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9-10 浏览次数:5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它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春秋那个朝不保夕的乱世,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篇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提醒我们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其三,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孔子对生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对祭祀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孔子认为,要想懂得死,首先得懂得生,他对鬼神是否存在未置可否,但却强调行祭的时候必须设想祖先(鬼神)是存在着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关怀之中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之间从物质到精神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只能自己依靠自己,相互依靠,彼此团结,因此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虽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对生活悲观失望,反而体现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

    “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说,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乐群”和“乐观”的完满呈现。这是一种审美结构的呈现,更是一种内在心灵的形上超越。通读《论语》可发现,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此即孔子理想的“成人之道”,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先进》)的“曾点气象”。

    “乐感文化”包含以上多重内涵,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先秦诸子处于西周分封多国体系和大一统的过渡阶段,有的往前看,发明富国强兵的技术,有的往后看,宣扬敬天保民的奥义,其讨论问题域的格局使后人感到陌生。好比已然成为金融行业成功人士的你,仍然不妨了解一下小时候“想成为”或是后来“差点就成为”的科学家、画家的故事,虽然无补于改变既成的人生轨迹,但一来可以展望可能世界里自己的人生将如何展开,与过去和解,二来也能比较什么更重要,为后人提供更全面而审慎的建议。今天我们还要读《孟子》、读古书,更重要的意义大概在这里。

    阅读《孟子》的过程中,不妨在孟子的言行和自己的想法之间不断切换,让自己穿梭于《孟子》里的各色人等,辨析观念和诉求的异同,还原思想的碰撞和互动:与孟子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的诉求会是什么?如果我们身处孟子的角色,我们会怎么做、出什么样的主意?通过这样的沉浸和推演,兴许可以看到“迂远而阔于事情”之外更完整的孟子。

    但“迂阔”的孟子确实没能劝成大多数焦虑的诸侯,这些经历都记载在《孟子》中,联想到《孟子》由其本人与弟子叙定,说明晚年的孟子对此并不为意,他仍希望后人在必要的时候能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的坚持或正是源于顺受正命的心安,以及他发掘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后者强化了华夏文明中勇的基因,激励了无数舍生取义的后人。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读古书也是如此。日常生活里的体验,往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味孟子的心绪。今天的读书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更好地应对明日的起起落落、承担机运可能赋予的更多责任做好准备。

    有位学者曾这么描述维多利亚时代和爱德华时代英国人称之为“品质”的东西:“责任先于权利;荣誉先于利益;……与其背弃信任你的人,毋宁死。”拥有这样的品质也为包含孟子在内的青春期华夏人所钦佩。希望通过阅读《孟子》,大家能够体认到,当一个这样的好人“难且值得”。古代的哲人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亲手抛下的漂流瓶种子历经数千年长成参天大树,继续荫蔽着更多人追求勇敢而自由的生活,虽然生前颠沛流离,也会深感欣慰。

    (摘编自李劭凯《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孟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泽厚提出的“乐感文化”,高度概括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总结了中国人的诗性智慧。 B . “乐生”的生命精神,体现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及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C . 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所以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也更重视人际交往。 D . 在没能劝成大多数诸侯的时候,孟子却并不在意,他希望后人能有像他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谈《论语》中体现的“乐感文化”多重内涵,层次清晰;材料二论述孟子思想对华夏文明的影响,语言精炼。 B . 《论语》中“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C . 培养“君子”,就要进行“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这样就能将中国“乐感文化”内在的诗性智慧呈现出来。 D . 读古书的意义往往在古书之外,现在的阅读和阅历都是为了锤炼更健全的常识与德性,为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准备。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 .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B .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C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 .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方法论述“乐感文化”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5. (5) 《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阅读《论语》《孟子》这样的古书仍有着积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和小荣

    刘真

    因为我爱说话,说起话来声音又高又脆,同志们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歪把机关枪”。

    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一天晚上,赵科长帮助我把文件包结结实实地捆在身上,像往日一样,我就朝着我要去的那个秘密的地方出发了。

