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3-09-07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把乡村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画布舞台。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调动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村民是乡村的主体。艺术乡建的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最终目的是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打造一支生机勃发的乡土人才生力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为此,必须调动村民们参与艺术乡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艺术乡建重在乡村资源挖掘与价值转化。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家对乡村问题的关切,既不能偏离艺术家的创造力,也不能割裂乡村的生产生活,更不能消解村民的主体地位。

    (摘编自刘琪《唤醒沉睡的乡村之美》)

    材料二:

    新时代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在实践形态、机制创新、生成效应等方面,已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不应当仍以统一的标准来予以衡量,而是需要在乡村建设现场展开情境化、多角度、立体式的考察。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现实情境中,“村民主体”不仅仅是在自我觉醒、自我肯定、自我认同中成长,而且也是在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调适中成长。而在艺术乡建的多元角色身份参与者中涉及艺术家、村民、政府、企业、媒体、高校、规划师、新乡贤、志愿者等,亦存在着大量频繁的互动、对话、猜疑、合作、矛盾等等情况。在多维视角及话语的掣肘、博弈、磨合之下,“主体性”的边界一直在不断被突破,从一个个基于独立个体的价值判断逐步过渡融合为一个基于多元整合共同体的价值判断,遂在动态趋势中生成了一种具有“主体间性”色彩的乡建权力架构。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主体间性”的概念,是在避免先验自我唯我论的嫌疑基础之上,将主体之间的可沟通性及主体之间达成共识的可能性称为“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不仅确立了一种艺术审美的认识论,而且在更高层面上确立了一种哲学本体的存在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话语转换,实质上意味着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认知及体验的深刻变革,更推动了学术研究视角从美学范式迈向了社会学范式。艺术乡建作为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实践,是一个涉及艺术、经济、人文、生态、管理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权力主体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需要多方权力主体通力协作、合作共赢,从而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主体间性”的权力架构,推进生成一个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相互依存的乡建共同体。换言之,村民主体是艺术乡建最重要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在漫长渐进的乡村复兴征途中不应当遮蔽和忽略其他主体的能动作用,方能达成一种多主体协同共存、平等互惠、包容呼应的乡建氛围。

    (摘编自王孟图《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再思考》)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今城乡之间的物质差距缩小,但在文化艺术建设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 B . 不同村庄的艺术介入设计,需要依据不同村庄的特性选择合适体式的考察。 C . 衡量艺术乡建没有客观的标准,需要展开情境化、多角度、立体式的考察。 D . 在艺术乡建过程中,各权力主体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而构建一个“主体间性”的权力架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艺术乡建中的村民主体,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B . 文化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目的在于让乡村美起来、雅起来,缩小城乡差距。 C . 艺术乡建可以以非遗为切入点,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以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 D . 在多维视角及话语的掣肘、博弈、磨合下,一旦主体性的边界被突破,主体间性权力架构就生成了。
    3.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干旱少雨,设计师团队在那里的农村开挖池塘来进行艺术乡建。 B . 大东坝镇山头村的米酒有着悠久的历史,设计师团队整合原有的家庭工作坊,建立新的米酒工坊。 C . 浙江天台的灵溪村依托非遗资源,打造出集“逛千年古村,练奚家长拳”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度假体验地。 D . 在葛家村,艺术家对养花、酿酒、劈竹、砌石等技艺进行重新设计,并结合村民各自的需求和条件对他们进行技艺培训。
    4. (4) 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乡村建设便持续展开。艺术乡建是以艺术的方式直面乡村发展态势和回应乡村社会问题的产物,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今的“艺术乡建”有何特点。
    5. (5) 在乡村建设的“主体间性”权力架构之中,最受关注的是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二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骆驼

