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一单元 /2 /2.4 *致云雀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必修上册语文《致云雀》同步练...

更新时间:2023-08-30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题目
  • 1. 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校区内,数十个窨井盖上都被画上了鲜艳耀眼的图画,张牙舞爪的瓢虫、憨态可掬的熊猫……____。这只是“井盖涂鸦”的一个缩影,很多大学、小区的井盖,都被进行过艺术化改造,成为一道道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

    A .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井盖的固有印象 B . 对井盖的固有印象被人们极大地改变了B.  C . 人们极大地改变了对井盖的固有印象 D . 人们对井盖的固有印象被极大地改变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20个入围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1.66亿人次。

    通过“云端”文博,公众可以“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轻松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在直播中,评审专家提出近乎刁钻的专业问题,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让人深思,他们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面对这一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探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许多人这才知道,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几十年。

    (摘编自闻白《“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材料二:

    考古,一个“冷门”领域,在2020年被频频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以“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十位发言的专家中就有一位考古学家;科学家座谈会上,七位发言的科学家中有一位用古DNA研究探源中华文明的“80后”研究员。

    考古为什么如此重要?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内在机制,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犹记得,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曾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从一个更为纵深的视角来看,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道路之上。因此,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中国考古学家便提出要建立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前辈学者曾充满信心地比喻:经过几代人血汗的浇灌,终于培育出了“中国学派”这个“新种”;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量考古实践,是这个“新种”生长的土壤;从实际出发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则是“中国学派”出现的“催化剂”。

    考古,研究的是过去,瞄准的却是未来。它不等同于“挖土”,也不意味着“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宝藏。

    (摘编自杨逸淇《考古,比我们想象的要酷!》)

    材料三:

    考古学在诞生后的约200年中已经改变了公众对世界的看法,田野考古发掘获得的各类遗物充实了博物馆,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和教育资源。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以及受利益驱使的盗掘,令越来越多的考古遗产遭到人为破坏。严峻的形势使很多学者意识到仅仅依靠考古学界的力量难以全面保护分布广泛、数量巨大的考古遗产,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社会、公众的支持。这就要求考古学界必须向社会阐明考古的意义和考古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遗产保护中。出于以上多种原因,国际上开展了许多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考古活动探讨和实践,欧美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公共考古学这个研究领域。

    在与欧美国家愈来愈频繁和深入的学术交流中,一些中国的考古学者看到国际上已经有相对成熟的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开始思考我国应该如何更好地让社会和公众了解考古学,提出中国亟须构建公共考古学,并逐渐开展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工作。经过近10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审视我国公共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目前这一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从偶发性向常态化发展,二是从不固定状态逐渐向制度化发展,三是公共考古活动越来越多样化,四是关注考古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公共考古学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考古学的科学普及,而考古学的科学普及所体现的考古学与公众的关系主要是单向度的,公众是受众而不是参与者。事实上,考古学的科学普及只是公共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不是全部内容。如果我们把公共考古学仅仅理解为考古学的科学普及或者大众化,实际上就忽视了公共考古学的公共性、政治性和伦理性。但目前我国考古学界在这些方面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还比较少,今后应该在这些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公共考古学的发展会促进考古学者转换思维,批判性地反思学科伦理,扩展研究视角,关注考古学所处世界的现实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考古学是推动考古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机制,也是提高全民智识和审美水平的重要方式。

    (摘编自杭侃《公共考古学推动考古学发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疫情影响,“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看人数高达2278万。 B . 材料一举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例子,充分体现了考古工作者工作的艰辛和他们对考古工作的热爱。 C . 材料二第二段写到三场重要的国家级会议,它们或以考古为主题,或有考古专家参与,这都表明我国考古专业正由“冷门”走向“热门”。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考古遗产遭到破坏,同时也使学者们意识到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介入其中,还需要社会和公众支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众通过“云端”文博可以进行“云端”漫步、手指触行,能够进入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这充分体现了“云端”文博的便捷性、共享性。 B . 国际上相对成熟的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引发了我国一部分考古学者的思考,让他们意识到了构建中国公共考古学的紧迫性。 C . 公众了解、接触、利用考古遗产,考古研究的成果才能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 D . 目前,我国的公共考古学虽然呈现出常态化、制度化等发展趋向,但也存在涉及内容不全面、忽视公共考古学的特点等问题。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三中阐述的目前我国公共考古学领域发展特点的一项是(  )
      A . 中国考古学会设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能够长期、固定地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并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合作。 B . 公共考古活动重点面向不同人群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些青年学者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建设了很有影响力的公共考古传播平台。 C . 我国公共考古活动虽然面临缺少资金和人员的困境,但考古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支撑着公共考古活动的正常运行。 D . 考古科研机构通过举办创意设计赛、展览、论坛等活动,汇集考古、艺术、设计等多领域的学者,共同探索如何利用其他艺术形式呈现考古遗产的魅力。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5. (5) 2020年高考,湖南考生钟芳蓉以高分报考北大考古学专业,引发热议,有很多人不赞同她的选择。请根据材料,以钟芳蓉的名义向反对者阐述选择考古学专业的原因。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甘宁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日微,曹操弥憍 , 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 , 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欺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憍:同“骄”。②业业:畏惧的样子。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B .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C .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D .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2.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有名有字,幼年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 B . 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之意。在文中指汉皇帝的地位。 C . 建安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只能有一个。 D . 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宁年少时就善于交往,有侠义。他常聚合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投靠刘表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 . 甘宁开朗豪爽,足智多谋。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非常赞赏。 C . 甘宁言而无信,杀性很重。部下有过,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了有过的部下,没有将其归还。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但等部下放回,还是杀了他。 D . 甘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赶上军中瘟疫流行,曹操乘机发动袭击。甘宁奋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等人殊死搏斗。
    4. (4) 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②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过手

