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04 浏览次数:2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3</strong><strong>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邱园是英国的一座皇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你也许听说过邱园,甚至可能去过。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那句话可能会使你吃惊。邱园不就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吗?

    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重要的是,这也是许多英国政客的想法。这很重要,因为邱园部分依赖于政府资助:它每年接受英国政府大约2000万英镑的拨款。对于一座花园,尤其是吸引不少游客参观的花园来说,这听上去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但是,如果邱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全球食物供给,减少流行病风险,那么每年2000万英镑是一笔少得可怜的费用。

    从2015年开始,邱园出现了每年超过500万英镑的资金短缺。在实行紧缩政策的英国,政府预算似乎准备进一步削减邱园的公共资助。邱园实施了裁员,并且搁置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园长理查德·德弗雷尔认为需要强调邱园的重要国际角色,说服政府继续提供资助。

    作为前英国广播公司财务主管,德弗雷尔理解故事的力量,他请我为邱园设计一个新的故事。于是,我们坐下来谈论邱园。德弗雷尔开始讲述花园的早期岁月。作为历史爱好者,他热情地说起了乔治三世的母亲奥古斯塔王妃在邱宫附近建造皇家花园的故事。后来,乔治三世将里士满花园和邱园这两个皇家花园合并。l841年,花园被捐赠给了国家。我们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叙述占据了前15分钟。

    我在2015年就曾指出:邱园应试图将自身定位为21世纪顶尖研究机构的组织,不应该将泛黄的历史作为自我介绍的支点。德弗雷尔的历史叙述都是真实的,但这不是一个合适的故事。对于皇家财产和慈善捐赠的回忆,只会强化邱园希望摆脱的“传统花园”形象。当然,德弗雷尔在谈话中也谈到了植物保护、独特的植物收藏以及与顶级机构的科研合作,但他的听众此时可能已经在心里为邱园贴上了“明日黄花”的标签。

    我们对邱园的全新介绍始于距离伦敦西南花园区很远的地方。

    第一部分根本没有提及邱园。它描述了植物对于世界上许多严峻挑战的重要意义。这些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给,食品安全以及许多对于新型食品、材料、燃料和医药非常重要的物种正在消失的悲哀现实。简而言之,植物极为重要,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需要在植物消失之前更多地了解它们。

    此时,故事才转向邱园。我们描述的邱园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布满灰尘的宝藏,而是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全球科学资源,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数据库:花园中的活体收藏、干燥标本收藏、脱氧核糖核酸收藏以及著名的千年种子库中的种子收藏。在这个崇拜大数据的世界上,这些资源是英国和国际科学的宝贵资产。除了数据库,邱园还拥有植物科学领域最优秀的技能组合,包括植物识别和培养领域的顶级专家。最后,邱园与全球研究机构建立的关系不亚于英国政府可以吹嘘的任何外交关系。

    换句话说,邱园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自身的生存做出贡献。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了邱园满足这种需求的方案:将收藏数字化,供全世界访问,指导国际保护工作,将生物多样性项目的相关资源应用到人类福祉和发展上。这最终将有助于新的食物、材料、燃料和药物的发现,并且可以使基因多样性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保护。

    故事始于物种消失这一触发事件。它描述了邱园的变化过程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它展示了邱园的工作与人类美好未来的因果关系。它很连贯。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选择性,只描述了将邱园定位为现代科学资产的内容。

    它面向未来。这个故事始于现在,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的挑战,并且延伸到了未来,描绘出邱园帮助我们解决其中一些挑战的路径。人们认为故事发生在过去,但是我所编写的大多数公司故事描绘了企业的未来轨迹。这种关于企业前进方向和路径的意识可以为股东提供巨大的鼓励,但它也引入了更多竞争性真相的可能性。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讲述关于前进方向的许多具有同样可能性的故事。

    关于邱园,你可以讲述的事情有很多,问题是你应该讲述什么。面对已将邱园视作历史遗产的议员和公仆,你显然不应该更多地谈论历史。你的故事应该着眼于科学和数据,应该展望未来,而不是回顾过去。在一个将邱园描绘成顶尖大学科学院系而不是灌木丛、优雅建筑和百年古树的故事里,花园本身只起着很小的作用。

