传话过来,说老人家怕是不中了。

    三伯、冬生爹和冬生先赶过去。一时半刻,春生和春生媳妇赶了回来,二姑一家也相继到了。堂屋里挤满了人,儿孙们依次过来告别,老人家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竟比平时清醒许多。

    “娘,这是你最疼的老憨子(小儿子)。”大伯指着冬生爹说。

    老人家点了点头。

    “这是你幺孙冬生,和你最亲近,也最有出息的。”

    老人家又点了点头……

    “娘,你还想吃点儿啥?还有啥放心不下的?”二姑向前问道。

    老人家动动嘴,似乎有话要说。

    二姑将耳朵凑过去,听到老人家吐出来三个字——“你爹呢”,顿时红了眼圈,跪到地上,带着哭腔说:“娘呃,你是不是糊涂了?俺爹早没了,都走了四十多年哩!”

    老人家脸色暗淡下来,一口气始终提着,一时好一时坏的,一时又说想喝水。

    冬生忙去倒了一杯半温的水来。

    喝了水,老人家突然精神好转,四下看了看,问:“怎么没见老四老五?”

    “老幺我就在跟前,咱就四姊妹,哪来的老五?”冬生爹哽咽着说。

    见娘亲这么问,大伯、二姑、三伯也都抹起泪来。

    大伯是家里掌事的,将兄妹几个叫到里屋,一商量,老娘苦了大半辈子,临走还惦记着早逝的男人孩子,可不能叫她走得不舒坦,便叫春生冬生装两个叔伯。

    春生和冬生依言过去,大伯说:“娘,老四老五回来看你了。”

    春生和冬生叫了一声“娘”,老人家激动起来:“一家子总算齐了。”顿了顿,又打起精神问,“俺娘家没派人来?”

    二姑忙戳自己儿子后背:“娘,这是俺舅家孩子,快叫姑姑。”

    二姑家的表兄本就机灵,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姑姑”。

    老人家沉默好一阵,说:“你们哄俺,俺娘家人讲的是阜阳话……”

    二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嗒吧嗒吧往下掉,嘴里像是念着词儿:“俺苦命的娘呃……那年闹饥荒,你阜阳的家人都没熬过来,还带走了爹爹和俩弟弟……他们可都在下边等着咱呢……”

    老人家没再说话,眼睛睁着,一行泪顺着眼角直往下淌。大伯后来说:“咱娘快三十年没哭过了,这一行眼泪流完,她这辈子的苦才算是受完了。”

    一家人正伤感,豆子忽然在外头放声大哭。媳妇们忙过去看,原来是家里的猫在北墙根生了崽,生六只死了俩。豆子看到,又是害怕,又是伤心。

    大伯母抱起豆子,唬道:“快别哭了,再哭,狼把子来背人了。”

    “我不要小猫咪死……它妈妈会难过的……”豆子还是哭着,说不出个囫囵话来。

    “傻孩子,猫又不会数数,怎么知道难过?”春生媳妇也过去帮忙哄。

    过了好大一会,外头安静下来,屋里传出二姑一声长长的哀号:“我的个苦命的娘呃——”哭声很快便淹没了这个黄昏。

    窗外,那场憋了一冬天的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

    (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尽量避开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冬生和大伯,通过祖母和众人的告别,通过整个家族氛围的营造等逐渐塑造祖母的形象。 B . 小说通过临终老人家“你爹呢”“怎么没见老四老五?”“俺娘家没派人来?”三问,使情节高潮迭起,表现了老人对生命的眷念。 C . 小说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对话多用口语,适量加入方言,如“老憨子”“狼把子来背人了”等,增加了地域色彩和烟火味儿。 D . 小说善用虚实,如实写大伯兄妹,虚写老三老四;实写临终告别,虚写小猫产崽。虚实结合,使文章语言简省,且拓展了作品的空间。
    2. (2) 本文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 (3) 小说多次穿插关于猫的叙写片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2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 (1) 通过选文,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地坛》全文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
    2. (2) 简析文章第二段中四个“又是”的作用。
    3. (3) 赏析划波浪线的句子。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式公仔