    朱以撒

    喜好笔墨的朋友来,有时会提一卷纸,说是送给我的。摊开,已经很温润了,心里便琢磨纸的年头。他说是古纸,从一个旧官僚后人那里弄来的。又有朋友来,拉开公文包,抓出两锭墨,它们安睡在墨盒里很久了,此时立于桌面,乌黑、粗大,很安稳。如果用五指把住、研磨,出墨会很顺畅。由于纸、墨的出现,几次交谈都围绕它们进行,也使我知道一些人不谙书道,却以藏文房四宝为快,只进不出,如何都不愿割爱。所谓藏,就是一种吸纳、堆垛,算得上人的嗜好之一。

    物越传越旧,越传越少,也就越见珍稀。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声名和地位,必须尽全部精力与智慧,或求人借力,方有所进。这是多难的一件事。物的升值与人相反,无须努力工作,躺着沉睡就可以了,这个世界不论发生什么巨变,它都一如既往地缄默。就像一张老纸,如果百年内不遇水火,伏在干燥的箱子深处,它就可以由老纸升为古纸。这种变迁随处可见——一个到遥远山乡插队的青年,后来离开了,再后来成为名人,当地就在他住的房门上挂个牌子,标上某某旧居,算是村子里的一个人文景点。随着时光流逝,房子越来越旧,价值越来越高。

    这些老纸、古纸、老墨、古墨,我藏了起来。有时无事就打开看看,摩挲一番。南方多雨的日子,它们的气息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视觉和触觉上能感受到。我曾经到江南那个盛产纸和墨的古镇,看它们落满灰尘,在架子的角落里。引导者说年头久了,连包裹的那一层毛边纸都很有价值了。看了看价格,觉得是有意标高的。有人要抽一张纸让我试笔,我以为缘分未到,不想动手。真要动手,一开始就有一点目空的架势,信手抽一张纸,任百年、五百年之久,摊开,以铜镇尺镇住。抽一支笔,也不试,就直接濡墨后落下。此时一定是心无芥蒂的,势必把这张纸写满甚至写破,干裂晕润无所不及,那才是快哉快哉。物是为人驾驭的,而不是用来唬人的,我对物的态度大抵如此。

    对于赠送者来说,不唯赠送的纸、墨,延及大红袍、紫砂壶,都会顺便附上“手作”一词,这两个字一出来,物品似乎就增值了。譬如装裱店里机器在那里工作,工人却说是手作装裱,我不质疑手工曾介入过,我想区分的是手工的精粗。比如老纸、老墨,绝对来自手工,虽然年头久了,还是可以看出工人曾经的动作是熟练还是生疏,他们的手有的可称为巧手,有的则是生手、笨手。这么多的纸、墨,来自不同年龄的手,还有背后千里万里相隔的情性,看起来都是一声不吭地炼烟、打浆,或全神贯注,或心不在焉,手感全不在一个格调上,也就使这些物件在后来越发生出差异。笔墨同道总喜欢说“人书俱老”,廉价地赠予上了年纪的人,这个“老”究竟是指手上功夫老辣、老到,还是暗指老朽、老化?有时和作品对照一下,还真是后者。

    家族的收藏可以让人看到莫测的远处——只要物件不损毁,永远看不到收藏的尽头。我对“尽头”没有兴趣,一个人不能长生与物所守,也就没有义务以收藏的方式为后来人保留藏品。这一代人之所好,在下一代人眼里可能什么都不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趣味。收藏是很私人的事,此生可以因收藏而开心,至于日后,似乎不必多虑。当一个人不愿收藏了,觉得是个累赘,也完全可以使用这些藏品。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开始用藏墨研磨,挥洒在那些藏纸上面。由于年份不同,指腕感觉也不同,神情上有了一种开张驰骋的肆意。物尽其用,不用又待何时?特别是具备了品位的物质,自己不享用,总想留给后来人,真是没有道理可言。

