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八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题(本题共</strong><strong>8</strong><strong>小题,</strong><strong>16</strong><strong>分)</strong>
  •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án)狡(kuài)霜露(pù)廊腰回(màn) B . 辟(xī)然(zhuì)不事(gēng)呼欲绝(qiǎng) C . (qiào)缩(cù)虑蔽(yōng)或一轮(jiàn) D . (pì)视(chēn)以贫(dù)击瓮叩(fǒu)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恩荫    额枋   阿缟    沸返盈天 B . 苍瘢   谬种  桌帷    前合后偃 C . 迂讷   藁葬   歆享   傅玑之耳 D . 央渔    布窗   戌卒    妃嫔媵嫱
  • 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按剑而跽”,“跽”的本意是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B . “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借祖先“功业”或用捐纳的办法取得监生资格。 C . “综述”,类型多样且用途广泛,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综述,都要遵循“全面、准确、客观、清晰”的基本原则。同时其语言应简明扼要、有概括性,可以适当运用数字、图表等形式,以便于读者理解。 D . “操童子业”,“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 4.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多于在之粟米粒庾:谷仓功至今施:延续 B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C . 所操之多异故也术:方法、主张河海不细流择:选择 D . 士大夫多以不国事恤:顾念、忧虑掠其人剽:抢劫,掠夺
  •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至于怨诽之多,则前知其如此也至于颠覆,理宜然 B . 不赂者赂者丧申之孝悌之义 C . 议法度修之于朝廷后人哀之不鉴之 D . 用亡郑以陪邻缦立远视,而望幸
  • 6. 对下列加点词语活用情况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流之者②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③不能独④素留侯张良

    来于秦⑥必其根本⑦食诸侯⑧恭而不心服

    ⑨后人哀之而不之⑩故能其德

    A . ①③④/②⑩/⑤⑦/⑥⑧⑨ B . ①③/②⑨⑩/④⑤⑦/⑥⑧ C . ①④/②⑨/③⑤⑦/⑥⑧⑩ D . ①③④/②⑨/⑤⑦⑧/⑥⑩
  • 7.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虽董之以严刑

    A . 至于怨诽之多 B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 秦人不暇自哀 D . 洎牧以谗诛
  •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 . 汝可以模拟得之 B . 反覆不宜卤莽 C . 思厥先祖父 D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二、现代文阅读(</strong><strong>25</strong><strong>分)</strong>
  • 9.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然宝玉衍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创作必须要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B . 材料二认为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一人或无数人所见所历的普遍性现实,后者则是经过作者再创造的生活。 C . 材料三指出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重大。 D . 以上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实经验分两种,一种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一种是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而前者往往更能引起社会共鸣。 B . 作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虚构和想象,但是有时要遵循“现实逻辑”的原则,要适时考虑当时的环境特点。 C . 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虽然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它们是一种浓缩了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D . 通过依靠各种表达技巧,如夸张、想象等表现形式即可使一部作品具有“文学真实性”。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体现“文学的真实性”的一项是( )
      A . 祥林嫂遭遇丧夫丧子之痛,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在别人祝福时惨死在冰天雪地里。 B . 格里高尔经历了工作、经济、精神上的多重压力,内心苦闷,最终不堪重负,在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中凄凉死去。 C . 唐太宗识人善用,广听谏言,对魏征倍加敬重,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D . 林冲被高多次设计陷害,忍无可忍,最终在雪中杀死仇人,上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 10.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在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在想心思。

    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姚纳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微微动了动嘴唇…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说出口:“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7岁……”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姚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去看乘客,那军人闭着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到维堡区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叫,“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嘴里吧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讲价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走吧!”驼子还是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勺喷气。

    “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姚纳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

    “得了,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嘻嘻……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地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

