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宁冈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3-10-08 浏览次数: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们的父亲赶考____。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取材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氛围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他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的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取材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在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苏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____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取材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 . 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信奉佛教有关。 C . 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他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 . 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 . 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 . 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 . 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 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 .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残酷的现实,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 . 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4. (4) 在材料一和材料三划横线处分别填上恰当的成语。
    5. (5) 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穗的故事

    常辰哲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需的生活物资。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选自《人民陆军》长城文艺版2018年1月26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军人的过程,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形象,同时也热情讴歌了边疆战士。 B . 小说中多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乡村的麦浪,也有雪域高原的青稞和戈壁滩的风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 C . 小说中交代副连长军校毕业、重返汽车连的经历,并着力刻画他工作认真、关心士兵的形象,以个体展现群体,展现了边疆战士的戈壁滩精神。 D . 复习时,麦穗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开始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生活艰苦、单调寂寞,他边唱边流泪,但始终坚持不放弃,最终顺利考上军校。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麦穗的故事”,既概括了小说主要内容,交代小说的主人公——麦穗,又与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相呼应。意蕴丰富,暗示小说主题。 B . 人武部政委初见麦穗就赞他是“好小伙”,副连长鼓励他去考军校时也赞麦穗为“好小伙”,前后呼应,侧面衬托出麦穗的虎气勃勃和优秀。 C . 将要去军校报到的麦穗,在登火车前才收到外出执行任务的连队回信,是因为连队工作繁重,没有时间回信,为下文麦穗决心学成归来埋下伏笔。 D . 小说结尾处写麦穗梦见麦子,展现出麦穗不忘初心、奉献边防的精神,也表现出他思念亲人、怀恋故乡的人性温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3. (3) 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探究促使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 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于此。情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怜焉。愈再拜。

    (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待命十有九日     凡:总共。 B . 犹足以于此       方:相比。 C . 辞蹙           隘:狭隘。 D . 亦惟少怜焉       垂:上施于下,赐予。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          今其智反不能及 B . 然后呼而望也                及其所既倦 C . 以蹈穷饿之水火              徘徊斗牛之间 D . 阁下亦闻而见之矣            吾还也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愈之前已向宰相呈书,但等了十九天都没有得到回复,他感到惶恐却又不敢“逃遁”,只能再次上书。 B . 韩愈自比为“蹈水火者”,认为在身边的哪怕是与自己有仇怨的人,自己也会大声呼救,以此表达期望被提拔的急切心情。 C . 有人对韩愈说宰相之所以不提拔他是因时机不对,韩愈巧用比喻逐层剖析,运用强烈的反问语气,驳斥了这种观点。 D . 韩愈信中自认为比得上“盗”“管库”一类的人,期望宰相能够不拘一格提拔自己,情辞恳切、不卑不亢。
    4. (4) 用“/”给文中字体加粗的部分断句。

      有 观 溺 于 水 而 爇 于 火 者 有 可 救 之 道 而 终 莫 之 救 也 阁 下 且 以 为 仁 人 乎 哉 不 然 若 愈 者 亦 君 子 之 所 宜 动 心 者 也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②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山行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 . 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 . 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 . 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2. (2) 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3. (3) 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侧重从人们的主观感受侧面描写阿房宫错综复杂的建筑特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应用程序(App)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各类App①  , 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随处可见。但与此同时,一些手机App广告存在“弹窗信息标识近于无形、关闭按钮小如蝼蚁、页面伪装瞒天过海、诱导点击暗度陈仓”等问题,令人不胜其扰。这既降低了用户体验的好感度,② 。对于窃取用户私人信息等一系列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治理力度。

    近年来相关部门付出不少努力,出台了相关法律,遏制移动App、自媒体账号等虚假违法广告多发、易发态势,治理成效显著。(   )。治理手机App广告,是一项长期工作,还需久久为功。让手机App清爽起来,不仅需要监管机构发挥作用,③ 。对于手机App运营平台而言,要有用户意识,既要有对用户方便的考虑,也要有对用户舒心的衡量,只有赢得口碑,才能赢得市场。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成效值得肯定,但治理还需持之以恒 B . 治理需要持之以恒,当然成效也值得肯定 C . 治理除了要持之以恒,其成效也需要肯定 D . 成效不能得到肯定,还需持之以恒的治理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宣纸的妙味,显然是占了黄山、九华山的秀气,得了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一出生就美妙可人,____。即使诞生在遥远的唐代,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也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依然青春不衰,花信尚存。地理地质、纬度湿度的____,使泾县乌溪当地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纤维柔韧绵密,质地纯正,远远优于他地。这恰恰是宣纸必需的、独特的制浆材料。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恰到好处的保障。移作他地,无此水源,换在他乡,无此便当。事情就这么奇妙!

    在宣纸工坊,我看到,师傅们捞纸的步幅,抬腿投足,进退有据,难少半跬;晒纸的姿势,舒展洒脱,错落有致,不多一刷。这应该就是宣纸工人工匠精神的传承、宣纸业者百年老店的传统延续吧。匠人之于宣纸,犹如德人制车、瑞人造表、仁怀酿酒、宜兴烧陶,____,____,不敢有丝毫懈怠、半点偷工。于是有了宣纸传至当今,一直不改质朴的脾性、稳固的品质。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一鸣惊人  恰如其分  按部就班  孜孜以求 B . 不同凡响  恰到好处  循规蹈矩  精益求精 C . 一鸣惊人  恰到好处  按部就班  精益求精 D . 不同凡响  恰如其分  循规蹈矩  孜孜以求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即使诞生在遥远的唐代,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但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依然青春不衰,花信尚存。 B . 虽然诞生在遥远的唐代,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也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来说,依然青春不衰,花信尚存。 C . 虽然诞生在遥远的唐代,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但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来说,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D . 即使诞生在遥远的唐代,经历了上千年岁月,也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2021高一下·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916年,李大钊在为《晨钟报》创刊号所做的发刊词中写到:“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021年,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今天的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面对明天,你将何为?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做时代新青年”主题活动中来表达你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