    第二年,在财政紧缩的大环境下,邱园获得了新的财政拨款。政府保证未来4年每年提供2000万英镑拨款,并为重要项目另行拨款5000万英镑。

    (摘编自【英】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多人可能听说过甚至去过邱园,但在他们心目中,邱园只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而不是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组织。 B . 普通民众不知道邱园也是科研组织并不重要,因为这影响不到邱园的未来,许多英国政客不知道这一点,则会对邱园发展造成致命影响。 C . 在自身出现资金短缺、政府预算可能进一步削减资助的双重压力下,邱园一方面实施了裁员,另一方面搁置了部分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D . 邱园通过将收藏数字化、向全世界开放和指导国际保护工作等方法,可以很好地满足了解和保护植物的需求,为人类生存做出应有贡献。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邱园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食物供给等方面做出贡献,那么英国政府理应提供更多的公共资助。 B . 园长德弗雷尔对邱园的早期岁月比较了解,在讲述这段历史时充满热情,这与他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应有关联。 C . 邱园的工作非常重要,若削减公共资助致使其搁置某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美好未来。 D . 从文末英国政府保证的拨款数目来看,本文作者设计的故事打动了议员和政府官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画横线段落观点的一项是( )
      A . 邱园是18世纪至20世纪园林艺术的完美体现,其中的植物大都按科属种植,并适当根据生态条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 B . 植物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 C . 邱园是一座精美的花园,还拥有引人注目的历史建筑,如维多利亚棕榈屋、乔治佛塔和邱宫,每年为100多万游客带来快乐。 D . 经过几百年发展,邱园已从单一从事植物收集和展示的植物园成功转型为集教育、展览、科研、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4. (4) 园长德弗雷尔和“我”谈论邱园,“我”认为他讲述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5. (5) “故事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是如何把“故事”讲成功的?请结合文本中的“新的故事”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与老人

    【南斯拉夫】伊凡·参卡尔

    孩子们有个习惯,喜欢在睡觉前聊一会儿天。他们坐在宽阔的炉顶上,彼此谈着心里想到的一切。暮色从污黑的窗口往里窥视,眼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梦;沉默的暗影从各个角落里袅袅上升,随身带着奇怪的童话。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可是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些美丽的故事,故事里不是谈太阳和它的温暖,就是讲爱情和梦想交织成的希望。①他们的将来仅仅是个又长又愉快的假日;在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之间,是没有灰色的星期三的。在幕帘后面的某个地方,生命正在泛滥奔放,默默地闪烁着,在一簇簇光华之间闪来闪去。他们说的话,是似懂非懂的悄言低语;他们的故事既没有开头,也没有鲜明的形象;他们的童话从来没有结尾。有时候四个孩子同时说话,可是谁也不会打扰谁;他们全都神魂颠倒地凝视着天上那簇神异的、可爱的光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句话就是音乐,每一个故事自有美丽的结局。

    孩子们长得那么相像,在朦胧的暮色中,谁也分辨不出哪个是汤塞克———四个里面最小的一个,或者哪个是他们的姐姐————十岁的路丝卡。他们都有同样纤小的脸庞,有同样睁得大大的、富于幻想的大眼睛。

    可是那一天晚上,忽然从国外飞来了某种神秘的东西,它举起粗暴的手,伸到天上的光华之中,又无情地击打下来,在假日、故事和童话中间一阵乱打:②绿衣人带来了信息,说爸爸已经在意大利“倒下了”。是的,爸爸已经战死了,一种新的、奇怪的、毫无办法控制的神秘东西已经踏入了他们的道路:它耸立在那里,又高又大,可是却没有脸,没有眼睛,没有嘴唇。它在什么地方都不合适,不管在教堂门口或者在街上的热闹生活中也好,在炉子上朦胧的暮色中也好,或者甚至在他们的童话中也好。它既不显得有丝毫快乐,却也不显得有什么悲哀,因为它是死的;它既没有眼睛可以显露表情,也没有嘴可以用言语说出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来。在这个巨大的幻像前面,思想也怯生生地停住了脚步,没有一点办法,就好像前面拦着一堵黑色的高墙,不能前进一步。

    ③“呃,那么现在他到底几时回来呢?”汤塞克迷迷糊糊地问。

    路丝卡生气地看了他一眼。

    “爸爸已经倒下了,怎么还能回来?”

    大家都不作声。四个都在黑色的高墙前站着,没法越过它看到前面。

    “我也要去打仗!”七岁大的马佳突然嚷了起来。他好像灵机一动,已经抓住了正确的想法,知道应该说什么话。

    “你还太小。”还穿着裙子的四岁大的汤塞克用他那种特有的响亮嗓门劝告说。

    维尔卡是他们中间个子最小、身体最弱的一个,身上裹着一条她母亲的大肩巾,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旅客的行李似的,这时她用一种平静柔和的声音提出一个请求,她的声音就好像从暗影底下冒出来似的;

    “马佳,告诉我们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听!”