    消耗老纸、老墨、古纸、古墨的那几年,日子过得特别慢,面对那条长流不尽的闽江,我总是缓慢地研磨着,使墨的颗粒更加细腻,墨香更充分地沁出来,以此来斟酌小楷尤佳。时光是不需要追赶的,也追不上,那么就坐下来,看一锐墨如何由高挑而至矮小。一锭墨屹立起来有那么高,急性子是受不了研磨的慢动作的,我倒担心一促墨不经磨就化为汁水,那么时光就走得太快了。老墨、古墨都有自己的特点,坚实、细密,敲击时像青砖那般发出脆响。它们的消失往往让人浑然不觉,是坚硬无比的砚台钟走了它们的高度,就像一个人老了,他的盛气就弱下来。末了的一促墨,就如同伏在水中的一片荷叶,接着,它化于水中,它曾经的坚硬,以柔软呈现。每一锭墨的终结都会使我有所思忖,从固体到液体,由于我的执着和力量而转化。

    美好的东西不要放得太近——以前听人说起觉得很有哲理,然而过日子是不需要那么多哲理的。就像这些曾经有过美名的古纸、古墨,如果不用它们而任其沉睡,或敬它们供它们视若神明,它们就永远起不到作为物用的功能,而我在过手之后,就有把握和人言说什么是适意。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将人提高自己的声名和地位与物的升值进行对比,又举到山乡插队的青年所住房屋后来成为名人旧居一事,强调了物升值之易。 B . 作者对一说“手工”物品就似乎增值了的现象不以为然,认为手工也有优劣精粗,并不是所有的“手工”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精巧。 C . 作者认为藏品应该被懂得藏品的人收藏,另外,还认为人们收藏为的是开心,不必过多考虑日后,反对为后人保留而进行收藏。 D . 古墨在书写人缓慢的研磨中由固体变成液体,直至消失,书写人在消耗着古墨,也在享受着适意——这写出了物为人所用的美好意味。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朋友给“我”送来古纸古墨,再由古纸古墨引出收藏的话题,自然顺畅,显示出作者成熟老练的写作功底。 B . 第一段谈及一些人不谙书道却以收藏文房四宝为快,只进不出,看似随意,其实为下文表达“我”对藏品的观点做了铺垫。 C . 第三段中“真要动手就直接濡墨后落下”两句话多用短句,又多以动词为骨干,少修饰,干净利落,有一种明快的节奏感。 D .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其中又以抒情为主,这是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作者的态度。
    3. (3) 文章内容写的是收藏,题目却是“过手”,对此你如何理解?
    4. (4) 朱以撒先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是“闲散”,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 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 , 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 , 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 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称南方为南服。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第二次登临岳阳楼,依然被岳阳楼的景象吸引,于是触景生情,赋诗抒怀。 B . 在岳阳楼上远眺,景色尽收眼底:江堤蜿蜒,草木葱茏,江湖异态,风壮浪涌。 C . “风壮浪涌”既写出水势的湍急汹涌,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汹涌的波涛。 D . 同是登高题材的作品,这首诗和杜甫《登高》描写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
    2. (2)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专业成为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竞相开设的最为“爆款”的专业之一。三年时间,大数据专业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国内各大高等院校____地设置“大数据”专业,体现了学校“随行就市”增设专业,紧跟市场需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不仅能让高校专业设置更符合实际需求,也能提高就业率。可是,一哄而上开设的专业,存在的隐忧也不容忽视。专业的“随行就市”,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高校教育的发展与未来,实则____的是功利化的就业率。倘若各个高校都按照“随行就市”思路设置专业,什么“火”就开设什么专业,等到四年或若干年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即便都是“火热”的专业,照样也会“供过于求”,到头来,一样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反观国外,在高校专业设置上,美国高校的模式是先设计课程,后设置专业。通常,美国高校会先开设选修课程,等新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就业需求相对稳定、课程和师资也能配套后,再正式设置专业。现在许多美国高校设立的统计系,(      )。而国内高校专业设置,一直____赶时髦,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譬如,前几年同样“爆款”的电子商务专业,各大院校纷纷开设电商专业,不少人开始觉得是“爆款”专业而报考,但后来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设置杂乱,加之师资水平____,导致这一专业很快从“神坛”走向凡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约而同    配合    着眼于   良莠不齐 B . 不约而同   迎合   倾向于   参差不齐 C . 不谋而合   迎合    着眼于    良莠不齐 D . 不谋而合   配合    倾向于    参差不齐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不仅能提高就业率,也能让高校专业设置更符合实际需求。 B . 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不仅能提高就业率,也能让高校专业设置更符合实际需求。 C . 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不仅能让高校专业设置更符合实际需求,也能提高就业率。 D . 有针对性地培养出的“适销对路”的人才,不仅能让高校专业设置更符合实际需求,却能提高就业率。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就是由于制药、金融等行业的强劲需求,被从数学系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 B . 由于制药、金融等行业的强劲需求,被从数学系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 C . 就是由于制药、金融等行业的强劲需求,从数学系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 D . 由于制药、金融等行业的强劲需求,从数学系逐渐发展和独立出来的
  • 7. 以“中山桥”为陈述对象,将下面的文字重组为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句,但不得改变原意。

    黄河上有一座上百年的铁桥,名曰中山桥,中山桥的名气不小,享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美誉,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桥梁文化。走过百年风雨,兰州的成长,中山桥一一见证。同时,中山桥也在向世人默默地诉说着苍凉的往事。现在,中山桥正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 8.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丽,①;②,③;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