    王松

    汽车在戈壁滩上的高速公路上飞驰。

    戈壁滩已不是当年的戈壁滩了。顾芳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几十年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一眼望去,已经看不出是戈壁,大地被茂密的树木和各种植物覆盖着,一片生机盎然。顾芳还记得,当年和潘大兴来这里时,下了绿皮火车,来迎接的卡车也是这样在戈壁滩上走着。她做梦也想不到,在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荒凉的地方: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滩上,除了碎石和黄沙,几乎什么也看不到。没有树,也没有草,只有一种一蓬一莲的针叶植物。她后来才知道,这种植物叫骆驼草,学名叫骆驼刺,是荒滩上特有的也是唯一的一种植物。因为只有骆驼才吃,所以得名。

    戈壁滩上一到夜里漆黑一团,除去微弱的星光,什么也看不见。在这样的地方白天行车都没把握,夜里就更不能走了。大家只好就地露宿,等天亮再走。这时顾芳才听说,这荒滩上还有狼。她一下更紧张了,一步也不敢离开潘大兴。但潘大兴和几个一起来的同学这时却很兴奋,坐在火堆跟前一边说笑,还唱起歌来。这是顾芳来戈壁滩的第一个晚上,就这样在荒野上度过一夜。她这时才明白,这里跟她来之前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她以为这里就像在电影上看到的,到处红旗招展,歌声飞扬,机器轰鸣,火花四溅,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可是这个晚上,她坐在火堆跟前,周围伸手不见五指,远处的黑暗里只有野物的嗥叫。

    早晨临出发时,云姨对顾莎说,那对年轻人今天也要进矿区,正好顺路把他们带过去。云姨笑笑说,她已经都为他们安排好了,那个叫成林的男孩儿要去矿区报到,叫陈偌偌的女孩儿已经决定了,还是回去,也已为她买好了机票。成林先去报到,然后再跟车回来,去机场送陈偌偌。但这个叫陈偌偌的女孩儿又说,既然来了,就去矿区看一看。

    顾芳转头朝那个叫陈偌偌的女孩儿看了一眼。

    顾芳坐在车上,感觉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这种轻飘飘的感觉还从来没有过。自从几年前中风,后来又心梗,就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沉,还不仅是重量的沉,心情也沉。

    这时,顾芳感觉自己就像一只鸟,飞在这片戈壁滩的上空。这个地方,她看着有些熟悉,却又有些陌生了。她在心里算了一下,自己离开这里多少年了。而自从离开这里,她就再没跟潘大兴见过面。不光是不想见,是想见也没机会再见了——相隔太远了!

    事情是发生在她和潘大兴结婚的十几年以后。她当年从医科大学毕业,本来想的是,既然学了临床,将来就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可自从来到这里,她知道,当初的想法已经不现实了。她为了这里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再这样。但她每次这样说,潘大兴都不接她的话茬。她知道潘大兴的脾气,潘大兴年轻时是“理工男”的性格,这种性格到中年,就会变成一种固执,也就是俗话说的“一根筋”,或者叫“一条道儿跑到黑”。

    汽车下了高速公路,向西一转,开上一条很窄的林荫道。顾莎听云姨对小秦说,先去英雄塔。

    这是一座灰色花岗岩的纪念塔。在纪念塔的前面,还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国旗造型雕塑。顾芳从车上下来,坐在轮椅上,并没过来,只是远远地朝这边看着。云姨说,这座英雄塔的塔高是

    19.58米,寓意这片矿区,当初是在1958年建立的。

    云姨看一眼坐在轮椅上的顾芳,转身朝前面走去。

    顾莎推着轮椅,跟在后面。

    一条很窄的小路。路边长满了骆驼草。但看得出来,这些骆驼草显然不是野生的,而是有人特意在这里栽种的。顾莎知道,这种骆驼草看着不起眼,其实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它在地表只有小小的一莲,可是下面的根系却扎得极深,而且会向四周蔓延,能有几米甚至十几米。来到一座墓碑跟前,云姨站住了。这时,顾莎看清了,墓碑上镌刻着几个大字:“潘大兴同志之墓”。下面还有一行竖着的小字:“1992年敬立”。

    顾芳回头看看云姨,问,他是,1992年去世的?