    于是马佳解释说:“咳,战争就是人们互相残杀,用刀斩,用剑砍,用枪打。你杀死的人越多越好;谁也不会责怪你,因为这是应该的。这就是战争。”

    “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拼命杀人呢?”纤弱的小维尔卡问。

    “为了皇帝!”马佳嚷道,接着四个孩子全都默不作声了。远处,出现了一样令人害怕的东西,是耀眼的光圈下一道光芒四射的毫光。他们睁着迷糊的眼睛看着。他们一动也不动,几乎连气也不敢喘;他们好像在教堂里望弥撒。

    马佳举起一只颤巍巍的手,又指手画脚地说起话来,再一次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他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为了要赶走那已经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抑郁的沉静。

    “我也要去打仗。”他嚷道,“打倒敌人!”

    “敌人是什么样儿的?……他头上长角不?”维尔卡出人意料地问,声音很低弱。

    “他头上当然长角……要是头上不长角,怎么会是敌人呢?”汤塞克严肃地几乎是生气地肯定说。连马佳听了他的话也不知道怎样说才好。

    “我不相信他头上有角。”最后他慢吞吞地说,接着又顿了顿,不知该怎么说。“他怎么能长角呢?”他说,“他也是人,跟我们一样的人啊!”路丝卡大声嚷了一下,提出忿怒的抗议,随即沉吟不语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又加了一句:④“只是他没有灵魂!”

    汤塞克想了很久,又说:

    “一个人在战争里倒下是什么样子的?他是不是往后倒?”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们伤害了他……把他杀死了。”马佳镇静地解释说。

    “爸爸答应我回来的时候要把枪带来!”

    “他要是倒下了,怎么还能带枪回来呢?”路丝卡忿忿地反驳说。

    “那么他们已经把爸爸杀死了?”

    “是的,杀死了!”

    八只美丽的、睁得大大的眼睛含着满眶热泪,恐怖地往黑暗里瞪着——瞪着某个神秘的东西,这东西不管是心也好,脑也好,都是没法理解的。

    同一个时候,他们的祖父和祖母都在屋前的长凳上坐着。夕阳发出最后的茶色的光芒,穿过黑暗的叶丛,照射到花园里。黄昏很静。只有他们年轻的母亲在照料牛羊,从牲畜棚里传来一阵阵伤心的、哽咽的、断断续续的饮泣声。

    两个老人紧挨着坐在一起,伛偻着身子,彼此握着手,就像好多年前那样。他们瞪着无泪的眼睛,默默无言地凝视着即将消逝的夕阳。

    (施咸荣译,有删改)

    【注】①本文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②灰色的星期三:基督教的一个忏悔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文中“污黑的窗口”“牲畜棚”等处来看,孩子们的家庭并不富裕,爸爸的牺牲对这一家人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B . 马佳突然说“我也要去打仗”,其用意也许是想要打破压抑的气氛,也可能是想要去消灭敌人,为被杀的爸爸报仇。 C . 在小孩子们看来,士兵拼命杀人是为了皇帝,因此皇帝是“令人害怕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D . 两个老人“紧挨着坐在一起”“彼此握着手”,年轻的妈妈目睹此情此景,更加感到自身的孤独、悲苦,于是饮泣不止。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从孩子的角度描述他们想象中的未来生活,十分符合孩子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B . 句子②解释了上文的“某种神秘的东西”是什么,这种叙述方式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C . 句子③中汤塞克的问话说明他对“倒下”并不理解,“迷迷糊糊”则是因为他瞌睡来了。 D . 句子④对“敌人”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由年龄最大的路丝卡说出较为恰当。
    3. (3) 文本前三自然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读书小组要为本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故事·希望·战争;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夕阳。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分)</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仓困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耻于小人,而生桓公之耻于君子矣。使桓公发仓困而赐贫穷、论囹圄而出薄罪,非义也,不可以雪耻;使之而义也,桓公宿义,须遗冠而后行之,则是桓公行义非为遗冠也?是虽雪遗冠之耻于小人,而亦遗义之耻于君子矣。且夫发困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材料二: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 , 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耻,指感到耻辱,“越国以鄙远”的“鄙”指作为边界,两者用法相同。 B . 发,指打开,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意思不相同。 C . 危笃,指非常危险,多指疾病而言,与现代汉语中的“病危”意思相同。 D . 入道,指皈依宗教,出家为僧尼或道士。古人认为度人入道会有福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公酒醉后丢失了帽子,三天不上朝,管仲建议他通过处理好政事来洗雪耻辱。齐桓公非常赞同,于是赏赐贫穷的百姓,赦免轻罪的囚徒。 B . 有人认为,如果齐桓公的行为合乎道义,那么他以前不做这种合乎道义的事情,偏要等到丢失了帽子后才来做,他实行道义的动机就有问题。 C . 蜀国先主常听陈元方、郑康成讲说治乱之道,但未听他们说到赦免。诸葛亮赞同先主之见,又有鉴于梁武帝的教训,因此治理蜀国十年不赦。 D . 长孙皇后患病,医药未能治好,皇太子准备请求皇帝赦免囚徒,并度人入道,来为皇后祈福。皇后认为死生自有天命,不能因为自己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②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5. (5) 齐桓公和唐太宗对赦免有何不同看法?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从叔尉渑池