    到大王庄,已是深夜两点钟的样子,公鸡还没有直着脖子叫喊。我走近交通站李大娘家。她家的小院子,孤零零地站在村东头的高土岗上。门口有一棵两搂粗的空心老槐树,树下是一口清亮亮的甜水井。李大娘常常坐在槐树下,一面放哨,一面给同志们洗衣裳。同志们来了,不管刮风下雨,半夜三更,大娘大爷就急忙烧水,做饭,就像自己家人来到了一样。他们家只有三口人,那一个是他们十二岁的独生女小荣。她是一个挺好的小姑娘,就是有点太厉害。比如她烧好了一盆开水,总是下命令似的说:“别那么慢慢腾腾的,快洗脚,洗完了吃饭。”还有,她自己不爱说话,可偏偏管着我,不许我多说话:“你少叨叨两句也没人把你当哑巴卖了。”今天我又来啦,还不知她又怎么管着我呢。

    按着规定的记号,我在他们房后墙上跺了三脚。往日,马上就有人回答一声咳嗽,接着就轻轻地开了门。可是这一次我连跺了四次脚,里边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悄悄地溜到大门口,顺着门缝往上一摸,妈呀!可了不得了,门缝上斜贴着三道封条。我大吃一惊,头也发热了,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家的三口人都到哪里去啦?这可叫我怎么办?这里是敌占区,离平汉铁路只十多里路。本来这文件是叫赶快转送到铁路西交通站去,可是我没去过呀。返回去吧?七十多里路,不但任务完不成,天亮以后还可能叫敌人捉住,最要紧的是文件。

    突然,一个黑东西从老槐树的空心里跑出来,吓得我后退了两步。我冷静了一下,低声地:“干什么的?”她原地动也不动地低声喊了一声:“小王哥……”“是小荣?”我听出了她的声音是颤抖的,我的心缩紧了。我一步步走到她的身边,小心地问:“你为什么站在那里?大爷大娘呢?”她拉住我说:“村里有汉奸,咱们到村外去说。”

    跑到村外的大柳树下,小荣说:“你来干什么?快说。”“不!还不慌,快说,大爷大娘呢?”小荣固执地:“你不要问,快说干什么吧。”“不!我偏要问。”小荣哭了:“我就不叫你问。”我的心沉下去了,话也说不出来。好半天,我才说:“文件怎么办?赵科长叫立刻转送路西交通站。”

    小荣马上止住哭说:“我就等着这件事呢,快交给我。”她伸手就来解文件包。“今天风这么大,七八十里路,你早就累坏啦。”“不……”“嗨!你总是不住嘴地穷叨叨,快给我!”她不等我说完话,就打架似地把文件包夺过去了。

    她把包拴在背上,又回头来给我紧扣子:“朝雾就要下来。”她从兜里拿出两个像石头一样硬的高粱饼子给了我。她是这样惯了的,她的爹娘常常是因为送信不在家,她就成了这一家的主人,又是烧水做饭,又是缝补衣服,她完全像个大人一样的照顾大家,因此过往的同志送给她个外号叫“小大人”。

    当我们来到铁路边上的时候,东方已经开始发白了。正好有一列火车,从南往北,咕咚咚,咕咚咚地开过来。火车过去了,我们飞快地站起来,小荣哑声地说:“别乱动,一定要听我的指挥。”说完,她弯下腰,一股劲地向铁路上跑去。

    在路上,她已经把情况跟我说清楚了,说日本鬼子有个护路队,常常来来往往地走动,也可能埋伏在路两旁。小荣说她先去看看,如果碰上敌人,就叫我偷偷地绕道跑过,如果没有敌人,她回来叫我。因为这件事,我跟她争了半天,我说我当过三年八路军了,有斗争经验,应该叫我先去看看,她嫌我是满口的山东腔,如果碰上敌人,一句话就露了馅啦。还有,她说我是男孩子,腿长,应该背着文件包快快跑。侦察、指挥、打掩护的工作,她来做。她说的有道理,我只好听从她。