    远在美国芝加哥的女儿在电话里叮咛要做娘的去美国探望时,千万别忘记捎几个“黑头发黑眼情的中国式公仔”。女儿说的“中国式公仔”,实际上就是中国样式的布娃娃。女儿带着几分伤感告诉母亲:芝加哥有不少华人,也有老乡,但家里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中国人了。女儿说我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式公仔”在身边陪伴,摆在家里,抱着睡觉,这样就不会因为过于想念家乡和你们而伤心。

    黄妈妈想起以前给她买过很多,虽然是清一色的洋娃娃,女儿都爱不释手。只是上了初中,功课紧张,加上兴趣改变,玩旧的布娃娃都丢了。放下电话,黄妈妈的心里满是怜惜,又有说不出的滋味。

    女儿是八年前求学去的芝加哥。那一去,成了永远的异国人。硕士毕业后,嫁给一个大胡子美国佬。女儿结婚时,黄妈妈和老伴去过一次美国。女儿劝父母过来定居,黄妈妈放不下生养自己的地方,还有熟悉的亲朋好友,不愿长住芝加哥。

    由于忙于学业和工作,女儿一直没得闲生孩子。黄妈妈从心眼里夸女儿,她获得比一般女人多的知识,拥有了广阔的眼界和思想观念。但女儿毕竟也是女人身、中国心哪,也要生养哺育后代,也有游子远离家乡的情结。女儿小时候对布娃娃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就开心。现在,如此渴求中国式公仔,就是真正离开后思念的结果。

    为了女儿的要求,黄妈妈和老伴开始半年多的苦苦寻找。女儿来电的当晚,黄妈妈便兴冲冲地跑进家附近的商场。没想到,第一个回合便以失望告退:偌大一个商场,全是黄发碧眼的外国娃娃,甚至还有黑肤黑发的非洲娃娃,愣是没有一个女儿说的“黑发黑眼的中国式公仔”。黄妈妈不知疲倦地奔波到下一个商场,可惜也是失望而归。此后,黄妈妈发动亲人、朋友,跑遍了这个城市的商场,除了琳琅满目的清一色黄头发蓝眼睛洋娃娃,哪有黑发黑眼的中国布娃娃呢?有一次,乡下归来的朋友告诉她,郊区某个地方有会唱歌跳舞的中国娃娃。黄妈妈知道那里流行木偶文化,街头巷尾有类似的中国娃娃卖。就乘公交去了郊区,在一个角落里果真看到许多中国娃娃。遗憾的是,这些娃娃全是木头雕刻,只不过表面手绘着装、拼装活动手臂而已。虽然形态各异,终究是质地硬实的木头。黄妈妈差点落泪。

    离去女儿那里的日子越来越近,女儿小小的心愿都未遂,黄妈妈变得愈焦急,甚至打电话去一个玩具厂家,质问为什么只生产洋娃娃?人家说市场在外,产品要卖到国外。黄妈妈说为什么国内也有销售?人家说国内人图稀奇,喜欢洋娃娃啊!黄妈妈说我就喜欢中国娃娃。人家不耐烦地说,那是你个人的喜欢。等到特意去另一座城市寻找中国式公仔的侄子空手而返,黄妈妈彻底绝望。深深自责的黄妈妈,感叹着自己国度里竟然找不出一个纯粹本民族的布娃娃。终于,在黄妈妈决定带着歉意去美国的前夕,一个远在北方的同学,特快寄来几个黑头发黑眼睛的布娃娃。黄妈妈打开包裹一看,傻眼了:黑头发黑眼睛是真的,却是穿着和服的日本小人儿啊!

