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2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入(yuè)      葫芦(mèn)      各东西(bēn) B . 色(cōng)      黑魆(xū)      喁私语(yú) C . 出(shèn)      随大(liù)      屈聱牙(jí) D . 入(xiē)      痒痒(láo)      抛头面(lù)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在每年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办,是各经济体领导人与工商界开展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工商界活动。 B . 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 C . 主题课堂教学模式是这所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关乎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且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 D . 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
  • 3. 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 . 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 .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 . 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二、现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太阳”经过认真思考后,决定放弃挣扎,甘愿跌落深渊。 B .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喊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的坚持实属难事,流露出自豪感。 C .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诗句由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描述了登山勇士的艰辛的生命体验。 D .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既流露出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平凡事物的敬畏。
    2. (2) 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情感。
  • 5. 阅读下词,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 (1) 悬崖边的树的特点是什么?
    2. (2) 你觉得悬崖边的这棵树指的对象是什么?
    3. (3)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的风之外,还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
    4. (4) 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哗和歌唱?
    5.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这棵树中,使树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B . 在诗中诗人处处是在写树,然而又是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 C . 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D . 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谈论昌耀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各大博士论文、昌耀先生的追捧者的文章等等,大多给他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要不然面对误读的诬陷,要不然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向上。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他梵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流芳百世的桂冠,大诗人的荆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造就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那么谁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心是草包,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的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又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大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要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更需要读上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中国1930年代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

    (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

    材料二

    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

    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到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

    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80年代、并且“属于80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

    材料三

    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

    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的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

    (摘编自谭克修《重建生命和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在诗歌界达到了同梵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 B . 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 C . “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 D . 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他。 B . 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是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C . 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 D . “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3. (3) 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 B .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 C .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 D . “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极其凝重而又玄奥高古”(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选择题组&nbsp;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写的是什么呢?是大自然、岁月、生命。是人陷入岁月的困境中____时,从深山秘境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力量,与困境____的搏斗精神。而生命在大自然和岁月中复杂的磨砺,以及精神生成的奥秘,则是诗歌所要____的永恒命题。与此同时,他在这里给出的,是中国汉语诗歌中一套独出心裁的,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系统。这是他的诗歌最让人激动的魅力所在。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而语言,则是存在于一首诗歌中的更强大的力量。《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流放祁连山时,生命大困厄中的一首诗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模式和象征。而他此后之所以能____地成为一位大诗人,并形成唯他独有的一套语言系统,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能自已   不屈不挠   寻找   水到渠成 B . 不能自拔   不屈不挠   探究   顺理成章 C . 不能自拔   勇往直前   寻找   水到渠成 D . 不能自已   勇往直前   探究   顺理成章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B . 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为之震撼,并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 C . 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我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D . 我当年读昌耀的诗歌,首先就是惊奇于他的这种语言魅力,并为之震撼。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他从人生中寻找答案 B . 这个问题要说明,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C . 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他的人生中寻找答案 D . 要说明这个问题,则需要从人生中寻找他的答案
五、选择&nbsp;简答&nbsp;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        )。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①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____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__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____了密林的幽静。如果说进到天山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____,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②                     ,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立刻让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雪山寒气迎面送来 B . 雪山寒气迎面而来,立刻给你送来凉爽的秋天 C .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 D . 你会感到秋天似的凉爽,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飞泻    接连不断    填补    五光十色 B . 飞泻    蜿蜒无尽    增添    五彩缤纷 C . 流泻    蜿蜒无尽    填补    五彩缤纷 D . 流泻    接连不断    增添    五光十色
    3. (3) 在文中画波浪线处填入恰当的比喻句,使语意完整,合理贴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