    顾非熊

    同登科第皆清列 , 尚爱东畿一尉闲。

    虽有田园供海畔,且无宗党在朝班。

    甘贫只为心知道,晚达多缘性好山。

    白首青衫犹未换,又骑羸马出函关。

    【注】①尉:县尉。这里指担任县尉。②清列:高贵的官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暗含着对比:从叔的同年进士都已官居高位,他还只是一名小小县尉。 B . 颔联下句写从叔没有宗族、乡党在朝为官,这就是他久久不获提拔的原因。 C . 颈联下句中的“性好山”,语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性本爱丘山”。 D . 尾联写从叔年老而官职卑微,骑着一匹瘦马上任,叙事中不无同情之意。
    2. (2) 本诗刻画了“从叔”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说,如果放弃雕刻,就会出现“”的结果;如果不停雕刻,则会出现“”的结果。
    2. (2)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但李商隐《锦瑟》中“”二句,说明瑟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
    3. (3) 小明画了一幅春雨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王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唐宋诗人的成句,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strong>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天气渐暖,虫鸣鸟啭不绝于耳,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假如春天 A,那么,是什么带走了那些动听的声音?可以肯定地说,滥用农药防治害虫难辞其咎。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①想要有效控制害虫的负面影响,②既需要治本更需要治标。因此,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④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⑤已成为控制害虫侵害的长期有效措施。其中,对作物进行轮作,推行可持续的绿色农业,避免长期的单一植被组成,是从源头减少害虫大规模爆发的重要途径。另外,保护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禁止捕杀野生鸟类,⑥增加害虫天敌数量,⑦帮助维持生态平衡,⑧可以起到很好的害虫防控作用,⑨也可以避免农药的过度滥用和环境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全面化。对待害虫,从 B到控制虫口数量维护生态平衡,人们也逐渐掌握了农业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在人们的长期努力下,春天决不会像严冬一样,万籁俱寂,虫鸣鸟啭一定会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带序号的小分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汛开始的辰光,一簇簇茶树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桠梢上一枪一旗刚刚展开,叶如芽,芽如针。可是只要一场细雨,一日好太阳,嫩茶尖便见风飞长。

    茶汛到了,一年中头一个忙季到了,头一个收获季节到了,个个都开开心心的,真像是过节一样。就连小学生也欢欢喜喜地读半天书放半天茶假,背个桑篮去采茶。

    采茶采得清爽、采得快,全大队没啥人敢跟兰娣比赛。往年,兰娣采茶的辰光,在她的茶树墩周围,常常有几个小姊妹,似有心若无意地跟她在一道做活。阿娟总是拿妒羡的眼神,斜眼偷瞟兰娣灵巧的手指;云英却衷心敬佩地、从正面紧盯住兰娣的动作。在我们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山上,兰娣,是头一个用双手采茶的人。茶树高低不齐,桠枝十分杂乱,但兰娣的双手,却能同时在参差不齐的桠梢嫩芽尖上飞快地跳动,十分准确地掐下一旗一枪。大家形容她双手采茶“像鸡啄米一样”。虽然她的手那么灵活,又那么忙碌,但兰娣的心境神态仍旧跟平常一样,左右流盼,不慌不忙,悠悠闲闲地和友伴们讲讲笑笑。

    1. (1)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刚刚、欢欢喜喜、常常”,请说说它们和“刚、欢喜、常”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也可改为“兰娣在我们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山上是头一个用双手采茶的人”,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分析原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手法和效果上的不同。

      ①春天决不会像严冬一样,万籁俱寂。

      ②大家形容她双手采茶“像鸡啄米一样”。

四、写作(60分)</strong>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看她全身浴着明媚的阳光,显得那么安静温顺。我们的四周,我们的脚下,我们的头顶上,都欢欣地闪着光——天、地和水,连空气看上去都充满光辉。

    “您看,多美!”我不禁压低了声音说。

    “是啊,真美!”她也轻声回答,并没有望着我,“如果我和您是飞鸟,我们要怎样盘旋,怎样翱翔啊……我们就这样沉没在这片蓝空中……然而我们不是鸟。”

    “可是我们会长出翅膀来的。”我说。

    “那怎么会呢?”

    “您生活下去,就会知道的。有一些感情会把我们从大地上高高举起。别担心,您会有翅膀的。”

    ——【俄】屠格涅夫《阿霞》

    “有一些感情会把我们从大地上高高举起”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