    带着深深的遗憾,黄妈妈和老伴飞往了芝加哥。

    女儿捧着母亲带来的一对黑发黑眼的中国式公仔,激动得泪流满面。肥肥胖胖、笑容满面的两个布娃娃,男的头顶红色瓜皮帽,女的扎着现两根红头绳,全都上穿红色夹棉袄、下穿绿色宽腿裤,虽然光着脚丫子,却是憨态可掬。女儿抱着布娃娃,听父母讲老家的故事,双手一直在布娃娃身上摩挲。女儿甚至背着美国老公,偷偷地对母亲说要是生个纯种的中国娃娃该有多好。女儿的意思,不是说美国老公不好,只是希望家里有个实实在在的中国伙伴,可以说真真切切的中国话,心安理得地吃中国菜。

    异国的天空湛蓝如洗,高耸的西尔斯大厦隐约入眼。一对穿着中国服装的外国男女,从旁边滑稽地走过。女的身穿红色旗袍,脚穿白色球鞋,一蹦一跳。男的上穿黄色唐装,下穿黑色牛仔裤,脚穿拖鞋。女儿看着他们的打扮,叹了口气,低头抚弄心爱的中国式公仔。

    黄妈妈坐在女儿对面,瞧着女儿抱着布娃娃,忽忽地,有了流泪的感觉。

    女儿呵,你可知道,这是妈临行前夕,用自己的衣服给这些小娃娃缝的服装啊,只是鞋子实在没法做,只能让他们光着脚板!黄妈妈心想,女儿肯定不会知道这些,自己和老伴也商量过,永远都不要对女儿说起。就擦了擦眼睛,露出一丝慰藉的微笑。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小说的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细地写了黄妈妈寻找中国式公仔的过程,表明了公仔的来之不易,为后面写女儿对公仔的喜爱蓄势。 B . 小说的结尾安排合理,对前面的情节起到了释疑的作用,它解释了黄妈妈为什么是“深深的遗憾”却又带来了中国式公仔。 C . 小说运用了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塑造了一个有爱心、热爱家园、执着而又灵活善变的母亲。 D . 黄妈妈并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国式公仔,这揭示了一个现象:某些标志性的中国文化产品内供和外输出现了缺失。
    2. (2) 小说第九段描写了“一对穿着中国服装的外国男女”的画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 (3) “中国式公仔”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 22. (2023高一下·阿勒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也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亲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 .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 .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两个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发林冲的回忆和对王伦看法的表述。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 . 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2. (2)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 23. (2023高二下·六盘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上的溜索

    杨静

    鹦哥,这是一个诗意的名字,但这个村庄从前并不诗意。鹦哥对岸是四川布拖,对于峡谷里的世界来说,布拖县是一个无比热闹的地方,但对于云南这岸的人来说,热闹的布拖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如同一个梦中之境。因为这个距离是峡谷外面的人无法想象的距离。他们可以两岸喊话交流,这边的鸡打鸣,那边的人起床,这边的人唱歌,那边的会跟上。但是若上路,也许要用一天才能融入布拖的热闹中。你必须在这块隐藏的土地上翻山越坎,穿江渡河,再花很长时间走到县城。①有形和无形的距离也就在这遥遥祈望中产生。几十年来它就这样惊心动魄地矗立在云南巧家境内金沙江畔的峡谷上,眺望着生活在距离与距离之间的山民。

    蜿蜒的峡谷和奔涌的金沙江隔开了这头和那头的时光,在这里,此岸彼岸需要用时间来丈量,两岸的互通有无需要用岁月来铺陈。他们的生存似乎就是为了记忆峡谷的沟壑,他们的双脚似乎就是为了留住翻山越坎的时光。由此,溜索应运而生,金沙江峡谷也诞生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它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横空出世,悬在峡谷人的生活里,专门为了摆渡他们的岁月。②它的出现带着几分挑衅,带着几分不屑,又带着几分无奈。当它现身峡谷时,它已不仅是一条通江溜索,更是峡谷人日复一日的脚步,在日出日落中,它出没在峡谷人每日的生活场景里,淡定而从容。