    我着急地等着她,心噗咚噗咚直跳,支愣着耳朵听着,是不是有动静。也许,她会被敌人捉住;可是她说过啦,就是被捉住,她也要大声地说几句话,故意叫我听见。我就像坐在针尖上一样不安,哑声地说:“千万别有说话的声音,快回来,会的,她一定会回来……”嘿!真来啦,一个小黑影子,飞一样跑来了……

    还没有跑到我身边,她就向我招手说:“快!跟我来!”我开跑了,恨不得一步迈到路西去。她突然站在铁路当中,笔直的,像司令一样用手指着西边:“快快!顺着这条路,一直往西。”一看她这个沉着样子,我的紧张劲就减轻了一半。一到铁路西,我使尽全身力气的跑哇,跑哇,随后,她也跟了上来。嘎勾、嘎勾——背后枪响了。我们弯低了腰,跑得更快了。突然,西北的树林子里也响枪了。小荣笑了笑:“这是咱们游击队放的枪,专为了掩护来往过路的同志。”一会,枪不响了。小荣的嘴张着,跑得快出不来气,她放慢了脚步说:“不要紧啦。”

    又走了一会,天亮了。太阳,在我们背后,在很远很远的东天边,升上来,是一个火红的大圆球,给我们每人照出一个长长的影子。小荣迈着很大的步,一心想踩住自己的影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荣不许“我”多说话是嫌“我”话多,后面不让“我”“穷叨叨”,更多是一种关心。 B . “我”看到李大娘家被查封时,既有对大娘家的担心,更有害怕自己也被抓的紧张惶恐。 C . 从小荣颤抖的声音及哭着不让“我”问她父母的去向中,“我”预感到大爷大娘出事了。 D . 小荣去探路时,“我”“心噗咚噗咚直跳”,“我”对小荣的担心,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主题。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刻画小荣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始写小荣太厉害、会管“我”的特点,是为了与后文中小荣友爱、勇毅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B . 小说中人物的外号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比如“我”的外号“歪把机关枪”,是因为话多;小荣的“小大人”体现她像大人那样能干。 C . 小说以八路军小战士“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口语化表达,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这种叙述方式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显得真实可信。 D . 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比如开头介绍李大娘家生活就叙述得比较舒缓,“我”和小荣突破敌人封锁送文件的过程叙述得比较紧张。
    3. (3) 小荣的刚强勇敢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4. (4) 小说结尾写小荣“迈着很大的步,一心想踩住自己的影子”,这与前文塑造的“小大人”形象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衡,字士南,万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知尤溪、婺源,有治声。迁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福建提学副使,累官山东布政使。三十九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奏言:比辽左告饥,暂登、商禁,转粟济之。猾商遂窃载他货,往来贩易,并开青州以西路。海岛亡命,阴相构结,禁之便。”从之。召为工部右侍郎。

    四十四年,进南京刑部尚书。其秋,河决沛县飞云桥,东注昭阳湖,运道淤塞百余里。改衡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河漕。衡驰至决口,旧渠已成陆。而故都御史盛应期所开新河,自南阳以南东至夏村,又东南至留城,故址尚在。其地高,河决至昭阳湖止,不能复东,可以通运,乃定议开新河,筑堤吕孟湖以防溃决。河道都御史潘季驯以为浚旧渠便,议与衡不合。衡持益坚,引鲇鱼、薛沙诸水入新渠,筑马家桥堤以遏飞云桥决口,身自督工。罢曹副使柴涞,重绳吏卒用命者,浮议遂起。明年,给事中郑钦劾衡虐民功,诏遣给事中何起鸣往勘,工垂竣矣。及秋,河决马家桥,议者纷然谓功不可成。起鸣初主衡议,亦变其说,与给事中王元春、御史黄襄交章请罢衡。会新河已成,乃止。河长一百九十四里。漕艘由境山入,通行至南阳。未几,季驯以忧去,诏衡兼理其事。