    云姨点头说,是。

    顾莎在心里回想了一下,那是自己要高考,父亲突然让云姨寄来两万元钱的前一年。接着就明白了,父亲直到临去世,心里还记着,他的女儿第二年就要高考了。

    她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流了下来。

    云姨说,他是个不要命的人。那次是反应堆突然出故障,他下去维修。按规定,人在下面最多只能停留四小时,可他一连待了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排除了故障,就这样……

    云姨没再说下去,从背包里掏出一个东西交给顾莎。顾莎接到手里看了看,这是一块光滑圆润的深红色石头。再仔细看,竟然像一只骆驼,健壮的四肢,睁大的两眼,都清晰可见。云姨说,这种石头叫“沙漠漆”,只有这里的戈壁滩上才有,本来已经极为罕见,不知潘老师是怎么找到的。

    顾莎拿在手里,仔细看着。

    云姨又说,他临终时交待我,有一天你来了,就在他的墓前,把它交给你。

    顾莎慢慢回过头,看着墓碑,喃喃地叫了一声,爸!

    此时,顾芳正把轮椅朝墓碑的跟前摇过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戈壁滩前后景物的对比,展现了戈壁滩曾经的荒凉和扎根戈壁滩的人们对这里环境的改造。 B . 两个年轻人对于离开还是留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因为兴趣理想,也可能是因为价值权衡。 C . 顾芳的回忆和云姨关于潘大兴的讲述,在文中都是插叙的内容,将潘大兴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 . 顾芳对于潘大兴并不了解,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曾经的爱人,但青春的时光和选择铭刻心中,这让她的一生沉重而痛苦,难以放下。
    2. (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骆驼草有着象征的意义,它不起眼,根系扎得极深,象征着普通人身上蕴藏的执着和坚守的力量。 B . 潘大兴是一个虚写的人物,也是一个丰满的人物,既有对自己职业的坚守,也有对家人的牵挂。 C . 骆驼石的交付,代表着父亲对女儿的爱,对女儿未来的期待,希望女儿能扎根戈壁、坚韧不拔。 D . 潘大兴并不孤独,在矿区有理解他的人,有和他一样坚守在矿区的人,还有和他一样愿意为国家事业奉献自身的年轻人。
    3. (3) 顾芳是小说中重要的人物,请你分析她在前往矿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4. (4) 这篇小说回忆与现实穿插讲述,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封二年。初,全燕之世,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余人,椎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温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天子;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不通。是岁,汉使涉何诱谕右渠,终不肯奉诏。秋,上募天下死罪为兵,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以讨朝鲜。

    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楼船军败散,遁山中十余日,稍求退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余,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左将军破浿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就其约,不会。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以两将围城乖异,兵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遂亦以为然,乃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魔下执楼船将军,并其军。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朝鲜相路人、相韩阴、尼溪相参、将军王唊相与谋曰:“始欲降楼船,楼船今执,独左将军并将,战益急,恐不能与战,王又不肯降。”阴、唊、路人皆亡降汉。夏,尼溪参使人杀朝鲜王右渠来降。以故遂定朝鲜。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击朝鲜》)

    【注】①王险:地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子为两将A未有利B乃使卫山C因兵威D往E谕右渠F右渠见使者G顿首H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武帝,“汉”代表朝代,“武”是谥号,指他在位时大举用兵击败周边民族,有所建树。 B .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C . 顿首,此处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稍作停留再起。 D . 相与,文中是“一起”的意思,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相与”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初,在战国时代燕国强盛的时候,曾占据真番郡、朝鲜为属地,并在那里设官吏,修筑军事要塞。 B . 卫山前往朝鲜劝降后,右渠准备派遣太子到汉朝谢罪,献出五千匹马,为汉军提供军粮。 C . 卫山和左将军担心会发生变故,建议朝鲜王太子不要带着士兵,朝鲜太子最终不肯渡过识水。 D . 荀彘多次与杨仆商议会战的日期,杨仆想赶快与朝鲜达成归降的约定,所以不与荀彘军会合。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②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5. (5) 汉武帝一生征伐不断,请结合文本概括他为何要平定朝鲜。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登州海市