    在悬崖峭壁上,有一座简陋的小土屋,墙上挂有一块“渡江管理”的牌子,上面写着“收费标准:载重100市斤收费2元,一米以上的公民2元,牛马每匹收费15元,小猪每只1元,肥猪10元。”

    当它立于此地,它就不再是一间小土屋,而是一个渡口。它不在水面,也不在平地,而是在耸入云天的金沙江大峡谷峭壁上。它如一个传奇,在滔滔激浪里,在云遮雾绕中,描述着一种惊心动魄的人生。

    这段溜索离江面约260米,长约470米,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人畜、油盐、砖瓦甚至摩托车等几乎一切物资,都从这条溜索上滑过来,再滑过去。

    隔着金沙江便能看见,对岸背着箩箩筐筐的赶场人进了长方形铁框,这时,停在对岸的铁框朝这边移动过来。溜箱宽1.2米,长1.7米,重约150公斤,一次可搭乘600至700公斤的货物或10个人,随着4根钢缆上的滑轮缓缓而来。他们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摆渡岁月。两边是陡峭的山崖,脚下是咆哮的江水,溜索高悬在空中,看一眼也让人胆寒,更别说站在那大铁框里了。可每个乘坐者都是那么镇定,就连几岁的小孩也沉着无比。

    其实,这不算最险,最险的还在铁框后面的钢绳上一步一步朝前移呢。如果溜索是峡谷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拉溜则是溜索上的另一种人生。他们就站在铁框顶后面的两根钢绳上,两人一左一右,紧握铁框顶部扶手,一人踩着一根钢绳,如同杂技演员在天空中奋力推着铁框一步一步朝前,而铁框也就在他们的推力下滑过对岸,他们就是——拉溜人。

    这是世间最具阳刚之气的一幕图景:那溜箱从对岸缓缓而来,溜箱后面是两个精壮男人,手紧紧抓住溜箱,他们身上隆起的一块块肌肉在太阳下泛着光华,他们迈着稳沉的步子,一声吆喝便往返在高空的钢绳上,眼神中除了义无反顾的冒险,还有那生活的艰辛和男人的一种担当。

    在此之前,鹦哥村是困顿寂寞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渡船是他们抄近道穿梭两岸唯一的交通工具,于是,几张小木船成了终日的风景,不仅摆渡赶场人,也摆渡峡谷里悠长的岁月。但是水急浪险的金沙江也让人们胆怯,涨水季节翻船是难以避免的。这个时候,金沙江不再是一条江,而是一堵铜墙铁壁,隔开了滇川,也隔开了此岸彼岸的时光。上世纪90年代末,对岸四川的沿江公路修通了,到县城仅需两个小时。对岸越来越多的诱惑让鹦哥村再也端坐不住,村里有几户人家一起集资入股,架起这座特别的溜索,于是,一条空中道路凌空而现,对接了此岸彼岸的时光。一个渡口诞生了,这是一个坐落在峡谷顶上的奇特渡口。这空中渡口使两岸互通有无,他们的生活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他们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仿佛有了他们和脚下的溜索,峡谷才是雄性的峡谷,金沙江才是雄性的金沙江。峡谷外的人把拉溜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些每天都要在高空摆渡岁月的拉溜人来说,这只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的时间比山外的慢了很多,这种慢是江与峡谷渲染出来的。如果顺着溜索寻找金沙江人行走的痕迹,你俯身时便能拾拣到人类文明遗下的一声叹息。

    天还不亮,拉溜人张国能就告别梦中的妻儿,背着几天的粮食匆匆离家了。他要星夜兼程赶到金沙江边鹦哥的那座小土屋,得走两小时山路。在鹦哥的这条跨江溜索上,他投了2000块钱,成为小股东。拉溜的经营方式十分独特,股东自己披挂上阵亲自拉溜,根据拥有股份划分经营天数。由于拉溜的劳动量太大,股东间便自发地两两相配共同经营,每天收入由双方平分。往后的几天中,张国能吃住都得在那间小土屋,他在这里摆渡别人,也摆渡自己。