    穆宗崩,大学士高拱以山陵工请召衡。邳州工亦竣,衡遂还朝。衡先后在部,禁止工作,裁抑浮费,所节省甚众。穆宗时,内府监局加征工料,滥用不訾,衡随时执奏。未几,诏南京织造太监李佑趋办袍缎千八百余匹,衡因言官孙枝、姚继可、严用和、骆问礼先后谏,再疏请,从之。帝切贵太监崔敏,传令南京加造缎十余万匹。衡议停新造,但贵岁额,得减新造三之二。命造鳌山灯,计费三万余两,又命建光泰殿、瑞祥阁于长信门,衡皆奏止之。及神宗即位首命停织造而内臣不即奉诏且请增织染所颜料。衡奏争,皆得请。皇太后传谕发帑金修涿州碧霞元君庙。衡复争,报闻。

    衡性强直,遇事不挠,不为张居正所喜。万历二年,给事中林景旸劾衡刚愎。衡再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驰驿归。其年夏,大雨坏昭陵祾恩殿,追论督工罪,夺宫保。卒年七十三。

    (选自《明史》列传卷一百一十一)

    1. (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A神B宗C即D位E首F命G停H织I造J而K内L臣M不N即O奉P诏Q且R请S增T织U染V所W颜X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幸”解释为“皇帝到某地”,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中“幸”意思相同。 B . 文中“会”解释为“恰逢”,与《史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中“会”意思相同。 C . “山陵”原指山岳和冈陵,旧指皇帝陵墓。文中具体指穆宗驾崩后朝廷为其修建的陵墓。 D . “宫保”是明清各级官员的虚衔,是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文中朱衡曾担任太子太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衡为政颇有声望。针对奸商私载他货贩卖、与海岛亡命之徒相互勾结的情况,他建议朝廷禁止登莱商贸。 B . 朱衡坚持开新河的决议,为此亲自监督施工,虽然在此过程中遭到多次弹劾与非议,但新河最终顺利完工。 C . 朱衡在工部时,削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如诏命建造鳌山灯、光泰殿等,朱衡均上奏使皇帝停止了建造。 D . 朱衡性格耿直,不被张居正所喜,所以到万历二年,林景旸就弹劾他刚愎自用,朱衡便两次上疏请求辞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辽左告饥,暂弛登、莱商禁,转粟济之。

      ②劾罢曹濮副使柴涞,重绳吏卒不用命者,浮议遂起。

    5. (5) 针对黄河在沛县飞云桥决堤这一情况,朱衡决议开新河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龙吟·春恨

    陈亮

    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注】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注】罗绶分香:临别以香罗带贻赠留念。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首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相比,毫不逊色。 B . 春归大地带来的春景、春色是如此的多样美好,本可引人入胜,可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付与啼莺语燕。 C . 词人因孤寂而无心赏春,他登高怀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昔年赏心乐事已风消云散,离别带给人数不清的幽怨。 D . 本词以摹景发端,又以写景收束,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同,使全词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上下阕有岭断云连之妙。
    2. (2) 刘熙载的《艺概》评价这首《水龙吟》“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大呼渡河之意”,请结合词的下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王朝的灭亡讽谏唐王朝统治者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两句是“。”
    2. (2)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3. (3) 王维《山居秋瞑》中“。”两句通过描绘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4. (4) “孤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常寄寓漂泊孤独之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____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____的明珠。

    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____地孕有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今天,“零添加”已经成为食品业的一个重要招牌。不少企业频频打出“零添加”的旗号,不少顾客也真信这一套,零添加的产品往往卖得多卖得快。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____。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而且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

    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____。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类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剂就是盐,也就是把肉类用盐腌起来,以避免腐坏。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才变得声名狼藉

    从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来看,今天世界上几乎没有食物不含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甜味剂、增香剂等,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____。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剧毒的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

    消费者需要真正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为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1. (1)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是( )
      A . 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才变得声名狼藉。 B . 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变得声名狼藉。 C . 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变得声名狼藉。 D . 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使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2. (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必修下第二单元导语说:对他人的不幸抱有同情,心怀悲悯;鄙弃丑恶,追求正义,坚守良知。这些都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

    也有人说:坚守道德品质,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你所学习过的课文,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