    【宋】苏轼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尝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见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注】①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苏轼知登州,到官五日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②潮阳太守:即韩愈,唐宪宗时,韩愈曾被贬潮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末并非海市出现的时节,诗人即将离开登州,不想抱憾,而向神明祈祷。 B . 前四句写眼前所见的海市,以绮丽的诗句描绘了光怪陆离的海上仙境。 C . 岁寒水冷但是却得遇海市,与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都表达了惊喜之情。 D . 年末出现了重楼翠阜的海市,罕见得令百岁老人都为之惊异。
    2. (2) 韩愈被贬后写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本诗运用韩愈典故的理解。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把陈涉和九国进行多方面对比,陈涉方的锄櫌棘矜,“”,行军用兵的策略也“”,但最后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2. (2) 《归去来分辞(并序)》中,诗人自斟自饮,闲观庭树,静享隐士之乐的句子是“”。
    3. (3) “木叶”这个意象在诗歌中经常以不同词语出现,如出现在《登快阁》“”这一联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锵锵锵锵锵……”锣鼓声声,筋斗翻腾,刀马旦银枪挥耍得人眼花缭乱,观众叫好声不断。2月24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届荆楚名团聚江城系列演出开演,开场便赢得满堂彩。3月14日,湖北剧院“新春演出季”又接踵而至,武汉“戏码头”热闹起来。

    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交汇处,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水运的兴盛造就了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奠定了武汉“码头文化”的基础。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各地的货物,也带来了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武汉本土孕育出的汉剧、楚剧,与徽剧、川剧、豫剧、黄梅戏等,相互映鉴,武汉由此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大码头 , 梅兰芳等众多戏曲名家都曾在此登台上演。

    近日,由武汉京剧院创排的《新霓虹关》上演。密集的鼓点中,一身缟素的刀马旦挥舞银枪,腾挪闪转间,长翎舞动,靠旗翻飞。鼓点骤歇,刀马旦横枪一立,精彩亮相

    “太好看了!这出戏既有好听的文戏,又有精彩的武戏,完全不觉得枯燥。”

    “你们是第一次看戏吗?”在湖北剧院,记者遇到了3个年轻人。“当然不是,我们经常到武汉各个剧场看戏。”原来,他们是武汉大学京剧与昆曲研习社的成员,说起各大剧种的名角名剧,都如数家珍。

    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戏曲离观众越来越近,“粉丝群”不断壮大。戏曲,正以更加年轻的面貌,绽放出缤纷色彩,迎来更多知音。

    1. (1) 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你认为需要列出哪三个关键词,请写在答题卡上。每处10字以内。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式极富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与欧洲青铜文明有一定的共性,比如欧洲大部分地区青铜时代的起始时间与中国接近,类别上都有武器、工具、容器、装饰品、日用器具等。

    ① 。格局方面,中国青铜文明大致呈现出北方、中原、南方三线并行的稳定格局,欧洲青铜文明的格局则较为复杂多变。②  , 中国青铜文明总体上以容器为核心,纹饰多为幻想或抽象的动物纹样;欧洲青铜文明的纹饰则多以人物的形式表现社会生活或神话故事,有很强的写实性。内涵上,中国青铜器的祭祀对象主要是祖先,最终多随葬于墓中;欧洲青铜器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灵,大部分献祭于祭祀场所,小部分随葬于墓中。

    中国与欧洲青铜文明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彼此间的文化交流较少,加上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的不同,其间存在差异乃是必然,正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③  , 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

    1. (1) 下列句子中的“文明”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文明”,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生命不在于长短更在质量,文明不在于大小贵在点滴。 B . 千年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精神文明。 C . 文明施工已经是新时代对土木施工安全提出的基本要求。 D . 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题(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则大二女生帮助残疾父亲扛冰箱爬楼送货的新闻冲上热搜,该女生初三就开始帮助父亲,连续六年徒手背扛一百多斤的冰箱爬楼送货,她现在是湖北某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面对记者采访,女孩说:“我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帮助家里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爸爸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以后我也想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有人说:“人生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生命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何为轻?何为重?

    面对负担的重量和自由的轻盈,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认知和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