    2018年7月,此处“溜索改桥”工程正式竣工。去年6月底,大桥到村庄的引道工程全面竣工,两岸百姓出行不再靠溜索了。

    “以前买一袋水泥,从县城到溜索处运费要2块5,过溜索1块5,卸货搬到家门口再加3块,总共是7块。先不说要跑多少趟,建个房子光运费就要上万块。”建起了桥,张国能将建房计划提上日程。“现在好了,货车一口气运到家,费用省了一大半。”

    如今,凉山州7个溜索改桥项目已全面建成,各族群众告别“溜索时代”,迎来“大桥时代”。村里商量后,鹦哥溜索作为一个旅游体验项目继续保留。④如今这空空如也的溜索,寂寞地悬挂在烈日下,悬在沁凉月色里,仿佛在纪念那条刻骨铭心的生活之

    (节选自《光明日报》)

    1. (1)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有形距离”指鹦哥村与布拖县的地理距离,而“无形距离”指山民内心产生的距离感。 B . 句子②写出了面对蜿蜒的峡谷和奔涌的金沙江,应运而生的溜索展现出了淡定从容的姿态。 C . 句子③表明拉溜人和溜索的存在使峡谷和金沙江更具阳刚之气,他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D . 句子④中,“寂寞”一词,暗含了作者对落后“溜索时代”的批判和先进“大桥时代”的赞美。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峡谷外的人把拉溜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运用侧面描写,突出拉溜的危险,也表达了对拉溜人的敬佩。 B .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意”的鹦哥村山民因交通不便,生活被阻隔的情景。 C . 文章借助全知视角,叙述了溜索由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方式向旅游体验项目的转变,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 D . “溜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先介绍溜索的由来,接着呈现拉溜人的生活,最后写了溜索改桥的时代变迁。
    3. (3) 面对无法改变的境遇,我们可以从“拉溜人”身上学到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4) “他在这里摆渡别人,也摆渡自己”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在决定选择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并不知道世界上已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没有成功。这无疑是一道世界难题。况且,他还得顶着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等权威学者的指责和压力。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由此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试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蕊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此外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节选自《喜看稻菽千重浪》)

    材料三: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沙漠能长水稻?日前,袁隆平带领技术团队,运用“四维改良”技术,在迪拜热带沙漠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初获成功,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做出改善沙漠生态环境、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又一项中国贡献。

    挑战“不可能”,体现的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近年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从“天眼”探空到复兴号疾驰,从页岩气勘探到“海翼”号深海滑翔,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中国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宽广大道。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正如袁隆平所说,常常是“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敢于挑战“不可能”,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就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人民日报》社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采访。 B . 三则材料在交代同一人物的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侧重人物的目标明确、人物拼搏过程的艰辛和注重创新及不断突破自己等方面。 C . 材料一、材料二都反映了袁隆平水稻实验的艰辛与付出,但从材料二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不断取得成功的信心和自豪感。 D . 袁隆平团队在沙漠里都能成功种植水稻,有着非凡的意义,既能为我们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带来希望,也能为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想走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就需要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袁隆平就是粮食科技创新的积极践行者,值得我们爱戴和尊重。 B . 由于袁隆平已经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并且我们在粮食生产上注重了走科技创新之路,单就产量而言,我国无粮食之忧。 C . 袁隆平在创新中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也提出过新方法、新观点进行科研攻关,说明创新需要有改革意志、勇气和智慧等素养。 D . 抓好农业生产,需要像袁隆平那样主动创新,这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保证;因此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3. (3)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态度很明确:相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 B .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理论上有两条路可走,实践上只有一条路可行。 C . 袁隆平认为中国取得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跨地区跨部门的密切协作。 D . 袁隆平的《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开创了水稻研究新纪元,意味着优质杂交水稻的开发成功。
    4. (4) 请从文体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的。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这则新闻评论的行文脉络。
  • 25.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