    姚纳回转身,想讲讲儿子是怎样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姚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刚刚稍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姚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中,难道真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回大车店去!”他想。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姚纳看着他,可是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那咱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节选自鲁迅《祝福》)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姚纳讲述自己的遭遇时话语不多且多用不连贯的短句,这既与他卑微的身份有关,也与他内心深藏着无边的痛苦难以措辞有关。 B . 军人、三个年轻人和年轻的车夫与姚纳虽然存在阶级、阶层的区别,但是他们都无视姚纳的悲伤,不能与他共情,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C . 姚纳在丧子之后无处倾诉自己的痛苦,无人愿意真心倾听他的苦恼,其遭遇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相似性。 D . 《祝福》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以“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林嫂的悲哀和鲁镇的喜悦两者的冲突表现了当时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和时代的世态炎凉。
    2. (2) 下列对《苦恼》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端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个压抑的环境氛围,“幽灵”“瘦骨棱棱”“棍子般”等词塑造了令人怜悯的形象。 B . 作者采用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对比、对话、细节描写等手法,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C . 小说既有对姚纳的详尽刻画,也有对次要人物外貌、动作和心理的刻画,形象鲜明生动。 D . 小说结构紧凑,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深的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
    3. (3) 《苦恼》《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分析文章中下面两处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在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苦恼》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祝福》

    4. (4) 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strong><strong>34</strong><strong>分)</strong>
  • 11. 课外文言阅读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 , 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支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B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C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D . 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 . 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 . 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 . 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 . 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 . 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 . 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 (5) 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 12. 诗歌鉴赏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游园》的一折戏写杜丽娘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来到家中的后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的情景时,有下面的两段曲词。阅读这两段曲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选段)

    汤显祖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 , 没揣菱花 , 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花钿:古代妇女两边的装饰物。②没揣:没料到。③菱花:镜子的代称。④迤逗:勾引。⑤锦屏人:深闺中人。

    1. (1)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步步娇】描写女主人公在游园前精心梳妆打扮,曲子把女主人公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B . 【皂罗袍】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以看出幽闭深闺的少女从未涉足园林,此次偷偷溜出,看到园中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景象,给她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她的心扉。 C . 【步步娇】末句“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自接受女德教育的杜丽娘,时刻谨记不可有出格的举止,重在表现女主人公被幽禁在深闺中的寂寞忧愁。 D . 【皂罗袍】由“断井颓垣”的残败画面可知,杜丽娘的情绪己跌落谷底,但她仍不忘“良辰美景”“云霞翠轩”等美好的事物,短短几句真实地抒发了她对美好青春被禁锢的埋怨与叹息。
    2. (2) 【步步娇】【皂罗袍】这两支曲子在艺术特色上有怎样的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 13. 名句名篇默写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两句既强调了写作要有现实针对性,又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时代责任。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作者用“”两句,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不同的处世态度造成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强调竭诚待下的重要性;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作者用“”两句表明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作者用“”对秦王朝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苏涧的《六国论》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作者认为六国如果一味赂秦求保,就会陷入“”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难免灭亡。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strong><strong>4</strong><strong>小题,</strong><strong>15</strong><strong>分)</strong>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____。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乙):是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多种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婉如悲秋萧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丙):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____“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丁):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虽然是谈诗,但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对联创作。

    1.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句关于对联的表述完全正确。 B . 乙句中的并列成分可调换顺序。 C . 丙句中“钟灵”一词运用不当。 D . 丁句中逗号与问号不可互换位置。
    2. (2) 请在文中两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许多回目完全可以当作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两个回目,请你任选一个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吼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4. (4) “红学”爱好者李华同学对《红楼梦》的对联兴趣极高,整理其中对联时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

      ①吟成豆蔻才犹艳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赤子苍头同感戴④幽窗棋罢指犹凉

      ⑥勋业有光昭日月⑥嫩寒锁梦因春冷

      第5回,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________,芳气袭人是酒香。

      第17回,贾宝玉题潇湘馆的景联:宝鼎茶闲烟尚绿,________。

      第17回,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________,睡足荼蘼梦亦香。

      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________;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上面四副对联空缺部分的序号分别为:

五、作文(</strong><strong>60</strong><strong>分)</strong>
  •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工体,一位18岁球迷“乱入”,成功拥抱梅西,狂奔全场并与大马丁击掌。即便被四脚朝天抬出绿茵场,也难掩满脸兴奋;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更是声称会把自己与梅西的球场合影裱起来挂在房间里。

    该事件不仅引发现场全体球迷欢呼,而且迅速引爆全网,绝大部分网友表示宽容甚至羡慕,觉得他在为热爱奔跑,活出了当代青年的独特个性。但也有部分批评声音,认为该少年破坏规则,扰乱秩序,不值效仿。据警方消息,事后该球迷受到行政拘留处分。

    此上事件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语文课上将针对该事件展开讨论交流,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