    ②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辛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

    ③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

    ④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几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

    ⑤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

    ⑥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

    ⑦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

    ⑧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功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

    (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材料二:

    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的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

    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

    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呈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

    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

    (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助G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 B . 技术和数据驱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 C . 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 D . 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这形成了文献资料的“异类分隔”。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要实现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 B . 读者无法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 C . 只要学者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就可以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 D . 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等有关。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   )
      A . 分析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成因。 B . 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 C . 考证《四库全书》的底本及成书过程。 D . 对《水经注》进行辑补、校对和注释。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数字人文是一门新型学科。有人认为,它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未来或许可以取代人文学科;有人认为它存在很多弊端,会慢慢走向没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6. (2023高二下·九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淡的事

    彭家煌

    几天前由北平来了个穷友,没屋子住。我替他找了两天的房子,找着了一个挂眼科牌子的医生家的一间后楼,即刻就叫他搬进去。匆忙的我不过记住了前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照原眼科”,也仿佛记着这医生是姓曾而已。 

    翌日,我那朋友走来和我谈天。 

    “昨晚那个房东走到我房里向我借一块钱买米,吓吓吓!” 

    第二天,我在微光中找来找去,不知如何始终找不着“照原眼科”几个字,但是看见前门的墙壁两边有白粉的一幢房,“大概这就是的吧!”我是怀着“连一块钱都得向生朋友告贷,贫穷到这样子!”的心情去的,但进门一观察,那客堂间也点着洋灯,灯下也有两个老妈子似的顾客请他看眼睛,靠窗也陈设一张只开了两道裂缝的桌,东边墙下也摆着小圆台,台上也搁着好几瓶药水,台边还有两个一只脚都不短的藤椅。至于他本人,身上却穿着呢大衣,旧靴子上也盖着呢布,一见还知道他是穿穿西装裤的。他手中拿着揩眼睛的棉花,一见有人推门,就脸色苍白起来,知道是我,才浮出微笑,轻着脚步走近我,低声的温和的说:“夏先生在家。” 

    我微笑着颠颠头。上楼时,我循环的默诵着:“难道真一块钱没有吗?——这江湖医生——这骗子。” 

    在后楼,我不耐久坐,我们就下楼,走过客堂间时,老夏说:“曾先生,我们去喝酒吧!” 

    他连忙鞠着躬:“好的,好的,我马上就来,请先走一步。” 

    我们走到街的尽头,发现一酒馆。那酒馆不仅小,而且很模糊,里面两个桌,全用灰尘装饰着。一个鼻眼不分明的半大孩子走拢来问我们要什么,我就要了两斤酒。 

    不久,曾先生笑嘻嘻的擦着手走进来了。三人就了座,我叫孩子拿酒来,又叫他买了八个子花生米。曾先生又擅自在柜台上弄了一碟发芽豆,又弄了一碟海蜇皮。 

    “听说先生差了一块米钱,心里很过意不去,现在可有了?” 

    “不要紧,已经赊了一块钱的米。我们喝酒吧!——这地方真好!这老板是好人,很可怜的!——她常常到我那里看眼睛,我不要她的钱。她钱不够,我就入了五块钱的股。所以,我在这里很随便的,常常来!“ 

    “酒倒是少喝的好,曾先生,你何不好好把你的行业振兴一下?”我说。 

    “不行!”他摇着头笑“我倒霉,连这个都没有!”他忽然把脚举起来:“你看,我这个皮鞋,底穿了,前面开了口,走起来,他冒烟。” 

    我们不禁笑起来。 

    “你每天也有多少收入喽?”我问。 

    “没有一定,两毛,四毛,有时还倒贴。穷人多啊!一块钱看一回的。一个月难得有几次。” 

    “像你这样是不行的。这鬼世界是全靠外样子,不怕你本事怎样好。”我愤愤地说。 

    他只温和的笑。 

    “是呀。曾先生,据前楼的人说,你的手术很不坏,你只要好好的把诊所布置得像个样,把身上弄整齐点,在门口挂个招牌,在弄堂口还挂个更大的,也定一个章程,门诊几何,出诊几何,架子一挺,人家自然不会小看你,像你这样两毛四毛,有时还送诊,有时还……那是……” 

    老夏也说了一大篇。 

    “这是没有办法的!”他摇头坚决的说,“他们都是穷人末!顶多只能收点药钱。——你们以为我是好人吗?其实我也很坏的,是穷人,到我这里来,他们都是别处诊不好的,他们没有钱谁给他诊。这种人,我是欢喜给好药,一次二次就好了,阔人就不同了,一次诊得好的,我给他分做几次诊,多弄他几个钱,其实我是很坏的。” 

    “像你这样的人,是不能存在的。我劝你以后还是把牌子挂出来,好好的干一下,免得受苦!”我说。 

    他还是温和的笑,连连把酒往口里送,酒完了,又再叫两斤。 

    “是的,牌子原先挂的,在弄堂外头,因为警察要捐钱,才取下来的。” 

    他已经很醉了,话便滔滔不绝。 

    “原先我生意很好,每月赚二百多块钱,那不是现在这个地方,这是去年搬来的。那时候,我的日子很好过,我把老娘由乡下接来住,请了两个听差,门诊是一块二,没有钱的就减半,看人说话。不料去年革命,我的诊所烧得干干净净,好,没有想到这个革命把我打倒了。搬到这里之后,凑巧,闸北办市政,一条马路修上大半年,交通断绝了,简直没有人上门。好,这个市政又把我打倒了。三四月间落起黄霉雨来,你想谁肯爬过烂泥堆里走过丈多深的水沟到我这里来呢? 

    “好,这个黄霉雨又把我打倒了。房钱欠七个月,生意没有,我吃的是身上的衣服,是木器。我牌子是有的,弄堂外有块大的,前门的壁上写着‘照原眼科’四个大字,但是我给不起捐钱,警察天天来要,起首我就把外面的牌子取下了。昨天他又来了。我就把墙上的字也粉了,省得他来麻烦。 

    “可是牌子一取消,就简直更没有瞎子能找得着我了。好,这个警察捐又把我打倒了。” 

    他不再笑了,两手撑着头,慢慢的伏在桌子上。 

    “这个人很可怜。老黄,你是欢喜把自己妻子儿子都上小说的,也把他上一上小说吧。哈哈!”老夏说。 

    “但是——唉,在这年头,这玩意早已不时髦了,这事情,太平淡了,上了小说不会有人看的。” 

    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坚决的这样回答。 

    一九二八,十二,二五日于上海(节选自厦门中学生助手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医生描述自己的窘境时,说皮鞋走起路来会“冒烟”,语气调侃,却让小说更富悲情色彩。 B .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写“我”对曾医生从有误解到产生同情,情感变化真实自然。 C . 小说以对话集中呈现医术不错的曾医生从“日子好过”到“被打倒”的过程,令人悲慨。 D . “我禁抑着奔放的热情”拒绝将曾医生的经历写到自己的小说中,体现了“我”的冷漠。
    2. (2) 关于文中曾医生在酒馆里“滔滔不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医生两次向“我们”坦诚自己“很坏”,可见他在善良之外,还有丑陋的一面。 B . 而对“我”和友人的建议,曾医生只“温和的笑”,这“笑”里有仁心,也有无奈。 C . “吃衣服”“吃木器”,看似夸张却是曾医生极度困窘的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D . 曾医生反复慨叹“好,又把我打倒了”,这句话饱含都市知识分子的辛酸悲苦。
    3. (3) 本文的细节看似琐碎,实则前后呼应,请试举一例简要说明。
    4. (4) 厦门中学生助手评价彭家煌的作品“连题目也都花费过一番心血”,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独到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